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9-01 12:46
鄌郚史志总编

【昌乐抗战记忆】赵蔚芝先生与昌乐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3 17:14
鄌郚史志总编
  赵蔚芝先生与昌乐
  赵蔚芝(1919年8月23日~2012年3月2日),原名赵成茂、赵承懋,以字行。山东省博山县城北关街(今博山区城东街道办事处北岭居委会)人。早年毕业于博山师范讲习所、济南省立第一乡村师范。1942年8月,毕业于山东省立临时政治学院文科。曾任山东省昌乐县方西乡中心小学校长、山东省立昌乐中学山唐分校主任,济南私立洗凡中学、淄博一中、山东农学院速成中学,山东省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后改山东教育学院)、山东理工大学等校,先后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称号。他在“古稀之年”,又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转载]赵蔚芝先生与昌乐
  赵蔚芝先生,走过了93岁的人生岁月。赵老先生从教许多年,桃李满天下。其家人、学生,也在网上留下多篇文章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对他在昌乐的经历往往一带而过。昌乐县,是赵蔚芝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驿站。何况,赵蔚芝还是在最艰苦的抗战岁月,在省立昌乐中学(山唐分校)当了四年主任,在昌乐组建家庭……
  赵蔚芝幼年家境贫寒,身为长子,兼负重任,求学之路异常坎坷。“小时候,家里穷,不上学就永远摆脱不了贫困。我母亲李其美是博山山里人,没有文化,也没见过什么世面,平时就是种地、摊煎饼,维持生计。我父亲是个石匠,也是从事又苦又累的劳动。我兄弟四人,我最大,父母把家里的希望就寄托我身上。” 赵蔚芝的父母深受无文化的痛苦,在家境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节衣缩食让他上学。赵蔚芝学习勤奋刻苦,用五年的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小学老师保荐他上了免费的博山师范讲习所。两年后,他毕业了,老师们建议他继续上学。可是,他家里穷,拿不出钱来交学费。1933年,他再一次听取了老师们的建议,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学校不仅不收学费,还要管吃饭住宿。1937年,省教育厅组织了全省中学乡村师范毕业会考,考试科目有语文、数学、理化、教育学(包括全部教育课程)、常识(包括史、地、党义时事)、农村经济及合作等。不久,省教育厅在《国民日报》刊登了名次——赵蔚芝考出了全校第一名、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获得奖励百余元。从此,赵蔚芝在博山教育界小有名气。
  就在这一年,赵蔚芝的父亲因病去世了。家中的生活,只能靠母亲摊煎饼,二弟种地勉强维持。赵蔚芝毕业后,到博山县立赵庄小学当校长,教书。后来,卢沟桥事变发生了,日寇大举南下渡过黄河,偌大的华北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博山县立赵庄小学和许多学校一样被迫解散。
  路在哪里?当时民国山东省政府迁移到了潍坊临朐山区。为避开日军扫荡,赵蔚芝和其他青年们也是一路辗转迁移。1941年8月,省政府为训练政工人员和收容流亡学生,在安丘县第五区贾木店子借民房开办山东省立临时政治学院,设文、法两科,学制1年。徐轶干(名家驹,临淄人。北平高等师范学堂毕业,曾任山东省立第四师范校长)为院长,潘杰民为教务主任。赵蔚芝考入该学校。不幸的是,1942年2月,安丘校舍毁于日军炮火。3月,学校迁往昌乐县下皂户村,学生第一级文科1班38人、2班38人;法科1班36人、2班38人。期间,战火波及、颠沛流离、艰难困苦,“主临财不贪,士临难不避”,更加坚定了赵蔚芝学以报国的决心。在校学习期间,赵蔚芝的各科成绩全都是优秀,受到老师的好评。特别是他的古典文学、作文,受到张雪门先生的赏识。张雪门先生是临朐县的一个老举人,曾经教过冯玉祥将军,他对赵写的文言散文大加赞赏。赵蔚芝曾保存了一本张先生批改得很详细的作文本,后在战乱中丢失了。他在一篇抨击日寇侵略的作文中写道“……亡日所思亡国后,为牛为马供人驰驱者,今之为鱼为肉,受人之刀俎矣。……”张先生眉批:“运典雅切,笔姿摇曳。”评语写道:“眼明如镜,笔快似刀,信手写来,卓荦不群。”另一篇作文则受到另一位老先生的好评:“按脉切理,题酝笔宣,允称杰作。”
  1942年8月,赵蔚芝从山东省立政治学院文科毕业,毕业后被安排为昌乐县方西乡中心小学校长,校址在山唐村。其后,抗战形势日趋严峻,“鬼子占着西边的北岩街和边下街,经常下乡清查围剿。”昌乐县政府决定将昌乐中学化整为零,实施分散办学。为保证教学质量,政府决定除校本部外,各分散教学点实行主任负责制。政府出于方山一带地形特殊、丘陵遍布、民风淳厚、生源丰足、便于与鬼子周旋的考虑,以方西乡中心小学为基础,筹建省立昌乐中学山唐分校。建校期间,八区专员兼昌乐县长张天佐带着教育科长赵伯枢亲自督办。1943年9月,分校建成开学后,赵蔚芝又兼任昌乐中学山唐分校主任,学校只有三个师范班,毕业后分派到各村小学当教员,成为发展抗战时期乡村教育的主要力量。期间,赵蔚芝先生等众多师生,为避战祸,不得不蛰居乡曲。霍树楠作为一校之长,也不断地往来于分校之间,处理学校事务,有时还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愿望,直接为学生授课,播撒抗战火种。
  山唐分校毕业生刘可群回忆说:“赵老师有个外号——活字典,不仅因为他识字多,更重要的是他博览群书,记忆力惊人,善于钻研,特别对古典文学极为熟悉。他给我们上国文课,平日里话不多,可一旦上了讲台,便眉飞色舞,妙语连珠,学生无不深受感染。还听说他与其他老师们谈讲典故,总是见解独到,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说。其他老师也都十分佩服。”山唐分校毕业生刘成先回忆说:“赵老师中等身材,做事干练果断,让人看一眼就能记住他。记得1944年秋天,我们简五级第一节课《总理遗嘱》,就是赵先生上的。因为还没有课本,只有在黑板上写,他的粉笔字不仅写得快,而且很漂亮,下课后谁也不愿意擦掉。讲完后,他很干脆地要求我们第二天必须背下来。赵老师毛笔字也很拿手,再加上满腹经纶,在周围很有名气。谁家遇到红白喜事什么的,都求他写对联,他也从不推辞,在周围村子里很受尊敬。”其中,山唐分校毕业学生当中最有成就的当推着名的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刘振兴了,刘振兴后来也回忆:“简师的学习并不顺利,常受日寇骚扰,甚至连在教室里上课都难以得到保证。日寇来袭时,大家都带着马扎到树林里去上课。”
  几年里,赵蔚芝始终以师者的人格道德严格要求自己,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因期学识精博、教学业务突出,被尊奉为昌乐教育界的八大台柱,被推选为昌乐县教育会理事。1945年,赵蔚芝与邵会兰在昌乐结婚,邵会兰是爱国乡长、邵家庄村邵万贵的女儿。1946年3月,博山洗凡中学在济南宣告复校。期间,山东省参议会副参议长、博山私立洗凡中学校长贾慕夷(博山人)慕名给赵蔚芝写信,聘请他去济南任教导主任。“校长贾慕谊的想法,是把洗凡中学建成省一级的中学,留在济南,在博山设立分校。他曾四处募捐,我见过他募捐的册子,上面第一个签名的就是蒋中正,后面是孙科、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等。贾慕谊派人到昌乐来找我,约我出任洗凡中学教导主任。”后来,赵蔚芝辞去了昌乐的工作,10月到济南洗凡中学任教导主任兼语文教师。
  参考资料:
  1、赵先珉、赵先勇、赵先进,《回忆父亲——赵蔚芝 》
  2、张宇声,《典型杳矣:沉痛悼念赵蔚芝老师》
  3、都光珍,《学习赵蔚芝》
  4、《昌乐一中70年》
  附录:
  山唐分校三人谈
  刘可群 高恒山 刘成先
  转载说明:此文是刘福新先生采访刘可群、高恒山、刘成先之后写成的,他们只提供大体往事基本线索,文字由刘福新写成,后又经几位编辑审阅修改而成。此文载于《昌乐一中70年》一书,属于第一编《历史篇》。
  编者按:山唐分校位于方西乡山唐村,1943年9月建成,1944年1月正式开学。学校仅设简师班,旨在培养乡村小学教师。先后共招收三级,1944年1月招收简四级,同年8月招收简五级,1945年夏招收简七级,三级学生共150余人。赵承懋任分校主任;下设教务、训育、事务三股。1946年夏,并入吴家池子校本部。刘可群、高恒山、刘成先皆为山唐分校校友,分别回忆了关于山唐分校鲜为人知的史实及逸事,兹辑为一篇。
  (一)
  说起那个年代,真是不堪回首。民国二十六年农历“腊八日”,也就是1938年1月9日,昌乐县城沦于敌手,县长王金岳带领政府机关撤至南部山区,继而又逃往临朐县境。此时,张天佐任昌乐县公安局长,他毅然将王金岳手中的昌乐税款全部扣留并返回昌乐出任县长。在昌乐,他不仅组织军队抗日,还兴办教育,倡导“村村有校,人人就学”。山东省立昌乐中学本校与分校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建立起来的。
  昌乐中学建立后,张天佐出于方山一带地形特殊、丘陵遍布、民风淳厚、生源丰足且又便于与鬼子周旋的考虑,便在方山南坡的山唐村筹建分校。1943年9月建成开学。
  在一个小山村建学校,这在我们当地是一件分外隆重的事情。附近居民,不论是绅士商户还是普通农民,有钱者出钱,没钱者出力,无不响应。建校期间,张天佐带着教育科长赵伯枢亲自督办,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至今还津津乐道。
  那年,我正好小学毕业,所住村距山唐很近,可说是占地利之便,当然不能失去这一大好机会,于是前去应考,结果如愿以偿,成了山唐分校简师四级的一名学生。当时的排序是根据益都师范排的,因为当时的益都师范流亡昌乐,是昌乐中学编制的一部分。那时,为了不致混淆编制,马宋本校的简师是甲、乙,山唐就排为丙了。
  不久又招收简师一个班,为简五级。两级学生达90余人,分别于1945年冬季和1946年夏季毕业,分派到各村小学当教员,成为发展乡村教育的主要力量。
  在老师中,我们印象最深的是赵承懋先生。赵承懋,字蔚芝,任分校主任,可我们当时不知道他的职务,开始时称呼他校长。后来才知道,他是山东大学高才生,1942年来的昌乐。据说是张天佐打听到他学问渊博,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奇才,才想方设法高薪聘请来的。他有个外号“活字典”,不仅因为他识字多,更重要的是他博览群书,记忆力惊人,善于钻研,特别对古典文学极为熟悉。他给我们上国文课,平日里话不多,可一旦上了讲台,便眉飞色舞,妙语连珠,学生无不深受感染。还听说他与其他老师们谈讲典故,总是见解独到,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说。其他老师也都十分佩服。
  当时抗战处于相持阶段,环境十分恶劣。鬼子占着西边的北岩街和边下街,经常下乡清查围剿。为了与其周旋,学生都做了两手准备。鬼子来了,便摆上“新民课本”;鬼子走了,马上换成国民政府课本,就如捉迷藏一般。
  就在日本投降的那年春季的一个星期天,学生相约逛方山,北岩炮楼的鬼子用望远镜发现了。第二日,会同边下的鬼子径直到山唐分校,逼迫师生去北岩据点,一个鬼子头目让翻译官追问“念什么书?”学生回答“念的新民课本”又问“到山上干什么?”我们回答“星期天到山上玩耍”。鬼子头目看到谁脸发黄就关押谁。国文教师徐官邦、数学教师于国胜被鬼子扣了。于国胜老师是歇头仓人,胆子极小,吓出病来,不到半年就死了。
  同学中后来成名的不少。刘振兴就是最有名的一个,他是科学院院士,与我一个班,很聪明,学习拔尖。同学萧凤林、夏致远、夏来泉都在南京工作。当年我们班有49人,现在只剩十来个人了。
  印象最深的老师除了赵承懋先生,还有古典文学教师苏文锦,代数教师朱光前,英语教师李伯舟,教育心理学教师赵志超,音乐教师姓赵,是李伯舟的妻子。
  (二)
  山唐分校位于县城以南20华里,坐落在方山脚下,校址就在山唐村的西北角,校舍的北面是方山。由北面过来,必须经过一条山沟,沟内有泉水,由东向西流,水虽不大,却也清澈透亮,凉甜可口。在沟里偶然也能拾到蓝宝石,但那时还不知是宝,只当是蓝色的石头,随手扔掉。校舍的南边是南、北夏两村,东南面是方南刘村。学校创办于1943年,有教室10间,办公室两间,伙房3间。校门口外有几棵古松,树根裸露地面,错综盘结,呈盘龙之势。
  学校只有三个师范班,分三个年级,第一级叫简四,第二级叫简五,第三级则叫简七,因为在校本部有个班已叫简六。三级学生累计140人左右,全是农民子弟,贫困生占百分之九十五。这应了那句老话“有钱的上中学,无钱的上师范” 。
  学校教职员工共有10人,校长是赵承懋,兼上语文课。赵舒泰,字志超,是水利专家,教我们数学。王烈卿教代数、几何,李伯周教教育心理学,赵光英(女)教音乐。还有张继明、郑先生、于先生等。
  老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古板,作文是以文言文为主,必须会写八股文章,文章要四六句子。写字以毛笔为主,很少用钢笔,连算术作业也要用毛笔。课程比中学多两门,分别是教育心理学、教育概论。国文老师经常让学生当堂站起来背诵,有时让学生到黑板上默写古诗文,还时常在课前发张卷子,搞突然袭击式的小测验,这些方式让听他课的学生很紧张,感觉“提心吊胆”,不得不提前做好准备。
  这三届学生,毕业后都当了小学教师。建国后,大家各奔东西,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很多人做出了成绩,更有的成名成家。最出色的是刘振兴同学,是科学院的院士,这也是我们山唐分校的荣耀。
  (三)
  我在昌乐中学山唐分校上过学,但时间不长就退学了。小埠前村离山唐不远,亲戚间往来频繁,即使不上学的村民也了解一些学校的情况。
  对我来说,记忆最深的是校长赵承懋。他是邵家庄邵万贵的女婿,大概是大学毕业来山唐任职后结的亲事。他中等身材,做事干练果断,让人看一眼就能记住他。记得1944年秋天,我们简五级第一节课《总理遗嘱》,就是赵先生上的。因为还没有课本,只有在黑板上写,他的粉笔字不仅写得快,而且很漂亮,下课后谁也不愿意擦掉。讲完后,他很干脆地要求我们第二天必须背下来。赵老师毛笔字也很拿手,再加上满腹经纶,在周围很有名气。谁家遇到红白喜事什么的,都求他写对联,他也从不推辞,在周围村子里很受尊敬。
  当时,紧邻的方山寺院有五个和尚,最出名的叫长经、长盛,还有两个小和尚十田、十横,另加一个勤杂工老和尚。这位老和尚因为说话“娘娘腔”,人送外号“老婆胎”。传说长经和尚学问不浅,自恃才高,有些自负,听说山唐分校有个饱学名士赵承懋,心中不服,就想验证一下。有一天,长经和尚托故到山下化缘,请赵承懋先生写化缘牒文,赵先生一开始还谦让,但逐渐看出对方隐怀不服之意,也就不再谦让,他饱蘸墨水,文不加点,一挥而就,直把那长经和尚看呆了。恰好附近夏家庄的一位老秀才夏九经也在场,看了牒文啧啧称赞说:“赵先生写的牒文真乃绝品也,老朽自愧不如!”
  参考资料:
  1、赵先珉、赵先勇、赵先进,《回忆父亲——赵蔚芝 》
  2、张宇声,《典型杳矣:沉痛悼念赵蔚芝老师》
  3、都光珍,《学习赵蔚芝》
  4、……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