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2-05 05:16
鄌郚史志总编

“昌乐券”满身都是故事

  

  “昌乐券”是解放前及解放初期发行于山东昌乐的一种地方货币,有“兑换券”和“流通券”之分,别看昌乐券只是地方货币,出身“低微”,但它却像说书人手中的醒木一样——满身都是故事。
  1939年,时任山东昌乐县县长的张天佐大手一挥,发行了“昌乐县流通券”,说是配合国民政府“民生票”的流行,实际上是变相敛财,补贴地方经费。作为辅币的流通券有5分、1角、2角、5角四种币值,总发行量约为2万元。
  1942年初,张天佐巧立名目以“通换票版”为由发行了另一版“昌乐县流通券”,有1元、2元、5元、10元几种币值。这年8月,张天佐又大嘴一歪,以“建筑工程费浩繁以济急用”为由,发行了近亿元的流通券,面值也变为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如果说1939年那次搜刮民脂民膏百姓还能忍气吞声,那么这次明目张胆的“抢钱行为”遭到老百姓的一致唾骂,据说一天夜里有个老伯把一箩筐牛粪撒到了政府门前,被张天佐发现后投入大牢,后来怕民怨太大只能把老伯给放了。这个硬骨头的老伯在走之前还指着政府门前哨兵骂骂咧咧:“狗仗人势啊,你们就知道抢老百姓的东西,迟早要遭报应!”
  1944年,张天佐诈降日本,发行了面值50元与100元“昌乐县兑换券”,用来兑换以前发行的“流通券”.
  1948年5月,昌乐解放后,人民政府宣布由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作废,改用“北海币”,但因为当时交通运输比较落后,北海币迟迟未运到昌乐,考虑到百姓的实际需要,人民政府将收缴来的“昌乐县流通券”重新编号,并在其背面加盖了椭圆形标记,暂当北海币使用。5个月后,北海币运到昌乐,流通券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昌乐券流通十余年,见证了历史沧桑,在其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战火纷飞,枪林弹雨的年代,想想今天幸福安稳的生活,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