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4-08-04 20:37
鄌郚史志总编

丁再献 破译骨刻文密码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3 19:23
鄌郚史志总编
  丁再献 破译骨刻文密码
  《山东人》2011年第6期     记者:琴语
  丁再献名片:
  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孔子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
  丁再献是东夷文化知名研究学者、追随者。这几年,他一直在潜心研究东夷文化与旅游,而且对骨刻文研究和破译有了重大突破。骨刻文是东夷人的创造,东夷文化是山东独有的旅游资源,如何保护与开发?丁再献提出了独到见解。
  山东大学教授刘凤君发现和命名的骨刻文,比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这件事记者在5年前就早有耳闻,听说刘教授认为有几个图文象汉字中的尧、舜、龙、凤、人、鹿、犬、豕等字,但是一直没听说有人能够真正成系统对骨刻文进行破译,因此引发了一些人的质疑。最近听业内朋友们议论:“骨刻文字已经被东夷文化研究学者丁再献破译了。”为此,《山东人》杂志社记者对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山东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再献进行了专访。
  骨刻文是东夷文化的符号
  丁再献会长谈到对骨刻文的研究和破译,非常兴奋,滔滔不绝。丁会长认为:山东是东夷民族的发源地,是东夷文化的中心,东夷人创造了骨刻文,骨刻文是汉文字的主要源头,也是我省独有的旅游资源。
  史料记载,东夷族是中国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是汉族的祖先。学者们认为:发祥于山东半岛,与当时的中原华夏族、南方苗蛮族鼎足而立。东夷族曾创造出灿烂的史前文化,后来在夏、商时期人口锐减、文化退步。西周初期东夷文化并入了齐文化而再度辉煌。齐文化作为我国先秦文化的主流文化又引领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进步。太昊伏羲、炎黄、蚩尤、少昊、后羿、伯夷、唐尧、虞舜、大禹等均是东夷族部落首领。
  中国新石器中晚期考古文化有六大系统,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不仅处于领先地位,且向周边辐射。当大汶口文化已经进入父系社会时,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尚处于母系社会时代。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东夷人就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并出现了国家,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因此,东夷文化堪称同期最先进文化。
  在甲骨文发现之前,我国最早的文字要数金文了。甲骨文的发现,为中国艺术和书法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真迹资料。那么甲骨文是否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呢?考古学家们几乎一致认为,甲骨文决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这也正是东夷文化学者丁再献研究的结论。
  自2005年骨刻文被刘凤君教授发现以来,引来学者们的争议与质疑,最根本的问题是破译工作,如经破译、解读,争议与质疑将不复存在,特别是否定意见将不攻自破。而在山东省集中出土的数百件骨头上的近千个符号,最大的难题就是对其进行解读和辨认。丁再献戏言:自己虽然不是大学教授,更不是考古专家,但却是东夷文化研究的忠实“粉丝”,加上对古文字、书法和篆刻艺术有些了解,以及对刘教授的敬慕,有幸也有兴加入到这场“猜谜”游戏中来。
  慧眼识宝,在其他人眼中,骨刻文是一堆乱麻,看不出是文字,而在丁再献眼中都是文字。凭借多年对书法艺术、书法理论和篆刻的研究,他对解读骨刻文具有独特的方式。丁会长不仅具有渊博的学识,还具有很强的悟性,而且还有一股坚忍不拔的精神。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仅用了半年,就从手中130多件骨头上的文图中破译了110多个字,令业内专家们惊叹不已。丁再献却不以为然,笑称:破译骨刻文是他的副产品,应当感谢刘凤君教授,是他的发现才给我创造了破译骨刻文的机会。
  据丁再献说,在他的《东夷文化与山东》一书准备出版之前,听说刘教授发现了骨刻文,欲将这一发现写进书中。2010年9月5日去刘教授家登门造访,正遇教授清点整理一大堆骨头,这令其大开眼界。说实话,他是带着骨刻文是“蛀虫啃咬、草根腐蚀”的疑问而来,但当面对这些刻满图文的骨头,“虫咬”印象立即无影无踪。
  骨刻文中有文章
  一件刻有斑斑点点的骨头,在丁再献眼中是一篇大文章。在研究寿光骨刻1号时他发现:可能当时创作者将这块骨臼视为了东夷地区的版图,遂描述了东夷地区的形势,因此他命其为“东夷盛世”图。分别位于中、中南、东、西、北方的“雄鸡唱晓”图、“山水相依”图、“江山永固”图、“鹤谐仙乡”图、“枕戈以待”图、“兵神蚩尤”图,表示太昊、炎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禹等人文始祖曾长期统帅东夷地区。东海之滨,历来就是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最西侧和北部,表明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安宁。可以想象,当时东夷地区经济发达,到处呈现出一派和谐盛世的局面。这“鸡”、“山”、“永”、“鹤”、“戍”、“蚩”字(图)均被甲骨文和金文规范成字。
  丁再献对这些骨刻图文的解读是否恰当,尚有待进一步考证确认,但这些图文作为史前文化的见证,却是十分难得的珍贵文物。透过这些图文,我们不仅看到汉字的演变与图文之间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史前的文化是何等灿烂多彩。当第一次看到爱因斯坦的脸被画成小提琴的漫画时,你会惊叹画家艺术构思是多么的精妙绝伦,你会由衷赞美现代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何等丰富!但是当你看到4000多年前东夷先民们把一个个始祖形象成为汉字原型,并当做记录语言的符号成为流传至今的作品时又有何种感想?
  令人惊叹的答案
  “书画同源”,意为中国绘画和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中国汉字就是由图画演变而成。丁再献研究发现,中国汉字不仅依动物、飞禽及其他物体为原型创造了汉字,就连东夷始祖炎帝、黄帝、蚩尤、仓颉、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大禹及彭翦等人的形象都被后人创造了象形文字。“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这是古人对书画艺术章法布局的表现方式,其实这是4000多年前东夷人的创造,在骨刻文中体现突出。丁再献发现,很多整件骨刻作品中仅一个或几个符号,了了数笔即将事件记录下来,这在寿骨1号“东夷盛世”、11号“黄帝耕耘”等图更具“疏可跑马”特点;而在昌骨3号“占卜记事”、6号“狩猎”、36号“群鸟”等图均具“密不透风”艺术特点。
  《说文解字》对汉字解释应当最权威了,但丁再献通过骨刻文研究发现并非全部准确。如炎、黄、蚩、颉、昊、颛、喾、彭、尧、舜、禹等字,除“颉”字解释较准,“炎”字对一半,其他均解释欠准确。
  古人解释“中”字象旗,上下有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这种解释多少年来无人怀疑。试想,旗子飘扬时只飘带摆动而旗面能不摆动吗?丁再献研究发现与寿光一件儿童抽打陀螺骨刻图有密切关系,“中”字上下的曲线正是陀螺转动时的动感线,东夷人可能将重心作为中心,这就是最初的“中”字,所以甲骨文和金文“中”字的形状与骨刻文图几乎一样,原来“中”字出于陀螺原型。如果许慎看到这幅“儿童与陀螺”骨刻文图的话,起码会认为原来喻旗的解释欠准确。
  “目”字图为何有眼无珠、日月为何同时出现、祖宗的称谓从何而来……丁再献都从骨刻文中一一找到了答案。
  百姓读懂更重要
  骨刻文破译成果鉴定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丁再献对此颇为冷静,他认为:一项研究的成功,不在几次专家鉴定会,应首先让老百姓一看就懂。文字是人们日常使用的工具,如果连一般读者都看不懂,即便专家们都签字给予肯定,那也没有太大意义。
  记者看到,丁再献的《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即将完稿。《释读》表述通俗易懂,自右向左依次为:骨刻原图、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题为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这种表述方式,只要认识汉字,一看便可明了,中国汉字如此演变而来!如果详细阅读每字注释,即可了解其来龙去脉,这就是丁再献解读骨刻文的态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