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
——《姜太公与营丘》读后
丛林
昌乐寄来中国文史出版社新书——《姜太公与营丘》,由于自己就是昌乐县营丘镇人,本能地对此书有着无名的亲切感,于是一篇不落地读了一遍,感觉这是一部内容厚重的历史文化巨着,它的出版,是昌乐县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
首先,该书对姜尚首封地营丘的地望作了进一步的、有说服力的、权威的考证。其中赵守诚的《中科院关于营丘地望问题的复信》和《齐都古营丘二探》、阎红伟的《阎愉和他的〈营丘辨〉》以及李学训的《营丘地望之争的全方位思考》等文,对姜尚封齐的首封地之争分别从不同方面做出了严密的、辩证的、有说服力的论证,尤其对齐都的迁移史也作出了进一步的、明确无误的考证和论述,应当说,关于困扰史学界的齐都古营丘的千古聚讼,可以结束了。
其次,书中唐浩明的《姜太公故里考》一文,对姜尚出生地做了有说服力的考证。《吕氏春秋》说姜尚为“东夷之士”,《史记》说姜尚生于东海之滨,均语焉不详,以后又有冀州说、河南说等等,出生地之谜增加了姜尚虚无缥缈的神话色彩,所以值得史学家认真加以考证。唐文经过旁征博引、多方求证,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姜尚的出生地是“东吕乡东吕里”,即今“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冯家沟”。应当说,这是开拓性的贡献,值得学术界进一步探讨。
第三,该书对姜尚创立的齐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系统和更加深刻的发掘和论述。明确地指出齐文化发轫于姜尚,姜尚的民本思想、治国韬略、军事思想乃至人才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等,都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着不会被历史磨灭的、奠基性的作用,可以说,他的治国韬略和民本思想直到现代仍有现实的、鲜活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刘兴国的《齐鲁文化比较简论》一文从重义与重利、俭啬与享乐、崇仁与尚武、重道与重器、善群与独任、固执与开明、庄重与潇洒、愚直与机智等八个方面,比较了齐鲁文化的差异,为学界进一步研究和弘扬齐鲁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第四,该书就“姜太公文化”对当地景物、名胜、特产以及民俗的影响作了全面的调研与记述,证实了“姜太公文化”一直有血有肉地活在民间,一直扎根在深厚的民众的土壤之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全书插入了数十幅与内容密切配合的人物插图、篆刻印鉴、书法作品和摄影作品,特别是其中阎敬禹先生的多幅姜太公插图非常精美,使全书的文化气息显得异常浓厚,可读性大大加强。
本书进一步证明了:昌乐是一个历史文化非常丰富的地方,数千年前就曾经是辉煌的齐文化的发祥地。遗憾的是,历史上昌乐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优势好像认识不足。记得我的中小学阶段基本上没有受到过关于姜太公首封营丘以及他的治国理念、人本思想和朴素辩证法的历史教育,倒是在中学时期,一位历史老师从“杞人忧天”讲到了历史上昌乐曾经是小小的、备受排挤而屡屡东迁的“杞国”的落脚地,使我从小留下了昌乐是一个地理和文化皆很贫瘠的、自卑的烙印,而对姜太公的印象仅来源于《封神演义》对其神化了的描述。
本书的编者指出,编辑出版此书,“旨在挖掘整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以姜太公文化为特色的地域文化,以便更好地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促进我们当前所从事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县领导积极支持此书的编纂,是很有眼光的决策。冯立三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深刻地指出:“姜太公的伟大的治国理政成就,他的充满哲学意味的丰富的思想和见解,他的朴素的民主意识和他的高尚的人格,经现代性转化,必会成为昌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给我们以巨大的鼓舞和引导。”
经济的繁盛必然会促进文化的繁盛,而文化的繁盛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繁盛。昌乐是蓝宝石之都,姜太公文化是昌乐更为珍贵的晶莹剔透的文化宝石,让我们进一步发掘它、光大它,使其发出更加瑰丽的光彩!
2015年8月于济南
附记:
丛林,1937年生,山东昌乐人。《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山东中医杂志》原主编、编审。曾任中国编辑学会第三、四届理事会理事,山东省期刊协会首届理事会副会长,山东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长,山东省出版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理论课题申报项目评委等。主要着作有《名老中医之路》、《中国编辑学研究述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