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26 14:45
鄌郚史志总编

文学三思——小说集《落花流水》代序

  文学三思——小说集《落花流水》代序
  作者:郭建华

  张洪贵的小说《土匪五叔》入选《2015年度齐鲁文学作品展》,我很欣慰。时隔二十余年,洪贵又在文坛露面,出乎我的意料,但仔细想来,却也在情理之中。洪贵的“复出”(这个词其实用得并不怎么准确,事实上,洪贵一直没有放弃文学。这个集子里的许多作品,都是他“离开”文坛之后写的),令我在惊喜之余,还产生了一些零零碎碎的关于文学的想法。
  文学与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我想,此话即使算不上真理,那么说兴趣是做事的动力之一该是无可争议的。就文学而言,兴趣尤为关键。文学是一种精神劳动,文学成果完全由发自灵魂的创作取得。外界的种种干预,只能是程度不同的影响,绝不能替代创作。一个根本不具有文学细胞的人,即使在重赏和皮鞭之下,也不可能创作出可以拿到桌面上,称得上文学的作品。我们不妨以洪贵为例。一个连县城都没有去过的山洼洼里的孩子,13岁开始偷偷摸摸地捉笔写小说,15岁完成数十万言的长篇武侠小说《东方少年》,然后偷偷拿了父亲千辛万苦积攒下的300元钱,留下一纸辞别信,独闯北京,白天跑电影厂、杂志社,夜里蜷曲在火车站的角落里,与流浪儿同眠。这种胆量和动力来自何处?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兴趣。当然,仅仅凭兴趣不会成就文学。在兴趣的驱使之下,还要不遗余力地学习文学,研究文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具备进行文学创作的足够能力。洪贵这样做了,所以才有这本集子。与洪贵不同的是,一种人,凭着兴趣,写出、甚至发表了几件作品,然后稍遇挫折,被杂志社的退稿信吓倒,以为自己江郎才尽,与文学缘分已尽,从此辍笔,与文学“拜拜”,这种人缺乏毅力和耐心,难以成事。还有一种人,与文学刚刚搭上边,便“以身相许”,决心一辈子“非文学不嫁”,心无旁骛,拼命地写,稿子投了又退,退了又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一心成为大作家、名作家,终于搞得精疲力竭,穷困潦倒,甚至走火入魔,这同样不可取。这就涉及到第二个话题。
  文学与饭碗,民以食为天。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吃饭都是头等大事。文学固然神圣,但从事文学创作却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必须先填饱肚子。前文谈及的走火入魔者,恰恰是忽略了这个根本问题。在这一点上,洪贵是清醒的。他酷爱文学,但没有痴迷。当他的“处女作”《东方少年》撞墙之后,他还是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山洼洼,继续他的学业,并不断寻求走出山洼洼的门路。他种过地,下过砖窑,学过瓦匠,收过酒瓶,当过工人,做过文秘。当然,不管做什么,他的身份都是农民。同时,不管做什么,他始终没有放弃写作,并不断有作品发表。终于有一天,严酷的现实告诉他,对他而言,文学不能养家糊口,也难以成名成家。于是他断然弃文经商。自然,经商也并非一帆风顺,但相对而言,他还算小有成就,过上了至少是准中产阶级的生活。一般说来,打拼到这般田地,那些曾经做过文学梦者,会面临种种选择。有的在商场继续厮杀,追求财富再升几位数字;有的稍富即安,追求安逸享乐。这些人往往会与文学渐行渐远。文学与安逸是不相容的,越是安逸,就越疏远文学。这几乎是规律。洪贵的选择是,饭碗既已端牢,便可腾出手来,继续追求文学之梦了。说是弃文经商,其实,文学对他来说,是如影随形,永远难以割舍的。繁忙的商务活动,令他难以坐下来提笔写作,但他从未中断读书和对文学的思考。当他在商场基本站稳脚跟之后,他便急不可待地又拿起了笔,并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希望这本集子不是洪贵文学创作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此基础上不断突破,不断超越自己。如此,洪贵将为草根作家的吃饭问题提供一个范例。在文学被边缘化的今天,靠文学吃饭并非易事。网络写手、当红通俗文学作家,可以跻身千万富翁、富婆的行列,而那些固守“纯文学”阵地的“顽固派”,即使曾经名噪一时,恐也难以锦衣玉食。而我们草根作家,如果仅仅靠稿酬吃饭,弄不好就会沦落为“低保户”,靠政府的救济过活。关于草根作家的命运,是下一个话题要谈及的。
  文学与土地。文学的种子有点像蒲公英的种子,借助于风力,毫无目的地四处流浪,或因了风力的减弱,或遇上一场小雨或大雨,飘落到地上,于是生根发芽,破土而出。至此,一切都是听天由命的,都是公平公正的。正因为如此,文学名家大家,并非一概出自名城都市、名门贵族;从穷乡僻壤、寒门茅庐走出来的也不鲜见。后者的出身,其实也是“草根”。“本是同根生”,缘何又有“草根”与“非草根”之分呢?原因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譬如,种子的饱满与否,制约着它的生命力,这就是天分。文学创作需要天分,这是毫无疑问的。再譬如,土地的丰腴与瘠薄,雨水的充足与欠缺,无疑都影响着文学幼苗的成长。这是外部环境。一个“草根”变成“非草根”,与外部环境有密切关联。除了环境因素,草根命运的转变还要靠勤奋和机遇。
  草根作家也有自己的优势:草根,根植大地,可以更直接地汲取土地的水分和养分,滋养自己,丰富自己。张洪贵收入这本集子里的《父与子》、五叔系列(《土匪五叔》《算卦五叔》《瞎子五叔》)及《瓦匠师傅》等篇什,人物鲜活、饱满,内涵丰富,厚重、深沉,生活气息浓郁,既可读,又耐读。从中,我们读到了作者的文学修养,更读到了洪贵生活底子的厚实。那些人物的原型,就是他的四邻八舍,他的前辈、师傅、发小、朋友,甚至他自己。他与他们一起混日子,一起干活流汗,一起咀嚼生活的酸甜苦辣。他们活在他的身边、眼前,活在他的心间。于是,当他铺开稿纸,拿起钢笔,便得心应手,文思泉涌。由此,我们读到一个道理:作为草根作家,我们无法选择落地生根的地脚,也无法选择机遇,但我们可以选择勤奋,只要我们肯付出十倍、百倍的心血和汗水,我们就一定会有收获。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向着既定的目标自勉自励,自强不息,不断创造新的、属于自己的自豪。
  2016年夏 写于羡渔阁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