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27 19:50
鄌郚史志总编

营丘与羿神话

  营丘与羿神话
  齐蜀
  营丘作为一个地名,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姜太公封齐建国之前,它已是东夷文化的中心。关于这一点,不仅有文献记载可查,也有考古发掘可证。就是从神话学资料中,也能找到蛛丝马迹,羿神话系列就是一个好例。
  营丘与羿神话
  (一)后羿射日
  后羿射日的故事,史籍中多有提及,《山海经》已有“羿射凿齿于寿华之野”的记载,屈原《天问》有“羿焉彃日,乌焉解羽”的诗句,《归藏》更明确说“羿毙十日”, 《庄子》成玄英疏则说“羿射九日”。所有这些,可看作是“后羿射日”神话的原型。到《淮南子》,这一神话就基本定型了。
  《淮南子.本经训》里说,尧的时候,人类出现一场大劫难:天上同时升起十个太阳,庄稼烤焦了,树木枯死了,人们没有东西可吃了。六种怪兽也趁机出来作乱,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尧便命令羿杀死六种怪兽,射落九个太阳,让这个世界归于常态。羿用超凡的本领拯救了人类。
  正如《圣经》里有“创世纪”神话一样,中国也有相类的创世神话。后羿射日的故事,就是中国先民对“创世纪”的神话描述。它反映的是: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初期,面临的生存环境极端恶劣,不是干旱,就是洪涝,伴随而生的还有瘟疫流行。“后羿射日”反映的是旱灾,“女娲补天”反映的则是涝灾。在这样严峻的情势之下,先民渴望超自然的英雄出现,于是创造出“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创世神话,以表达他们征服自然、战胜磨难的无限向往。
  史书上有“羿代夏政为帝居斟鄩”的记载,《括地志》说:斟鄩在青州北海县。其实,羿(或作后羿)并非专指一人,而是指一个部落。根据《说文》的解释,“夷”这个字,就是一个人张弓射箭的样子。由此可见,夷,很可能就是“羿”。东夷先民为爽鸠氏,而古营丘正是爽鸠氏之墟,那么,后羿射日的神话起源于昌乐一带,当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营丘与羿神话
  (二)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是羿神话系列的后续。该传说先秦典籍中多有记载,如《山海经》、《楚辞》以及《归藏》等,但多为只言片语,惟有《淮南子》所记还算完整。
  《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羿向西王母求得不死之药,却被他的妻子嫦娥给偷吃了,飞到了月宫里。羿从此失去了飞天的机会,终日闷闷不乐。
  《初学记》所引的嫦娥奔月故事还有情节,说是嫦娥飞到月宫后,化为一只蟾蜍,这就是“月精”。《初学记》所引不见于今本《淮南子》,推想当是后儒整理《淮南子》时,觉得它“不雅驯”,就给删除了。两相对照,《初学记》所引古本,显然少了一些文人化色彩,更接近神话的本来面目。
  奔月神话起源应略晚于射日神话。《山海经》有多处“不死”的记载,如《海外南经》有不死民,《大荒南经》有不死国,《海内经》有不死山,《海内西经》有不死树和不死药。它反映的是人类求长生的愿望,这种追求当然是灾难过去、生活富庶后才会产生的。高诱注《淮南子》,提出一种有趣的说法,他说“月”就是“药”,“奔月”就是奔向长生、得道升仙。高诱是汉代人,那时“求长生”的风气盛行,各种升仙传说集中出现,所以,他才会有这样别致的解释。
  嫦娥奔月的神话,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地域不再限于东夷一地,故事也越传越神奇,比如增加了“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情节,衍生出多个不同的版本。奔月故事也成为历代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唐代诗人李商隐就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诗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鲁迅将它改写成短篇小说《奔月》。但无论怎么演变,故事的基本框架不会变,源头还是那个源头,这便是创造射日史诗的东夷部落。
  营丘与羿神话
  (三)逄蒙学射并逄蒙作射
  逄蒙学射的故事见于《孟子》。
  《孟子.离篓下》载,逄蒙(一作“逢蒙”)向羿学习射箭,把羿的本事全学到手后,不但不知感激,反而心生邪念。他想:天下只有羿的本领在自己之上,杀了羿,自己不就天下第一了吗?于是趁羿不注意,一箭射死了羿。
  这是后羿神话系列的终结篇。羿作为一个射日除害、拯救人类的神话英雄,却以这样的悲剧收场,未免让人叹惋。孟子指责羿“取友不端”,也就是不该把本领教给逄蒙这样的小人。但从悲剧意义看,这样的结局却更能反衬出羿的坦荡无私、普渡众生的英雄品格。
  “逄蒙作射”的典故出自《世本.作篇》。《世本》大约成书于秦汉,南宋时已亡佚,清代有不少学者搜佚整理成书,今天我们见到的就是清代的辑本。《作篇》专门辑录古代有所发明创造的英雄,认为弓箭的发明始于逄蒙。这里的逄蒙显然不是孟子提到的逄蒙。
  逄氏部落商朝时聚居在昌乐一带。明嘉靖版《昌乐县志》:“逄伯陵,殷诸侯,封齐土,其后子孙因以为氏。”周初,姜太公封营丘,逄氏不肯臣服,东迁与莱氏合流。据专家考证,蓬莱这个地名,就是两个部族融合的文化遗存,逄,就是“逢”,后又作“蓬”。但仍有少数逄姓流落营丘一代,现营丘镇姜太公庙内存有“逄萌墓道碑”, 逄萌当为逄氏部落的后裔。
  比较这两个神话,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与羿不是指一个人而是一个部落相同,逄蒙也并不专指一个人,指的是一个部落。逄氏与羿氏显然有某种传承关系,后又发生激烈的对抗,结果是逄氏驱逐了羿氏。孟子记载的“逄蒙学射”的神话故事,应该就是这一历史演进过程的曲折反映。也正因为如此,随着羿部落的式微,羿神话系列就此终结,不再见诸史籍了。
  羿神话系列的终结,标志着营丘已由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从此揭开了姜太公治齐与齐文化发轫的历史序幕。
  2014,10,24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