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3-21 11:03
鄌郚史志总编

魅力无穷首阳山

  魅力无穷首阳山
  首阳山,又名孤山,主峰位于昌乐县城东5公里处,海拔266.2米,山体基岩为石灰岩。山脉绵延数十公里,林木丰茂,仅孤山林场有林面积即达3615亩,30年以上树龄的侧柏有36万余株,另有刺槐8万余株。山下有郭齐水库,碧波荡漾,青山绿水,相映成趣。
  山间有溶洞,最大者长88米,宽12米,高约20米,洞内平均温度12.5℃。溶石雄奇壮观,姿态万千,瀑布状钟乳石似高山流水,珊瑚状钟乳石如海洋生物,颇具观赏价值。
  首阳山风光旖旎,声名远播,人文景观更值得称道。
  主峰东麓,有东圈汉墓,又称齐王坟,为西汉淄川国某王及其后、妃之墓葬。封土东西长近百米,南北宽约80米,高约8米,先后发掘出三座墓葬和一个车马坑。三墓均由墓道、甬道、前室和围绕后室的东西各一耳室、北面两耳室组成。墓道为竖井式,方形,边长4米,底部距墓口约12米,纵向垂直开凿于山岩之中,修凿整齐。墓道内全部采用边长1米、厚30厘米左右的石板逐层封填直至墓口。出土金缕玉衣片、镶棺玉板、镏金钮钟、漆器、车车义等珍贵文物两千余件。
  主峰北不远处,有东萧汉画像石墓。墓葬为石室,条石砌壁,石板覆顶,石板铺地,主要由墓道、前室、后室三部分组成,总面积19.2平方米。在墓的门面和不足20平方米的墓室内,刻有大小不一的图像近百幅,表现墓主人社会活动的如车骑出行、谒见等22幅;表现墓主人日常生活的如搏击、吊唁、杆戏、狩猎、接吻、劳作等8幅;属吏仆从画面15幅,神仙天象画面21幅,灵禽异兽画面23幅。其中吊唁、接吻等画面,十分罕见。接吻图长3.01米,宽0.31米,图中4位主人端坐于几,每位主人两侧均有仆从侍奉,居中一主人的右侧,一站立之人回首观望一双男女相拥而吻。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直观形象的汉代接吻图像。
  主峰西南,有"插旗台",状若蒙古包,相传为淄川王刘志的墓葬,东汉名将太史慈曾在此屯兵,唐代大将史大奈曾在此举旗聚义。
  山前郭齐水库边,发现岩书。200余平方米岩坡上,刻有分布不均、刻痕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图像,据古文字专家鉴定,为数千年前之古文字,属东夷文化现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首阳山最具魅力之处,当属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此山的着名传说和历史文化遗迹。
  《史记·伯夷列传》载: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叔齐的风骨,历来备受尊崇。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孟子曰:"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曾作《吊夷齐文》:
  岁旻秋之仲月,从王师以南征。
  济河津而长驱,逾芒阜之峥嵘。
  览首阳于东隅,见孤竹之遗灵。
  心旌摇而感怀,意惆怅而不平。
  望坛宇而遥吊,抑悲古之幽情。
  知养老之可归,忘除暴之为世。
  洁己躬以骋志,衍圣哲之大伦。
  忘旧恶而希古,退采薇以穷居。
  守圣人之清概,要既死而不渝。
  厉清风于贪士,立果志于懦夫。
  到于今而见称,为作者之表符。
  虽不同于大道,令尼父之所誉。
  东晋诗人陶潜有《赞夷齐》诗:
  二子让国,相随海隅。
  天人革命,绝景穷居。
  采薇高歌,慨想唐虞。
  贞风凌俗,爰感懦夫。
  唐大文学家韩愈作《伯夷颂》:
  若伯夷者,独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大诗人李白则另有所见:
  《梁园吟》: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笑歌行》:巢由洗耳有何用,夷齐饿死终无成。
  近、现代诗文中,引用夷齐典故者也不罕见。康有为在《强学会序》中写道:
  哭秦庭而无路,餐周粟而匪甘。
  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中说:
  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
  柳亚子《题曼殊说部》诗:
  北海抚怀苏武节,首阳欲步伯夷风。
  为纪念伯夷、叔齐,颂扬其高风亮节,首阳山顶建有夷齐祠,又称昭贤祠、清圣庙。始建年代已无可考,仅隋唐至明清,有案可查的重要修葺就有五次之多。据史料载,夷齐祠"中为祠,前为门,左右为厢,各三楹。登有基,围有墙,规制颇衬之。"现左右两厢已废,主祠尚存。祠长约10米,宽约5米,高6米,全部为首阳山石料筑就,无一砖一木,前门为宫阙形制的券门,为典型的汉代建筑风格。
  三月三首阳山庙会,山顶香客齐聚,游人如织,或缅怀先贤,或祈求平安,历经千载而香火不绝。山脚下十里堡村大街上,曾立有高大石碑,上刻颂扬伯夷、叔齐之对联:"几根傲骨头撑持天地,两个饿肚皮包罗古今".此碑惜已失存,但对联仍广为流传。
  关于夷齐祠,史书方志多有记载。
  明嘉靖版《昌乐县志》载元代王登撰《重修北海孤山庙碑记》云:"伯夷、叔齐,姓墨氏,长允字公信,季智字公达,夷齐谥也。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墓在河东蒲坂雷首之阳,潍古北海孤山去州西几半百,邦人思之立祠,其上秦汉而下不知几兴废矣。观亡宋崇宁石文有进爵之赐,立祠之始无自考焉。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即位以来,百废具举,名山大川古圣前贤咸颂谥典,至元辛已冬十月,宣命赠伯夷昭义清惠公,叔齐崇让仁惠公。"
  此处不但述及夷齐祠,且记录了元代皇帝追赠伯夷、叔齐的封号。至民国时,昌乐行政建置尚有"清惠乡",当为纪念"昭义清惠公"伯夷所设。
  该志载明代熊荣撰《重修昭贤祠记》云:"昌乐东十里许孤山上有夷齐祠,载在祀典。自汉而唐而宋及国朝未之有改也。"
  该文特别指出:"孟子所谓北海之滨者,即其地焉,又按图志,孤山旧属潍州之北海郡,今降而为县,以孤山属昌乐祀有由然矣。"
  该志载明代李昂撰《重修昭贤庙记》云:"青州故北海郡东七十里治县曰昌乐,县之东十里有山曰孤山,庙曰昭贤,说者谓夷齐尝居于此,故历宋元皆为庙记……"
  民国版《昌乐县续志》载,曾发现唐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所刻"王义和等造桥残碑",碑体只剩下截,原在首阳山下之朱刘店村西阁,后存于朱刘店小学。碑文中有"右乃孤竹伟长之陵庙"、"夷齐祠宇"等字句。由此可见,夷齐祠早在唐延载元年之前即已存在。
  该志所载《重修孤山庙碑记》云:"孤山旧有夷齐庙,元至正二十九年碑云,自秦汉魏晋而下六朝唐隋之间,不知几凌迟几增修矣。"据此说,夷齐祠的存在则更为久远。
  关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故事,史书也多有记载,证明夷、齐采薇之首阳山,确为今昌乐县境内之首阳山。
  齐鲁书社1985年出版的已故着名考古学家王献唐遗作《炎黄氏族文化考》中有这样一段:
  《史记索隐》:"孤竹国,商汤所封,姓墨胎氏,后有伯夷、叔齐着称于世。"《路史·国名纪》谓古孤竹在河北卢龙、热河一带,为秦之离支,汉之零支,而《炎帝纪》注则云在北海,《九域志》引孟子隐北海即此。当时北海幅员甚阔,齐桓公尝伐孤竹,证以孟子隐居及同族之黔陬、介葛所在,当为山东之北海。
  而山东北海即汉代孔融曾主政之北海郡,郡治即在今昌乐县营丘镇。
  历代文人墨客、地方官吏所作诗文,多有颂伯夷、叔齐之风者,字里行间,也佐证了昌乐境内之首阳山,确为夷、齐采薇之处。
  据民国版《昌乐县续志》载,元代浙江浦江人戴良,其着作三十余卷入《四库全书》。元末,戴良曾寓昌乐,并有《过营丘》等诗作传世。诗云:"营丘古齐国,绵历几千春……圣贤相际会,文武共经纶。太公扶大业,伯夷守其仁。首阳遗节义,东海爵功勋……"
  明洪武年间昌乐知县于子仁所作《昌乐八景》诗,有两首写首阳山:
  龙洞云开
  洞里云开洞里春,洞中多少避秦人。
  蛟龙蟠处迷风雨,雷电惊时有鬼神。
  泰岱千层连锦障,蓬莱五色觐枫宸。
  圣恩若许归田里,拟结茅庵作近邻。
  孤峰夕照
  孤峰倒影大桥边,翠抹岚光望不迷。
  几片落霞真画屏,半天残照好题诗。
  斜坡童唱驱牛下,远树含烟待鸟栖。
  二贤祠前云渐合,晚风犹动草萋萋。
  据传,《龙洞云开》之 "龙洞",即伯夷、叔齐避纣栖身之洞。《孤峰夕照》之"二贤祠",即夷齐祠。
  明嘉靖昌乐知县朱木有《清圣祠落成二首》:
  (一)
  北海何年隐,芳声天与长。
  篁丛千岁节,棠芷万年香。
  碣石藓苔点,祠荒风雨伤。
  我来敬饰理,聊以慰穹苍。
  (二)
  扣马心何壮,纲常气自雄。
  清风与世远,劲节有谁同。
  明山东按察司赵鹤龄则亲书《昭贤庙诗》以弘扬夷齐谦让仁义之品格:
  只为身言世道关,至今血食在孤山。
  谏周扣马终甘饿,逊国潜踪永不还。
  盛德全仁兼尽义,清风立懦更廉顽。
  贤祠岂独春秋祀,千古芳名宇宙间。
  现代着名作家郁达夫在其散文《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中,这样述及首阳山:
  由青岛去济南的道上,最使我感到兴奋的,是过潍县之后,到青州之先,在朱刘店驿,从车窗里遥望首阳山的十几分钟。伯夷叔齐的古迹,在中国原有好几处,但山东的一角孤山,似乎比较有趣一点,因为地近田横岛,联想起来,也着实富于诗意。……所以车过首阳之后,走得老远老远,我还探头窗外,在对荒山的一个野庙默表敬意。
  郁达夫此次出游时间为1934年。文中"朱刘店驿"即现在的昌乐县朱刘街道朱刘社区,"野庙"当为昭贤祠。
  为保护和开发利用首阳山的文化、旅游资源,昌乐县人民政府已作出决定,对首阳山实行封山禁采,建成以首阳山为主体的国家森林公园,面积达4.5万亩。同时,寿阳山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也已启动。
  寿阳山旅游度假区位于首阳山与谢家山之间的桂河上游,是潍坊市郊唯一集秀美的山、清澈的水、浑厚的历史文化、优越的地理区位、便捷的交通条件于一体的待开发区域。度假区总规划面积42.17平方公里,将建成为以宝石文化、齐文化和昌乐地域文化为内涵,以"山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山中"为表象,以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商务会议、高尚居住为主体功能的宜居、宜业、富足、和谐的综合性、现代化功能区,成为昌乐县山水园林新城的印象窗口和形象名片。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