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7-29 15:09
鄌郚史志总编

新史记 | 东土有华,其名茉莉

  
  东土有华,其名茉莉。枝叶如碧,瓣蕊如玉。
  宜簪宜薫,芬芳阎闾。取英佐茶,破孤解郁。百姓歌之,传咏乡里。乐家采之,风行寰宇。
  维公元2016年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启于之江之畔。日间,商全球经济之大策,解均衡发展之难题。钱塘江上,潮头正劲,更远方之太平洋,浪涌波兴。是夜,各国嘉宾会于西湖之上,惠风和畅,西子微澜,复闻《茉莉花》之新声,皆怡然也。
  揆诸史籍,《茉莉花》流播海外,垂二百年。初为黎民之风,终成大国之韵,得知音于五洲,布夏声于四海。《庄子》谓"乐以道和",不亦宜乎?
  时光流水。史载,清乾隆五十八年,即公元1793年,英吉利国遣马戛尔尼勋爵,率使团来华,有所图焉。清廷倨之,英人怏怏。使团随员巴罗,于怅然归途,忽闻《茉莉花》之曲,心善之,录其辞律。巴罗归国着《中国游记》,多有讥议,然甚誉《茉莉花》等曲。嗣后,欧罗巴多国音乐着述皆录《茉莉花》,由此传唱不绝。亦有方家言,法人卢梭着《音乐辞典》,即录有《茉莉花》,然则启蒙哲人何以知之,则未谛焉。
  及至公元1921年,意国大乐人普契尼氏,作歌剧《图兰朵》,以中华为背景,化《茉莉花》之曲以佐公主一角。闻,普氏得友遗一八音盒,能奏此曲,甚喜,乃援之入剧。惜曲家早逝,《图兰朵》未竣。直至公元1926年,图剧首演于意国米兰。西人翕称杰作,至今搬演不辍。《图兰朵》假《茉莉花》而增色,亦为公论。是以音乐理论家钱仁康论曰:中国民歌流播海外,自《茉莉花》始。
  《茉莉花》西传已得盛名,而于国中,尚非大雅之乐。所幸,始自晚明,延至清季,多省百姓,皆能讴之,其律或异,而其旨相仿也,故无散佚之虞。抗战军兴,新四军文艺战士何仿采风民间,得此曲。全国解放,何仿已为军旅作曲家,重整《茉莉花》。三吴小曲,遂登殿堂。
  数十年间,每每国事大典,如港澳回归,如上海申博,皆引此曲。零八京奥,健儿颁奖,亦奏《茉莉花》以贺加冕。
  新史氏曰:方家言,《茉莉花》采五声音阶为律,而循环往复合乎数理,故中西听众皆久听不倦。孟子云,"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乐乃心声,开诚心,布公道,人可友,谊可久。
  杭州峰会,群贤毕至。东道主美奂文演,中西合璧。闻新度曲《难忘茉莉花》,心生感慨,是以志之。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精品妙文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