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07 09:00
鄌郚史志总编

山东境内“汶河”说

  山东境内“汶河”说

  山东境内“汶河”何其多。一是由东向西流的大汶河,发源于蒙山西北,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属黄河流域。二是向东南流的东汶河,发源于蒙山东北,是沂河的一条支流,属淮河流域。三是向南流的小汶河,注入大运河,属淮河流域。四是向东北流的汶河,发源于沂山东北,是潍河的一条支流。
  一、大汶河
  大汶河,又称汶河(“汶”,拼音:wèn),是黄河的一条支流,位于中国山东省境内。
  大汶河,主流发源于泰莱山区沂源县松崮山南麓的沙崖子村,自东向西流经莱芜、新泰、泰安、肥城、宁阳、汶上、东平等县、市,又经东平湖流入黄河。上游沂源-泰安段又称牟汶河;下游东平境内也叫大清河。大汶口至戴村坝为中游,称大汶河,戴村坝以下为下游称大清河,在东平县马口入东平湖。大汶河主流全长208公里,其中在泰安市境内156.5公里,再由东平湖陈山口、清河口出湖闸泄入黄河,为黄河的最末一条大支流,也是泰安市唯一的大型河道。大汶河从源头至入湖口,自然落差362米,总流域面积9069平方公里。从大汶口镇向上追溯,统称为汶河上游,由众多支流组成,比较主要的有牟汶河、柴汶河、石汶河、泮汶河、瀛汶河等五大支流,在大汶口镇以上完成了汇合,俗称五汶汇流。
  大汶口以上分北支牟汶河和南支柴汶河,以北支牟汶河为主流。北支牟汶河,流域面积3711平方公里,其中泰安市境内1572平方公里,河道长119.6公里,落差152米,河底比降1.4‰。主要支流有瀛汶河、石汶河、芝田河和泮汶河;南支柴汶河,发源于沂源县西南部牛栏峪一带,东流至周科峪西折向西南流,穿新泰县东周水库,经新泰、宁阳县境至大汶口入主流牟汶河。因流经汉柴县故城,故名柴汶。流域面积1944平方公里,全长116公里,其中泰安市境内107公里,落差153米,比降1.4‰,沿途有平阳河、光明河、羊流河、禹村河汇入;中游为平原河道,河长60公里,落差44米,比降0.73‰,均为复式河槽,主要支流有漕河、浊河;下游为湖东区平原河道,长29公里,河底比降0.34‰,注入的支流均在北岸,主要有汇河和跃进河。
  大汶河,历史上流域及名称多次变迁。北魏时期,汶水是济水的支流。入东平境后,经鄣城西南、桃乡城西(今戴村坝址),过无盐城(今无盐村)南,西南经寿张城(今霍庄)北、安民亭(小安山)南,入济水。北宋时期,梁山泊(古大野泽)以北的济水(北清河)与汶水合流,又名大清河,汶水成为大清河的支流。宋咸平以后,黄河多次溃决。东平城南二汶入济河道淤塞,一绕东平城东,夺漆沟下游北流;一绕城南相会于马家口,全流至清河门入大清河。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开复会通河,引汶济运,宁阳以北筑堽城坝,以遏入堽之流;坎河口以南筑戴村坝,以遏入海之路。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夺清入海后,汶河成为黄河下游最末一条大支流。汶之入黄口又北移鱼山。建国后,大汶河自鄣城以东倒沟子埝堤入县境。1958年东平湖水库建成后,汶水漫坝会大清河入东平湖,经陈山口出湖闸入黄河。
  二、小汶河
  位于汶上县城乡政策性北部边境,从琵琶山至戴村坝流经汶上县边境段长15公里,为汶上、肥城两县之自然分界线,自戴树坝派为二,一支西流入东平县境大清河注入东平湖,一支南流蜿蜒65公里,注入京杭运河,俗称小汶河。小汶河属淮河流域京杭大运河水系,由东北向西南注入京杭大运河,向东南进入微山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南四湖)。
  明万历戊申《汶上县志?山川》载:“邑之川马汶…… 永乐九年(1411年)尚书宋礼始筑坝于戴村,遏汶全流尽出南旺……。” 清宣统三年《汶上县志?山川》载:“永乐九年,命二部尚书宋礼浚会通河,用老人白英计大汶口之西,西距东平城六十里之戴村坝遏汶南流由戴村南开河九十里至南旺分水口入通河济运”。故名汶河。大运河山东段,济宁至东平湖一段是京杭运河地势最高的一段,而城北的南旺镇是号称是运河的屋脊。是运河的“肠梗堵”。宋礼疏通会通河以后这段仍然无水不能通航。便“微服私访”,遇见白英。白英老人是汶上县当地人,熟悉当地地貌地形。又治过河。为宋礼出“奇计”,在汶水坎河口修筑5里长“戴村坝”(此地地形高出南旺分水坝30余丈),汶水在此原来为向西北流,通过“戴村坝”堵水,通过新开80余里的汶河水道,引汶水向东南流至运河的南旺分水口,进行南北分流。同时修建的配套工程还有引上游诸“泉水”入汶河,在南旺修“水柜”(南旺湖)等措施,保证了运河的通航500年。白英老人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但是治河之功,后人评论可与“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白英死,永乐皇帝敕封之为“功漕神”,以后又为他修造了“白公祠”,清代皇帝还有加封,香火不断。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实践者出真知。
  开凿小汶河。小汶河原属汶河下游的一个岔流,分流口在现在汶上县的四汶集。这条河在后唐以来已逐渐淤塞,宋礼、白英“引汶济运”时,利用这些废河加以连通并引至南旺,名为小汶河。由于引汶口门上无建筑物控制,而汶河又是一条大河,所以那时小汶河分流水量很大。初时,没有大堤,洪水到处外溢形成水灾。直到明朝中后期才配套设置了防洪排洪工程,包括小汶河两岸的东西大堤及泄水斗门等。建南旺分水口。南旺镇一带号称“水脊”,是运河全线的至高点。戴村坝截拦汶河水,经小汶河达南旺而流入运河。为调节入运之水的南北流量,便于此至高点建造了一个科学而合理的分水口,被后人称之为“龙王分水”。该分水的建造,先是在小汶河与运河交汇处的丁字口的对岸,筑砌了一道近300米的石护坡,以抵挡汶水的冲击。而后在河底部建造了一个鱼脊状的石拨,以石拨将汶水分流南北。改变石拨的形状、方向和位置即可调整南北分流比例。民间所传的“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便是当时分流的比例。后经考证,实际分流比例近于六比四,可见民间传说的分流比例是基本正确的。
  戴村坝 戴村坝坐落在山东东平县南城子村北约一华里的大汶河上,建于明朝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水利建筑。明朝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宋礼采用白英老人“南旺导汶”的方法,在此地筑土坝“五里十三步”,将大汶河水拦截南趋,使汶水流入南旺湖,充分利用南旺湖这一南北水脊的有利地势,把汶水分成两道,十之六向北流入临清,十之四南流泗水。使南北运河畅通无阻,提高了水运能力。到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侍郎万恭见土坝南头的迎水面砌石坡以防水冲。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总河潘季驯又将此段拆除,另筑石坝,取名玲珑坝。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尚书舒应龙又在此坝南北合筑一坝,取名乱石坝和滚水坝,并铸以铁扣以连接筑坝石料,使其坚固。清朝时期对戴村坝作了数次整修,改名北部叫灰土坝,中部叫太皇堤,南部叫滚水坝。1959年小汶河筑坝堵截后,已完全失去“引汶济运”的作用,但仍起着稳定河槽,控制河势,拦沙缓洪,抬高水位,引水灌溉等作用,有利于大清河堤防安全。1975年对大坝损坏残缺部位进行了整修加固。今戴村坝石砌坝段全长433.9米,渐变段80.4米,现坝体基本完整,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建筑具有较高的价值。
  三、东汶河
  东汶河属于淮河流域、沂河水系的一级支流,位于山东省南部的蒙山以北,北为淮河流域的边界,蒙阴县境内为东汶河上游,蒙阴境内河长56公里,流域面积785.83平方公里。东汶河历史上叫汶水、桑泉水。据《水经注》:桑泉水上源之一矍崮水,俗名汶水;宋元以来,遂通称桑泉水全流为汶水,今名东汶河。源出山东蒙阴县西,东南流经县南,至沂南县南入沂河。
  东汶河上有二源,南源(主源)为青山河,起于联城乡李家榛子崖村西青山北麓,东流入青山水库,出库继东流,至蒲河村折北,至小鸿喜庄北入新泰市境,又在常路镇于洼村西从新泰市入境,东北行,至小张台村东与北源汇合。汇合口以上干流长19公里,流域面积75.9平方公里。北源,从前叫巨围水,现名常路河。发源于常路镇北部与新泰交界处的聚粮山东麓,南流入上行庄水库,再南流汇石峰峪、五沟峪等山水,经西高都、富成庄、常路、西北楼等村东,至小张台村南与南源汇合。汇合口以上河长15公里,流域面积51.7平方公里。因该河源在最北,河长和流域面积与主源相差无几,流向大致与下游干流平行,故有北源之称。两源汇合后东南流,至台庄有东高都河自东北来汇(东高都河清代叫堂阜水,发源于上薛家峪村北),又东流,在莫家庄南左有东住佛河汇入,在东儒来村东右有东儒来河(又叫联城河、常马河)汇入。继东行,过蒙城,右汇银麦河(因银麦啤酒厂而得名),左汇上庄河(前叫方川水,上游建有黄土山中型水库),继东南行,在五里堡子村设有蒙阴水文站。在保德村南,左有保德河汇入,上游建有张庄中型水库。汇合后东南行,左有曹庄河,右有颜庄河汇入,再东南流入云蒙湖(岸堤水库,山东省第二大水库,刘宗元时期改为云蒙湖,老百姓很多都说重山水库。)。建库前东汶河在苏家后西与桃墟河相汇,在重山庄西与最大支流梓河汇合,建库后因回水,桃墟河和梓河直接入岸堤水库。东汶河水经岸堤水库溢洪闸东流,在新兴村南出境入沂南县。
  四、汶河
  汶河,古称汶水,俗称运河,系潍河主要支流。其源出临朐县沂山东麓圣水泉,水量充沛,为上游。主流向东北方向流。全长165公里,流域面积1873平方公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汶水出朱虚县泰山(今沂山,古称东泰山)。” 河流在临朐县东南部向东北流,至高崖转向东流,沿安丘与昌乐边界,到凌河镇偕户村北入安丘市境,从黄旗堡镇夹河套村东北注入潍河,最后流至渤海莱州湾。汶河的主要支流。在高崖水库以下到牟山水库以上的区间内,汶河的主要支流,向北(北偏东)方向流动而汇入汶河的有:大盛河、鲤龙河、温泉河、凌河,向东南方向流动而汇入汶河的有红河;在牟山水库以下青云湖以上,汶河的主要支流有墨溪河(向北偏东方向流动)、小汶河(向东偏南方向流动)。(此“小汶河”俗称小河,此“小汶河”不是汶上县的“小汶河”。)
  潍河的主要支流有:汶河、渠河、浯河、百尺河、扶淇河、洪湖河、红凝河、涓河、贾悦河等。扶淇河在诸城城区汇入潍河,百尺河在诸城北部汇入潍河;渠河在峡山水库上游、水库的东南角汇入潍河,浯河在峡山水库上游、水库的西南角汇入水库;汶河在黄旗堡镇东北角夹河套村的东北汇入潍河。
  五、浯河
  浯河,古称浯水,又称浯汶。浯水,《辞海》称:浯河,在山东省东部,发源于沂山东麓,东北流经安丘、诸城两县入潍河。《地理志》称“其东浯水,地理志、说文,出灵门壶山,迳汉姑幕故城,并入诸城。” 壶山,即穆陵关东侧太平山。《水经注》:潍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山,世谓之巨平山也。《地理志》曰:灵门县有高山、壶山,浯水所出,东北入潍,今是山西接浯山。浯水自临朐、安丘、沂水三县交界处的太平山发源,流经沂水、安丘、诸城三县,哺育了两岸数十万儿女,其冲积而成的河套小平原,是旱涝保收的粮田。安丘市临浯镇(今并入景芝镇)就是由面临浯水得名。
  在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80年)成书的《元丰九域志》,对诸城仅仅提了3条河流——潍水、荆水、卢水,这应该是诸城3条较大的河流。潍河、卢河现在依旧,而荆河现在只是一条在都吉台村流入渠河的小河,显然不足以入《元丰九域志》。既然入了《志》,说明那时荆河应当较大。
  “安丘条”也记载了3条“大河”——浯水、汶水、潍水,说明浯水主要部分在安丘,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是安丘和诸城的界河,那位置只能比现在偏北,就是现在景芝浯河位置。
  “梦绕浯水”的论点:
  现在渠河都吉台以下河道是古荆水;
  现在的浯河——就是穿过景芝镇的浯河,也就是临浯一带的人们所说的运粮河,就是古代的浯水,是浯水的下游;(古代的浯河是通航的)
  现在沂水境内的人们所说的浯河,即渠河的上游。
  现在的渠河,其上游就是古代的浯水;
  现在的渠河,其下游是浯水下游改道后夺占荆河而形成的。
  六、漕汶河
  胶南境内的漕汶河,又称巨洋河,古作巨洋水、朱阳河。发源于薛家庄乡南部小珠山西麓,流经薛家庄、王台两乡镇,于五河头入胶州湾。全长25.35公里,汇水面积128.75平方公里。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653.7立方米/秒。在薛家庄乡有沙沟河、大横河汇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