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庙位于昌乐城东10华里,昌(乐)潍(坊)公路南侧孤山主峰上。有明弘治庚戌(公元1490年)立春二日山东按察司副使赵鹤龄书《昭贤庙诗》碑刻佐证,正名谓“昭贤庙”,为颂扬商朝孤竹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谦虚让国,不图名利的品格和气节而建。庙内除供二贤塑像外还供孤山爷木雕像。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重修昭贤庙碑记载:“庚寅秋七月,磨溪熊子,以观风过谒祠下,见其年久倾圮,风雨弗避……,遂命知县黄车兀 易而新之。遵制也,额曰昭贤,仍旧名云。中为祠,前为门,左右为厢,各三楹。登有级,围有墙,规制颇衬之。”(此碑记见《昌乐县续志》民国版。其中熊子即熊荣,河南光山人,巡按山东检察御史)。此时孤山昭贤庙已为四合院建筑。清代逢农历六月初一孤山庙会,香火盛大,大旱祈雨者、求得子孙者居多。民国前期(1930年前),仅潍县、寿光、安丘、临朐等县来祭祀的达几千余人,四面八方的小路上、官道上人流如织,善男信女成群结伴在山坡、山顶、庙内、庙外席地而供,燃香焚纸,叩首祈求者不可计数,还愿者耗费重金制绸缎罗伞、扎巨型纸马、为神像贴金着装,各有千秋。1949年以后,香火逐渐趋于敛迹,历经1958年的“大跃进”、196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庙内造像及诸多建筑被毁。院中十几棵劲松也荡然无存,香火骤断。1978年以来,孤山庙会复兴,香火演变为夏历三月初三,届时漫山遍野人山人海,有的祈雨,有的求子,有的还愿,有的踏青觅宝,各诚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