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05 19:24
鄌郚史志总编

陈嘉云|汶河畔边传奇英雄—陈会友

  汶河畔边传奇英雄—陈会友

  汶河位于昌乐县最南边,是昌乐和安邱的分界线。
  汶河起源于临朐、沂山一带,湾湾曲曲历经几百里,其中就经过我的家乡一红河镇平原街村。当地的居民习惯的称谓安邱为"河南",南岸的人称谓北岸为"河北"。
  汶河,我们伟大的母亲河!汶河两岸土地肥沃,不仅景色秀丽,更有激动人心的英雄故事和战斗传说,因此汶河给我留下了太多的回忆与感动。
  我家与姥姥家仅一河之隔,虽不是一个县,但是相距很近,我自懂事就跟着母亲两边跑,有时我能独自去姥姥家。
  印象中的汶河特别美,我常常在河边洗衣服,和小伙伴们在水中喜戏,有时还在河里捉鱼虾,十分有趣。
  每到冬天,有汶河两岸的村民共同建起一座小桥,一座小小的木桥,虽然很简单,但是方便了往来行人,同时也繁荣了经济贸易,使两岸的人们走亲访友、赶集经商十分便利,但每到夏天遇到暴风骤雨也给两岸人民带来恐慌和灾难。
  有一次,我去姥姥家,刚到河边,突然下起了大雨,天空和河水一样变成了黄色,望远看去天和河水连成一片,河水迅速升涨,我因赶路心切,还是壮着胆子过河,当到了河中心,河水就漫过了我的腰部,水流湍急,几乎把我冲倒,我鼓起勇气硬着头皮,一鼓作气闯过去了,我刚上岸,河中心浪涛翻滚,汹涌澎湃,惊得我目瞪口呆。出了一身冷汗,再慢一刹那,就有被大水吞噬的危险,这件事至今过去几十年了,至今想起来仍感到后怕。
  在我的童年的记忆里,常听到最感人的故事就是平原武工队,在队长赵可友的带领下英勇战斗的事迹。
  赵可友有一个令敌人胆寒的绰号叫蚂皮,汶河两岸的人民在蚂皮的领导下打鬼子、斗地主,消灭国民党汉奸, 英勇善战威震四方,使敌人闻风丧胆。所以敌人又恨又怕,更令我骄傲的是,我的父亲陈会友就是武工队的其中一员,因为我父亲作战勇敢,有勇有谋,被提升为武工队的支队长,同时兼任平原街的民兵连长。
  听我母亲说过,有一年的秋天蚂皮大队长率领武工队到外地执行任务,当时村里留下我父亲和为数不多的武工队员,负责村民的安全。日本鬼子得知蚂皮大队长外出之际,便派一股日本兵偷袭报复,我父亲立即组织起在家的武工队员和民兵,保护村民安全转移,待村民们转移之后,我父亲带武工队员们边打边退,最后来到汶河边因为河南那边就是革命根据地,敌人是不敢过河的。待退到汶河边时,父亲让他的队友们撤到河南岸去,他独自一人阻击敌人,鬼子见只有一人,妄想活捉父亲,就停止了射击,迅速向父亲逼近,还差几步敌人就上来了,说时迟那时快,父亲纵身跳到河里,潜水向南岸游去,敌人疯狂向河中心射击,怎奈父亲一身好水性,毫发无损。游到南岸和等待他的战友们汇合。
  父亲率领武工队员们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并且组织指挥有功,受到了上级的嘉奖。
  父亲在蚂皮大队长的领导下,和游击队的战友们一起在汶河岸边进行了多场战斗,为祖国为人民立下了战功。
  后来父亲参加了抗美援朝,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多次立功,受到了上级的嘉奖,直至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这就是我心中的汶河和英雄的父亲。
  1989年,汶河大桥建成阔别多年的我v回到家乡,站在汶河大桥上,心情无比激动,这里流传着我父亲和无数先辈的传奇故事,这里曾有过父辈的战斗足迹。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汶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岸绿树成荫,河柳倒映,鸟语花香,人们在河里修起了干渠,河水顺着干渠浇灌着农田,汶河两岸生长着绿油油的庄稼。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发动了全面内战。
  在这种大环境下,地方的国民党杂牌队伍纠集还乡团招兵买马,扩据点,对解放区疯狂骚扰。他们为非作歹,无恶不作,气焰嚣张。
  解放区的革命干部随时都有被惨遭杀害的危险。
  这时,武工队队长赵可友(蚂皮〉接到区委命令,让汶河支队配合八路军鲁东部队迅速拔掉附近的几个据点,打击敌人的锐气,也为八路军鲁东部队作战扫平障碍。
  赵队长立即着手制定方案,认为要想迅速拔掉敌人的据点,必须摸清敌人据点的情况,要摸清情况就必须深入虎穴。赵队长决定亲自前去侦察。
  方案一定,赵队长装扮成一个老太太。这是他擅长的扮相,由我父亲化妆成他的家人。找了一头毛驴,赵队长骑着毛驴,父亲就牵着驴缰绳,二人大模大样地去敌人的据点。到了据点之后,有一个伪军在站岗。
  “老太太”还没等伪军说话,就故作怒气冲冲地说,你们管事的在哪,我找他,气死我了!
  伪军回答到,你问哪个管事的?是我们这儿的张队长吧?
  “老太太”附和着说就是他。
  伪军说你找他干什么?
  “老太太”说,他是我的内侄,他媳妇经常弱虐待他公爹,他爹就是我哥哥,我问他管不管!?要是不管我就找人教训他媳妇。
  伪军听他这么说,反倒安尉起老太太,说老人家你先消消气,我们队长正好不在家,到其他据点检查工作去了。
  “老太太”借此消了气,和那个伪军攀谈了起来。在交谈中赵队长和我父亲基本摸清了情况。因为这些当差的伪军大部分都是附近村里的农村孩子,没有什么太高的警惕。
  赵队长和我父亲掌握情况之后立即返回队部,迅速报告了区委,并配合鲁东八路军部队制定了战斗方案,当夜即摧毁了敌人的据点。
  战斗结束后,已是天亮时分,部队带着战利品返回大队指挥部。
  父亲赶到家时,已近中午,就向家中走去。当他路过我家后院,便听到家中有吵闹声。父亲从门缝向家中一看,恰有两个伪军和爷爷奶奶吵架。有一个伪军用枪托打奶奶。我母亲向前阻拦也被伪军打了一顿。父亲一看肺都气炸了。
  他本想闯进家院把那两个伪军干掉,但又一想,一旦在家中发生枪战势必央及家人,所以父亲强忍怒火,在后门看着。我的老家在平原街最北边,屋后有一条道,北边就是庄稼地。如遇紧急情况,出入是十分隐秘的。伪军打了奶奶,又打了母亲,然后以搜查八路为名强行进屋抢夺财产。他们在屋内到处乱翻,看到贵重物品就拿,还把父母亲结婚时用的铜脸盆拿走,一边走还一边威胁说如果窝藏八路把你们全家杀光。
  那个铜脸盆是母亲的最爱。看到自己最爱的铜脸盆被抢走,母亲就不顾一切地去抢夺,竟又被推倒在地上。父亲在后边看得清清楚楚。终于那两个伪军带着抢来的东西兴致勃勃往回走。
  当他们走到我家房后,父亲从庄稼地里冲出去大喊一声:站住,我是武工队蚂皮大队的陈会友,你们胆大包天,竟敢入舍打劫!
  俩伪军一看,立即拔腿就跑。父亲用枪指着他们说,谁敢跑?!谁跑我立即打死谁!
  二人只好乖乖地站着,嘴里不停地喊饶命。
  父亲问,你们是哪个据点的?
  其中一个说,我们就是北边村的,昨夜里被八路军袭击了,我俩好不容易逃出来,因饿了想搞点吃的,请你饶命。
  父亲一听原来是咋夜端的据点伪军,又好气又好笑,就教训说,饶命可以,以后不要再干坏事了。又指着一个伪军说,你不是北边村里的吗?你的家我知道住什么地方,要是再敢干坏事我定不饶你。
  伪军一听父亲知道他的情况更是害怕。他们知道蚂皮大队的历害,一旦被叮上,就离死不远了,忙求饶道,我再也不敢了,请你饶命。
  父亲说,只要你们改邪归正,我就绕你,不过以后你们再有什么行动,立即来报信。
  伪军一边点头一边喊是。
  父亲说,好吧,我知道你们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只要你们以后不再干坏事了,放下东西回去吧。
  二人千恩万谢地回去了。听说那个伪军后来报告了几次消息,得到了武工队的谅解。
  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在上级的领导下跟敌人打了无数次的战斗。战斗对父亲来说是很平常的事。
  武工队在赵可友队长带领下,在汶河一带越打越勇,敌人闻风丧胆。
  不到两年的时间,汶河一带的十几个敌人据点相继被打掉,解放了平原一带二十多个村庄,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
  作者简介:
  山东省昌乐县平原镇平原街村人,六八年入伍,七八年转业到青岛工作,现己退休。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05 19:33
鄌郚史志总编
  陈嘉云老师发来这篇稿件,方知是若干回忆录,正好与赵可友事迹互为辉映,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当时的汶河区中队、大队,了解蚂皮武工队,更可了解当年在汶河两岸发生的那些可歌可泣、载入史册的英雄故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