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七进士
──科举世家之昌乐阎氏
宋效梅
摘 要:昌乐阎氏直系血亲五代产生了七位进士,这不仅创造了科举取仕史上的一大奇迹,亦是昌乐人的骄傲和自豪,他们的为官之道、做学之行及由此形成的门风与家学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后世子孙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昌乐阎氏 五世七进士 家族 门风 文化的主体性
天上纸鸢飞物,人间璀璨满堂——风筝之都的宝石城昌乐,古称营陵,为姜太公初封齐国的都城所在,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县内已发现的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文化遗址150多处,传说尧帝曾活动在这一地区,留下了可与蔬菜之乡相媲美的尧沟的传说。大禹的儿子丹朱曾在这一带治理洪水,留下了大丹河、小丹河、丹朱冢等遗迹。西周时似神若仙的姜子牙,魏晋时惊雷救母的王裒(二十四孝子之一),南唐重臣隐士韩熙载,都曾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生活。直到现在,高大伟穆的王裒墓,名动四方的《韩熙载夜宴图》依然散发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时代气息,构成昌乐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一年一度的国际宝石节与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一颗光芒四射的东方之珠正熠熠放彩。
从明末到民国,这片神奇的土地又孕育出一个被称为全国四大科举世家(注:据同治年间昌乐知县周寅清考证,连续五代直系血亲代代考中进士的全国只有四家,分别是巴县刘氏、仁和江氏、宜兴关氏、昌乐阎氏)的昌乐阎氏。
据记载,昌乐阎氏自大明洪武元年迁居昌乐后,七代之内以农耕为主,未有显闻。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土地是百姓和国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因而大部分科举家族是“力田起家”的地主家族。阎氏祖先既肯忍重受苦,又善于谋生,凭借土地长期积累财富,使其后代免除田间劳作,得以专心致志于科举。大明崇祯元年,阎氏第八代孙阎介石以诗礼崛起,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被中央贡院拔为贡生。从此,阎氏家族一发不可收拾,浩浩荡荡迈入衮衮诸流。在此后的三百年间,这个家族世世代代遵循家训,奋读上进,人才辈出,群星荟萃。仅在清朝年间就相继考中秀才二百多名,考中中央太学府的太学生和贡院的贡生四十多名,举人二十三名,进士七名。阎氏的特殊之处在于连续五代直系血亲代代考中进士,并有二十多人有著作传世,实为海内外所罕见。阎氏家族中有四十多人被《昌乐县志》、《青州府
志》、《山东省通志》、《明清进士录》、《国史》等收录其传记。这个家族被当地人誉为“一代尚书府,七世科第家”。
一、山左文坛领袖──阎介石
阎氏家族发家于阎介石,阎介石(1590-1635),名谏,字介石,青州府昌乐县邑南关巷(今昌乐城里人),拔贡生,少贫有志,曾在县城北门开馆施教。凡入学者,“先规以德行,后课文艺,鼓舞开道,种种有法”,因此“学生屡试高等”,名声大起。虽然英年早逝,但阎介石在山左文坛(注:山左指浮烟山东麓,现潍坊著名旅游风景区)却长期处于领袖地位。有关资料记载,他“弱冠廪,领袖文坛三十年,声明籍籍遐迩,推服德行文章,冠绝一时,学者奉为楷模”。明进士、吏科给事中陈调元八十六岁时,专门为介石写了一首长诗《营陵阎先生歌》。序中言:“前,丁卯戊辰(1627-1628)之际,山左文坛执牛耳而树赤帜者,久推阎先生。”《青州府志·卓行传》专门有阎介石的传记,称其“纵览群书,专为傅雅,一时名流多北面之。”清太史李渔村(澄中)也有《阎介石先生传》。
阎介石的文化底蕴与德行对后世影响很大,历史上罕见的“五世七进士”就是从他的儿子阎世绳开始的。“进而忠心事君,退而专心治学”成为阎氏家族世代身体力行的做事准则,这也是他们即使官卑阶微依而青垂史册、流芳百世的最重要原因。为此,康、雍、乾诸帝多次发布告、敕给予表彰追赠。其中康熙二十年敕命,以阎介石“善积于身,祥开厥后,教子着义方之训,传家裕堂构之遗,覃恩赠为征仕郎,翰林院检讨”,康熙二十八年又颁布诰命追赠介石为“奉直大夫”,此时距阎介石离世已五十有三年了。
二、帝师挑家宗——阎世绳
阎世绳(1633-1706),字宝贻,号朴斋又号丹崖,阎介石第三子。三岁丧父,靠母亲田氏抚养。十七岁府考及入学均为第一名,十九岁娶青州状元赵秉忠侄孙女为妻。康熙十五年以殿试第三甲(注:进士前三名为一甲,即状元、榜眼、探花,三至十名为二甲,以后为三甲)第三名考取进士,御试《汉书》第二名,授翰林院检讨。二十四年,主编重要历史文献《大清会典》,越年钦点东宫讲官文华殿侍讲,曾为四皇子胤祯讲学。二十七年,覃恩诰授奉直大夫,其父亦追赠此。第二年,五十七岁的阎世绳休致归里。
正值仕途得意之际,阎世绳决然告老,说“十余年寄食长安依然故我,未尝知为官之乐,亦不知罢官之苦,安分知止,寒士风味也”。文人入仕,太过理想或浪漫,一旦泛着美丽泡沫的理想被无可奈何的现实击碎,往往采菊南山,与世俗官场格格不入。阎世绳如是,其曾孙循观亦如此。但告归后,阎世绳并没有悠然享受世外桃源,而是致力于振兴家乡教育事业。重视教育和发展教育一直是阎氏的家学渊源和一贯传统。阎世绳在城东建造文昌阁魁星楼,阁下设“敬业堂”从课子孙。据《昌乐县志》记载,其所建“义学二区”为昌乐的最早书院,他对振兴昌乐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对后代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与子孙们一道,以博大精深的学问和严肃认真的态度,花费40多年的时间编写第一部阎氏族谱──《阎氏家乘》,书中以满、汉两种文字全文收录了康熙皇帝对阎介石、阎世绳、阎愉祖孙三代及其妻室恩封褒奖的诰敕6篇以及大量的历史资料。他所著的《朴斋闲笔》,以笔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了自己一生的经历,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民俗及自然现象等多方面内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另著《家训》,包含的《祠堂记札》、《丧礼校伪》、《友恭会约》、《训言》等文章极富哲理,对后世影响很大。该家乘经嘉庆五年、同治元年和民国四年三次续修重刊而成为一部卷帙浩繁、史料众多的历史巨著。一部《阎氏家乘》,仿佛是清代社会的缩影,清进士、昌乐知县周寅清称此家乘“通于国史焉亦可”。
得益于阎介石父子,阎氏大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子孙开枝散叶,威威生风。世绳长子阎愉(1654-1725,字敬生)于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科山东乡试考取第一名举人,三十九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注:在翰林院中学习但不担任职务,食七品俸),后散官(委派到地方做官)湖州府长兴县知县。任上,阎愉救灾减负,革除夙弊,还亲自为童生授课,由是“四方百姓安居乐业”。1714年被敕授文林郎,第二年以疾归。告归后,他将父亲建造的敬业堂修葺一新,开堂纳员,以成先志。于是,闭门谢客,潜心研究学问十余年。他的儿子廷佶(1675-1748,字汝贞),科举一帆风顺,先中举人后中进士,渐次选授泸溪县令、金谷县令。1746年,66岁的廷佶升迁为广西省宾州府知府,两年后积劳成疾,卒于官任。乾隆三十六年追赠为资政大夫。阎廷佶一生仕途平平,辗转流迁,最终客死他乡,但他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他的四个儿子均登科第,其中阎循琦成就最大。
三、乾隆重臣恭定公——阎循琦
阎循琦是阎氏家族有清一代授予最高实权官职的第一人,曾祖世绳主事翰林院,伴东宫左右,曾孙再次深入宫门,颇受器重。他是阎廷佶第三子,多才多能,文韬武略,28岁中举,32岁金榜题名中进士,初仕为工部主事,亲往洪泽湖治水。工程竣工后,接管宝源局(注:属工部,掌熔炼铸钱之事)事务,1785年升广东道监察御史,1760年题掌京畿道监察御史兼工部行走,1763年钦差坐粮厅,总理七省漕务,解决了国库亏欠问题,1767年转六部之首的吏部掌印给事中。是年,皇上欲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钦点阎循琦为四人总理之一。循琦筹划精到,校核详明,乾隆帝亦赞道:“如此办事复有何虑?”1727年暂署刑部右侍郎,同年奉旨补授工部尚书。阎循琦还对巩固新疆边防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一次,皇上询问工部现有何事,阎循琦答道:“目前,新疆中俄边界事端不断,如不加强管理,恐出大乱”,皇上特命其办理。阎循琦具有独到长远的战略眼光,不辞辛苦,踏遍新疆的山山水水,把新疆事务的来龙去脉逐条列出,共830余条,深慰圣心。这些建议为进一步勘定中俄边界设置伊犁将军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国家事业,阎循琦奔波不息,终致积劳成疾。乾隆帝非常关心他,数十次询问其病情,多次命太医为其配置药丸,还特赦其免行大礼、可在紫禁城骑马。阎循琦不治而终,乾隆帝十分震惊,赐祭一坛,葬银五百两,命儒臣为其撰写祭文并亲自撰写碑文,将其晋例光禄大夫、工部尚书加一级,加赠太子太保,恩谥“恭定公”,其传记收录于《国史·名臣传》,真可谓皇恩浩荡、泽遇殊荣。
理国有道,持家有方,同门父子三进士。三子学淳,乾隆四十九年进士,历任福建南平知府、河南徐州府知府、安徽庐州府知府、宁国府知府署太平府事等职,赠“资政大夫”、“朝议大夫”。五子学海,6岁即能读书写诗,嘉庆丁丑年(1817)题名进士,史书记载“风规落落,意度轩轩。未尝苛责人而人自畏之志,未尝喔咻人而人自爱之。”历任阁中书侍读、起居注郎、户部浙江司员外郎等职,寓京二十余载,勤于政事,淡泊自甘,官不显而文名噪。道光二十六年,年事已高的阎学海被派为宝泉局(注:属户部,掌铸钱,主管为监督)监督,竟于当年死在任上。另有侄学涑,早年丧父,从师伯父举人循中、叔父举人循观,长进极快,乾隆四十三年丁酉科山东乡试第十四名举人。高宗感念阎氏一门忠烈,酌意提携,恩授工部营缮司员外郎、宝泉局监督,例授工部主事,后选授甘肃省兰州府知府。举人直选知府衔,在整个科举取士制度中实为少见。与名门望族、达官贵人相比,阎氏子孙单薄、清寒了一些。他们不因祖辈、父辈功名而大树底下好乘凉,而是更刻苦拼搏,在通往金銮殿的道路上,打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维持了百年家族的门风和盛誉。
四、儒家大师──阎循观
仕宦家族文政并举,在历史上司空见惯,但不是理所当然,家族熏陶和涵养只是为个人成才铺平了一道阶梯,至于怎么到达成功的巅峰,还是看个人自己。
阎世绳另一曾孙循观(1724-1771),字怀庭,号伊嵩,清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乾隆七年中举,后讲学于麓台书院。
麓台书院系明朝进士刘应节所建,到乾嘉年间,可算得上齐鲁大地最著名的书院之一,坐落在潍坊风景秀丽的浮烟山东麓。麓台相传为汉公孙弘墓,高7米,占地400多平方米。日暮时烟云缭绕,似身临瑶台仙境,台南有元代状元张起岩《麓台秋月》诗碑。“麓台秋月”早在元代就是潍县八大景之一,浮烟山地处营丘、平寿、下密三个政治中心之间,所以自古就是山左北海名士修身养性、读书论经的宝山胜地。在这里,阎循观成为一代文化名人,麓台书院造就了阎循观的英名,阎循观把麓台书院打造成享誉省内外的一流学府。麓台书院既是教育、教学机构,也是学术研究场所。阎循观著有《尚书笔记》一卷,《春秋一得》一卷,《西涧草堂诗集》四卷,《困勉斋私记》四卷,这些著作全部被《四库全书》收录,奠定了他在山东理学主要代表人物的地位。在循观的影响下,潍县韩梦周、刘以贵,昌乐阎循中、阎学伊等学者,相继在麓台书院攻读、教书。阎韩以卓越的儒学成就被《清史稿·儒林外传》收录。书院还建立了“讲会制度”,允许不同派别相互进行讲学。讲会时,全省各地慕名前来听讲者不计其数,如考中进士后,官至协办大学士、咸丰帝师、滨州杜受田夫子;再如潍县大名鼎鼎的协办大学士陈官俊等,由于书院学术思想活跃,教学成绩斐然,朝廷派出学使以及山东学政不断来麓台选贤,为朝廷输送了大批人才。
乾隆二十三年春天,阎循观赴京赶考。此次阅卷官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乾隆七年探花卢文,阅到循观试卷时,发现文章写得辞简淡醇,非同一般,阅卷官争相传阅,赞叹不已。卢文将这份试卷举荐给会试主考官刘统勋(潍坊诸城人,刘墉之父),推荐该卷为第一名,但刘统勋没有采纳。卢文再次抱卷上堂,刘统勋依然没有重视这位潍坊老乡的卷子。卢文感到非常痛惜,抱卷大哭。为了记住这件事,卢文把自己的堂号命名“抱经堂”,自己亦因此得了个“抱经先生”的雅号。受到很大打击的阎循观从此无意科举,继续与弟子讲学于麓台书院。1766年,在他人的苦劝下,再次进京会考,正巧卢文任分校官,当揭榜第九名进士是阎循观时,卢文激动地对大家说:“当年卢某为其抱卷流涕的阎循观这次真考中了,我们可以为他鼓掌了!”按照惯例,前十名新科进士要受皇帝接见。当乾隆帝得知循观之曾祖曾任康熙年间的太子讲师,祖父阎愉曾任工部主事,从兄就是当今皇上十分器重的工部左侍郎、二品高官阎循琦时,非常佩服这位新科进士,即钦命他为中央政府考察干部的吏部主功司主事。三年后离职,重返麓台书院。乾隆三十六年因病去世,韩梦周继续在麓台书院从事教学工作,后人把阎韩合称为“山左二巨儒”。
科举家族将财富、学识、权力、名望结合在一起,在清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昌乐阎氏在数百年间鸿儒满门,人才济济。他们不少人官高位显,但都敦谨老成,笃雅有节,在其位谋其政。他们有的鞠躬尽瘁,为国捐躯;有的凭借在地方上的家族声望,充分发挥其知识优势,为地方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昌乐文化教育的发展;有的著书立述,潜心学问,不仅代表了其家族的文化素养,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昌乐文化发展水平。
令人惋惜的是,阎氏如沧海一粟鲜为人知,很少有人问津。它是祖先谱写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的传奇,让我们倍感骄傲与自豪,任何一个昌乐人有责任将其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人了解阎氏,走近昌乐,了解昌乐。文化在趋向融合交汇的过程中,更应注重文化的主体性与独立性,文化作为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凝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是一地区区别于一地区、一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的本质所在。“一旦失去了文化的差异,就可能剥夺人类一切智慧和理想的源泉”,这一地区便可以从地图上抹掉了,这一民族便可以从丛林里消失了。
参考文献:
[1]阎氏家乘[M].康熙版五卷,嘉庆版四卷,同治版八卷.
[2]阎氏家乘续编[M].民国版八卷.
[3]张杰.清代科举家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孔令纪.中国历代官制[M].济南:齐鲁书社,2003.
[5]张翼德,刘中民.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本文作者系2005级历史学一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