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汶口文化遗址 . 包括白浪河流域8处,大丹河和其它小河流域12处。较典型的有以下几处:
1、小李家庄遗址 . 位于尧沟镇小李家庄东南100米处,大丹河西岸台地上,为在汶口文化早期遗址。1980年由北京大学考古系实习组和潍坊市文物工作者联合调查发现。遗址中间高,东部稍低,东西约100米,南北约150米,面积为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以大汶口文化为主。上层为汉代遗存,暴露绳纹和布纹砖瓦片,中间为商周、岳石文化遗存,下层为大汶口文化遗存。典型标本有圆锥形鼎足、敛口钵口沿。
2、林家河遗址 位于北岩镇林家河村西侧,面积约4.5万平方米,地表平坦,文化层厚1—1.2米,北部断崖暴露灰坑。曾采集到大汶口文化的鼎足、罐口沿、鼎口沿、器鼻等遗物。鼎足、鼎口、罐口等,属大汶口文化中期遗物。
3、杨徐遗址 位于南郝镇杨徐村西侧,系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早遗存,1982年发现。遗址东依杨徐村,处在小丹河河旁台地上,东西150米,南北100米,面积1.5万平方米,大汶口文化堆积厚2—2.5米,个别地方为龙山文化叠压或打破关系。所打陶次之,典型标本有夹砂红陶贺锥形鼎足、卷沿、尖唇的罐口沿和泥质红陶壶口沿等。
4、西李家庄遗址 位于鄌郚镇西李家庄前,现存面积8万平方米,属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遗存。文化堆积厚1—2米,暴露烧土、人骨、陶片等遗物。标本有根部起拐突的鼎足,夹砂或泥质红陶敛口钵口沿、壶口沿及敞口方唇的尊形器口沿等。
二、龙山文化遗址 已发现的57处遗址主要分布在县内各河流两岸。其中以大丹河上游最密集,仅北岩村方圆7公里内就有23处。其次,白浪河与猪河交汇点周围有7处。较有代表性的有:
1、邹家庄遗址 位于北岩镇邹家庄村西约150米处,西依大丹河,南临苍山,北靠荆山水库,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83年和1985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师生对此进行两次考察发掘,出土文物证实,除龙山文化外,兼有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文化。龙山文化堆积厚1—4米。断崖暴露灰坑、灰沟、墓葬等遗迹遗物,出土文物有鼎、三足盘、豆等陶器和石刀、石镰、石斧等生产工具。
西级遗址 位于乔官镇西级村西,南依猪河,南半部有一东西向沟,其两侧3—4米断崖上遍布遗迹遗物。遗址东西约400米,南北200余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递次叠压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龙山文化层厚2.3米左右,暴露灰坑、墓葬、兽骨、陶片。出土文物有纺轮,表饰刻划纹或竖条附加堆纹的凿形鼎足,平沿圆唇浅盘的豆盘,敞口折沿唇面微凹瘦腹的罐口,均系龙山文化中早期遗物。遗址保存完好,内涵丰富,其龙山文化中早期堆积和大汶口文化晚期堆积共存,对白浪河流域史前文化发展序列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2、耿家庄遗址 位于北岩乡耿家庄东南角,东临大丹河,南靠荆山水库,面积约4万平方米,以龙山文化为主,堆积厚1米左右,北部断崖暴露灰坑、墓葬和陶片,典型标本有鼎口沿、鼎足等。
3、观音庙遗址 位于五图镇观音庙村西南角,西依桂河,面积约5万平方米。龙山文化堆积厚1—3米,标本有黑陶磨光的豆盘口沿、陶杯残片夹砂黑陶器盖残片等。
三、商周文化遗址 已发现的61处遗址中商至西周32处,东周29处。典型遗址有:
1、袁家庄遗址 位于北岩镇袁家庄村周围,含四期文化,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商周文化部分,在村北侧,部分为村庄叠压,西临大丹河,为河旁高地,地表暴露大量灰土和陶片。遗址东西约300米,南北约250米,面积约7.5万平方米。堆积层厚0.8—1.8米,分布广泛,采集到侈口厚鼓腹的陶簋口沿,小敞口鼓腹饰细绳纹的罐口沿,分档鬲足,兽蹄形鼎足等标本。
2、常家庄遗址 197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考查发现。位于北岩镇常家庄村后,大丹河南北贯穿其中,西部面积约1.5万平方米,暴露龙山文化地层和商周灰坑,遗存有表饰竖条附加堆纹的鼎足和绳纹陶片;东部主要为商周文化堆积,面积约4万平方米,地面隆起,高于周围1米,文化层厚3—5米,较典型的器形有陶簋、罐和各式陶豆、鬲以及兽蹄形鼎足。袋形分档鬲、粗矮柄的豆和簋,具有四周中晚期器形特点;柱形鬲足和柄部凸棱的豆为春秋特点;兽蹄形鼎足是战国遗物。
3、宇家遗址 位于五图镇宇家村南约百米处,北临宇家水库,东依马山,小于河两源头在遗址中部交汇,将其分割为东、西、南三区,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以商周为主,厚1米左右,河流断崖暴露墓葬和完整陶器,在此收集到铜鼎、铜盘、铜戈和车马器及陶簋、豆、鬲、罐等文物。
4、河西遗址 位于马宋镇河西村西,南依白浪河,东与河西村衔接,面积20多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地表和断崖暴露大量灰陶片和灰烬,个别地方暴露灰坑和墓葬。以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为主。主要遗物有商周时期的素面鬲、绳纹鬲及簋、豆、罐、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