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4-03-01 23:32
昌乐 刘文安

关于编修《昌乐县志(1986~2007)》的几点思考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3-30 18:40
鄌郚总编
s  关于编修《昌乐县志(1986~2007)》的几点思考
  《昌乐县志(1986~2007)》已于2008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并被评为山东省2008年度优秀地方志书。回顾6年的编纂过程,思考工作中的成败得失,体会颇深,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一支过硬的编辑队伍,是志书成功的关键
  这支队伍包括主编、一线编辑人员和基层供稿人员。主编必须有较高的文字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熟悉志书编修业务,在编修过程中,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既要搞好行政服务,统领整个编辑班子的工作,又能统筹和把握志稿的具体运作。从某种意义上讲,主编的水平就是一部志书的水平。对一线编辑人员的挑选和调用,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宁缺勿滥。编辑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有一定的编辑工作经验;有敬业和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作风严谨,一丝不苟。我们在修志过程中,几经调整编辑班子,不断优化编辑队伍,为提高志书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编辑队伍的业务素质和修志组织队伍水平。多数编辑人员未接触过修志业务,缺乏修志专业知识。因此,必须从修志基础学起,边学边干,并将这种学习贯穿于修志工作的始终,边干边学,"编到底,学到底"。为此,我们编印了20万字的《续修昌乐县志培训班学习材料》,编辑人员和基层供稿人员人手一册,认真反复学习。学习的另一种方式是虚心向专家学习。我们先后6次邀请市修志专家到昌乐,对一线编辑人员和基层供稿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同时,针对修志过程中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问题,专题请教有关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学习外地成功经验,是又一种重要方式。我们先后购买全国各地近年出版的优秀志书40余部,潜心研读,博采众长,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受益匪浅。例如学习《宁阳县志》后,我们受到启发,突出了志稿的地方特色。学习《三河市志》后,我们在志稿中增加了《社会生活》编。
  在编辑队伍内部,要着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一要团结和谐,坦诚相见。有问题摆到桌面上,不在背后做小动作。分工不分家,相互体谅,相互补台,而不是拆台。争论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通过争论,弄清是非,达到意见的统一,从而促进团结。二要倡导"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学术精神。专家学者对志稿提出的意见,既要尊重,也不盲从。我们将这些意见逐条、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梳理,消化吸收,该采纳的酌情采纳,不该采纳的一律扬弃。三是坚持不溢美、不隐恶的原则,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秉笔直书。如在《大事记》中,如实记载了重大灾情的发生及损失情况;在《政法军事》编中,介绍了案例侦破、审理情况;在记述"张天佐统治昌乐"时,既记载了张天佐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史实,又记载了他兴办教育、兴建果园、提倡新法接生的情况,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评价人物。《附录》部分,则对前志进行了勘误,纠正错误80余处。
  二、开门修志,集思广益,多渠道发掘利用社会资源
  修志过程中,坚持问计于专家,问计于领导,问计于老干部,问计于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特别是文化名人,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开阔编辑人员视野,扩大志书资料来源,补志稿之不足,正志稿之失误。我们先后于不同的编辑阶段4次印制征求意见稿,装订成册,分别呈送省、市修志专家,县级领导,各镇(街道)、县直各部门、外地驻昌单位主要负责人,离退休的副县级以上老干部,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特别是文化名人,广泛征求意见。同时,还召开不同层次的征求意见座谈会,80%以上的昌乐文化名人参加了座谈。共征集到各类意见、建议300余条。这些意见和建议,从观点、体例、史实到文字、标点等无所不及。
  三、采用"四线工作法",分工合作,集体通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线工作法",即安排1名编辑负责查找志稿中的语言逻辑错误,消除文中病句;1名编辑负责查找志书中的错字、背字、漏字、余字、错误标点和重复内容;2名编辑负责查找志稿中的数字逻辑错误,对志稿中引用的数字,按照县统计局提供的《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进行核算;4名编辑负责整本志书的通稿工作,全面查找志稿中存在的问题。另外,还安排专人负责志书图片的收集、拍摄和处理。时间安排上,一般每周星期四至星期日个人阅稿,星期一至星期三集体通稿。通稿过程中,主编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调理篇目,连接上下,协调左右,把握体例,决定内容的取舍,力求做到整本志书的和谐统一。遇到问题集体研究解决,对于拿不准的问题,安排专人查阅相关资料或到部门、镇(街道)进行核实。
  四、尊重规律,力求创新
  地方志书的编纂,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规律可循,这就要求修志人员必须有很强的规范意识,尊重规律,遵守传统,使志书观点正确、体例完备、资料翔实。篇目的设置,是整部志书的基础工程,必须下大力气做好,使其达到通篇完整、纲目明晰、轻重适宜、详略得当的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编辑人员反复研究,几经修订,先确定大的框架,以大框架统领全局,安排细节,调动使用资料。在通稿、精修环节,编辑人员的规范意识主要表现为精益求精,字斟句酌,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数字甚至每一个标点,都要反复推敲,使志稿达到语言文字风格的高度一致。
  在遵守传统的同时,不拘泥传统,力求创新,力求突破,这样才能使志书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我们在志书中设置了"魅力昌乐"小板块,从不同侧面反映昌乐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和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将"环境保护"放在"城乡建设"编介绍,昭示人们在建设家园的同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社会生活"编中,设置"新生语"小板块,体现时代语言特点。另外,我们设置了"前志勘误"、"历史要事述略"、"古迹考"、"遗文"等板块,在"附录"中出现,也是创新之举。为了突出志书的时代特色,我们将改革开放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全志,在专志中,几乎每一项事业都涉及了改革的内容,且单列一编"改革开放"。为了体现志书的地方特色,将"蓝宝石"单独列编;在"农业"编中将"昌乐西瓜"独辟一章。
  五、县领导的重视和关怀,是志书成功的保证。
  县委、县政府将修志工作纳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历次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及史志工作。及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名誉主任,县长任主任,县委秘书长、县政府副县长等任副主任,21个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昌乐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县委书记、县长、分管县长经常过问修志工作,帮助解决修志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拨付40余万元,作为修志经费,真正做到了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条件到位,确保了修志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志书的出版发行。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