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山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姓墨胎,伯和叔是他们的排行,夷和齐是他们的谥号。在弟兄中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按《史记·索隐》的说法,后来伯夷、叔齐的传记还见于《韩诗外传》和《吕氏春秋》,其中说夷、齐之父名初,字子朝。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史记·伯夷列传》记载的大意是: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国君,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安排让你老三干的,我怎么能违背父亲的意愿!说罢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他们的父亲和国人只好另立了排行老二的作了国君。伯夷、叔齐弟兄俩听说周文王非常尊重年高有德的人,就一起去到周文王那里。到周文王那里后才知道周文王已经死了。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率兵用车载着周文王的神主准备讨伐纣王,伯夷、叔齐就拉住周武王的马缰批评说,父亲死了不赶快殡葬还要打仗,这是大不孝啊!你是诸侯却要讨伐君王,这是大逆不道啊!周武王的左右手下人拔出兵器准备杀掉伯夷、叔齐,姜太公制止说,这是讲仁义的人,不能杀,就放他们走了。
周武王伐纣取得胜利后天下都归附了周,伯夷、叔齐对改朝换代很痛心,就发誓不再吃周土上生产的粮食,采一种名叫薇的野菜充饥(薇,俗名野碗豆),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戴延之《西征记》中说:“洛阳东北首阳山有夷齐祠。” 戴延之即戴祚,字延之,生卒不详。东晋江东人。官西戎主簿。洛阳东北首阳山有夷齐祠而且是伯夷、叔齐扣马而谏的地方,早在三国时就屡载史籍,今在偃师县西北。
三国魏阮籍的《咏怀》诗:“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寒风振山冈,玄云起重阴。鸣雁飞南征,鶗鴂发哀音。素质游商声,凄怆伤我心!” 阮籍是三国魏陈留(今河南省陈留县)尉氏人,字嗣宗,阮瑀之子,是“竹林七贤”之一。诗中的“步出上东门”就指当时的首都洛阳的上东门。
阮籍还有一首《咏怀》诗,诗中说:“朝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基。松柏郁森沉,鹂黄相与嬉。逍遥九曲间,徘徊欲何之。念我平居时,郁然思妖姬。”
魏明帝写有《相和歌辞》一首,诗中说:“歩出夏门,东登首阳山。嗟哉夷叔,仲尼称贤。君子退让,小人争先。惟斯二子,于今称传。林钟受谢,节改时迁。日月不居,谁得久存?善哉殊复善,弦歌乐情。商风夕起,悲彼秋蝉。变形易色,随风东西。乃眷西顾,云雾相连。丹霞蔽日,彩虹带天。弱水潺潺,叶落翩翩。孤禽失群,悲鸣其间。善哉殊复善,悲鸣在其间。朝逰青冷,日暮嗟归。蹙迫日暮,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卒逢风雨,树折枝摧。雄来惊雌,雌独愁栖。夜失群侣,悲鸣徘徊。芃芃荆棘,葛生绵绵。惑彼风人,惆怅自怜。月盈则冲,华不再繁。古来之说,嗟哉一言。” 魏明帝,即曹睿,字符仲,曹丕之子。诗中的“歩出夏门” 夏门在哪里?夏门就是当时的首都洛阳今汉魏故城的北门。
三国以后,以洛阳东北首阳山夷齐祠为题材的诗更多。著名的有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过宋员外之问旧庄》一诗,诗中说:“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枉道祗从人,吟诗许更过。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诗中宋之问的山庄就在唐代东都洛阳城东。
明代嘉靖年间孟津籍诗人梅崖作有《夷齐祠二首》,其一曰:“驱马首阳巅,箕山亦何处。深夜投古祠,清风在高树。” 其二曰:“首阳山下古贤祠,少小曾闻今见之。四壁萧然风淅淅,犹疑不称采薇时。”
首阳山(唐:吴融)
首阳山枕黄河水,上有两人曾饿死。
不同天下人为非,兄弟相看自为是。
遂令万古识君心,为臣贵义不贵身。
精灵长在白云里,应笑随时饱死人。
逐臭苍蝇
[唐]徐夤
逐臭苍蝇岂有为,清蝉吟露最高奇。
多藏苟得何名富,饱食嗟来未胜饥。
穷寂不妨延寿考,贪狂总待算毫厘。
首阳山翠千年在,好奠冰壶吊伯夷。
原出自七言律诗<</span>逐臭苍蝇>。意思是说:苍蝇闻臭而往,哪里有臭味哪里就有苍蝇。现也比喻那些喜好追名逐利不择手段的人。
朝代:
登首阳山谒夷齐庙
(唐)李颀
古人已不见,乔木竟谁过。寂寞首阳山,白云空复多。
苍苔归地骨,皓首采薇歌。毕命无怨色,成仁其若何。
我来入遗庙,时候微清和。落日吊山鬼,回风吹女萝。
石崖向西豁,引领望黄河。千里一飞鸟,孤光东逝波。
驱车层城路,惆怅此岩阿。
《读夷齐传》
(宋)傅梦得
要使清风激懦顽,饿夫宁死首阳山。
当年若食周家粟,未必名重万古间。
-
《首阳山行》
宋郭士道
首阳山,青巃嵷。
上耸紫盖凌瑶空,下周林壑盘苍龙。
嵯峨自太古,崒嵂镇寰中。
黄河西来绕其下,日夕云气开鸿蒙。
恍疑鬼神护,又似丹青工。
诸峰不敢并,苍翠光玲珑。
我生癖性爱山水,见此奇绝摩双瞳。
忽忆武王收诸夏,夷齐叩马来山东。
风云变化适际会,耻逐龙虎争奇功。
归来守岩穴,郁郁抱孤忠。
朝采山上蕨,暮拾山下蓬。
渴饮涧中水,热眠云外松。
既不学赤松子,又不侣商山翁。
丹诚耿耿照白日,劲节凛凛摩苍穹。
首阳青青万古色,不敢夷齐之心胸,
直与天地相始终。千载扶名教,
二子功无穷。我歌首阳歌未歇,
泠然八表生清风。
孤山上的夷齐祠
山东省昌乐县城东四公里,有一座高一百五十米的山,在周围一百里内此山最高,倘晴天在山上可俯看北海(今称渤海),此山即周朝时的首阳山。因孤竹国太子夷饿死在该山上,后人改名称孤山。1952年秋,曾携同学四人登临,尚可见夷齐祠的残垣,并将(堂勰志基到此一游)写与墙上。
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者长也,夷乃谥号。是商末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县)国君的长子。其三弟齐(谥号)名智字公达。《庄子·让王》云: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故后人遂用“孤竹”借指伯夷.叔齐。对于“孤竹”,孔子评价甚高。《论语·公冶长》载: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稀。孟子不但高度评价伯夷,而且指出他在潍坊(古称北海郡,三国时孔融乃北海郡首辅)一带隐居过。《孟子·万章下》云: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吏。治则进,乱则退……当纣之时,居北海(今渤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文王伐纣,二人叩马谏止,周朝立国后,“孤竹”兄弟因不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被古人树为抱节守志的典范。
为表示对伯夷的崇敬,邑人在孤山上为其立“夷齐祠”。元朝《重修北海孤山庙碑记》云:居北海者,伯夷也,不闻叔齐……。故名曰夷齐祠。夷齐祠又称招贤祠和二圣祠。民国初年,有人为夷齐祠题了副对联颇为有趣,联云:两块穷骨头支撑天下,一双饿肚皮包罗古今。
消失中的夷齐祠
孤山,原叫首阳山,亦名凤山,海拔266米,面积2.9平方公里,是渤海南面第一山第一峰。古邑人居于该山西面,每天早上首先从此山顶上看见太阳,所以命名该山为首阳山。古人认为凤凰为太阳鸟,所以又叫此山为凤山。
孤山山顶上除夷齐祠外,还有龙神庙。龙神庙早已毁废,迹不可寻。唯有夷齐祠庙貌依然,虽有破损,但仍可看出原来的形制概况。此庙建筑风格奇特,是一座石质无梁建筑,长约10米,宽5米,高6米,四墙石灰岩砌成,拱形顶亦由石灰岩发碹而成,前有拱形门,门两侧各有一个正方形窗,庙前有一个方形石砌的蓄水池,早已干涸。此庙亦称昭贤祠、清圣庙,是专为纪念伯夷、叔齐两位先贤而建的。始建年代已无可考,但自隋唐至明清历有重修,有案可查的重要修复就有五次,可见此庙始建年代不会晚于隋代。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其父临终前立叔齐为国君,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逃去。叔齐亦逃走。伯夷、叔齐投奔西周,正遇周武王伐纣。兄弟二人劝阻未果,天下归周。伯夷、叔齐遂隐居首阳山,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后来碰到一个挖野菜的妇女说这里是姜太公的封国,是周朝的土地。伯夷、叔齐听后连野菜也不吃了,直至饿死。
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二人,就在首阳山顶上修建了夷齐祠,并把首阳山改名为孤山。虽然夷齐祠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极大的破坏,但每年三月三庙会,这里仍然香火旺盛,热闹非凡。
孤山在潍县城西的昌乐县界,以前空气好,潍县城里也没有高大的楼房,在我老家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孤山和那上边的庙。后来空气污浊,高楼阻隔,就看不到了。记得一九八二年,我带年幼的儿子出去玩,到过孤山,庙就是那个破败的样子。这次去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夷齐其人
首阳山,又叫孤山,亦名凤山。因伯夷、叔齐二人隐居于该山,义不食周粟而饿死,后人把首阳山叫做孤山。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姓墨胎氏,伯夷是大儿子,叫墨胎允,叔齐是二儿子,叫墨胎智。其父临终前立叔齐为国君,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不肯,遂逃去。叔齐亦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孤竹国人只好立其二子为国君。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周文王姬昌善养老,便一起前去投奔。等赶到西周,文王已死,正碰上周武王用车拉着文王的木雕像起兵去讨伐殷纣王。伯夷、叔齐急忙上前拦住武王的马,叩头说:“你父亲死了不赶快下葬,却大动干戈,这算是孝吗?做臣子的兴兵伐君,这算是仁吗?”武王卫兵要杀死他俩,姜太公说:“这是两个仁义之人。”就上前扶起二人,让他俩离去了。等到武王消灭商朝,天下归周,武王做了天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耻与为伍,就逃避到远离西周的东方,在北海的首阳山隐居,在这里挖野菜吃,发誓不吃周朝国土上的粮食。
后来碰到一个上山挖野菜的妇女,说起天下变化,那个妇女说:“现在这里是姜太公的封国,这里的土地已是周朝的土地,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了。”
伯夷、叔齐听后,仰天长叹道:“神农和夏禹的仁德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个世界已经没有适合我们生存的地方。唉呀,我们的命运真是悲哀啊!”从此以后,二人连野菜也不吃了,直至饿死。
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两个谦逊让国、忠孝节烈的兄弟,就在首阳山顶上修建了夷齐祠,并把首阳山改名为孤山,以表其品格气节和精神美德。
如今,虽然庙堂破旧,但仍可看出原来的形制概况。此庙为一石质无梁建筑,四墙石灰岩砌成,拱形顶亦由石灰岩发碹而成,前有拱形门,门两侧各有一个正方形窗,庙前有一个方形石砌的蓄水池,早已干涸,里面填了些乱石,杂草丛生,当时有位朋友差点跌落。此庙始建年代已无可考,但自隋唐至明清历有重修,可见此庙始建年代不会晚于隋代。庙里供奉着的一尊石像,头项已断,造型古朴浑厚,为南北朝时期的石雕风格。
庙周围古砖旧瓦随处可见,残碑断碣散落整个山顶,数一下碑座碑帽,原来大概有十几座碑碣,东南角躺着一块尚完整的大碑,大部碑碣的文字经多年的风剥雨蚀,都已很难辨认,唯东北角一块半埋地下的断碑文字还清晰,是清光绪二十七年知昌乐县事朱照重修孤山庙时立的,碑的横眉是“孤山庙记”,竖眉是“重修夷齐祠记”,碑文记录了孤山庙的来历,伯夷、叔齐的事迹和重修夷齐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