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8-10 21:22
鄌郚总编

老照片的情结——缅怀著名作家浩然老师

  老照片的情结
  ——缅怀著名作家浩然老师
  钟凤娟
  “写农民,给农民写。”“深入一辈子农村,写一辈子农民,给农民当一辈子忠实代言人。”
  二十五年前,这位著名农民作家的创作宗旨和誓言,深深地打动了一群爱好文学的中学生。他就是著名作家浩然老师。
  当年,一位精神饱满,和蔼可亲,年近六旬的老人;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八个衣着朴素,神采奕奕的少男少女聚在一起,留下了精彩的一瞬间。一张黑白照片,没有华贵的装束,没有艳丽的背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谁也不会想到,它的生成,它的存在,在这几个“少男少女”心中又是何等的珍贵!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二十五年。今年春节期间,当年县职业中专雄鹰文学社社长吴宗春再次把这张照片用微信分享给伙伴们时,大家依旧心潮澎湃,仿佛又回到了中学时代,眼前又呈现出当年相聚县文化馆时那激动人心的场景。
  1990年,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浩然又一次回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昌乐,受到昌乐乡亲的热烈欢迎。各行各业的文学爱好者应邀云集昌乐县文化馆,目睹了浩然老师的容颜,深入了解了这位作家灿烂辉煌的创作历程。
  当时的昌乐县职业中专,活跃着一批文学爱好者。他们在学校领导的组织支持下,成立了“雄鹰文学社”,创办了校报——《奋飞报》。一届届初出茅庐的社员,用他们的青春热血,用他们的潇洒文笔,谱写着《奋飞报》的绚丽乐章。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第一个秋天悄然而至,带来满满的丰收,带来满满的喜悦。十月,粮果入仓,雁过留声,《奋飞报》也在这个晚秋有了新的突破,获得了更大的收获,得到县文化馆领导的肯定和赞誉。当听到浩然来昌乐的消息时,“雄鹰文学社”沸腾了,接到县文化馆通知,更是欢呼雀跃。晚上本是文学社编辑活动的时间,而那天晚间打破了常规工作安排,不见了平时选用稿件的辩论,没有了往昔版面设计的争议,听不到切磋诗词的豪言妙语,看不见师弟师妹们忙碌的身影,好安静啊!大家读着浩然的作品,想象
  着浩然讲课的样子,都自我“陶醉”了。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的上午。我们文学社八个社员在学校王均之老师的带领下,荣幸地踏上了进城的路程。二十里地,五辆自行车,一路欢歌,满心激动。盼望的一刻终于到了,我们如愿以偿地见到了浩然老师。作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神秘可畏,不但没有傲气,没有架子,而且谈吐爽朗,和气可亲。一见面,他像老熟人一样热情地跟我们这些孩子握手寒暄,这一次让我们真正“陶醉”了。
  会议室里,浩然老师侃侃而谈,讲话很直率。他首先谈到了当时北京的形势,从各个角度剖析了当代学生和社会青年存在的问题,倡议在座的年轻人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受任何邪恶势力的影响,爱党、爱国、爱人民,一定要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浩然老师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回校后,我撰写了一篇政治论文《青年该怎样爱国》,荣获县级二等奖。
  1960年,浩然老师在昌乐东村度过了难忘的八个月。他与昌乐的父老乡亲结下了生死相依的鱼水深情。历经三十个春秋,当他再次讲述自己与昌乐的渊源时,言谈话语间,时刻流露出对昌乐的深厚感情,对昌乐这块土地和人民的依恋。他说,昌乐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就是昌乐的儿子。“写农民,为农民写”,浓浓昌乐情,一篇篇作品在昌乐问世,一个个故事温馨难忘。听了浩然老师的昌乐情结和在昌乐的创作历程,我们“雄鹰文学社’的文学迷们更加“陶醉”了。
  休息时,大家完全没有了拘束,簇拥在浩然周围,一口一个“梁老师”亲切地叫着,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浩然老师有问必答,没有一点架子,那样谦和,那样平易近人。
  捧着浩然老师签名的作品《苍生》,当时那个激动啊,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浩然老师向大家阐述了《苍生》的创作动机、创作背景,剖析了作品中几个代表人物及故事情节。他说,创作来源于生活,一篇好作品应该精雕细磨,要有成熟的腹稿,洗练的语言,优美的故事,娴熟的笔法。听完浩然老师的讲话,大家都受益匪浅,被他执着严谨的精神风貌和人格上的高风亮节所折服,归结一句话:灵魂被震撼了。
  那个短短的上午,短暂的相聚,让我们“雄鹰文学社”这八个学生最激动最难忘的,就是在文化馆前和浩然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二十五年过去了,照片上和蔼的浩然老师已经不在了,他身边的少男少女也已是不惑之年。当年我们这群怀着文学梦想的青年虽然没有在文学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但浩然老师的创作思路和方法,时刻指引着我们,避免了粗制滥造、轻飘浮夸的文风;浩然老师那既有作家的睿智和聪敏,也有农民的坦诚和朴实的人格,时刻激励着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原载《中国蓝宝石之都·昌乐》2016年2月19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