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4-09-16 14:08
鄌郚史志总编

朱刘魏家庄大事记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3 21:10
鄌郚史志总编
  朱刘魏家庄大事记
  1368(洪武元年)
  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国大明。
  1425(洪熙元年)
  夏四月,旱、蝗。
  1433(宣德八年)
  旱,饥。
  1492(弘治五年)
  春旱,大饥。
  1506(正德元年)
  正德年间,郭齐氏族六世祖,修、卷、捲、巧、俊由朱刘店迁入魏家庄居住。
  1533(嘉靖十二年)
  蝗虫灾。
  1552(嘉靖三十一年)
  冬大旱,无麦田。
  1668(隆庆三年)
  大涝。
  1570(隆庆四年)
  春,大饥。
  1591(万历十九年)
  4月,大雨雹。
  1593(万历二十一年)
  4月,大寒,民有冻死者。
  1594(万历二十二年)
  春大饥,食树皮殆尽。
  1607(万历三十五年)
  春大旱,蝗虫灾。
  1615(万历四十三年)
  旱,蝗,岁大饥,人相食。
  1616(万历四十四年)
  春,大疫。
  1617(万历四十五年)
  秋,蝗灾。
  1620(万历四十八年)
  8月,大雨雹。
  1621(天启元年)
  10月,地震。邱氏族人九世祖于天启年间由昌乐邱家庄迁入魏家庄东魏东北角居住。
  1628(崇祯元年)
  刘氏菜园族人八世祖志英、文英、秀英兄弟三人由朱刘店迁入魏家庄居住。
  1630(崇祯三年)
  蝗虫灾。
  1634(崇祯七年)
  蝗虫灾。
  1636(崇祯九年)
  地震。
  1643(崇祯十六年)
  春,民死兵殁者众。
  1647(顺治四年)
  秋,阴雨四十余日,平地出泉。
  1665(康熙四年)
  春,彗星复见。夏旱,井泉竭。
  1666(康熙五年)
  旱,无麦苗。
  1667(康熙六年)
  春,彗星见四方。秋八月,大雨雹,树叶尽脱。
  1668(康熙七年)
  6月,地震,
  7月,地震。
  1670(康熙九年)
  冬,大旱,井水结冰,人有冻死。
  1672(康熙十一年)
  蝗虫灾。
  1674(康熙十三年)
  4月,陨霜杀麦。
  1679(康熙十八年)
  春大饥,民食草根、树皮殆尽。
  1684(康熙二十三年)
  秋,淫雨害稼。
  1686(康熙二十五年)
  6月,大雨渍旬,百川皆溢。
  1691(康熙三十年)
  夏,蝗灾。
  1693(康熙三十二年)
  2月,大风,坏房屋。
  1748(乾隆十三年)
  上年八月下雨至是年五月阴雨连月不止,致成水灾。
  1771(乾隆三十六年)
  秋,大雨灾。
  1782(乾隆四十七年)
  8月5日风大作。
  1786(乾隆五十一年)
  元旦,日有食之。春、夏大旱。
  秋,蝗虫灾害,无收。
  1798(嘉庆三年)
  10月,地震。
  1813(嘉庆十八年)
  春大饥,夏彗星见。
  1820(嘉庆二十五年)
  春大风,
  7月,雷震。
  1827(道光七年)
  3月,地震。
  1840(道光二十年)
  鸦片战争爆发。战争之前因鸦片输入,村北闲园中始种罂粟。
  1850(道光三十年)
  秋,虸蝗成灾,庄稼受害,严重减产。
  1854(咸丰四年)
  6月,地震,震中在昌乐南部。
  1855(咸丰五年)
  秋旱,虸蝗、蚂蚱成灾,农作物受害,歉收。
  1856(咸丰六年)
  夏旱,秋飞蝗成灾。
  1857(咸丰七年)
  夏,蝗蝻成灾,五谷颗粒不实,大雨雹,庄稼被压,严重歉收。
  1861(咸丰十一年)
  3月31日,捻军张洛行部10万人攻入昌乐,朱刘镇戴家练总戴文光、牟家庄练总牟尔恭率民团顽抗被捻军击毙,捻军乘胜挥师东进。10月31日复入县境,经胡田、马宋南下。
  1862(同治元年)
  夏,小麦颗粒不收。
  7月,虸蝗成灾。
  1867(同治六年)
  8月,东捻军在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邦率领下,经魏家庄去胶东一带,击败清追兵提督刘铭传部。9月折入昌乐县境后南下。
  1875(光绪元年)
  8月17日,大风连续三昼夜,谷粒磨净落地。
  1876(光绪二年)
  春旱,小麦歉收,无粮闹饥荒。
  6月29日,降雨后播种,秋粮每亩仅收几十斤。
  1877(光绪三年)
  春闹饥荒,百姓逃荒要饭,饿死甚多。
  1881(光绪七年)
  8月连续大雨,日夜不停,造成涝灾。
  1888(光绪十四年)
  6月13日,渤海湾发生7.5级地震,波及魏家庄村。8月7日始至13日,昼夜大雨不停,是年庄稼歉收。
  1889(光绪十五年)
  8月,大雨不停。大涝,秋季歉收。
  1891(光绪十七年)
  4月23日,小麦幼苗正在旺长,气温突然下降,麦苗冻枯。不久,气温回升,麦苗半月后复苏。为记此事告诫后人,阖村捐款,在村北关帝庙内立石碑一块,将此事发生的详细过程刻在碑上。
  1892(光绪十八年)
  7月,飞蝗过境。
  秋,蝗蝻成灾,庄稼减产,大歉。
  1898(光绪二十四年)
  清政府令取消八股文。
  1900(光绪二十六年)
  10月,义和拳兴起“扶清灭洋”,县令梁锡祜严行禁止。
  1902(光绪二十八年)
  德国修胶济铁路。
  8月,瘟疫流行。
  1903(光绪二十九年)
  秋,虸蝗成灾,庄稼叶子被吃光,晚秋农作物一粒未收。
  1904(光绪三十年)
  2月27日,初夜雷雨交加,大雨倾盆。昌乐县设邮政局,开始邮递业务。
  1905(光绪三十一年)
  清朝廷停止科举考试制度。
  1906(光绪三十二年)
  昌乐县知县发布禁止鸦片令,村里停止种罂粟。
  1907(光绪三十三年)
  秋,深夜,东北部天空出现彗星。
  1908(清光绪三十四年)
  村里刘光彩、刘协清下欧洲。
  1910(宣统二年)
  4月,东北天空重现彗星。
  1911(宣统三年)
  年除夕开始降大雨,彻夜不停,水深没胫,邻居间无法拜年。
  1913(民国二年)
  受国民政府指示,清查粮田和宅基文契,田赋改为银元,并发动民众在空闲地大力种植树木。
  1918(民国七年)
  春,瘟疫流行。
  是年,刘永俊在村西门外办学堂。
  1920(民国九年)
  刘光清、刘文秀开始种植黄烟。
  1921(民国十年)
  秋,瘟疫流行,孕妇死亡极多。
  1923(民国十二年)
  年底,全县统一清查户口,造册登记。
  1927(民国十六年)
  省公署发行公债票,期限10年。
  翌年,国民革命军占领南京,张宗昌北逃,公债成为废纸。
  1928(民国十七年)
  张宗昌下令征收1931年度的地税和商业税,造成民怨沸腾。
  1930(民国十九年)
  阎锡山、韩复榘两军阀混战,由济南沿胶济铁路进入昌乐县,殃及魏家庄村,百姓受害。
  1936(民国二十五年)
  8月,连续大雨,造成涝灾,庄稼歉收。
  1937(民国二十六年)
  春天闹饥荒,民众以草根、树皮为食。
  1940(民国二十九年)
  全民抗战时期,刘尧、刘文告,刘希才参加国民军。
  日、伪时期,实行保甲制,东、西魏分成两个保西魏为七保,东魏是八保并监管坡庄。西魏保长刘迪亨,东魏保长刘配兰。
  1945(民国三十四年)
  8月,日本鬼子投降。同月,八路军夜袭朱刘“自卫团”。
  1947(民国三十六年)
  东魏、西魏、坡庄合为一个保,赵国颜任保长,属第五保。
  1948(民国三十七年)
  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兵团进驻昌乐,昌乐全县解放。潍县战役开始。
  解放后,新建了村的管理组织农会。会长刘发坤,副会长朱怀安,民兵连长刘士元,村长刘圣清,文书朱光圣。
  是年,恢复办学,学校设在刘仁甫的后屋,教师王金贵。
  1949
  2月,刘文平、刘文远、朱德仁参军入伍。刘培成、刘培基、刘培龙、刘宴、刘文斗、刘鲁被选拔为从事教师或到邮电铁路工作。
  8月,遭受了暴雨袭击,涝灾。
  冬季开办业余识字班,刘仁先任教师。
  1950
  人民政府发放第一次公债,全村积极购买,圆满完成了上级分配的任务。
  5月,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青年人冲破封建习俗,日益崇尚自由恋爱的新风尚。
  11月,抗美援军朝运动开始,全村7名适龄青年报名参军,有西魏的文学友、刘培道、刘文功,东魏的刘增新、刘文太、刘新连、刘焕瑞。东魏刘增香赴朝支前。
  12月,土地改革将地主、富农的土地房子改了出来,大部分做了学校,部分分给了无地种的贫雇农和无房屋的村民。划分了地主2户,富农5户。
  之后,又分为东魏。西魏。东魏村长刘吉泰,副村长刘士奎,文书刘增瑞。西魏村长刘圣清。
  1951
  6月,全村响应“抗美援朝山东分会”的号召,开展捐献“飞机”活动,全村按地亩分摊上缴钱物,完成了上级分配任务。
  8月,遭受暴雨之灾。
  9月,大豆遭受虫灾。
  12月,出民夫修飞机厂。
  派员支援国家建设。全年中先后有魏斗昇、刘继孝、刘仁师、刘仁勇、刘承清、李经文6人进入了张店501厂工作。有刘玉钦、刘文贵、刘文涛、刘文铎、刘文鼎、刘旭、刘文杨、刘树公、刘昕等人进入了潍坊织布厂工作。刘继富进入了昌乐运输联社工作。
  1952
  4月,配合抗美援朝反对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争,全村人参加捕捉害虫(黑老婆虫)并支起大锅将害虫全部烧死。
  查田地,定产量,土地分级。
  1953
  7月,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开始。将魏家庄以中间沟为界分为东选区和西选区两个选区。东选区主任朱怀安,副主任魏作友。西选区主任刘皓,副主任文学新。
  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运输部队进驻魏家庄,伙房建在刘仁甫后屋里。因雨季街道泥泞,解放军用汽车拉沙子,将西魏主街垫了厚厚的一层,群众一直走了20多年,直至1975年“找肥源”时,才把街道挖了约30公分,将沙子挖走。
  冬季,统购统销开始,西魏在完成了上级分配的任务后,又多交给国家8万斤粮食。
  国家发放第二次公债,向供销社入股。
  刘玉盈被评为区劳动模范,买回一部解放牌水车。东魏刘茂兰买回一部解放牌水车。
  刘尧从部队复员回家,按照上级指示,建立了西魏中共党组织。
  刘希业入伍,参加志愿军。
  1954
  春,志愿军某部坦克部队进驻魏家庄,伙房建在西魏刘焕瑞的老家里。
  第一次使用布票,按人口发放。
  第二次购买国债。
  因坦克部队的进驻,村民看到了电影,听到了留声机、手风琴的声音等。
  以朱怀安为主,在朱刘店成立了维修部,后又在昌乐成立了铁木业社,随同参加的有刘树文、刘增章、刘文富、刘文告。
  原昌乐镇铁木联合社,朱怀安任负责人。
  6月,刘哑巴(无名)杀死了乡干部刘照野。这是解放后的第一起杀人案。
  1955
  使用《全国通用粮票》、《山东省粮票》。
  大办扫盲班,未上过学的青年人学会识字。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刘文典、刘文成入伍,成为第一批义务兵。
  年底,宣传动员大办合作社。
  兑换人民币,以渤海银行的旧币换取人民币。
  1956
  西魏成立合作社,下设8个小队。社长刘尧,副社长刘培德,李经芝,会计刘曾。全村大部分按地亩自带生产基垫金入社外,有4户未入社。入社的还带着牲口、马车以及生产工具。
  春季劳力齐上阵,撤西湾,挖泥湾。
  刘川清带领部分青壮年在南坡、西坡、西北坡打水井5眼,改变农业水浇条件。这一年农业获得丰收,年底分配,每人小麦100斤。
  东魏成立合作社,下设6个生产队。入社者按地亩缴纳生产基垫金2100元,有10户未入社。
  刘德富为首组织青壮年打井。因刘德富带领群众打井受到好评,被推选为社长。
  1957
  西魏由原来的8个生产队合编为4个生产队。各生产队盖起了饲养室,大牲畜由集体统一饲养,年底,第二队的饲养室被盗走牛一头。
  5月,暴雨成灾。
  秋季大旱,秋种小麦成了问题。全年粮食虽然减产,但仍完成了国家分配的粮食任务以及国库券认购任务。
  东魏西魏合伙出劳动力,将大庙中的榆树除掉,给学校打了桌凳20套。1958年大办共产主义小学,将这20套桌凳搬到了东南庄子,后学校解散这些桌凳一张未归。
  接受济宁难民一家5口,安置在刘文圣家。
  东魏刘德富被选为社主任,刘吉泰为副主任,刘增瑞为会计。
  年中先涝灾后旱灾,粮食大幅度减产,所种植的36亩西瓜,只卖了3.6元钱。年底东西魏粮食分配,每人不足300斤,社员生活困难,情绪低落。
  全社会掀起“除四害”运动,即苍蝇、蚊子、麻雀、老鼠之类。
  1958
  春季,饥饿越来越严重,多数社员砸锅卖铁变卖财产维持生活,春季能吃的野菜、树叶、树皮几乎吃光。麦季每人分得3斤小麦,饿死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8月,政府开始供应粮食、地瓜干、萝卜丝,又改为集体食堂,由原来的4个生产队编为3个生产队,以生产队为单位开办食堂。在西埠顶上扎指挥棚指挥灭荒,男女老少全住在西坡里,暂时搭建棚子,白黑劳动不止,由食堂人员统一送饭。
  大刮共产风。深翻深刨,密植种植。大张旗鼓地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双腿楼改三腿楼,每亩按300斤小麦种子下种。
  贯彻落实“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建设的总路线。
  学苏、赶美、超法的标语,火箭的漫画,大跃进的口号满墙便是。
  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各户的锅、鏊子等铁制品都要上缴砸掉,重新冶炼。全村劳动力集中到五图的山坡上炼钢铁。
  大办人民公社。在学校胡同头上扎松门一个,以示庆贺。放礼炮,敲锣打鼓,排队到朱刘店小学参加庆祝人民公社成立大会。
  集中办共产主义小学,两个月结束。
  东、西魏及邻村的交叉土地,进行割齐,学校合并到东南庄子村。
  冬季,青壮年劳力由公社集中使用,到外村打井并实行工资制度,把劳动力分成5级,发8至12元的工资。当时出现了顺口溜:干不干都吃饭,每人8至12元。发了不到两个月就停止了。
  西魏领导班子调整,刘文典任支部书记,刘文新任大队长,刘英俊任会计。
  刘华参军。刘继仁、刘桂清支援东北。
  东魏,春季群众生活极其困难。
  5月份,刘锡章任主任,刘吉泰任副主任,刘增瑞任会计。
  麦季,每人分了21斤小麦。
  9月份,未入社的单干户强制入社。
  1959
  春节每人分得小麦5斤,按风俗习惯,春节各家各户吃三顿水饺,节后小部分人仍吃食堂。多数人不能吃食堂,定量很低,吃不饱,很多人仍然靠野菜、树皮充饥。仍有饿死人现象。
  春天小麦太密,发动半劳力、学生每隔一行割掉一行,小麦大幅减产,有的绝产。
  秋季粮食产量极低,公粮任务无法完成,粮食工作组到村里逐户翻箱倒柜清查粮食,并出现了绑人、打人现象。
  11月,全体男女劳力到高崖修水库。刘洪太任大队长,刘英俊任会计。
  刘文合、刘文福支援东北。
  东魏下半年食堂停业。
  刘仁义、刘焕安、刘西本支援东北。
  衡器改革,16两秤改为10两秤。
  1960
  年初,春节晚上11时许,刘光昇家失火,东、西魏主要人员都参加救火。因湾塘冰冻,仅靠前后两眼水井来不及,致使刘光昇与其兄两家房子财产烧光,损失惨重。
  春节后,主要劳动力又回到了高崖水库,其余按出身成分的规定入食堂,中农以上的拒之食堂外。村里出现了水肿、死人的现象,牲畜大量减少。
  麦后,高崖水库工程结束,食堂也停业。
  是年,每人分得了3.3尺布票。
  1961
  西魏,刘文典任支部书记,刘洪太任大队长,刘曾任大队会计。
  群众开始开荒种地,做小买卖的也动了起来。当时最兴旺的是“换破鞋”,每斤破鞋收购价0.36元,有的一天收到三、四百斤,因此全村很多人投入到换破鞋的行列。月余时间,有的就收入了上千元甚至几千元,很多人就购买了小推车,有的还买上了大国防牌自行车。
  电力勘查队来村里对周围进行科学性勘查。由于电力勘查队的进驻,基督教开始在村里传播。
  政府兑现,发放回头牛。
  全年收成较好。按人口一队分小麦30斤,二队不足30斤,三队稍微多点。其余瓜菜,加上个人开荒种地,小自留地,房前屋后,基本上吃粗吃饱。当年流行口号:干不干都吃饭,分不分,一人一年360斤。
  刘启从昌乐县乔官三中入伍。
  1962
  春,公社干部王成功驻村搞“社会主义教育”,任命刘文贵为支部书记。麦前结束,支部书记仍由刘文典担任,刘兰清任大队长,刘培显任大队会计。
  落实《中共中央六十条》精神,实行“三级核算队为基础”的农村管理体制。
  省地质勘查队进驻村里,对村周围进行钻井勘查。
  6月,东魏、西魏统一召开大会,传达“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动员备战工作。
  粮食收成好于往年,每人分得小麦60斤,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员开始翻建新房。
  1963
  小麦丰收。全村每人分得小麦超过了100斤。
  黄烟丰收。各小队经济收入高,各户都分得了现金。
  第一队集体办起粉坊,集体饲养肥猪。
  东魏从1961年到1963年间,三个生产队都添置了胶轮大车,多数社员添置了小推车、农具。刘中清、邱乐仁各添置水车一部。
  刘文余参军入伍。
  1964
  4月,兑换三种版人民币。
  6月,普降大雨,阴雨连绵,小麦只打完了头场。
  秋粮涝死,地瓜沤烂,遍地冒水,沟沟流水。
  第二次人口大普查。
  刘文杰参加海洋社教队。
  年底“四清”运动开始,成立贫下中农协会,刘明清任贫农代表。
  全年降水量1000多毫米。
  冬天修东魏东门外至朱刘店的公路路基。
  刘潘清、刘锡本、朱春林、刘继和上山采石,首开采石先河。
  东魏小麦单产达到200斤,得到了县里的表扬,上了《大众日报》,每人分得小麦140斤。
  秋季大涝,秋粮无收成,牲畜大批死亡。
  刘文佩、刘焕军参军。
  1965
  春,政府发放救济粮(地瓜干)。
  修朱刘水库,扬水站。
  各生产小队成立种棉花技术队,开始使用农药1059和1065,棉花增产。
  冬季,贯彻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七字方针。
  刘文杰参加胶南社教工作队。
  刘士和入伍。
  修西魏中间至朱刘的路。
  1966
  春,全村挖西湾,找肥源,东魏挖藕湾。
  公社广播站给村里按高音喇叭。
  8月份,“文化大革命”开始,“破四旧、立四新”,唱“忆苦歌”,吃“忆苦饭”,跳“忠字舞”,背毛主席语录。红卫兵夺权后,进入了无政府状态。
  以小队为单位排演文艺节目。一队排的小吕剧《两条路》,因个别人干预未上演。二队排的《三世仇》多次上演,很受欢迎。
  秋后,全体劳动力到刘双泉参加修刘宣家水库。
  西魏上缴公粮23186斤。
  东魏全村40名劳动力外出搞副业。
  大队班子瘫痪。
  1967
  村领导机构是革委会。
  春,劳力去鄌郚修水渠。
  春,去荆山修水库。
  刘继庆、刘茂、刘文佐参军。
  西魏上缴公粮25738斤。
  东魏由魏作富任革委会主任,刘长太任副主任,邱风光任大队会计。
  1968
  公办教师回村实行工分制,学生实行推荐制。
  西魏上缴公粮24000斤,农业税1306元,公积金402.7元。
  东魏拿出6000元,盖了9间红砖红瓦房做学校用,当时是全公社最好的学校。
  教师有李益成、董百贞、王玉英3名公办教师,村里有4名民办教师。
  1969
  西魏上缴公粮20835斤,农业税1298元,公积金1414元,全年总收入20210元。
  东魏回复了原来的领导班子。
  刘锡章任主任,刘吉太任副主任,邱风光任会计。
  1970
  刘启复员回家,取得了第一生产队队长刘继德的同意,建了西埠苹果园。
  年底,革委会组织部分劳动力承包了朱刘煤矿的伙房,所得的承包费发给了个人补贴,剩余的购置了建筑工具。自此,西魏有了自己的第一支建筑队伍。
  刘仁成、刘玉福入伍。
  西魏上缴公粮75033斤,农业税3659元,公积金3945元。全年总收入49400元。
  1971
  西魏大队班子成立。刘文贵任支部书记,刘文典任副书记,刘仁甫任大队长,刘英俊任大队会计。
  春季,盖大队办公室。
  修村西到朱刘店、橡胶厂的路。
  五图驻军在村里建农场。
  大队在朱刘西建石灰窑。
  办起了代销社、合作医疗。
  秋季,上级救济了一部185型柴油机。
  苹果园归大队统一管理。
  基干民兵装备武器。
  东魏每个小队添置一部胶轮大车。
  新盖3间办公室、3间磨坊。
  1972
  建磨坊。
  扒坟平墓,建立公墓。
  建大队办公室、学校,部分社员用上照明电。
  春节之夜街上安路灯6盏。
  刘培武、刘毅、刘祥入伍。
  开始规划街道住宅。
  上缴公粮43032斤,农业税3165元,公积金4692元,年总收入61214元。
  上级救济给195型柴油机及抽水机一部。
  1973
  购置变压器,架设动力电。磨坊由柴油机作动力改为电机作动力。
  刘继业参军。
  1974
  学校迁址,重建。
  秋季,大雨连续下了两昼夜,村里的土打墙全部倒塌。
  公社拖拉机站、兽医站迁入魏家庄。
  刘培善参军。
  上缴公粮48731斤,农业税3245元,公积金1558元,总收入54806元。
  1975
  春季,“扒旧屋找肥源”,粮食跨“纲要”过“长江”。扒了5户旧房,挖了东西大街上的一层土皮做肥料。
  县委工作队进驻村里。
  一队开办肥皂厂。
  秋季,整平村西地片,公社召开现场会。
  冬季,全村劳力到山坡村搞大寨田。
  殡葬改革,实行火化。
  上缴公粮59350斤,农业税3237元,公积金18964元,总收入103965元,工日值每天0.42元。
  1976
  刘美荣担任支部书记,刘培文、刘建德任副书记,刘文武任会计。
  9月,全村社员集中冒雨到朱刘中学,沉痛悼念毛泽东主席。
  小麦产量高于往年,一季完成全年任务。
  开始规划建新房。
  大队成立建筑队,为本大队社员建房,人员实行工分制。
  贯彻“以粮为纲”的号召,停止黄烟、棉花种植。
  秋后,全公社劳力在魏家庄村北搞地面平整,打成一眼160米深的水井。
  冬季,全村劳力到山坡搞大寨田。
  上缴公粮111511斤,农业税3254元,公积金5937元,总收入119611元。
  东魏从1972年到1976年打了3眼水井,大队组织24部毛驴车搞副业,1976年5月扯上了高压电,解决了照明、抽水、磨坊的动力。
  1977
  购买兖州25型拖拉机一部。
  在西南坡建房10间,办肥皂厂、翻砂厂。
  民兵武器换装“五六式”。
  冬季,全村劳力去东南庄搞大寨田。
  上缴公粮167709斤,农业税3129元,公积金25132元,总收入162499元。
  东魏盖房子8间,其中3间做磨坊,3间做仓库,2间做供销部。
  大队成立了水泥预制厂,由刘增章负责,主要生产加工楼板、水泥檩条等。
  1978
  大队办公室与学校调换。
  购置12型拖拉机一部。
  麦季,一队麦场失火,损失严重。
  拆房、扩街、通街。
  上缴公粮171128斤,农业税2583元,公积金15405元,总收入116450元。
  1979
  新购50型拖拉机一部。
  部队农场撤走。
  刘士合承包农场。
  给地主、富农摘帽,成分定为社员。
  上缴公粮181947斤,农业税4057元,公积金25411元,总收入159737元。
  1980
  挖村南、村北两湾储水。
  推行生产计酬责任制。
  上缴公粮210153斤,农业税4057元,公积金18944元,总收入224548元。
  1981
  推行承包责任制。
  上缴公粮190588元,农业税4047元,公积金30701元,总收入313458元,工日值每天0.68元。
  东魏1978年至1980年给学校盖了8间房子,打了20眼机井,动力电全部通到井边。大队上了肥皂厂,增加两套水泥预制模具设备。
  1982
  土地彻底承包,牲畜及集体物资以个人购买的方式专卖。
  公粮筹资任务按土地、人口等情况分给个人承担。
  民兵武器上缴。
  年底,部分劳力去五图修水渠。
  上缴公粮135730斤,农业税3428元,公积金27492元,总收入382045元。
  1983
  劳力去五图修水渠。
  上缴公粮181352斤,各种税收4666元,公积金46417元,总收入504890元
  被命名为全县首批文明村。
  1984
  5月,县乡机构改革,由原来的大队改为村。
  村委购置北京吉普车一辆,属全县村级最早的。
  上缴公粮181894斤,各种税收9763元,公积金38100元,总收入576353元,人均收入480元。
  1985
  8月,筹办橡胶厂,12月投产。
  更换轿车一部。
  上缴公粮152000斤,各种税收12197元。
  东魏1981年至1984年上了村办企业砖厂,由刘增吉负责。1984年全村600口人每人达到一亩麦田。
  1986
  村里更换桑塔纳轿车。
  上缴公粮136100斤,各种税收8397元,公积金119210元,总收入1005201元,人均收入810元。
  1987
  上缴公粮70500斤,各种税收26200元,公积金110488元,总收入1447000元。
  1988
  9月投资5.8万元翻建村委办公室10间。
  上缴公粮68000斤,各种税收35700元,公积金83259元,总收入3510000元。
  再生胶厂被评为潍坊市级企业。
  1989
  再生胶厂扩建成为橡胶制品厂,被评为市级先进企业。
  购置现代牌轿车一部。
  上缴公粮70100斤,各种税收106500元,公积金631948元,总收入10054870元,人均收入1128元。
  1990
  考察加油站等项目。
  上缴公粮60000斤,各种税收7000元,公积金320000元,总收入18098500元,上缴镇统筹款21000元。
  1991
  4月,动工建艳阳天酒店,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高四层,总投资430万元,著名作家浩然题写店名。开业时,浩然亲自到会祝贺并讲话。
  7月,投资74万元新建加油站一座。
  秋季,按新的规划,批准17户村民建新房。
  上缴公粮73000斤,各种税收150000元,公积金375000元,总收入21059400元。镇统筹缴款25000元。
  东魏1985年至1990年垫平了3个大湾,取直了前大街,村民草房换瓦房,30多家新盖了瓦房,添置了12辆拖拉机,5部打场机。
  1992
  春,全村用上自来水,投资48万元。
  上缴公粮67500斤,各种税收200000元,公积金192285元,总收入3050000元,人均收入1500元,镇统筹缴款22715元。
  12月28日,艳阳天大酒店开业。
  1993
  再生胶厂再次扩建,分出轮船翻新厂。
  上缴公粮53300斤,各种税收1117600元,总收入36500000元,镇统筹缴款28178元。
  1994
  全村按上有线电视。
  7月,改建学校。
  上缴公粮87933斤,各种税收1700000元,公积金2800元,总收入77747600元,镇统筹缴款27144元。
  1995
  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上缴公粮51200斤,各种税收1900000元,公积金2800元,镇统筹缴款40660元。
  1996
  朱刘镇党政机关搬入魏家庄原艳阳天酒店办公,魏家庄成为朱刘镇党委政府驻地。
  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县级经济强村。
  橡胶制品厂、轮船翻新厂合并为再生胶厂,完成了企业体制改革,建立了董事会,成为“昌乐县龙威橡胶公司”。
  1997
  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县级全民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
  上缴税款199610元,公积金35240元,总收入98702500元,镇统筹缴款58735元。
  1998
  10月,土地延包30年,全村耕地702亩,198户,728人,人均收入3600元。
  被授予省级青年民兵之家、市级文明村。
  各种税收234610元,公积金累计达到843546元,镇统筹缴款55186元。
  1999
  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安全村。
  昌乐龙威橡胶公司扩建出轮胎厂,主要生产农用车轮胎。
  各种税收180000元,公积金268009元,镇统筹缴款55186元,总收入75570000元。
  2000
  1月,大街全部装上路灯。
  购置红旗轿车一部。
  团结路两侧及309国道南侧建商居两用楼26户,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投资470万元。
  各种税收180000元,公积金累计935194元,镇统筹缴款55186元,总收入75600000元。
  县级文明村验收合格。
  2001
  组织70岁以上的老人外出旅游。
  被评为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各种税收191869元,公积金累计1393507元,上缴镇统筹款55688元,总收入70673600元。
  2001年7月,青岛电视台在魏家庄拍摄由昌乐县文化局、著名作家郭建华编写的电视剧《庄户人家是天》,著名演员田成仁,范艳华 牟霞等担纲主演。该电视剧反映农村改革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魏家庄村干部群众首次参与这样的大型文化活动,万分高兴,并且给予剧组以大力支持,腾出房子,让出店铺,捐出道具,义务当群众演员。用了四个月的时间顺利拍摄完成。这是全国较早的反映改革开放中农村题材的一部电视剧。
  2002
  工业占地进行二次调整,耕地572亩,承包户168户,684口人。
  7月,村东西大街铺油。
  8月,70岁以上老人开始补助,每月每人20元,共35人。
  各种税收215937元,公积金累计1445460元,上缴镇筹款56609元,总收入70691370元。
  被列为省级文明村示范点,评为优秀交通安全村,市级文明单位,县级创安工作先进村。
  2003
  小学划归朱刘中心小学管理,购置大型客车一辆接送学生。
  被评为市级先进党员活动室,县级综合考核模范村,县级文明村,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各种税收192181元,公积金累计2128472元,总收入71366200元。
  2004
  各种税收175267元,公共基金累计2064176元,固定资产1378884元。
  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双带活动先进村,科普工作先进村,三级联创工作先进村,农村财务管理先进单位。
  2005
  各种税收265370万元,公积金累计2412895元。固定财产2801287元。
  投资6万元建老年公寓。
  被评为全省民主生活示范村,县级双带活动先进村,经济管理先进单位。
  2006
  硬化村后街170米,投资3.7万元;南大街380米,投资5.7万元;办公室西、南、北220米,投资15万元;卫生室往南160米,投资6万元;村中心东西路310米,投资12.6万元;水泥硬化村南260米,投资6.5万元。
  被评为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
  2007
  2月,小区楼房破土动工,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5栋292套。水泥硬化村后街及南北路430米,投资22万元,南北街390米,投资9.1万元。
  8月,东、西魏合村并点,总耕地面积1320亩,总户数386户,总人口14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人。70岁以上老人82人,每人每月补助30元。
  被评为县和谐创建工作示范村,经济发展先进村。
  2008
  小区建设完毕,村民迁入居住。
  水泥硬化东魏街道。村后路东西大街265米,投资16万元;南北250米,投资13万元。组织60岁以上老人旅游。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补助30元。
  被评为潍坊市新农村建设带头村。
  2009
  8月,村委办公楼竣工。服务中心建成,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投资160万元。
  组织70岁以上老人旅游。
  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30元。
  投资6万元架设路灯。
  全县首批进入亿元村。
  被评为潍坊市五好农村社区。
  2010
  3月,文化广场动工,6月份竣工启用。
  7月,村东和谐路拓宽动工。
  9月,幼儿园动工。
  10月,老年公寓动工。
  11月,社区二期工程动工,规划占地56014平方米,建筑面积97490平方米,住宅面积85250平方米。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