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4-11-24 06:21
鄌郚史志总编

老潍县城厢的桥之七:皇帝赐卧龙 街连隐形桥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20 13:54
鄌郚史志总编
  老潍县皇帝赐卧龙 街连隐形桥
  作者:丁永恩
  曾经的卧龙桥,有着美丽的民间传说
  潍城西北二里许,现在的北宫西街北侧,原卧龙桥村前,有一沟壑平日无水,雨季排水东去,沟上有座古老的石拱桥,即著名的卧龙桥。
  据明《万历潍县志》载,此桥即“石桥漱玉”处。宋太祖(赵匡胤)未遇时,曾在桥上卧息。清刘以贵(康熙二十七年进士,曾任广西苍梧知县)在“修三官庙碑”中,曾引用万历志的这一记载。
  据民国《潍县志稿》载,卧龙桥是白浪河故道上的一座石桥。白浪河改道后,原桥所在河段成了干河,而桥依然存在。
  关于这座桥,在民间流传着一些大体一致,情节各不相同的故事。其中一种传说是:五代末年天下大乱。赵匡胤为躲避追捕,一路颠沛流离,走到这座桥时,已筋疲力尽,便躺在桥下石板上睡着了。忽然被一只蝼蛄咬醒,他把那只蝼蛄的头撕下来丢在一边。此时天上乌云密布,一场大雨就要来临,他这时想到这蝼蛄是来救他的,急忙找到那蝼蛄的头和身子,用棘针把它们穿插起来,蝼蛄马上又活了。大雨下起来,他离开这座桥,站到高处,眼看着大水灌满了桥洞,接着就淹没了这座桥。他深深感激那桥边蝼蛄的救命之恩。赵匡胤统一中原成为大宋皇帝后,第二天就颁旨御赐那座桥为“卧龙桥”,并重修一新。附近的“小南庄”为“卧龙桥村”。从此潍县的蝼蛄头上,多出了宋太祖御赐的针冠,其腹中亦有一根长针,与别地的蝼蛄不一样了。
  另一种版本是:当年赵匡胤东征时遇强敌大败,自己一人单枪匹马仓惶而逃,时至夜幕降临,人困马乏,这时遇到一座石桥,他将马拴在路旁小树上,自己便躺在桥上睡着了。忽然身下一阵疼痛,将他疼醒,用手一摸一只蝼蛄在咬他,他一阵恼火,愤然将蝼蛄的头撕下来仍在路边。刚要躺下再睡时,隐约听到远处有大批人马袭来之声,不好,他立即起身,将马牵到沟下桥洞里,自己也趴在马旁,在夜色与桥体掩护下,化险为夷,追兵过桥向北追去。赵匡胤在桥下隐蔽大约半个时辰后,听到没有任何动静时,准备继续赶路。临行忽然想起被咬的一幕,自己大难不死多亏了那只蝼蛄咬他,但这只蝼蛄却被他撕下了头,于是他仔细寻找,终于找到了那只身首断开的蝼蛄,便从路边荆棘中折了一根棘针将头和身子插在一起,那蝼蛄竟然又活了。
  《潍城区地名志》载,“卧龙桥,桥两端有台阶,两旁有条石镶衬。桥面铺青石,方形顶约25平方米,镌刻有七星图案。村以桥得名。”解放后,在附近又建了一座新桥。原古桥在今北关工贸园内,被埋入地下。此处已规划建设公园,将在园中重建古卧龙桥。
  望海门外石桥,曾是月河上最长石桥
  望海门外原为木吊桥,明正德年间(1505—1521)潍县北门里人陈阜捐资改建为石桥,被称为北门桥。
  望海门外的北关大街,是“东自登莱达济西”的国属驿道,是钦差大臣、朝廷命官、驿道差役、达官贵人、商旅车队频繁往来于山东半岛的必经之地和宾息之所。“望海门”则是从驿道进入县城的咽喉,此桥交通繁忙,大街上生意兴隆。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望海门桥靠近“地藏王庙”侧发生坍塌,桥头石脱落,桥面石破损。知县钱大琴捐出自己的俸禄进行了大修,并用三合土将两侧河崖进行了加固。清光绪十八年(1892)桥面破损,丁毓庚出资维修。民国十八年(1929)的水灾,望海门桥受到严重破坏。丁叔言个人出资重建,重建后的石桥长三丈六尺宽八尺两孔,成为月河上最长的石桥。
  1948年潍县解放后,将月河填平,桥被埋路下。此桥原址在今北门大街与东大街路口处。
  庆成门里下河桥,初建时是座隐形桥
  东关庆成门里沙岑(岭?原文如此)子与下河街路口一带,原是白浪河道的一部分。沙岑子是河道中堆积的沙丘,路口处是被沙丘分开的支流。古老的东关大街到“玉皇阁”为止。出“玉皇阁”下一个3米高的陡坡到河边。
  多年来,沙岑子以东的支流断流露出河底沙滩,与沙岑子一起逐渐形成“玉皇阁”外的沙岑子集市。  清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六年(1867)建造新东关坞墙时,在沙岭子西头建“庆成门”。将沙岑子圈在门内,成了东关坞内新扩街区。原支流河道已成街道,取名“下河街”以纪念它曾经的原状。这条下河街与沙岑子日趋兴旺。然而下河街原南高北低的地势未变,东关西南部的雨水仍泄向南下河,每逢下雨就满街流水如河。
  民国二十三年(1934)县长厉文礼为解决庆成门到玉皇阁之间道路状况,将玉皇阁拆除,用拆下的砖瓦土石垫高下河街路口,以减小陡坡的坡度,同时在下河街口西边建一座低矮的石桥,将南下河的水通过导水明沟引入桥底,再沿北下河路西导水明沟流向通济门外白浪河。下河街口石桥长3米宽9米,两孔,孔高1米,全石结构。桥面比沙岑子街路面宽4米,以供商贩们在桥上两侧摆设摊位(不收摊位费),这样桥上摊位与门市紧密相连,使行人感觉不出是在桥上还是在路上,以达到隐形效果。主要是那里已“寸土寸金”,尽量利用空间给人们以方便。从拆除玉皇阁起,“东关大街”就延伸到了庆成门。
  新东关大街与下河街路口处成了东西街高,南北街低,相差约1米的不平路口。从这个路口到原玉皇阁处与路口南北两斜坡的路面全铺上带有防滑条文的条石以使路口全面硬化。1948年潍县解放后,东关大街改名为“叶挺街”。1959年第一次扩宽叶挺街时,将这段路面垫高,下河桥改建为叶挺街下的涵洞。1965年改名为“东风大街”,1994年又一次扩宽加高时,改建为高3米宽11米的街下人车分行通道。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