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地区最早女诗人——梁颀
范永来
昌乐人文丰厚,不仅有姜太公那样的王公大贤,也有梁颀这样的民间才女。《昌乐县续志》载:"闺秀梁秀仲,诗名满海内…".
梁颀,女,字秀仲,别号袖石道人,昌乐城西西郝村人(今宝城街道梁家庄)。生于明末,卒于清顺治六年(公元1650年)四月初八。着有诗集《难游草》,被誉为潍坊地区最早的女诗人。
据《昌乐县续志》载:梁颀是昌乐富绅、文人刘文度侍女。刘文度嗜酒好诗擅画,梁颀耳濡目染,得其传教,遂成为名满海内的女诗人。清代名士卢雅雨《山左诗钞》收其诗两首;清代诗坛领袖王渔洋在其着《古夫于亭杂录》中"亦言及之";《营陵诗存》收编其诗11首,昌乐文人阎湘惠曾为其作传,近人胡文楷的《历代妇女着作考》对梁颀诗集有注条。梁颀虽身为婢女,但诗才横溢,得到明清诗坛名流的高度评价。下面请看《营陵诗存》收编其诗《山村夜坐》:
俯仰空庭四宇清,浮云扫尽晚烟轻。
梨花皓月元同洁,风竹流泉不辨声。
空谷人间春亦寂,短墙水近冷先生。
却思城市喧阗处,箫鼓楼头听二更。
刘文度晚年迁居安丘,梁颀随往。在离开昌乐时,梁颀向一位熊姓大姐告别,作《留别熊姊》:
等闲罗袜踏春茵,花信风传正恼人。
惊别有时频握手,断肠无计可留身。
情痴至此空如梦,命薄如斯怕隔尘。
几向萍蓬嗟聚散,潇潇暮雨倍伤神。
熊姐,可能是梁颀的闺密,诗中抒发了两人的离别之情。同时,借诗感怀,痛陈了自己身世"命薄"、生如"萍蓬"的感叹。
刘文度迁居安丘不久便病故了,梁颀十分痛心,作诗三首,以示哀悼,下载其二:
哭刘文度
长铗三弹每自羞,人琴俱杳泪双流。
泉台不锁幽魂住,夜半期来旧处游。
清明独坐
离情不喜问清明,惹起伤心百恨生。
独亿当年溪上事,一番春梦付啼莺。
刘文度对梁颀有着知遇之恩,虽有主仆之分,但却情深意厚。刘文度爱才,不以主人自居,梁颀视主人为知己,不以婢女自卑。两人不分贵贱,以诗结谊,这在封建社会中,是极其可贵的。
梁颀身世低下,却是多情才女。她的诗作大多是言情抒怀,或是借景生情,抒发自己或者生于封建社会里妇女的悲惨境遇。所以,她的诗充满了下层妇女的沉郁情感,有着独特的社会意义。
如果说梁诗只是言情排忧,那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她出生在明末动乱年代,作为民间低层诗人,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有着亲身经历,充满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情怀。请看她的感世诗《祠灶》:
国事荒荒变几经,愿君走马到天庭。
痛陈下界生民苦,早向薇垣定帝星。
诗中陈述了国家危难,寄望灶神上天"痛陈下界生民苦",换个好皇帝,安定天下,以解民苦,这当然是一种朴实虚无之愿望。但作为一位卑微低下的弱势女子,面对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也只能用诗来抒发忧国忧民的悲愤感叹。这也是梁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另一家国情怀。
梁颀随刘文度去安丘之后,嫁给了安丘文人韩齐邻。两人同好诗词,感情和美。不料命运多舛,中年而亡。诗人虽短命而去,其诗却与世长存。笔者受其所动,感赋《悼梁颀》:
乌云飞渡日昏沉,丹水浊流伴苦吟。
才子多传风月曲,怎及村野女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