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铁狸子”
于海波
“铁狸子”这个东西对于潍坊人来说并不陌生。人们大都对其怀有敬畏之情,当做神物来待,至今潍城区爱国路尚有一座百年先师庙,供奉的“老师傅”据说是传说中的铁狸子化幻成的人形,而在昌潍大地,关于“铁狸子”的传说亦是不胜枚举。
关于先师庙中的 “老师父”有这么一段传说:清末民初之时,一位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的老者从东北方向来到潍县西南关。此人医术高超,慕名前来求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但老者后来却突然不见了,大家便联想起五道堂南侧的一处类似于铁狸子、狐狸或黄鼬洞穴的斜坡状洞口,有人说自己亲眼看见老者化作一道白光进入该洞。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百姓们便对该洞顶礼膜拜,纷纷称老者为仙师、老师父,祈求健康多福。
笔者曾在昌乐县乔官镇生活过6年,在与本地的友人聊天时也曾听见过关于 “老师父”的传说:乔官镇的梁家庄宋代立村,立村所种的槐树现长成了一棵粗大的“宋槐”。这棵古槐由于年代久远,树干早已经空了,里面宽阔有加,盛五六个人不在话下。传说明代之时,古槐洞里面住进了一只铁狸子,并在里面得道成仙。到了清代,这只铁狸子另觅住处,最终搬到潍县一带去了,后来那里的人们建了一座“仙师庙”来供奉它。因为铁狸子得道成仙于梁家庄的老槐树,所以只有梁家庄的人敢叫它“铁大人”、“铁老仙师”,其它地方的人都不能在它的名字前面加个“铁”字,只能喊作“老仙师”,若有人胆敢破此禁忌,铁狸子必定会让这些人“上邪”。
但这个“铁狸子”究竟为何物呢?有人认为“铁狸子”就是猫科的“狸猫”、“山猫”。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怀疑。众所周知,猫科动物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那就是外貌与猫相近。 “狸猫”隶属猫科,形体、外貌均与家猫十分相近,加之古之先人对此类动物的认识并不科学,所以即便是遇上“狸猫”,会被当做不同品种的大猫来看。其次,“狸猫”并无凶相,人们遇上也不会十分害怕,所以这种动物被奉为能“上邪”的让人敬畏的神物并不足信,这就跟百姓不把牛羊鸡鸭奉为神物是一个道理的。
有人认为“铁狸子”是黄鼠狼,这种观点也是不足为信的。“黄鼠狼”土名为“黄鼠狼子”,体型较小,一般有25~39公分,毛色棕黄。因为黄鼠狼在民间经常可见,其外形早已被百姓熟知,因此百姓将它物认错为是黄鼠狼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再者,黄鼠狼这种动物百姓绝大多数会叫做“黄鼠狼子”,如果再为黄鼠狼造一名称,也不符合“经济性”原则,就像桃这东西很少有第二种名称一样。所以,认为“铁狸子”是黄鼠狼不足为信。
依笔者所见,“铁狸子”指的就是成语“一丘之貉”中的“貉”。那么这个“貉”究竟是个什么动物呢?貉是食肉目犬科貉属的一种,中等体型,外形似狐,但较肥胖,体长50~65厘米,尾长25厘米左右,体重4~6千克;吻尖,耳短圆,面颊生有长毛;四肢和尾较短,尾毛长而蓬松;体背和体侧毛均为浅黄褐色或棕黄色,背毛尖端黑色,吻部棕灰色,两颊和眼周的毛为黑褐色,从正面看为“八”字形黑褐斑纹;腹毛浅棕色,四肢浅黑色,尾末端近黑色,貉的毛色会因地区和季节不同而有差异。貉在中国分布十分广泛,且生境颇广,平原、丘陵、河谷、溪流附近均有栖息,穴居,一般利用其他动物的废弃洞穴或营巢于树根际和石隙间。白天在洞内睡眠,夜间外出觅食,行动缓慢。主要以鱼、虾、蛇、蟹、小型啮齿类、鸟类及鸟卵等为食,也吃植物性食物如浆果、真菌、谷物等。北方貉在冬季有蛰眠习性,但与真正的冬眠不同,呈昏睡状态,代谢活动并不停止。天敌有狼和猞猁等。每年3月间交配,一雄配多雌,5~6月间产仔,每胎4~8只,多者达10多只,幼兽生长很快,当年秋天即可独立生活。
“狸”并不等同于“狸猫”,也不等同于“猫”,而指的是“貉”, 铁貉也就是铁狸,又因为汉语中多用“子”做词尾,所以就叫做了“铁狸子”。那“铁”又指的是什么呢?其实“铁”在此指的是黑的或是深棕色的意思,如“脸色铁青”一词,铁青就是青黑色,所以“铁狸子”指的就是黑狸子或黑貉,这也与貉这种动物的毛色十分吻合。再加上貉这种动物长相恐怖,少与人碰面,因此人们在碰到这种动物时常常会被其长相所惊吓。由于害怕所以百姓间越传越凶,最后出于敬畏,将其当做能“上邪”的神物就理所当然了。
铁狸子这种动物并不经常扰袭家畜,偶尔为之也多在夜间,因此百姓很难觅其踪迹。又因为近些年来农村经济活动加速发展,野生动物生存空间日渐缩小,众多野生动物逐渐远离农村地区,因此人们就很难认识到这种动物,能够流传下来的也就只有一个土称而已,所以才导致了今日名称所指不确定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