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1-09 15:53
鄌郚史志总编

二姑山摄影随想(刘福新)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3 16:40
鄌郚史志总编
  二姑山摄影随想
  ——二姑山(三)
  刘福新
  历史的天空中曾闪烁着许许多多星辰,有历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名人,也有历史上扮演过悲喜剧的城池和旷野。我现在就站在昌乐县乔官镇北岩、南岩等数村围绕的二姑山上。那位四岁能让梨长大成为“建安七子”的孔融算得上成色较足的名人了,他曾在这里保城安民。而我站在二姑山上朝西俯瞰的地方,是小南岩以及一个众山环绕的小盆地。
  提起孔融,我想老一代的文人都知道,现在的青年人就不一定了;但不论如何,孔融这个人知名度还是蛮高的。但是,这一座不高的二姑山下的小南岩村北的历史遗址呢?恐怕昌乐以外的人基本不知道,昌乐人也不一定知道,甚至小南岩村民也不一定都知道,譬如前篇里我遇到的那个姜姓牧牛人。
  昨日是个很难得的晴天,我饶有兴致地登上了二姑山,俯瞰着荒芜了两千多年、几乎被人遗忘的古城遗址,万里无云的秋光流淌在山下的村庄和塑料大棚上,慕名已久的羊石侯国都城遗址,静静地躺在山下的黄土上。
  历史故地,古文明的闪光,倏忽在我眼前出现:这座山下原有古城一座,地处二姑山、桃花山西麓,苍山、荆山东侧,属于山坳平原,土壤膏腴。古城四面环山,惟北有山峡一径相通,且城垣坚厚,诚为古要地也。史有记载:“北海孔融治剧魁(昌乐县城西六里剧县——大丹河与小丹河汇流的戴家庄一带)时,遭黄巾军将领管亥所败,曾保此城。”小南岩村西南,也就是大南岩北,原有汉朝宫殿残址,瓦砾堆积,高出地面三米有余,因汉砖、汉瓦彩色琉璃瓦当特别多,被当地人称为“南窑”。据本村有齿德者称,早在民国初年,曾在此处掘得“牛耳怪人”一尊。此事也与历史吻合,见孔颖达《尚书正义》解释:“女登生炎帝,人身牛耳。”此可能炎帝后裔对祖宗的崇拜之物,或是镇墓兽类。如此说来,此处的历史就更遥远了。
  简略说一说羊石侯国。《太平寰宇记》载:“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封淄川王刘错子始昌为羊石国王。”《山东通志》载:“高后(吕雉)二年(公元前186年)五月,封刘章为羊石国侯(《汉书》称作“朱虚侯”),孝文帝二年(前178年),改封刘章为城阳王。汉武帝(刘彻)建元六年(前135年),封城阳王刘章子刘云为羊石国王。刘云,无子嗣,国除。”
  据郑樵《通志》云:“西汉之世,封国八百。功臣者,大者万户;中者数千户;小者亦五六百户。”西汉时,侯国与县并存,侯国为刘氏宗族家人所封,县为异姓功臣所封。侯国属弹丸小国者为多,从羊石国封域看,所辖今临朐县东北境和昌乐西境,周围别无古国封地,可以判断,羊石国应属中等侯国以上之国。
  据《后汉书·郡国志》载:“羊石国,故属琅琊郡。汉安帝永初元年(前107年),改属北海国剧县。”此时羊石国并入剧魁,羊石国名除。其存在,历时255年。
  东汉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羊石国撤销国制,而另设朱虚县治,至北齐天保八年(550年)七月,北海国剧魁、朱虚县同时废除,朱虚县历时443年。若加上羊石国存在的255年,前后共计698年之久。
  人道多故,欢乐恒乏,人们常说:“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历史虽然漫长,可在历史长河里尚属弹指一挥间。我情不自禁地抻长相机镜头,瞧着这座当年繁华一时的国都遗址,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啊,怎地这般健忘,连自己居住的地方都一无所知,就如我遇到的那位牧牛者。”难道这座前后近七百年的历史古城就轻易地从我们视野里取消了吗?诚然,羊石国都、朱虚县城,因年代嬗变,文物古迹、历史文明之实体已被淹没,古城被村庄和大棚覆盖,难辨古城址轮廓,但作为当地居民起码得知道这里的历史吧?说句不好听的话——我们国人的文化素质还是太低!
  从公元前196年到现在,已经二千二百零六年了,迄今为止,我相信已有许多文人引为历史思索并为之发出历史幽绪,但我也相信,两千多年也足以使一切变得漫漶不清甚或难以想象。镜头对着小南岩村以及更为辽远的群山和盆地,我还想说:由盛入衰,抑或由衰转盛,都是历史规律所决定,但历史的浩浩荡荡,总以“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衰”,这也是决定历史规律的至理。历史的一切一切似乎已经遥远,但又离我们很近很近!
  2010年9月24日23:16完稿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