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成语四则
—《名典与昌乐》之七
-
孔融,东汉末年人,孔子之后,“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相,所以史书上也称他“孔北海”,后因屡次犯颜曹操,全家被杀。关于他的成语典故,其中多数与昌乐并无直接关系,但对于全面认识孔融其人不无助益,因此一并辑录于此。
-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历代典籍中多有记载。最早的记载见于《世说新语笺疏》:“”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但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要数《三字经》里的说法:“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三字经》一般认为作者是南宋末年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后历代都有修订,至清代才完全定型。该书是我国流传最广、也是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书中除普及一般常识外,着重强调品德教育。《三字经》采编“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为了灌输儒家倡导的“孝悌”观念。孔融四岁就知道谦让,有人送给他家一筐梨,见小孔融很是招人喜欢,就特地选了一个最大的梨给他。但孔融摇摇头,不接受,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应该给哥哥吃。”
儒家学说是一种伦理社会学,儒家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孝悌是善的最基本表现,作为晚辈,就应该尊敬长辈,正如长辈应该爱护晚辈一样。孔融的让梨之举,正是“性本善”的一个典型体现,于是儒家学者定为“尊长”典范而大力弘扬。“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孝悌观念被看作是束缚人性的枷锁而受到大加讨伐。现代化的今天,人们也许需要重估传统的价值。
-
小时了了
成语“小时了了”则反映出孔融睿智的一面。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载: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想去拜会一个叫李膺的显贵,以求日后发达。但李家门槛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迈的,能进去的不是亲戚就是贤达,像孔融父子这样的无名之辈,想去拜会简直比登天还难。孔融灵机一动,就对门卫说:“我是李膺的至亲。”门卫不敢怠慢,赶紧请他父子二人进去。李膺问:“你说与我是至亲,到底是什么亲戚?”孔融回答:“我的先辈是孔子,你的先辈是老子,孔子曾向老子问道,是师生关系,这样算下来,我们两家算是世交了。”众人闻言哈哈大笑,对这个小孩的机智大为惊奇。这时,太中大夫陈韪正好也到李家拜访,进门听到大家夸孔融机智,他很不以为然,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马上对答:“看你现在的样子,就知道你小时一定很了的。”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说:小时很了不起,长大了不见得也了不起。这一成语也作“孔融了了”,见于明清蒙学读物《龙文鞭影》。
-
孔融满座
典出《后汉书。孔融传》:“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孔融屡次批评曹操,被安排了个闲职。但因他生性喜欢与人交往,尤其是喜欢教导辅助年轻人,所以他的家中一直是宾客满座他的声望也越来越高。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遭到加倍猜忌,最终被罗织罪名,让曹操给杀害了。
这一典故派生出的成语特别多,比如,北海樽、坐上客、孔融开樽、尊倾北海等,其中“坐上客”、“北海尊”最常用。如宋代陆游诗《石帆山下》:“尚嫌名挂东林社,那问尘生北海樽。”《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布告玄德曰:‘公为坐上客, 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
-
覆巢之下无完卵
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书中记载:孔融犯事被抓,家人个个坐立不安。唯独两个小儿子照常游戏玩闹,没有一点惶恐的样子。大人们都以为这是孩子小,不懂事,大祸临头还不知道厉害。孔融惧怕儿子被牵连,从此断了后,就苦苦哀求执法者:“我希望我的罪由我一个人承担,能不能放过我那两个年幼的儿子?”两个孩子听说后,进去探视父亲,说道:“父亲不必哀求他们,您还不知道鸟巢都倾覆了,哪里还会有完好无损的鸟蛋?”果然不久两个小儿子也被抓走了。
成语也作“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或“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比喻一人罹祸,殃及全家。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惨无人道的连坐制,有的不仅祸及全家,还会祸及三族、甚至是九族。成语后来适用范围渐宽,泛指整体既然已经毁灭,个体自然也无法保全。
按:北海郡,治所初设营丘,后迁剧县,共辖26县。东汉末年,孔融相北海,多有惠政。如,战乱时向刘备借兵共同抗敌,解围后收容各地难民四万余众。又如,重视教育,举荐贤良,郑玄、王修、管宁等人都受过他的提携和褒扬。再如,接济贫困,关爱百姓,一些客死北海的外地人,经常由他出资安葬。后人有诗称颂他:“孔融居北海,豪气贯长虹。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文章惊世俗,谈笑侮王公。史笔褒忠直,存官纪太中。”
-
闻雷泣墓
—《成语典故与昌乐》之二
-
王裒闻雷泣墓的故事,《晋书》、《三国志》均有载。唐时修《晋书》,事迹被列入《孝友篇》,后收入《二十四孝》,清代又被张之洞收入《百孝图》。由于《二十四孝》等传统蒙学读物长期普及,这个宣传儒家孝道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闻雷泣墓的故事,说的是王裒的母亲生来怕雷,一遇雷雨天,王裒就守护在母亲身旁,不离左右。母亲去世后,王裒仍改不了这个习惯,每逢雷雨天,照常跑到母亲坟前守护,一边绕坟转,一边哭泣:“儿子在此,母亲莫怕。”雷雨不停,他的哭喊声就不止。在为门徒授课时,每读到《诗经. 蓼莪》里的句子:“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王裒就禁不住反复吟诵,以至于泪如雨下。学生知道王裒是个大孝子,私下相互约定:只要先生在场,就决不吟诵此诗,怕勾起先生的思母之痛。
王裒,字伟元,魏晋时北海营陵人。出身名门,忠孝传家,三代高风。祖父王修就是一个出名的孝子,王修七岁丧母,正值社日。次年社日迫近,乡亲们正在筹划社戏,却听到王修思母痛哭,于是大家商议罢社,这一孝行收录进《百孝图》一书里,叫做“王修哭母里罢社”。王裒的父亲王仪,曾在司马昭手下任司马,因犯颜直谏被杀。父亲被害后,他陪着母亲一路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到故乡(今昌乐县营丘镇王裒院),一面躬耕农桑,一面设馆授徒,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司马昭称帝后,九次下诏请他出来做官,但王裒一想到父亲的被害就心寒,发誓终生不事晋。西晋“八王之乱”后,汉刘聪大将石勒一路攻城掠地,杀到营陵。乡民四处逃命,但王裒不愿离开父母亡灵,就决计不走。石勒听说王裒的大名,劝他归降为官,王裒誓死不从,最后被杀身亡。
为纪念王裒的孝行,乡亲们为他修墓,官方每年十月都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又在墓地前建起纪念祠堂,俗称王裒院。后因战火连绵,王裒院被毁,墓也缕毁缕建。现在人们看到的王裒墓,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的。王裒院作为一处古建筑虽已消亡,但作为一个村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
管宁割席
---《成语典故与昌乐》之三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载:管宁和华歆本来是要好的同学。一日,两人在菜园中锄地,锄出了一块金子。管宁看了一眼,跟看到一块瓦片石头一样,照常锄他的地。而华歆呢,赶紧捡了起来,把它扔到地头上,打算锄完地后带回家。又一日,两人同席读书。忽然,有一辆华丽的马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常读书,华歆却抛下书跑出去观望。华歆回来后,管宁把席子割为两半,两人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从此以后,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割席绝交”,如同“割袍断义”一样,表示从此一刀两断,不再为伍。
管宁,汉末三国时北海朱虚人。朱虚,古县名,辖区在今临朐与昌乐交界一带,县治位于今红河镇漳河村西。《三国志.魏志》有《管宁传》。
-
伯夷成语三则
---《名典与昌乐》之二
-
与伯夷相关的成语典故较多,以“首阳采薇”、“公信采薇”和“不食周粟”最为常见。
-
(一)首阳采薇
典出《史记。伯夷列传》:“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据《史记》记载,伯夷、叔齐本是孤竹国君的两个王子,因为推让王位继承权而先后辞国逃去。路上遇到武王伐纣,他们认为以下犯上、以臣弑君是不对的,就上去阻止。有人想杀他们,姜太公说:“这是两位义人。”就扶起二人,放他们离开了。周朝建立后,伯夷、叔齐耻于吃周朝的粮食,就归隐在首阳山,靠采野菜充饥,最后饿死了。
-
(二)公信采薇
语出《龙文鞭影》卷一。
《龙文鞭影》是明代学者萧良有编写的成语典故读本,为古代有名的教学课本。本名《蒙养故事》,清初教育家杨臣诤增补并改为现名。因《龙文鞭影》是明清时普遍采用的蒙学教本,“公信采薇”等典故于是得到广泛流传。
公信,指的是伯夷。伯夷姓墨胎,名允,字公信,夷是他的谥号。'
-
(三)不食周粟
语出鲁迅《故事新编。采薇》:“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约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
这是鲁迅对司马迁“义不食周粟”说法的节录使用。
-
伯夷成语三则 (阎敬禹作《采薇图》)按:首阳山地望问题,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历代典籍提到首阳山地望的共六处,昌乐只是其中的一处。笔者认同首阳山在昌乐,主要依据是:
(1)孟子说法。《孟子。尽心上》:“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万章下》:“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北海今称渤海,古代特指齐国的滨海地。汉时设北海郡,治所在今昌乐营丘镇。关于伯夷归隐的动机,孟子的说法显然与《史记》大相径庭。哪种说法更可信呢?细考“让国说”,当是儒家“禅让说”的附会,可能秦亡汉兴后才流行起来的。而孟子是战国时人,又长期活跃于齐国,对齐国人文历史当有更直接的了解,因而他的“避纣说”自然可信度更高。
(2)古迹佐证。昌乐首阳山有夷齐祠,又名昭贤祠、清圣庙,据元代《王义和造桥碑记》和王登《重修北海孤山庙碑记》,此祠约建于秦汉时期,是山东省仅有的、也是全国最早的纪念伯夷的建筑。后屡废屡建,至今残迹尚存。
(3)方志记载。明版《昌乐县志》的《县境山川图》绘有首阳山,正文《山川》目“孤山”条记:“夷齐避纣,隐此。”采用的正是《孟子》的说法。但同时又列“首阳山”条,记:“旧志云即夷齐饿处,此传闻之误。”又用司马迁“禅让说”直接否定了孟子“避纣说”。这是犯了“两说混用”的错误。清版《昌乐县志》修正了前志,折衷二说,不作否定式的结论。
(4)地名证据。明清时,昌乐行政区划设有“清惠乡”等,又有一年一度的官方祭祀活动。这是官方对“首阳山在昌乐”的直接肯定。
(5)民俗资料。当地有与《史记》不同的“采薇而食”传说,有“二贤跪哭得桂河”的传说,证明“首阳山在昌乐”有丰富的民俗学资料作支撑。
(6)文人记叙。历代多有名家游览、记述、歌颂昌乐首阳山,直到民国时期,郁达夫游记还写到昌乐的首阳山。这说明昌乐的首阳山在全国很有知名度,以至于许多名家都曾提到。
综上所述,“首阳山在昌乐”是有充分历史依据的。即使不能证实“义不食周粟”的故事就发生在昌乐,但伯夷、叔齐在昌乐归隐的事实当是无法否定的。正如民俗学家刘锡诚所指出的:“首阳山问题不单纯是一个史学问题,更是一个民俗学、文化学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昌乐的首阳山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
杞国成语二则
---《名典与昌乐》之四
-
杞人忧天
语出明代冯梦龙小说《盛世危言》自序:“蒙当世曲谅杞人忧天之愚,正其偏弊,因时而善用之。”
典故的源头则出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故事说,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地倒塌,自己没有地方可以躲藏,以至于连吃饭睡觉的心思也没有了。成语的意思是指毫无必要的担心。这则典故演化出的成语还有很多,如杞国忧天、忧天坠、杞天崩等,但以“杞人忧天”最为常用。
《列子》一般认为是春秋时郑国人列御寇所作,但应该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它与《韩非子》、《庄子》相似,常以寓言方式阐述道理,正是战国行文的特色。就其内容说,多阐述清静无为思想,可归入道家哲学范畴。原著汉代已佚,现存《列子》是晋代人重新辑录和再造的产物,因此也有学者将它归入东晋时期的著作。《列子》又名《冲虚道经》,唐时,与《老子》《庄子》《文子》一起并列“道家四经”。
-
十日城崩并哭倒长城
典出汉代刘向《列女传》卷四:“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十日而城为之崩。”
故事说,春秋时齐庄公领兵攻打莒国,大夫杞梁殖战死。他的妻子既无儿子,又无五服以内的亲戚,所以只能一人去给他收尸。她一见丈夫,悲从中来,扶在尸体上放声大哭。过路人被她的哭声感染,也禁不住流下眼泪。十天十夜哭声不止,城墙竟然被她哭倒了。
晋代崔豹《古今注》也有类似记载,说杞梁妻长哭于齐城,城感而崩,最后她也投水而死。杞梁妻哭崩城墙的故事后人多有提及,并派生出“城崩”、“崩城之哭”、“哭倒长城”等成语。如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其一:“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唐代李白《白头吟》诗:“城崩杞梁妻,谁道土无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那里有奔丧处哭倒长城。”
-
按:杞国原是位于今河南境内的诸侯小国,春秋时屡受打压,一再东迁。周惠王时,杞成公迁入北海,周襄王六年(公元前646年),齐桓公为安顿杞国,会盟诸侯,在营丘(缘陵)为其筑城,杞国遂暂时定都于此。杞文公时,杞国再迁淳于,后被楚国吞并。杞国流亡齐国北海地凡209年,历二十一代。
据《左传》载,杞梁殖战死于鲁襄公二十三年。其时,杞国国君为杞孝公,正当杞国客居齐地缘陵,所以史书称他为“齐杞梁殖”。杞梁殖,一般理解为“姓杞名梁殖”,似误,应以“姓梁名殖”为是,姓名前冠以“杞”字,当是指“杞国人梁殖”的意思。其妻为姜氏女,排行老大,故称孟姜女。《敦煌曲子词·捣练子》:“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便由“十日城崩”的本事演化而来,所不同的是,齐城墙变成了秦长城、齐庄公变成了秦始皇,如此而已。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考证得出的结论是:“此时杞国国都在昌乐缘陵,杞梁是杞姓后裔,孟姜是杞梁之妻。”
-
淳于髠成语四则
---《名典与昌乐》之五
-
与淳于髠相关的成语典故较多,仅辑录影响较大的四例,其中三则采自《史记》,一则取自《战国策》。
-
一鸣惊人
语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故事大意是,齐威王喜欢喝酒淫乐,把国政都给荒废了。眼看国家危亡,大家都想规劝,却又没有胆量。这时,淳于髠挺身而出,用“大鸟不鸣”的寓言来劝谏,说:“齐国有只鸟,落在了齐王的屋顶上,但是也不鸣也不飞,大王你可知道这是种什么鸟?”齐威王回答说:“这种鸟别看平时不叫不飞,一旦叫起来就会让人吃惊,一旦飞起来就能冲到天上。”齐王于是采取行动,召集七十多个县令长调度情况,赏了一人,杀了一人,整肃军队,率兵讨伐。诸侯害怕,纷纷把侵吞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开始称雄,威风了三十六年。
同样的故事又见于《韩非子》,只是主角却换成了楚庄王。推想可能的情况是,故事本来一个源头,但两地都有流传,两书各有所本。不过,齐威王是“战国七雄”之首,远早于楚国称雄。照此推断,故事起源于齐国当更合理。正因为看清了这一点,读过《韩非子》的司马迁还是将这个故事还给了齐国。
一鸣惊人,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不被人注意,而一旦有机会得以施展,结果却出人意料,令人刮目相看。
-
仰天大笑
语出《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髠仰天大笑,冠缨索绝。”
故事说的是,齐威王八年,楚国要攻打齐国,齐王派淳于髠去赵国搬救兵,却仅给了一点点礼品。淳于髠一看,不由得仰天大笑,帽子的带子都被笑断了。齐威王问是不是嫌礼物少,淳于髠说不敢。齐王追问为什么发笑,淳于髠说:“我刚才从东边过来,在路边碰到一个老农向谷神祈祷,希望保佑他五谷丰登。他用什么东西作祭品呢?是一只猪蹄、一盅薄酒。我想起他拿谷神当傻子,就禁不住大笑了起来。”于是,齐威王又添加了礼物,将百金改为千金,将马车由十辆改为百辆,还追加了白璧十双。这下淳于髠终于满意了,痛快地出使赵国,搬回了救兵。楚国闻讯,连夜退兵了。
李白诗作《南陵别儿童入京》中用的就是此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所不同的是,李白的“仰天大笑”反映的是喜悦心情,而淳于髠的“仰天大笑”则反映了他诙谐狂放的性格。
-
乐极则悲
语出《史记·滑稽列传》: “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这里还是淳于髠劝谏的故事。说楚国退兵后,齐威王高兴坏了,在后宫里设酒答谢淳于髠。趁齐王高兴,淳于髠就想劝他戒酒,避免再犯因酒荒政的错误。通过一番深入浅出的游说,终于说得齐王心动,从此下定决心不再作长夜之饮。
成语也作“乐极生悲”,指的是事物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它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得意时千万不可得意忘形。成语又见于《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另,成语“杯盘狼藉”也出自该文:“履舄交错,杯盘狼藉。”用典例子,如苏轼《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
物各有畴
语出《战国策·齐策三》:“夫物各有畴,今髠,贤者之畴也。”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日见七士”的故事。齐宣王时,稷下学宫达到鼎盛,人才荟萃,学说纷呈,成为齐国的“智库”,史称“百家争鸣”。淳于髠是领军人物,许多人才就是由他举荐的。一天,他一次举荐了七人。齐宣王质疑道:“人家说,千里才出一个人才,百年才出一个圣人。今天你一下子领来七个,人才也未免太多了吧?”淳于髠说:“其实不然,鸟和鸟相聚,兽和兽同行。我淳于髠是贤人,和我交往的就自然是贤人,这就叫物以类聚,物各有畴。下次再给你举荐,就不只是这区区七个人了!”
物各有畴,是中国传统哲学里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的哲学含义是,事物不能孤立而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物各有畴,《周易·系辞上》作“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现在则通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源头都是淳于髠的“物各有畴”。
-
按:淳于髠,战国时人,是齐国人的“赘婿”,胆识过人,诙谐能辩,与孟子曾有过多次有名的辩论,为稷下学宫领袖人物,人称“稷下之冠”。他善于向国君谏言,多次受命出使诸侯,凭机智能言均获成功,在“威宣之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司马迁甚至认为,齐国之所以能称雄三十多年,全凭他一个人的功劳。淳于髠也是有名的哲学家,曾有著书立说,可惜今已亡佚,但通过其它记载仍能窥其大概,其思想杂糅百家,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充满辩证法的智慧,被后人归入“杂家”。
淳于髠一直未仕,最后不知所终。民间传说,淳于髠晚年归隐昌乐,并将他的七个女儿分别嫁给七姓人家,依次创立了七个村庄,即秦、杨、赵、丁、庞、尹、孟七个淳于村。古本《昌乐县志》均载淳于髠事,如民国版《昌乐县续志·古迹志》有“淳于髠冢”条,说他的墓地在淳于社(今乔官镇境内)。考古发掘没有在墓地找到直接物证,但因有丰富的民俗资料作基础,也不能就此否定“淳于髠归隐昌乐”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