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0 21:37
鄌郚史志总编

《昌乐风土人情与民间艺术》序

  
  前些日子,一位年轻的朋友将书稿《昌乐风土人情与民间艺术》放到我的案头,托我忙中挤闲看看里边的内容,给写个序。单位里整天有大堆的事要忙,这“闲”实在谈不上,及至写“序”,那更不是“闲”里能办得好的事了。我知道,大凡为“序”,都须带有品茗的逸致,缓缓道来,有评有论,言之凿凿,津津有味,从而也引发读者同样的感受。朋友见我神情游移,指着封面说,这部书稿的作者是他年近古稀的老师,是一位至今还未卸歇的耕牛。朋友把自己的老师比做“耕牛”,里边蕴含着与师长亲切的情谊和对师长的深深敬意,此刻我倒觉得读读老人的文章,于我将是一件极有益的幸事。
  书稿涵盖了昌乐风俗的各个侧面及其民间艺术的种种精华。整篇如涓涓流水,娓娓动听,如数家珍,使读者穿过时空的隧道,看到了昌乐风俗随着时代发展而变迁的轨迹:从衣食住行的方式到喜丧礼祭的习尚,无不展现着昌乐一邑独有的风貌;无不跳动着时代前进的脉博,这正是书稿耐人寻味、富有生命之所在。可以说这部书稿是对昌乐民俗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也是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继承和保护,集成当有深刻的意义。作者以通俗流畅的地方语言,把本来显得枯燥的社会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示给世人,除了具有昌乐乡土的极为深厚的生活积淀之外,其驾驭文字的能力和文学修养的功夫也是令人折服的。
  昌乐淳厚古朴的风土人情,是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们,在漫长的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集成的,是华夏古老文明的一部分。几年来,作者潜心于昌乐风土人情的调查研究,无论严寒酷暑矢志不移,足迹踏遍县境可资考察的文化亮点,深入到妪叟之间,拜民众为师,广征博采,集腋成裘,其用心堪谓良苦,而唯有如此专心致志地求索,才能真正认识民风民俗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才能写出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既层次清晰,又包罗万象;既述历史变迁,又谈当今情状的关于昌乐风土人情的专著来。古人尝云“鉴往以知兴替”,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继往开来的历史,作者笔下的昌乐风土人情就是昌乐历史发展过程的缩影,阐述这个过程,客观地启迪着昌乐先民的子子孙孙去追求进步,完善自我,倡新风行时尚。这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赋于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昌乐民间艺术,是反映昌乐风土人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尤其那些璀灿夺目、多种多样的民间工艺,直接反映了昌乐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创新并赖以生存的手段,这是昌乐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华夏儿女弥足珍重的艺术结晶。其民间杂耍和说唱艺术,则反映了昌乐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它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激励人们热爱生活,为拥有她付出艰辛,并投入地享受生活,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作者以细腻的笔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各类民间工艺的兴起、嬗变和现状,言之有物,给读者教益匪浅。作者笔下的民间杂耍和说唱艺术,给人们以清新的画面,使读者领略到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不同时代的风彩,犹如身临其境,得到一番美妙的艺术享受。因此,我们说昌乐民间艺术是多姿多彩瑰丽绚烂的,她当无愧于昌乐文明。
  从书稿《昌乐风土人情与民间艺术》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作者那火热的追求,虽年近古稀,垂暮将至,却仍在执着地躬耕垅亩,不折不挠,不辍不怠。这种用心为文的品格,实在值得击节抚掌。书稿的标题,决定了其横排竖写的记述文体,在适当的时候,即在有感而发,且非发不可的时候,也见精悍的小议融于其中,不赘不冗,恰到好处,这是书稿最显著最基本的写作风格。听朋友说这大概与作者率真求实的为人分不开的。书稿的另一潜在的特点是,富于资料性,具有存史的功能,因此也是一部可资借鉴的工具书。书稿由我年轻的朋友刘学俊鼎力相助,配上图片240余帧,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使表述生动真实,引人入胜,实乃锦上添花之举。作为业余爱好,刘学俊付出的心血是不言而喻的。从栩栩如生,熠熠生辉的图片中,我们看到了其造诣深湛的影像功底,也仿佛看到了其辛勤劳作的身影。
  这部14万字的书稿,可能囿于篇幅,作者对于有些尚可拓展的地方,笔墨过于简省,若能将该展开的,不拘于篇幅长短,展开来写,文章将更为丰满和谐些。虽然瑕不掩瑜,无妨大体,却也该提出来斟酌推敲。我说了许多,只是一孔之见,谨供作者参考。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0 21:39
鄌郚史志总编
  后     记
  昌乐为齐国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人们在长期社会活动中,相延而成的风俗、习俗,诸如生活、生产、婚嫁、丧葬和祭祀等,都具有与异地迥然不同的地方特色,正所谓“百里不同俗”。几千年来艰苦的生产斗争,使昌乐先民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理念及众多表现生活的艺术形式,如说唱、杂耍和工艺制作等,自成一格,别具风彩,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上世纪80年代笔者因工作之需,曾采访城乡多位老人,遍游昌乐各乡文化亮点,查阅市、县相关馆藏资料,调研筛选后,写成了《昌乐风土人情与民间艺术》初稿。2004年以来,笔者重新操作,又经多方寻访考证,拾遗补阙,充实内容,结集成书。半年来笔者邀同摄影爱好者刘学俊先生行程近万里,到境内各地采风撷英,摄制了大量图片资料,以期书稿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编写过程中承蒙山东大学教授李兰,潍坊市语言学者李焕奎,昌乐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秦修生诸先生予以指导;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潍坊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昌乐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徐竟成先生悉心校阅书稿,欣然付出心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刘炳圣
  2004年9月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