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4-07-07 23:25
鄌郚史志总编

昌乐南水北调工程(郝雨东)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3 21:16
鄌郚史志总编
昌乐南水北调工程
王青林
昌乐县的南水北调工程,是以高崖水库为主体,调汶河、白浪河之水入丹河、桂河系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干渠自南向北,贯穿昌乐县全境,横穿汶河、白浪河水系的孟津河、漳河、九曲河、白浪河、潴河、龙丹河6条主要河流,控制上游流域面积198平方公里,使九条河流相同,42座水库相连,总调水2000万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6万亩,并补充了县境北部工业和县城生活用水,是昌乐县历史上的一项宏伟工程。
兴建南水北调工程的起因和条件
昌乐县南北狭长,南高北低。适宜南水北调。另外,南部降雨量多,地下水丰富,而中、北降雨量少,地上水和地下水相对缺乏。并且北部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密集,工厂集中,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逐年增加,水资源缺乏逐渐成为制约北部发展的瓶颈。北部缺水,南部有水,这是兴建南水北调工程的内因和先决条件。
1959年兴建高崖水库时,县委就有将高崖水库的水调往北部县城的设想和计划,但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而未能实施。然而高崖水库的建成,却为实现南水北调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6年,县委决定加紧实施高崖水库的配套工程,以迅速扩大高崖水库灌区的面积,同时也为南水北调的宏伟计划打牢基础。当时县委对高崖水库的平配套工程的总体规划是:1、修建溢洪闸。2、修建孟津河渡槽。3、修建总、分支三级渠道。其中,总干渠1条,长12华里;分渠2条,长114华里;支渠4条,长102华里。为了确保高崖水库配套工程的顺利进行,县委专门成立了高崖水库配套工程指挥部,于1966年4月组织动工兴建了溢洪闸,同年冬建成孟津河渡槽。1967年后,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配套工程的修建速度明显减慢,直到1981年才基本结束。高崖水库配套工程的建设,使昌乐;额高崖、平原、平柳、鄌郚、马宋、朱汉等7个公社和安丘县慈山公社的247个生产大队受益,可灌溉土地面积31万亩。同时,配套工程中总干渠和孟津河的建成,也进一步为实现南水北调的宏伟计划奠定了基础。
兴建南水北调工程的概况
南水北调工程兴建于1977年4月至1986年12月。由县水利局工程师石德成、郑福来等负责设计。由于工程项目繁多,建筑物复杂。施工难度大,县委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组织搞好论证规划,一方面组织了鄌郚隧洞、潴河渡槽、渠道开挖、杨庄拦河闸和孟津河拦河闸等重点工程会战,确保了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
1977年4月,县委组织开工建设南水北调的咽喉工程—鄌郚隧洞,由于整个隧洞贯穿鄌郚火成岩地质和石灰岩地质的大山间,地形复杂,岩石破碎,施工及其困难。县委研究决定,采取先难后易的战术,于4月8日首先打响了开凿隧洞的攻坚战。经过2年零8个月的奋战,至1979年底,鄌郚隧洞工程胜利完工。累计投入资金100万元,完成土方5500个,开挖土方75000个,混凝土砌体8151立方米,实用工日72万个,共完成工程量90151米。经测量验收,全长1987 米,最深处24.1米,最浅处7米,水面被覆地段1.8米,高2.41米,流量6立方米/秒,各项标准,质量均达到了设计要求,顺利清除了南水北调工程上的拦路虎。
1980年春,组织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关键建筑物—潴河渡槽。经过1年零5个月的奋战。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