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伴我成长
秦艳红
小时候喜欢读各种各样的故事书。常常随着故事情节和主人公一同喜怒哀乐。书里的别样世界让我渐渐对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什么时候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呢?于是当一个作家就成了我小时候最大的梦想。
匆匆数年,历经毕业、工作、成家。一直游离在文字边缘,一如既往地喜欢着文字。没有放弃,但也没有根本性转变。
近年来,县文联领导下的各协会风生水起,尤其作家协会,更是空前的繁荣。在朋友圈里,看到作协招收新会员,我忽然心动:我要实现我小时候的梦想。
今年初,我正式填表申请加入昌乐县作家协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审核、公示,我终于拿到了昌乐县作家协会的会员证,成为了昌乐县作家协会的一名正式会员,从此开启了我正规系统的学习之路。
疫情期间,作家协会号召会员们利用手中的笔,助力轰轰烈烈的抗疫防疫活动。县作协公众号连续推出十一批抗疫作品。这些优秀文章,我都仔细拜读,感觉文友们水平高出我太多,在这些文学前辈面前,我战战兢兢,羞于出手。协会秘书长吴瑞宗老师在微信上一次次地鼓励我,说:“只有写出来,才能让别人知道你文章的长处和不足,才能更好的给你帮助。写作就是一点一点的积累,坚持下去,才能一次比一次进步,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嘛。”于是,一天晚上我把抗疫诗歌《后盾》发给吴秘书长。
第二天刚起床,吴秘书长已经把改过的诗歌发给我了。并且把改动的原因做了详细的解释。吴秘书长改后的几处,不仅没有改变原来的意思,读起来还朗朗上口。他告诉我,现代诗歌写起来比较自由,没有格律诗词那么严格,但是诗随其韵,押韵最好,押韵会给诗歌增色添彩。
总觉得抗疫文章,就是写医生和护士这些在一线的英雄。可是我们又不能出去,无法亲临抗疫一线,所有的消息来源于电视和网络。写作面太窄了,这样的素材怎么写啊,写来写去内容都是重复的。于是,我陷于写作的困境中。
一天晚上,踱步到窗前,看到对面楼上透过玻璃窗照射出来柔和的灯光,我想此刻窗里面定是温暖的。爷爷奶奶逗着可爱的小孙子,厨房里的锅冒着热气,年轻的父母正精心地准备着晚餐。抬眼远望,亮化的高楼灯光闪烁,大街上悄悄地,没有行人和汽车。一切都那么宁静、和谐。可是武汉人民却在水深火热之中,医生护士争分夺秒的抢救病人。心里感慨万千。
恰在此时文联刘主席在作协群里说:“在家不乱出门就是对抗疫做贡献。不要局限于抗疫一线,写写在家里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这就是抗疫的好素材。”一句话让我顿悟,原来抗疫的题材可以拓宽延展到这个角度,之所以没有素材写,是我原来的写作面太狭窄了。于是,我写了散文《静静的元宵夜》。
可是,当我读刘海英老师的散文《居处有光》的时候,只是题记: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万家灯火时。我立刻感到我们俩文章的差距之大。她的散文,细腻大气、旁征博引、起点高、立意高,行文干净流畅。整篇散文如行云流水,随手捻来的生活琐事穿插自如,通篇文章紧扣主题,结构严谨,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再加上在作协群里,在作协公众号上读到各位老师的文章,越读越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实在太低了,自卑感油然而生,且越来越强烈,真不敢下笔了。
今年五月二十四日,县作协常务副主席王立庆主讲的“昌乐县作家协会散文创作交流会”如期举行。会上,王主席重点讲解文化水平与写作的关系以及如何注意细节等问题,并对新会员和初学者给予很大的鼓励。对我的写作困惑,各位老师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吴瑞宗老师有句话说:“小说是写别人,散文是写自己。”我顿时深有同感。
会后,我就我的《静静的元宵夜》和刘海英的《居处有光》的差别请教王主席。他说:“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注意平时的积累,大量阅读好的诗歌、散文,多读名家名篇。有些好文章,要翻来覆去的读,读出声音来。还要多写,不怕写的不好,就怕不写,多读多写,边写边积累,厚积而薄发。”
王立庆主席在散文创作交流会上告诫新会员:“文章要按照实情实景写,切忌胡乱想象,生编硬造,照抄照搬。不要过多地加入自己的判断、分析和总结。读者很聪明,要给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当时听了后没有什么具体的感触,直到有一天,我写了《冬日 火炉的暖》,在诵读修改时,忽然发现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因为我在写作的时候,脑海里总在想:我不交代清楚,读者就不会明白。
《冬日 火炉的暖》写完之后,发给了王立庆主席。王主席不厌其烦,一遍遍帮我修改,同我探讨。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可是一遍遍的看同一篇文章是件极其枯燥的事情,好几次我说算了,就这样吧。王主席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王主席是作协常务副主席兼散文写作委员会主任,还是作协公众号的散文主编,出版了两本散文专辑,写作水平高,已经达到独当一面的境界。他是教体局的干部,本身工作繁忙,又要兼顾协会的日常工作。看我的文章,无异于老师给小学生批改作文。但是仍然不厌其烦,逐字逐句的斟酌。除了跟他学习写作方法和技巧外,更学到了作为一个写作者最起码的写作态度: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去乔官参加脱贫攻坚采风活动。我认真去听,唯恐落下一点儿,脑子什么都记,却毫无重点,记录的内容太多,后面的刚记下,前面的又似是而非了。忽然看到采风群里张波主席说:“拿出本子来,用笔记下来,回来写作时择优录用。”我不禁暗骂自己有头无脑,工作开会知道拿个笔记本,这时脑子倒不够用了,还是经验不足啊。
回来后,我把散文《走进新农村》,副标题是今日邵家庄。雷老师当即发过来的文字是:提个建议,这个题目太大,虽然有副标题,但倒了个。也可另改,比如:《走进邵家庄》或《邵家庄的变迁》或其它的……瞬间我就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大小颠倒的错误,如果不是雷老师指出来,大概我会一直错下去。
雷老师说:“你的这篇散文和《悼念秦丹银老师》相比较,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东西,而且散文语言,有些句子像新闻报道的句子。写作时紧扣主题,用细节刻画人物和情节才能打动人心。”
我知道这篇散文很不成功,但是真的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雷老师这样说了之后,我就回过头来细细的读自己的这两篇文章,只感觉《悼念秦丹银老师》这篇文章有框架,有细节,有血有肉,读后感觉情深意切。《走进邵家庄》读起来干巴巴的,没有灵魂。但是应该怎么写,去掉哪些内容,添加什么内容,我茫然不知。
后来在作协公众号上读罗文霞老师的“赛菲尔杯”获奖作品《情系“蓝天”》,读臧协爱老师脱贫攻坚采风作品《帮扶一个家,托起一朵花》,读钟凤娟老师的《脱贫攻坚,梦圆樱花》。无论是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还是材料的组织选择;无论是写作方法,还是语言词句的表达。两相比较,细细品味,反复揣摩。最起码的一点感悟就是:我的采风文章,缺少细节的支撑,只有骨架。最主要的是没有掌握这类题材的写作方法,从一开始采风的目的,文章的架构和材料组织上,都没有充分深刻的理解,写作感情上更没有到位。
看完我的脱贫攻坚诗歌《黄金籽西红柿》后,雷老师鼓励我:写的很好,原生态。还告诉我,韵有內韵和外韵之分,外韵是明显的押韵,內韵是读出来的,是一种诗感。我第一次听到外韵这个词,再读读我的诗,的确有种不是很明显的韵感,想必这就是雷老师说的內韵吧。
在全县脱贫攻坚汇报大会上,我的诗歌《黄金籽西红柿》被制成图片,摆放在会议现场。雷老师看到后,立即拍照微信传给我,告诉我《黄金籽西红柿》荣获网络最佳人气奖,在群里给我道贺。我知道,这是雷老师在不着痕迹地鼓励我
我经常向雷老师请教写作中遇到的困惑,每次他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鼓励我投稿,告诉我先向同一个杂志投稿,比如《昌乐日报》,等你的稿件达到一定的采用率,再向另一家投稿。不投稿,就不会知道写作水平到什么程度了,投稿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你文章的认可,是对写作水平的肯定。
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进入昌乐作协不到一年的时间,和任何一个老师相处,感觉每时每刻都有学习的机会。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长处,或小说、或散文、或诗歌。有时候他们的一句话,一件事,一篇文章,不管直接还是间接,都给我深刻的启发。真是应了孔子的那句话“三人行,必有吾师”。
加入昌乐县作家协会后,每一次的进步和提高,都离不开作家协会这个平台,离不开协会里各位老师的言传身教。我真诚的感谢昌乐县作家协会!感谢协会的每一位老师!有昌乐县作家协会的一路相伴,相信我的文字之路一定会越来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