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12-01 21:09
鄌郚史志总编

秦庆华丨感恩

  感恩
  秦庆华(山东昌乐)
  师傅、师娘是一对盲人,师傅拉的一手好胡琴,一把三弦拉的那叫炉火纯青,也不知道师傅是怎么识谱又是怎么记住的,师娘唱的大西厢那叫一个正宗(一轮明月照西厢,二八佳人莺莺红娘,三请张生来赴宴,四顾无人跳粉墙,五鼓夫人知道信,六花棒拷打莺莺审问小红娘,七夕胆大佳节会,八宝亭前降夜香,九有恩爱实难割舍吧您乃,(师傅答词:怎么样啊),十里亭哭坏了莺莺就疼坏了小红娘。十(实)难舍莺莺美,九里草桥别红妆,八水长安去赶考,七十得中状元郎,六明宴前英雄会,五凤楼前杏子香,四方金印在胸前挂,三杯御酒伴君王,两匹宝马来回跑吧您乃,(师傅答词:怎么样啊),一路上迎接状元郎呐……。看来俩人不知道受了多少苦,练了不知道多少遍,要不怎么能练的那样厉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几个单亲的孩子,跟着师傅学习拉胡琴,大的也不过七八岁,小的也就五六岁,说是跟着师傅学胡琴,其实就是单亲的家人,实在没办法照顾我们,把我们寄养在师傅家里。
  记得好像是76年的深秋、初冬那个时候,师傅又带着师娘走街串巷唱曲挣饭吃,一到农闲时节,师傅就带着师娘出门唱曲、要饭,要回来的饭上锅蒸热了,我们几个小家伙就争着吃,完全不知道师傅、师娘的辛苦,我们只知道抢着吃,而且吃的特香,感觉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就是师傅、师娘要回来的那些百家饭。
  记忆最深的是师傅、师娘不舍得吃,带回来的油茄子,过去到了深秋、初冬,家家户户做油茄子。深秋、初冬时节下霜后,菜园里霜打过的小茄子,摘下来洗净了,上锅煮了,不要煮的太烂,捞起劈成细条,然后沥干水分备用。
  配料:大葱切成薄片,大姜切成丝,八角,带叶的花椒,食盐。
  铁锅烤上豆油,待油熟了,没有沫了,把早就备好的葱、姜,八角、花椒放入,炒到放香,再把沥干水分的茄子放入,然后加稍多一点盐一起翻炒,炒完凉透,放在坛子里,用碗盖起来,可以吃一冬天,这个就叫“油茄子”。
  有一年的冬天,天气特别冷,家里断粮了,师傅不顾天冷,带着师娘又去邻村唱曲挣饭,后面一根细竹竿,牵着师娘,前面一根细竹竿探路,肩上背着胡琴、马扎,跌跌撞撞的俩人一大早就出去了,可是天气太冷了,师傅、师娘一路走来冻的发抖,师傅胡子上都是霜花,好不容易到了邻村,找了个碾棚,师傅拉起了胡琴,但是大清早也没有人出来听呀,俩人只能在碾棚里避风,拉一阵胡琴,师傅哈口气给师娘暖暖手,一脸的无奈。
  也许是听到了三弦的声音,也许是有人发现了师傅、师娘,不知道哪家好心的大娘,端来了两碗热乎乎的玉米粥,给送来了,师傅接过玉米粥,用嘴吹了吹,试了一下,递给师娘,师娘双手接过玉米粥急着喝了一口,滚烫的玉米粥师娘竟然没感觉烫,真的是冻坏了,送粥的大娘赶紧制止住师娘,大妹子慢慢喝,喝急了烫坏了胃,不急,不急哈。
  这个时候左邻右舍的好人,送来了煎饼,窝头,有一个好心的大娘,竟然送来了热乎乎煎饼,师傅接过来咬了一口,怎么里面还卷了鸡腿?用手一拽不对,是茄子把子,师傅嘴里嚼着的煎饼,透出油茄子的香味,热煎饼卷油茄子,香呀。师傅赶紧把卷了油茄子的煎饼递给了师娘。
  师傅一边咋嘛着嘴,一边称赞那个大娘做的油茄子太香了。旁边的师娘双手捧着油茄子卷煎饼,也是吃的赞不绝口,一边吃一边夸大娘油茄子做的好,味道香,地道的农家风味。
  吃完了早饭,本来想唱曲的,可是天气太冷了,没人出来听,师傅收拾好东西,带着师娘回家了。
  师傅、师娘说了一路煎饼卷油茄子,夸奖了一路那个大娘做的油茄子好吃。师傅、师娘刚进家门,师娘就把半块卷着油茄子的煎饼塞给了我,咬了一口卷着油茄子的煎饼,简直是太香了,但是我不知道的是,那是师娘不舍得吃,偷偷留下来的。
  师傅闻着香味,咽了咽口水,摸着我的头,淌下了两行清泪,没有人知道师傅、师娘为了我们几个小孩付出了多少,虽然师傅心里明镜似的,但从没说过受的苦,受的累。
  几十年过去了,师傅、师娘都相继过世了,每当深秋、初冬时节,看到霜打的茄子,我就想到师娘给我的半块油茄子卷煎饼。以前小没有能力,现在有能力孝敬师傅、师娘了,可两位老人都走了,有句话说的好:“子欲养而亲不待,”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个人偷偷哭泣,在心里,感恩师傅、师娘的养育之恩。
  -
  秦庆华(高崖小秦)山东省昌乐县人,生于1970年,祖籍山东省昌乐县高崖村,现在高密浩翰木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从事人力资源工作,闲暇之余喜欢写作,爱好摄影,简书会员,曾发表散文于《悠悠汶河》《胶东文艺》 《奉天文学》 《汶河畔边》等网络平台。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