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13 08:55
鄌郚总编

红楼梦怀古诗谜的再思考

  红楼梦怀古诗谜的再思考
  吕雷宏

  一、问题的缘起
  1、经过这么多年,怀古诗谜依然是个猜不准、说不清的难题,如果继续无可奈何地搁置下去,长此以往,如何是了。人们会有意或无意地淡化和忽视怀古诗谜的重要性,辜负作者制作和配置怀古诗谜的良苦用心。从而让人们无端失去领会伟大文学艺术著作神韵和味道的重要线索。
  2、怀古诗谜的俗物谜底,只有十个,简单搜集一下,已数倍于此。这是学术自由和见解自由问题,事属常理。令人困惑之处在于:互不辩解对错,无人评说是非。一股脑儿都成为可供参考的资料,使人如坠雾中。且每一个谜底,都暗含有猜者对怀古诗谜的某种评价,甚至是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某种联想。如果所猜谜底,根本不着边际,真的风马牛不相及,那我们该如何走出这个黑洞式的迷宫呢?
  3、求助于红楼梦研究的众多学派,看他们如何阐明红楼梦的主题旨义?又如何分析作者在艺术创作中,运用场景、情节和道具的技巧?使人们从形象思维中,能够感知艺术真味和领悟哲理神韵。这样就有可能和怀古诗谜猜解之间形成沟通渠道。使猜解消除不必要的徘徊。遗憾的是他们宁愿旁敲侧击而不愿直白中的;宁愿清理外围而不愿突破核心。怀古诗谜猜解失此依据,就又云深不知处了。
  4、解铃还需系铃人,还是老老实实回到红楼梦著作中。怀古诗谜明显是红楼梦文学艺术整体血肉相连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攸关文学艺术整体表现这样大问题上,作者不会也不应该给后人留下一个了无对证的千古悬案。我们谅解作者瞒过文人警犬的笔法技巧,但是我们决不应该被所谓的"游戏笔墨""雕虫小技"等妄断所迷惑。思考方向对头了,我们就可以探讨怀古诗的历史喻义,是不是和作者创作红楼梦的心怀抱负以及艺术构思相关。进一步探索谜底是不是重要的满涵义理的写作道具。而且还应当在红楼梦中寻找到正确的精解方法。
  以上只是简单的介绍了思考过程。因为否定和肯定都是质的规定性,所以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都得有真凭实据的论证。否则就真是空话连篇了。
  二、怀古诗谜在红楼梦中是不是处在重要关键位置上
  首先从形式上看:怀古诗谜是在现行版本第五十一回开头处。如果设想红楼梦原著结构是百回本,那么十首怀古诗谜就处在原著的正中间位置上。因为现行版本后四十回是续书,虽被认可,但明显有附加的膨胀部份。不管其添加多少回目,不会影响作者大体上把怀古诗谜放在原著中间位置的原意。中也者,天地之大本。放到中间,就能承上启下,贯通前后,起到总览全局,纲举目张的作用。
  其次从红楼梦内容发展过程看,怀古诗谜也处在非常关键位置上。
  请看:" 暖香坞 雅制春灯谜"场景,是多么的诗情画意!但当你看到贾母和凤姐相互心领神会,笑谈宝玉的婚姻对象时。你会明确意识到,在这个充满闲情逸致的场景中,隐伏着多么尖锐、多么剧烈的风雷博击。这是禀承宇宙造化的天性真情一方与企图扼杀天性真情一方的生死较量。不是别人,正是林黛玉道明了"今日'芦雪庵'遭劫",这个明白无误的谶言。如把这次较量看成为天地棋局的胜负劫争,那将延伸到一切领域,概括人世间的一切争执。凡是违背宇宙造化规律一方的任何劫争胜利,包括这次贾母和凤姐心满意足的劫争胜利,都将是自毁长城,自寻烦恼的。红楼梦作者当然要继续展示这个过程,但自此以后人们再难以感受到史诗般的渴望神韵,心目所及,只能是在悲剧氛围中的凄凉抗争了。
  请判断一下:这里是不是红楼梦的重要关结处?是不是红楼梦内容发展的大转折处?
  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不同于理性的逻辑推论,作者要精心选择场景、情节、道具和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及其动态行为,让读者通过感知而悟解。作者环境和艺术本身,都可能使创作存在理有未申,情有未尽,意有所隐,味有所藏部分。在重要关结处和大转折处,利用怀古诗谜加以点引,加以阐明。使读者升华到新的境界,使作者得心应手把握整体,前呼后应,贯通一气。应该说是最恰当不过了。
  三、怀古诗谜谜底,了无对证,何以为证?皆不是的,如何中的?
  怀古诗谜猜解,从《红楼梦卷》第三卷上看:可能开始于周春的十首拟猜和徐风仪的七首似隐。二百多年来,断续有人猜解,数量不少,可参阅《红楼梦大辞典》。但大多类似周春有猜而无解和 徐风仪见隐不见喻的风格。
  古人有见歧路而哭者。若因此无解无喻的风格中,自由驰想,随手拈来,则歧路多多。被困太久了!斗胆提出几条限制,加以筛选。
  1、凡游离于红楼梦著作之外,又在红楼梦著作之中找不到踪影的谜底,应当落选。根据是在宝琴编写怀古诗谜前,由宝钗提议:"不如作些浅近的物儿",众人都道:"也要作些浅近的俗物才是".在众位姑娘形象周围,通常耳目所及的俗物,怎么可以在红楼梦著作之外去缘木求鱼呢?其次,即使在红楼梦中找,也还有个浅近和高雅的界线,肯定不能在妙玉茶具和可卿屋内摆设中去找。
  2、 宝琴编好诗谜后,说了非常重要的八个字,叫作"却怀住事,暗喻俗物".我们明白,这是作者说的。这个往事应该既有红楼梦往事,又有怀古住事,且两种往事必有关联之处,缺一不可。如只认定是红楼梦往事,何必费心去怀古;如只认定是怀古往事,何必在此突发雅兴。先说红楼梦往事,在书中都己化为各个场景和情节。如果所猜谜底说不上和任一场景和情节的联系,忽略了"却怀住事"四个字,那就当然落选了。
  3、作者从汉、唐至元、明千年以上的历史中,以及近乎遍布华夏地域这样广阔时空里,精心挑选了十个历史故事及典型人物作为怀古对象。并畅舒胸怀,独具只眼对每一个怀古对象提出了意味深长的评议。实非等闲之笔。
  请品味每一首怀古诗谜的历史喻义,他既能浓缩显微在日常俗物上,使人进入芥粒窥世的禅思妙境。如把十首怀古诗谜的历史喻义依序串连起来,那你就可能在大体上领悟作者的世象总观,以及红楼梦创作的思路脉络。
  人们惯常思维认为:怀古诗谜又是影射和预示某几个人物的命运历程。实际上,作者已从具体的个人命运中,提炼和概括出人们一般的心路历程和世象动态。明乎此,就可以知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对联的来由,并能领会其深味了。
  4、怀古诗谜当然有奇妙的谜语技巧,但仅靠猜谜技巧不成。如果谜底说不上和怀古诗谜历史喻义的任何关联,那当然也落选了。
  经过这些筛选,猜解思路就比较集中了,猜解范围大致可以缩小到红楼梦的写作道具上。即使花费力气猜中了谜底,也还要探索其用意。谜底也还只是个认识手段。好比到了小雷音寺,不经弱水洗礼是难得真经的。我们想知道宝玉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那一瓢味道如何?魅力何在?
  四、怎样估量怀古诗谜的历史意义
  人们说:红楼梦是我国文学艺术的至宝;是中华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瑰宝。足能和西方文化平分秋色。但我们的珍宝至今仍红装素裹,隐形于疑云迷雾之中。人们能直觉感知其神韵,对其原形却捉摸不定,看不真切,说不分明。
  众多评说,有的拨云弄雾,难免误导之嫌。有的则能在人们的螺旋认识曲线上升一段。现举一例:分析其正负,思考其得失,无非是希望对红楼梦哲理旨义的认识更深入些;对这块珍贵无比的瑰宝的真面目看得更清楚些。
  例如有人提倡用阶级分析方法,阶级斗争现点去认识和评价红楼梦。除了证实人所共见的封建制度残酷压榨及穷奢极欲生活,以及人所共知的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超前的市民意识和公民意识外,再进一步就相当困惑了。因为处于上层建筑顶端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具有社会历史的延续性和前瞻性,其中货真价实的成就,大多超出阶级社会,成为人类共同生存,发展主题的成果。红楼梦作为伟大的文学艺术著作,正好印证此理。所以不应简单地把宝玉和黛玉定性为贵族子女,与贾母、风姐并列;不能黛、钗并论;也不应把袭人和晴雯一同视为奴婢等量齐观。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界线分明的鸿沟。一面是东风,一面是西风;一面是体现宇宙造化规律的天性真情和尊严的人性觉醒;一面是千方百计企图摧残人性真情的披着全副偏见甲胄的封建家族和封建制度代表。
  今天相当多的人们,已感知到宇宙造化规律的神妙和他那不可违抗的巨大威力。当你看到仍然有人喜欢披着那个全副偏见甲胄的时候,你会豁然领悟红楼梦哲理旨义的深远意义,并对作者远见卓识的崇高智慧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应该补充说明的是,人类从敬畏到探寻宇宙造化规律已有很长历史了。老子意识到他的存在,但是说不出来,甚至称呼不出来。唯物论哲学认为他是有铁的必然性的客观规律,而且是人的认识难以达到的绝对真理。所以科学尽管一步一步揭示宇宙造化规律的奥妙,也还没有人预言能得到全解。倒是唯心论哲学家,认为宇宙造化规律是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而且总有一天会在人身上达到自我复归。
  红楼梦是如何启示这些哲理呢?是如何守礼表情以情悟道呢?原来人的天性真情及其生命机体,是宇宙造化的结果,同时又是宇宙造化的体现。尊重和维护人的天性真情,就是尊重和维护宇宙造化规律。这里当然不包括经扭曲变形,已非人性的私欲杂念及其偏见,甚至是理性偏见。
  当红楼梦精雕细刻层层揭露和剥离这些偏见让人们的天性真情显放光彩的场合,正是需要怀古诗谜隐喻的俗物加以点引加以阐明的地方。如果能得到这样的相互印证,谁都可以确信所猜解的谜底达到了唯一。
  还是会有人不相信天性真情真有那么大的威力?他们承认爱情和母爱中确有天性真情不可抗拒的力量,但是问一下为什么?谁人能回答呢?举凡人世间一切有益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成功者,包括科学和艺术领域的成功者,可以肯定他们首先依靠的是纯真的天性真情。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摆脱杂念和偏见的干扰,一往无前,达到目的。
  宝玉只取饮一瓢天性真情的弱水,不只是改正了佛教教义的失误。而且还给后人留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辨别是非、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标准。观察人们的一切活动,一切艺术形式,如果离开天性真情,能动人么?不管怎样炒作,也站不住。只有遵循符合宇宙造化规律的人类活动模式,才称得起文化这个名称,才称得起人类的珍宝,让红楼梦这块中华文化瑰宝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珍宝,并列发出光彩吧!
  怀古诗谜再思考,权且作为猜解引言,欢迎批评!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红楼寻梦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1-13 09:00
鄌郚总编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一
  在求解赤壁怀古诗的涵义时,很自然联想到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词。试作一番比较,不会影响"大江东去"的千古绝唱声誉,及其"词祖"的历史地位。但却有助于对红楼梦赤壁怀古诗诗义的诠释和领悟。
  两者相同或相似之处:
  1、两者都是去探访赤壁战役的赤壁遗迹而兴感述怀的。
  2、两者都未能亲眼看到赤壁遗迹。苏词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显然是听别人说的,他看到的只能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江景。而曹诗的"赤壁沉埋水不流"则坦白承认了看不见赤壁的怅望心情。
  3、两者都是乘舟前往探访的。苏词的"一樽还酹江月。"显然只能是乘舟者才可能有的豪举雅兴。曹诗的"徒留名姓载空舟。"说明了看不见赤壁真容后,赤壁名姓只能存留在乘舟者的心中或口上,还不是载空舟么。
  我们寻找出共同点,是为了更加清楚地欣赏苏词和曹诗的不同意境和不同特色。
  苏东坡和宋朝大多数知名文人一样具有国势衰微的心理重负。当他发出"大江东去,浪陶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极富哲理的历史浩叹时,他仍然超脱不了渴望追求风流人物英雄业绩的时代情结。他十分向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种无与伦比的胜利者的气度和心境。即使是早生华发,他还是要求千古江月为他的壮怀作证。
  这样,个别就成了一般,苏词完整而深刻地表述了我国多数文人超时空的共同心声,也就形成了弥久弥坚,不可动摇的民族精神传统。
  曹子的赤壁怀古诗,当然要另选主题,再创新境。我们知道,曹子生平所处的环境,是清朝盛世,虽然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像铁铸一样发展到极致,但那已是延续近两千年封建统治的回光返照,内里百病丛生,矛盾重重,什么人物,什么方法都难以收拾了。只有亲历其境像曹子那样的大智者,才能洞穿其底细,识透其腐朽。
  在曹子的怀古诗中,你再也寻找不到对任何风流人物的追求和寄托了。而且无意区分一时的胜利者和失败者,他们统统和普通战士、芸芸众生一样,成为在人生旅途中游历一番的英魂。
  当然他也不看重历史事件的作用。即使在他专门寄怀赤壁战役的怀古诗中,他用的是"喧阗一炬悲风冷""徒留名姓载空舟"这样含有否定性的诗句。
  人所共知:赤壁战役在军事上是以弱抗强,以少胜多的著名经典战役,而且是奠定三国分立局面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略决战。重要性自不待言。但是放到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放到是否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天秤上;审视赤壁战役的历史作用,评说衡量其功过是非,就不那么容易了。虽然能举出种种正益和负损例证,也曾进行过治乱之争,分合之辩,到头来也还只是个霸权分割和王朝更替。
  历史的哲理就是这样销蚀掉,不只是赤壁战役,还包括许许多多历史事件附加的声誉和光彩。那么,如何解释人类社会历史总是在进步、发展这个客观事实呢?是什么力量推动历史前进呢?曹子在诗中指定为无限英魂。
  用无限这个哲理概念和英魂这个历史概念,并把他们结合起来,组成了个新颖而又深奥的词语,很值得品味。因为他能包容所有应当包容的部分,也能分离所有应当分离的部分。
  作者在第一回中,借贾雨村与冷子兴的议论,对无限英魂下了个一般定义:凡秉天地之正气者,不论是圣哲王侯,还是草莽匹夫,都应属于无限英魂范围。而秉天地之邪气者,不管你名声多么显赫,怎样狂霸一时,也都排除在无限英魂范围之外。这当然是极端地划分,实际上存在着正邪消长的中间状态。如书上所说:天地正气遇到邪气侵袭,互不相让,相互博击时秉赋于人,这人就成了亦正亦邪的过渡状态的人,而且数量很大,比比皆是。书中所列举的人物,大多是风流名士,应该是在正邪两气博击掀发、发泄一尽的过程中,正气压倒邪气的人,推理还应该有数量不小的邪气压倒正气的人。
  作者在短短的赤壁怀古七言绝句诗中,竟隐含着人生哲理,社会历史哲理以至于宇宙哲理这样的大观点,大道理的启示。如此我们才初步弄懂作者为什么郑重其事把赤壁怀古诗谜排在十首怀古诗谜首位,又为什么把十首怀古诗谜精心配置在原著中间位置的非同一般的用心了。
  作者在赤壁怀古诗中是不是敞开心扉,取诸怀抱,透露出创作红楼梦过程中的哲理思考和旨义构思呢?关于这个问题是,几乎所有的名家都发表过见解和议论。但始终未取得一致。有趣的是,凡是关于红楼梦哲理和旨义的探讨,可以举出红楼梦所有可能成为证据的言论。偏偏就是不分析十首怀古诗,特别是赤壁怀古诗。实在令人费解。这恐怕就是直到今天还得不出令人信服的、共识结论的一个原因吧!
  如果用赤壁怀古诗的一般涵义,观察一下历史:生生灭灭,起起倒倒,今日一个皇帝,明日一个皇帝;今日一个霸权,明日一个霸权;今日一个豪门,明日一个豪门。真是兴也忽焉,亡也忽焉。只剩下无限英魂的一些闪光亮点和他们的创造遗迹。
  作者在红楼梦中剖析一个家族的盛衰兴亡,是不是以具体实例明证这个历史哲理呢?是不是在更高的哲理层次上把握其创作红楼梦的进程呢?看来还需要深入探究。
  作者在红楼梦中塑造了数百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如何区分正邪、辨别善恶?用阶级分析方法,有简化之虞;凭个人好恶,又没有什么规矩。用秉赋天地正气和天地邪气区分,但是谁人能讲清楚何为天地正气?何为天地邪气?书上借贾雨村与冷子兴议论之口,只不过举出一些例证,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也还是根据人的一生所作所为,举出若干个盖棺论定的例证。是故对普通众生的正邪区分,常各据势利,各执其词,众说纷纷,莫衷一是。
  作者和所有文学艺术名家一样,是用典型环境塑造典型性格的,是从人的世事、人情经历中的行止见识来表现人的真性情,真面目的。作者生怕别人陷入世俗偏见,不能识别他所推崇、赞赏的人物。在书中作者先后提出了几条界标:
  首先是不说仕途经济之类的混账话。十年寒窗、考取功名曾是封建文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唯一出路。但这条力争如何做封建统治奴才的道路,不只是蒙蔽真知,而且最能禁锢和扭曲人们的天性真情。作者让宝玉形象,坚决反对仕途经济。没有非凡的大见识,谁能树此界标。
  其次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在男权盛行的封建社会,男人常浸泡在世俗名利的污泥浊水中,自然近墨者黑,红楼梦中男人形象确实难得找出几个干净的,而且女儿出嫁后,也常被染被污,由正入邪,由真入俗,变坏了。作者不得已用此观点辨别正邪。切勿当作幼儿戏语。
  其三是太虚幻境那付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有无和真假从来就是哲学和科学探索不尽论证难明的范畴。作者开头就要求读者阅读红楼梦时,一定要进行有无和真假的分析和思辨。意在引导读者不要把假语当真言;不要把假象当实质。至于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何处为有?可处还无?只能靠读者自己心领神会了。
  人生一世,自主范围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大。经历一番梦幻也罢,经历一番磨难也罢,能坚守天性真情,就能始终地如同金子一样闪光,成为无限英魂一分子。如果经受不起摧残和邪恶引诱,自愿或被迫扭曲其天性真情,那就只能沦落为社会历史的沉滓了。
  以上这些说法,能否站着脚,事关重大。即作者在赤壁怀古诗中是否透露了创作红楼梦的哲理总观,最为令人惊异的,是作者在红楼梦著作中逐步把这个哲理总观明示为尊重和维护宇宙造化规律这样十分新鲜而又十分深刻的命题。今天研究这个命题的哲学家,方兴未艾。很有可能这个命题是正在进行的哲学革命的先导和主题。
  二
  在猜解赤壁怀古诗谜底时,需要坚持在引言中所说明的三点要求;其一,因为赤壁怀古诗与红楼梦创作密切相关,那么赤壁怀古诗所隐喻的俗物谜底,必然与红楼梦创作过程相关。那个俗物一定存在红楼梦中较为重要的人物形象周围。其二,那个俗物一定能够具体而细微的显示和点化作者对赤壁战役这个历史事件的感怀和玄思。其三,那个俗物一定还能点化和启示红楼梦中某些重要的场景和情节,那是作者特意缅怀的往事。你必定会得到新的感受和领悟。
  这三条是出自红楼梦著作中的提示而推想的,猜解谜底时不应该忘记这个方向和思路。
  下面我们首先对组成俗物的物元的性质和状态进行分析。
  第一句,赤壁沉埋水不流。提出了赤壁和水两个物元。那个赤壁战役的赤壁,显然是经火烤过,其色发红,先是石头质地而后不断风化的泥沙岸壁,而且处于沉埋状态。另一个物元水是处在不流动状态,可解意为赤壁日久天长已被泥沙堙没,远离江流而不存大水流动的现象了。遍寻红楼梦著作中各种俗物,唯有炉灶的壁衬,是被火烤过,其色发红。十分巧合第一句诗的物元提示。
  第二句,徒留名姓载空舟。因为名姓指代赤壁无疑,所以也有赤壁和空舟两个物元。其意为沉埋的赤壁在空舟形状的底盘之上。也就是说,装有赤壁式炉衬的炉灶,具有舟形的底盘。
  第三句,喧阗一炬悲风冷。这里有火和风两个物元。赤壁战役的喧阗一炬,因时令东风之助而功成,却又经受不起历史巨风的清扫。俗物的喧阗一炬,因有冷风之助而得势,却仅为了抵御自然之风冷。选用悲字是两相宜的。
  第四句,无限英魂在内游。英魂无法直接判定为物元。根据红楼梦中宝玉几次关于化灰、化烟的说法,把生命机体消失后的灵魂与飞灰、飞烟等同起来。而且魂、灰同音。这样用谐音方法,可以把英魂读成烟灰,或者以其意解为飞灰。飞灰在内游动,说明俗物有内外之别,即俗物不仅有底盘而且有顶盖。
  综合赤壁怀古诗特意指明所有的物元性质和特征,可能断定所隐喻的俗物,必属火炉种类。再三查验其细节,皆一一吻合。但是火炉种类甚多,范围太泛。必有品种专指,方能符合作者的意图和要求。也才能说服自己并让别人信服。
  为此又回到红楼梦著作中,专门记录有关火炉的种类及其用场。因贾府生活是满汉文化的混合拼盘,为亲见满族生活习惯用具,也曾到沈阳清故宫细看其文物展览中火炉种类,其中有专为取暖用的各种手炉、脚炉等,造型小巧;有底有盖并有通风之孔,得到很多启发。
  后来再次研读赤壁怀古诗时,发现"徒留名姓载空舟"句中的徒字是唯一与火炉品种相关的关键字。因为"徒"有多义;不只作空的、白白、仅仅讲,还可指正在学习或有某种信仰的人,如学徒、信徒等。如果可以把徒作为人理解,不用手怎么能够留住这个俗物呢?而且什么样的俗物能够用手留住呢?答案已呼之欲出。因为徒手词常见,当仿照红楼梦中使用过的猜谜射覆方法,把徒字射为手字时。那就完全可以肯定赤壁怀古诗的谜底俗物,是火炉的一个亚种,手炉了。
  到此,所有的猜想和证据,都得到了兑现。即使其中有魂灰谐音和徒手射覆两条,属于选择性技巧,有一定偶然性。但这里的偶然性,是处在多种必然性的交叉点上。因此可以相信寻它千百度的谜底,就是手炉。
  前面曾试探分析过赤壁怀古排在十首怀古诗首位的用意,是因为赤壁怀古诗通过对赤壁战役的感怀,提示了一条非同寻常的哲理总纲。如果所隐喻的俗物谜底,恰恰是手炉,而不是其它任何东西。那么手炉是否能在基本神妙要义上浓缩显微这个哲理总纲呢?如果这个哲理总纲就是红楼梦创作的旨义总纲,那么手炉作为一种写作道具,能不能在红楼梦著作中巧妙而又清楚的点示出来呢?
  第一个问题,实在找不到资料的支持,只好以常理推论。第二个问题需要真凭实证,将单立章节去探求。
  手炉是火炉的一个亚种,先从火炉说起。
  火炉在人类生存、进化、发展过程中,立功甚伟。不只是增加了食物种类,扩大了营养来源。还冶炼出各种金属,助进了生产力发展;烧制出陶瓷、砖瓦等日常用具和建筑材料。
  火炉的伟大作用,使一些人产生了违背天理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如贪财的人奢望火炉能化石为金,而贪生的人则奢望火炉能烧炼出长生不老丹。这当然是邪魔外道,是邪气对天地正气的侵袭。结果是邪道不仅不能得逞,反而使方士们接触和发现了化学现象,推进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即使十分通俗到如孙悟空在太上老君八卦炉中烧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的例子,不是未伤一根毫毛,反而炼就了一付火眼金睛,能看透妖魔,识别正邪么。可见神话也不能违背火炉的天理。
  区区手炉作为火炉的代表,竟能生动地、传神地揭示赤壁怀古诗所蕴涵的哲理,妙灵相通,相互印证,浑若天成。真不知谁为云?谁为龙?
  迄今人们谈论人生经历时,总是爱用磨练、锻炼这样的词。企望人生在火炉中熔炼一番,除去私欲残渣,发扬正气精华。一旦达到炉火纯青时,即可进入思虑清纯,洞明天道,技艺精湛,功德圆满之理想境界。
  还有甚者,当一个计划,一个方案出台时,人们爱用出炉这个字眼。即指任何一个权力和智囊中心,提出计划和方案时,首先在炉内天地中,运筹权衡,反复炼制。一旦出炉,小则撑握先机,改变形势;大则改天换地,扭转乾坤。这里当然有顺天道,逆天道之别,同样有正邪之分。
  手炉这个俗物谜底,好多人看不上它,但是它有丰富的内涵,使人联想不尽,它的显微性、象征性、点化性很有说服力。是其它东西代替不了的。不过要完全证实它,还得见见真章。
  三
  手炉作为一种写作道具,在红楼梦著作中多次出现。现举出两个例子试探分析一下,看看能给读者们什么样的启示,顺便思索,品赏一下,作者所缅怀的红楼往事有何等样的深味。
  1、第一个例子在第六回。即小小人家乡村老妪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费了一番周折,见到了荣国府当家的凤姐儿的场景。这是红楼梦正传的开场画面。请细看原文:
  "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统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炷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坑沿边,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风姐儿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
  在这一段文字中,除了感受到豪华服饰,富贵气派,以及豪门当家者的排场和声势外,还会有什么发现吗?有没有春秋笔法?能不能揭示出凤姐掌权的正邪本质?仅凭文字,一般人会认为这简直是肆意穿凿,无中生有!但脂批却不放过,偏要读者再三思索。
  在"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一句侧批是"至平实至奇,稗官中未见此笔".不是一般的奇,是至奇,别人没有写过,就能证明是至奇么?句后夾批是"这一句是天然地设,非别文杜撰妄疑者".断然否定随意杜撰,随手妄拟之说。天然地设则说其循天理而出,据实际而来。
  在"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地问道"此句侧批是"此等笔墨,真可谓追魂摄魄".板儿在场,百般不肯作揖,未见落魄。刘姥姥照样哭穷,也未丢魂,那么是追谁之魂,摄谁之魄?
  当初真难以想到,脂批的信号竟如此曲折地延伸到赤壁怀古诗,而且只有解开了谜底,才能破解。信号一接通,自然真相大白。原来放在凤姐身边的手炉,象征他不只是一个普通管家,而是贾府内掌握乾坤的实权主帅,是既有后台,又有主将,既有军师,又有先锋的一支完整大军的主帅。可惜她所效力的是逆天道,反造化的邪恶势力。再看凤姐儿不经意地神情和动作,用铜小火箸儿拨手炉内灰,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当你知道炉灰象征的是英魂这个隐喻时,就很清楚刻划出了凤姐儿只手拨天、玩弄人们命运于手掌之上的邪恶真面目。
  凤姐聪明才智过人,生来未必不禀赋天地正气,且有若干表现,但由于她不能抵御邪气侵袭,由正转邪,不能自拔。是由于环境养化?权力腐化?还是自身异化?只能读者自己判断了。作者在凤姐正式露面场合,用至奇至妙的春秋笔法,点明其本质,余味深长。
  2、第二个例子在第八回。宝玉去薛姨妈家看望宝钗,是红楼梦揭幕的大场面。即是金锁和宝玉第一次成双出现,又是皆癞头和尚所赐之八字俗文,应时成对;既是冷香动意,又是暖酒化心。孤伶伶的黛玉摇摇而来,面对铺天盖地的黑云压城局面,她只有一掬真情的天尊至宝。且看她如何应对?如何驰城逐堑?请看一段原文:
  "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环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她: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你会感觉到黛玉的机智聪明和灵牙利齿,但你解不开脂批再三提示的胸内有何种丘壑?很有可能被第八回标题诗中的半含酸所骗。被通常认为黛玉小气的俗见所误。
  如果和赤壁怀古诗的手炉谜底联系起来,思考黛玉怀抱手炉形象。你会突然感到黛玉的形象高大起来。在面对有强大无比的后台,又如此全副披挂,如此精锐的强敌,又在如此激烈的接触战中,黛玉怎能不应是怀抱乾坤,胸藏百万神兵,英勇无比的主帅呢!你看她快刀如风,所向披靡的威势;你看她反客为主,旁若无人的气魄,抿嘴冷笑间,不只和尚道士,就是皇帝老子也不在话下。
  一个弱女子,竟有这样惊天动地的大无畏精神,除了凭借天地造化所禀赋的纯净真情外,还能找出别的答案吗?
  赤壁怀古诗的谜底手炉,在红楼梦开场的两个大场景中,就这样给读者点示出两种力量的两个主帅。凤姐和黛玉两个人同样的绝顶聪明。同样的才智过人。一个手炉拨灰,猖狂弄权,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一个怀抱手炉,坚守真情,宁死不屈,赢得了三山独立名。两个主帅之间的对抗,并不仅仅是风平浪静的心计较量,而是在众多领域里表现为世俗权势。世俗偏见对人生真情。人性觉醒的摧残与扼杀。当然也存在坚守人生真情与人性觉醒的殊死抗争。可以说这种对抗,几乎遍布在红楼梦整个著作的主要脉络中。很有可能,这就是红楼梦文学艺术持久魅力之所在;是红楼梦哲理文化永远发光的光源。因为维护人类天性真情的艰难抗争,寄托着人类发展、进步的希望,也体现着宇宙造化规律不可违背的客观要求。
  古代哲人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始终未有结论。因为在社会人范围,用充满世俗偏见的善恶标准去衡量评定世俗化的人,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如何说得清楚呢?今天人们的认识提高到宇宙造化的高度时,发现世俗的善恶标准,即使在动物身上也常常碰壁,大翻个儿。而不得不思考并承认宇宙造化禀赋于人的天性真情的正当性,合理性及其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性。
  令人敬佩不已的是,作者在黑暗如磐的岁月,竟能在污泥浊水中剥离出,凸显出人们的天性真情及其威力,并从其中悟明天地之道,悟明贯穿古今,支配一切的宇宙造化至理。在深厚博大的中华文化基础上,结出人类不朽哲理的智慧之果。令人惊叹!更令人振奋和自豪。
  原来警幻仙姑所说的"以情悟道, 守礼表情"八个字。竟然是直截了当点明红楼梦创作的主题旨义和哲理总纲。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赤壁怀古诗的谜底手炉,引导我们跋涉过奇峰险谷,登上了鸟瞰全貌的高地。还有一些点示,则属于主题展开的生动例证,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试。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2楼] 发表于:2019-01-13 09:01
鄌郚总编
  铜铸金镛振纪纲 ,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 ,铁笛无烦说子房。
  一
  在求解交趾怀古诗的诗义时,首先应该明确作者是在交趾这个边陲地区感怀比兴的,那么这个交趾地区必有感怀之据,比兴之由。
  诗中所选提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必定是从交趾地区有重大影响或有重要意义的明显事实中引发联想而专门提出述怀的,忽略这一点就可能被惯常思维所引导,走向简化和局限诗义之路。
  交趾怀古诗中、提出了有一定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三个历史事件并附带两个历史人物。试分析其由来和意义:
  1、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这两句诗概括了我国铜铸金钟文化、在边疆地区以及海外传播的历史现象。铜铸金镛从乐器到礼器再到计时和号令重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到清代虽然钟的古义犹存,但已出现了钟表这样精巧、准确、守时、计时并自动报时的仪器。在清代豪门大户中,悬挂自鸣钟等钟表仪器,已不足为奇了。
  虽然当时西洋钟表经过贡品和交易渠道源源而来,但我国十一世纪末,由宋朝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既能显示天象,又有计时功能。从其构造原理来看:毫无疑问是钟表以及天文钟的首先发明者。因此、前两句诗在史实上是站得住的,是经得起考证的历史的文化传播现象。
  交趾临海,海外交易便利,作者当然容易在那里见到钟表而有感怀。但主要兴感之由,应该是交趾和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颇为流行的铜鼓文化。铜鼓在他们全面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功效,即使在清代,也远超出内地铜铸金镛的象征性功能。近时在有关铜鼓文化的电视报道中:方知铜鼓几集铜铸金镛发展过程所有功能于一身,既是礼器,又是乐器,既能报时,又能号令。在社会生活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诗中所说的振纪纲,也只有铜鼓文化才与之相称。焉知作者不是受铜鼓文化感染,针对清朝朝政日益腐败,以及贾氏家族日益颓废,才发出铜铸金镛振纪纲这样的呼喊么!是不是这样一种理解,更为合理,更切合实际些。历来文化传播不是单行道,青出于兰而胜于兰常有,文化回流传播之事也常有,不仅是铜鼓文化这样一种现象。
  至于铜鼓之源流,根据一些线索和其大同小异之造型,和周礼中记载的六鼓四金,其中四金之一的錞较为相似,皆环如碓头,呈上大下小桶形。据宋洪迈所著容斋续笔卷第十一所记:他本人曾得到两件錞的出土文物,并记其尺寸甚详。曾扣小錞,其声清越以长。是否和铜鼓源流相关?以及錞又如何失传?则有待专家考证了。
  2、马援自是功劳大,第三句诗当然会让人联想到东汉建武十六年马援南征交趾的历史事件。但是不能简单地、直观地看待第三句诗和前两句诗诗义的联系。如果未加考证又不加思索的想当然认为:铜铸金镛的文化传播现象,是由南征交趾的历史引发和造成的,并把其功劳无端加在马援头上,这当然是严重的误解!其一:这种不经意的误解,违背了举世皆知的常理。仅靠武力既不能传播和制造文化,也不能消灭和除掉文化。例子俯拾即是。其二:这种认识不符合历史史实。史载马援善相马;曾用缴获之铜鼓改铸铜马一匹,是否属实,还可以再考证。但起码可以证明铜鼓和铜鼓文化早在马援南征交趾前就已存在和流行了。
  为什么作者在评价马援功劳大时,用了"自是"这个限制词?"自是"就是不包括对方,不包括客体的评价。因而构不成可能伤害对方的盲目评价。同时"自是"这个词又没有抹杀和取消马援该有的任何功劳。"自是"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深刻的用意,且勿轻看了。
  马援是东汉名将,在立功、立德、立言方面,堪称一代名臣。马援在东汉中兴事业中,北征匈奴,西征戎羌,南平交趾,战功卓著。他执行光武帝恩威并举的怀柔安民政策,受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一定的拥护。看来交趾怀古诗并没有刻意降低和弱化马援的功劳。但因为在交趾地区怀古,作者要在更高的层次上统观历史、掌握分寸。因而作者用"自是"这个词巧妙地对马援的战功作了一定的限制和保留。否则,他将征侧姊妹英勇造反的举动置于何地!不以成败论英雄。一对弱女子,愤然而起,义聚群英,破阵逐城,手刃亲仇。这是何等样的巾帼英雄!又该是何等样的桅婳将军!其精神、其英姿、定能声传环宇,光照千秋。岂仅在当地人民心目中受到崇敬而已。红楼梦作者何尝不是对征侧姊妹心仪己久并视作心目中的活典范。在晴雯屈死后,宁让贾政编造了一个桅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使宝玉能够在"桅婳词"中尽情倾诉其心志,而后在死祭睛雯,活祭黛玉的"芙蓉诔"中,作者尽其才能,运用‘离骚、庄子’、及名诗人笔法,淋漓尽致地总结了红楼梦中两种力量斗争的历史。使人们在通常的世事人情中,同样感受到刀光剑影的生死较量。其激烈复杂程度绝不亚于诡道横行的战场。不需要再分析黛玉的"五美吟",也不要再分析睛雯的天生傲骨。他们二人在作者的心念和诗意中,就超时空地和征测姊妹的英勇精神完全相通了。
  应该说:交趾怀古这种字背后的传神方法,确能让人们于无声处聆听到弦外强音。
  3、铁笛无烦说子房。第三、四句诗不像对联,但内容对称,一个是东汉中兴名将,一个是西汉开国名臣;一个能征善战,一个计谋多端;一个言行中自有堂堂正气,一个诡计中尽是鬼谷邪声。作者提出这样的对比,有何用心?有何味道值得品赏呢?先来探究一下诗中明显的矛盾现象,为什么振纪纲的黄钟大吕之声?突然变异,变成了内含诡计的铁笛楚音。是生活真实?还是艺术真实?或者二者都是呢?
  贾府,虽是末世,但正如书中冷子兴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那样,总是有人期望通过振纪纲的黄钟大吕之声,争取到家道中兴的一线生机。红楼梦作为真正的文学艺术能漠视这种生活真实么!问题是:贾府中所有种种办法,能挽救贾府的败局么?作者要追求完整地艺术真实。他不能不写掌权者抱有一线希望的铜铸金镛振纪纲设置。又不能不在交趾怀古诗中指明其从正声到邪声的变异,点明其不过是贾府败落的别有意味的象征。那么,究竟那个铜铸金镛振纪纲设置有没有发出过正声呢?唯一可举的就是风姐正式露面场合,恩赐给刘姥姥二十两银子。算不算马援半分遗风?马援曾说过: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奴耳。至今人们还能感觉到其凛凛正气。
  二十两银子对风姐来说,小事一桩。但作者却很看重,在红楼曲第十一支"留余庆"中写道:幸娘亲绩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从劝人勿以善小而不为角度看,风姐的行为可也算得是正声一响。紧接着协助宁府内理可卿丧事中,表现出非同凡响的管理才能。作者尽最大可能把管理本领体现在风姐身上,究其管理方法来说,放到今天也不过时。谁能料想到被可卿托梦口封的脂粉英雄,在可卿丧事即将终结时,被权力腐化,突然变质。风姐凭借其权势网络,为了三千两银子,竟明施诡计,害死两条人命。到此,那个堂而皇之的振纪纲正声就突然变异成了邪声。邪声一响,就再也无法收拾了:诱杀贾瑞,逼死尤二姐等恶毒诡计,接二连三,竟引发了贾府中灭绝人性、摧残真情的诡计横行局面。交趾怀古诗并非无因写了声响的变异,正是这种变异,生动而又准确地点明了贾府实际败落的起点和过程。
  二
  要猜解和确认交趾怀古诗的俗物谜底,仍然需要对诗中指明的物元及其性质、状态作一番分析和推断。第一句诗中有铜和金镛两个物元,因金镛由铜所铸,实际所指就是铜钟或者黄钟这样一种器物。但是铜钟不宜称为俗物,于是推想到作者所在的清代,自呜挂钟或座钟已开始流行,且多为铜铸件组成,并有计时、报时一定的振纪纲功能,是否是作者所指?在第一句诗中尚不能得到确证。第二句,声传海外播戎羌,只有声音一个物元。戎羌依旧时惯称,指西部或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算有一定范围。但是海外一词,就空阔无边了。即世界各国无不包括在内的大空间。什么样的声音能传播如此遥远、如此广阔的空间呢?五台山那个差一斤就达万斤的大钟,传说声闻百里,人还疑其夸张。如果诗义指的是发声装置传播,就比较合乎情理。当然那是很长的历史,即从商、周到春秋战国的铸鼎、铸镛技艺一直延续到宋、元以水运仪象台为起点的钟表制造技艺的长期文化传播现象。铜钟从其一般的所在位置以其钟鸣鼎食的说法,不宜称为俗物。而钟表类器物,虽能显示时尚和气派,但归类为俗物,却是不足为怪的。第二句诗可确认谜底为钟表类。但专指还有待求证。第三句,马援自是功劳大,这句诗里的物元是隐藏在巧解人名的文字技巧中,而且这个巧解,只有正确分析前两句诗己知谜底是钟表类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到真味道。原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在东屋吃茶时,有一段原文如下:"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罗柜筛面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妨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
  这一段话,是猜解交趾怀古诗谜的关键,也是所猜谜底是否准确的证据。现在我们只解其中一事:即不住乱幌的秤砣,是自鸣钟的摆马儿。今人多直呼为钟摆。其实称摆马儿也有根据,例如庙堂殿宇角檐所挂的今人俗称风铃儿一样,古人多称为凤马或檐马。因为风马内芯其形似马,风吹动时与外壳撞击作响。从命名的传统来看,不只摆动的东西称作马儿,就连转动的灯,也称作走马灯。
  根据摆的物理性质,有支持和保证时钟准确运行的功能,一般可认为摆马有援助时钟运行的功劳。这样用马援自是功劳大诗句,描述时钟有摆马这样的事实,十分贴切又非常奇巧。红楼梦中人名双关用意甚多,这里马援的语义双关,不过一例而已。第四句,铁笛无烦说子房,这一句诗最后确证了交趾怀古诗的谜底专指是金自鸣钟。上面原文说到刘姥姥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妨倒唬的一展眼。明明白白第一声响,是金钟铜磬的声音。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声音连续发出。在刘姥姥耳中、心中、意中是不是听到了铁笛之音?读者不得而知,书上原文也未设譬幻拟。但是交趾怀古第四句诗,却果断明确指出自鸣钟一连八九下所发出的声响,是铁笛的声音,且达到了无烦说的地步。上文曾提到这种声音变异由风姐所作所为的客观事实所决定,下面还将看到这种声音变异,标志着红楼梦中两种力量较量的主要方法和内容。这句诗的铁笛和子房都和西汉的张良相关,张良、字子房,是开创汉室基业的三杰之一,为人知进退,素有盛名。但他又以诡计恶毒闻名,后人因其杀降、投饵等计,毒残人命甚多,曾咒其无后。内含诡计的铁笛楚音,瓦解了项羽军队,只是其人一例,但也可见一斑,足够影射风姐阵线的方术实质。如果自鸣钟的报时声响变异,由生活客观事实引发并由艺术真实决定;或因人的心情和用意而变异。那后代读者还有什么可说呢!至于铁笛之声如何从自鸣钟内部构造中发出,也就是如何从子房中发出?作者用无烦说三个字作了巧妙的掩饰,其一、钟表内部构造发出声响,就不容易说清,发出不同声响,违背技术常识,就更不容易说清楚了。其二、诗句只选取张子房的铁笛诡计影射,而无意涉及张子房的人物评价,徒增烦说的笔墨官司。如果对无烦说三字的猜度,有些道理。那么,铁笛无烦说子房诗句,就确切表明了交趾怀古诗的谜底是金自鸣钟。
  三
  交趾怀古诗的谜底,是金自鸣钟。对于阅读红楼梦有什么启示、有什么点化呢?如果赤壁怀古诗谜底手炉,点明了红楼梦中两种力量之间的抗争。那么交趾怀古诗迷底金自鸣钟,就点明了两种力量全过程较量的方术与对策。这也许就是红楼梦的主旋律。风姐虽然只是一个家族的实权主帅,但她不仅只是象征了而是实实在在继承了历代所有统治者的统治方术。这个统治方术不管用什么理论学说装饰;用什么样的巧言俗见狡辩。戮穿了、无非诡计而己。黛玉所代表的天性真情与人性觉醒力量,因禀宇宙造化之真谛,自然扩充到充盈天地、纵贯古今的大范围。在后面的怀古诗内容中,人们将会领会并察知黛玉等人,在这个家族范围内,如何运用新颖的应对和周旋方式,揭露种种诡计的真面目。又如何运用巾帼壮士的断头精神和已点明的马踏胭脂骨髓香的胸怀,作前仆后继的殊死抗争,这样以真情对抗诡计的主旋律,就展开了气象万千的红楼梦交响乐。让人们进入伟大的文学艺术殿堂,接受生动而又深刻的哲理文化熏陶。红楼梦从哲理和文化意义上说:就是对几千年养成的但已经腐朽了的传统习惯和世俗偏见的大暴露和总揭发。并且将其丑恶残酷的真面目,细致入微地一层一层剥开给人们看。人们正是从这样的揭露中,才会领悟和发现天性真情和人性觉醒的可贵与魅力,也才会领悟和发现宇宙造化规律的神妙及其不可抗拒不可违背的威力。
  如果作者没有在十首怀古诗第二位精心配置了交趾怀古诗,如果谜底不是能发出铁笛声响的金自鸣钟,谁能悟出又谁敢说出红楼梦的主旋律。红楼梦中人物数百、事件上千,果真都能和主旋律交响配合,形成亘古无双的交响乐么!如果没有金自鸣钟声响变异的点示,谁也难得有证据:判明事件的性质,区分人物的正邪。谁也难免忽略作者儿乎无处不在的春秋笔法,陷入令人啼笑皆非的人物评价争论中,而找不出头绪,找不出南北。本文只能试提出一连八九下铁笛声响的诡计例子,验看其是否够得上主旋律。先从前面提到的风姐三个诡计例子来说。
  第一个例子:风姐为了三千两银子并显示其权能、害死两条人命的事例。风姐利用其权贵门路,小施诡计就不显山不露水轻易办成。如认定这是伤天害理的坏事,你可能憎恶其谈笑间的狂傲心态和奸险面目。如认定这是风姐被权力腐化已然变质的标志,你可能惊叹人世常理的无情。但是人们很难想到这里就是贾府首恶元凶登台亮相的开台锣鼓。红楼梦的主旋律从此奏响。且看他的矛头所向,即张金哥上吊和守备之子跳河双双以死殉情事件。能简单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定的婚姻,不可能有真情流露、不可能有爱情理想这种武断说法是正确的吗?请注意作者在书中明明写着:一个知义多情,一个极多情。爱情怎样发生?谁能说得清呢!何以有了它,全部生命机能都会振奋起来,各种潜能都会于不知不觉中显露出来,生命焕发出从未有过的活力与光彩。人们并非偶然对所有文学艺术著作中为情双双赴死事件,激动不已,伤感不己。而今张金哥与守备之子双双为情而死,还不能证明他们的天性真情与人性觉醒么!还不能看清风姐诡计的矛头所向,是人间最宝贵的真情么?
  第二个例子,是风姐用诡计诱杀贾瑞事件:风姐以虚情引诱、假意相约的诡计,待贾瑞上勾后,又是夹道夜冻,又是屎尿拨头,直逼其病死方罢。何等残忍!何等恶毒!但是为什么责怪贾瑞的话头倒多些呢?如平儿说;谁让他癞蛤蚂想吃天鹅肉呢?事情发展到一面是美人、一面是枯骨的宝镜都唤他不醒,甘愿被画皮生吞活剥。痴迷到如此不要命地步,鬼神都要吃惊的。但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道理,如果风姐正面拒之而不卖弄风骚,不阴施诡计,哪里会产生如此残害人命事件。风姐能逃脱掉用诡计玩弄和摧残别人真情的罪责么!再说人人都喜爱美色,天性使然。为什么贾瑞就千不能万不该呢?贾瑞在粗鲁的形式下,痴迷至死。难道能否认其心灵深处依然存在着天生的动人的真情么!
  第三个例子,是风姐用一系列诡计逼死尤二姐的事例:这一事例,用了近两回文字,全面而又细致地描述了风姐毒辣诡计的精巧配套。从审情、亲迎、离间到重重折磨,又暗派庸医、猛药打胎,直逼尤二姐饮恨吞金而死。外面还有告状、反供、大闹宁府等计,既诈得银两,又骗过贾琏、贾母。读起风姐的诡计描述,只觉得环环相扣、间不容发、处处呼应、滴水不漏。但她所针对的只是一个空怀满腔真情的弱女子。特别恶毒的是他打下了尤二姐为贾家所怀的男胎。且不说他使贾琏断子绝孙的罪责。妇女怀胎,实际就蒙上了天道天理的圣光,变成了宇宙造化的真身。作者以此情节,是否引导人们对风姐诡计的矛头所向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呢!风姐以诡计摧残真情的三个例子,够得上铁笛声响吗?够得上红楼梦的主旋律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是红楼梦交响乐的前奏部分,是一般攻击者、作恶者扬威式的前哨战,这是古往今来统治者、侵略者的惯用伎俩,风姐岂能例外。另外,人们还会看清风姐的三条诡计,是滥用权力的弄权行为,是为巩固自已的地位和权位而进行的。能不能说:作者用风姐等人的活生生实例,论证弄权谋位必定毁情断义这祥一条社会常理,或者是人们不便明言的社会历史规律呢!实际上风姐以后发动和支持整条阵线围攻黛玉等人,是他感觉到他的地位和权位受到威胁,他已经身不由己,非要充当摧残真情违抗造化的首恶不可了。这是命运、气数使然,非人力所能及的。
  比较起来,黛玉作为天性真情与人性觉醒的主帅要清醒、明白得多。当风姐不是保密而是公开逼死尤二姐后,黛玉也公开写了"桃花行"的悼亡诗。其中首句‘桃花帘外东风软’,以其中间一句‘凭栏人向东风泣’联想到: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关于大形势的评语,顿时使人感到形势的严峻与无奈。这也迫使黛玉不能不寻求新的有效的应对方式。
  如果谜底金自鸣钟的存在时间,果真是风姐的命运函数,那就可据上面关于争夺地位和权位的分析,推测那余下五、六下铁笛声响所代表的其人其事了。
  请不要忘记袭人母病回家时,风姐亲自嘱咐要抱好的手炉那句话,排场大还在其次。手炉是象征权力的,什么样的事能担当得起呢?第一就是袭人用暗告王夫人的诡计,直接害死晴雯事件。注意书上用的是暗写方法,不知道作者怎么会智贯古今,他以后用了恶犬欺这样的词语评价暗告者,表达了古今相通的憎恶感情。第二则是袭人明禀王夫人,彻底摧毁大观园事件。袭人那禀告是风姐阵线的纲领,切勿小看了。因此袭人理所当然占据了怀抱手炉的军师位置。还有铁笛三、四响,则属于直接和黛玉争夺二奶奶位置的宝钗姑娘。请先放下端庄淑静、温文尔雅、知书达礼、周到待人的印象评价。作为先锋的宝钗玩起诡计来,其精到恶毒程度,比起上面两人绝不逊色。欲知端详,等待后面怀古诗的猜解。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3楼] 发表于:2019-01-13 09:03
鄌郚总编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钟山:即今南京之紫金山。读钟山怀古四句诗,看不出来那种眼空无物的豪气狂态;也体味不到堂前巷口的历史讽叹!为什么作者身处龙蟠虎踞之巅、总揽六朝形势之地。对吴楚风云、六朝兴衰的感怀,只集中在颇有争议的钟山隐士问题上而着意评说呢?这里自然产生一连串的问题!是人们不能不认真思考、不能不探究清楚的!
  1 钟山怀古四句诗,如认定是作者对隐者的独特奇异的评价。那你就应破解诗中明显的常理性的矛盾提法:例如既然是名利何曾伴,为什么又要说牵连难休绝?既然是无端被诏出凡尘,又何必多余劝说莫怨他人嘲笑频。作者用这样的强烈对比提法描述的是什么样的隐者,又体现一种什么样的隐者观,很值得思索。
  2 当追寻钟山怀古诗源缘人物,两个有名的钟山隐士,如南齐之周颙、南唐之李后主,不只发现他们与作者怀古诗意不尽相同,而且还发现与相关的有名《北山移文》对隐者的理想典型要求,大相径庭。这里涉及到与作者不完全一致的两种隐者观,不分析一番是绕不过去的。
  3 当人们因循对隐者的一般常规看法,猜想作者映射红楼梦中人物形象,例如自命高洁的妙玉,再如清灯古佛旁的惜春,紫娟等。实际上他们也不完全符合钟山怀古诗的诗意。有人依据常规的隐者观,认为惜春、紫娟再加上披着红毡出走的宝玉就是红楼梦真正的结局。是不是过于简单了呢?果然如此,还可能继续探求钟山怀古诗的深味么?
  4 钟山怀古诗排在十首怀古诗第三位。前两首怀古诗,已然拉开了红楼梦的大幕,不只让阵线分明的重要人物亮相,而且还让围剿真情正义的力量显露绝招,并施行不断的残烈血腥进攻。以单纯的逻辑推论来说:维护和坚守真情的正义力量,哪能甘为鱼肉,任人宰割呢?但手中未有杀人刀,又该如何反抗呢?读者再次遇到的难题,设想作者在创作红楼梦的构思过程也会遇到这个难题。意念中可能有百般解数,百种战法。但是实际上,可能选择的,只能是力所能及的一种奇特的隐者意识和隐者行为,依此恰能够痛快淋漓地揭露其阴谋,暴露其诡计,使对方的全部丑恶面目大白于天下。
  这样一种新颖的奇妙应对方式,说来大家不会贸然相信。请耐心共同去分析各种隐者观,看一看作者的构思是否独特,是否奇妙又是否成立!
  1 首先且看孔稚桂在《北山移文》中举出的几个古人例子:——红楼梦现行版本中,皆作了注释的——前两个是尧时的巢父和许由。当许由听到尧要把天下让与他,他先逃到颖水躬耕,后尧又召他作九州长时,他竟怕此召污了双耳,赶快跑到颖水去洗耳。还有更绝的,当巢父牵牛饮水,知道实情后,竟把牛牵到上游去饮水,怕许由洗耳之水污了牛嘴。还有一个是夏代之务光,当他听到商汤伐桀后想把天下让与他时,他竟负石沉水而逃。
  如此这般的人物,是蔑视帝力的思维极端产物,还是理想盛世幻拟的主观构想!如果真有其人其事,那盛世臣民,怎能如此极端自私!如此不近情理!清高到如此一毛不拔的卑鄙地步?而盛世帝王,又怎能失察如此!怎能无知如此!挑选如此卑鄙自私的人物,放心让任天下之大位呢?
  如果其人其事是后人杜撰编造的,那故事本身就已是对流传甚久的禅让制的嘲讽与否定了。虽然现在找不到证据证明其编造,你也不能用多人引用和人云亦云流传证明其为事实。因此后世一些史学家,对上述其人其事,甚至是禅让制,是否存在过提出种种质疑,就是完全合乎科学探索精神的事情而不必惊怪了。
  之所以卷入这件笔墨官司:
  第一,因为《北山移文》依据这些不可靠的传说,论证其对隐者的绝对理想和典型要求。那可真是在沙上建塔,一错百错,后面再分析。
  第二,作者友人张宜泉,在其题芹溪居士诗中,有两句诗"羹调未羡青莲宠,苑召难忘立本羞".相当明确点明了作者力拒皇召,意在山野的心志,加上宝玉形象一走了之的红楼梦结局,就让一些人不加分析的臆断,作者存在的心念和情结一定和上面所列举的其人其事有某种相似或相同之处。这当然是不恰当的联想和对比,不分辨清楚,很容易堵塞思路,会严重影响对作者、对怀古诗甚至对红楼梦的深入研讨和认识。
  因为《北山移文》所举人物,是在理想盛世让天下之位而不取,而作者是在表面盛世得奴才之实而不为。前者逃逸世外,脱离人民,脱离历史,务蛊惑人心之虚名,免不了嘲笑式吹捧和吹捧式嘲笑。而后者穷居山村,心怀人民,心怀历史,写惊天动地之鸿著,参透了造化之真谛和人间之至理。两者怎能相提并论,怎能同日而语呀?
  2 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虽然文章写的很美,但因从不可靠的传说出发,其隐者观又从主观愿望和理想出发。因而论述起向题来,必然事理双误。论事则曲解事实去削足适履;论理则随意颁发禁令去否定一切。例如对南齐周颙的指责,严重失实。周颙号称钟山隐士,是钟山怀古诗源缘之一,必须查证清楚,还周颙的本来面目。
  南齐书《周颙传》称颙泛涉百家,长于佛理,兼善老、易,辞韵如流。作官时,在钟山西立隐舍,休沐则归,独处山舍著书。向山中何所食,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问山中味何最佳?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事实很清楚,周颙不是先隐居而后奉诏作官,而是作官后,只在休沐时隐居西山著书。那么!《北山移文》动员山灵树魂,尽情咒责,不是无的放矢吗?不管周颙算不算得常人心目中的隐士!他的心愿在此,意趣在此。自有几分真情,几分潇洒。也许这恰是钟山怀古诗作者欣赏和看中之处。切莫放过。
  说到钟山怀古诗的源缘,还应提到另一位自号钟山隐士者,即南唐之李后主,是一位亡国天子,又是一位填词名家。人们皆知其词,情真意切,意味深长。但很少知道他竟还是一个钟山隐士。
  据《梦溪补笔谈》所载米芾考证:"后主善画,尤工翎毛。江南府库储书画中,题钟隐笔三字者,皆后主自画。后主曾自号钟山隐士,故晦其名,谓之钟隐".
  不管李后主是否真在钟山象征性地作过钟山隐士,或仅在深宫心猿意马搞个封号自得其乐。
  你得承认李后主的心中、意中确有这样一种追求,确有这样一种渴望。出自长久摆脱心愿也罢!一时心血来潮也罢!你还得承认这个亡国天子的追求和渴望,确实是一种天性真情的呈现和流露。
  这两个钟山隐士例子,超出了人们常规思维对隐士的认识,就是说超出了人们常规隐者观。也大大不同于《北山移文》绝对化理想的隐者观。
  如能只会其意而不究其实、只传其神而不顾其形。那就会从两个奇特的钟山隐士例子中、感觉和领悟出一种隐者的新意境。虽然现在还不能完全说明它、但你至少会感悟到:认识上的划地为牢是多么荒唐;人为的清规戒律是多么迂腐。
  3作为钟山怀古诗源缘人物两位钟山隐士、他们是完全违背了《北山移文》所提出的戒律禁令。认真追究起来,他们也不能完全付合钟山怀古诗所描述和所追求的隐者形象。《北山移文》对隐者提出了单一的理想固定模式;如既然成为隐者,就不应始终参差、苍黄反复;就不应心存魏阙、缨请好爵。当鸣驺入谷、鹤书赴陇时,就应有芥千金而不盼,屣万乘如其脱的气概。这样主观地把各种隐者形象单一化和僵固化,既不付合复杂的社会生活实际,也剥夺了隐者形象可能有的任何积极内容和积极意义。红楼梦中描述了两个隐者形象,好像并没有违背那些戒律禁令,且看其如何描写:其一是妙玉,她何处来?为何来?但她能在豪华风流的大观园里栖身隐居。不仅过着豪华生活,也并未隐藏其风流,例如送笺、赠花、深夜联诗、名茶待客等。这样有名无实的隐者,算得什么槛外人。作者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用一块美玉落于泥垢中画面和四句判语说明其命运。其判语: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谁也不会从这贬意甚浓的春秋笔法中得出另外的结论。其二是惜春,书上说她锦心妙手被挑选绘制了大观行乐图。当他看到三位姐姐下场悲惨,特别是家族内争夺不已,自已的贴身丫环入画都保留不了的情况下,决心去当了尼姑。正册中的画面是一所古庙里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诗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请注意作者在两首判词里,都用了可怜这个不常用的词。其用意还不明显么!作者这两个隐者例子,绝不是影射红楼梦结局,因为这个想当然的理解,并不能抬高红楼梦的哲理文化价值。相反,作者举出的两个隐者例子,倒不如看成作者预先构思好的警示,即红楼梦主题人物不该走、不能走这两条消极的隐者道路,不该走、不能走不是灭情就是污情违背作者主旨的道路。作者是要寻找一种独特的积极隐者方式或隐者形象,来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
  4钟山怀古诗句,为什么强调出凡尘的无端被召呢?如果隐者、有端被召,例如隐于渭水钓鱼之姜尚,隐于南阳躬耕之卧龙,出将入相,立一番功业。从无人非议,尚且为北山移文的文意所否定。作者让宝玉的形象无材补天,即表示丢掉任何有端被召的幻想,在此奇点上,作者竟也能暗合北山移文文意。依常理观察历来隐者:可能是逃浊世、或避乱世;可能是悲情殇、或厌亲伪;也可能是不愿心为行役、或不愿身为名累;还可能是不愿为斗米折腰、或不愿为强权曲项。种种事端起因,不一而足。哪里找得出无端可查、无因而生的隐者。但如果像红楼梦描写宝玉那样仅是从诗意感悟出发,经过哲理推演而得出逃大造出尘网的结论,自己则对前因后果,杳无所知。是否就是无端被诏出凡尘诗句的依据和来由。请读者慎思之、明辩之。但是诗句里的诏字也非常理可解,因诏为皇帝专用字,皇帝诏命僧尼,册封隐士。除非皇帝诏已出隐,如李后主自号隐士,顺治自愿出家等,尚有几分真意。诏封别人出隐,大多是别有用意的手段和招数,是当不得真的。如果作者让书中主要人物形象,洞明世事,透识人间变迁,顺应天意世情选择一种应对和周旋方式,选择一种独特的隐者行为。这样的天道哲理还不高于皇上吗?当然可以用诏字了。
  请再读二十七回到二十八回"葬花吟"出现的前后情景,黛玉在几乎是十面埋伏的严峻形势下,一腔无名,行吟在花影山坡之侧。宝玉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为之恸倒,为之痴倒,为之再三推演,直到得出逃大造出尘网的结论。这就是钟山怀古诗用奇异诗句描述的独特隐者的原汁原味的机思伏笔。否则谁会相信钟山怀古诗所描述的隐者,竟是宝、黛二人!
  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加封宝黛二人的隐者称号,人们一般会怀疑和反对这样的识见。但是有了钟山怀古诗的点引,有了钟山奇特隐者的例子,有了宝黛二人奇异的言行,你还会对作者的构思玄机和笔下神韵怀疑么。正是这样奇特的构思,读者才可能发现和醒悟到,因艺术真实和政治环境不能不描述的那些污泥俗尘,并不能掩盖住宝黛二人光彩夺目的宝光。
  现在再读钟山怀古诗,冥思难解的诗句和诗义,就容易悟明了。因为只有原型为绛珠草的黛玉,原型为石头的宝玉,一个自愿入红尘还泪,一个自愿入红尘经历,才配称名利何曾伴汝身的断语。世人贫者为衣食所累,富者常怀不足之心,谁人挣脱得了名缰利索的层层网络。
  劫数未终,瞬息间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宝、黛二人亲目所视,亲身所受,不是真情真性被摧残,就是素志素愿被破坏。在此种情形下,宝、黛二人选择一种奇特的隐者意识去应对,选择一些非常态言行去周旋,不就是无端被诏出凡尘的来由么。到此曾长期存在的疑点和误识,都一旦冰译、化为乌有了。原来聪明绝顶的黛玉,时而恃才傲物、时而尖刻如刀。灵秀飞扬的宝玉,时而如痴似呆、时而荒唐不经。都不过是独特隐者似真似假的装扮行头而已。这是作者塑造食人间烟火的独特艺术形象,不可或缺的装扮行头。怎能不加分析、随便感情用事去评说!简单草率给人物定性呢?
  再说宝、黛虽不曾与名利为伴,但身在贾府,一个是嫡亲孙子,一个是亲外甥女,家族真伪亲谊,社交善恶俗务,加上他们一心一意所维护的坚守真情和人性觉醒的人物,各种牵连哪里休绝得了。宝、黛表现出独特的隐者意识和隐者行为,自然免不了各种嘲笑,有心的读者一定会找出不少例证。但是切勿加进读者和众多评者附加的各种嘲笑,如此就更难劝说室、黛莫怨他人嘲笑频了。钟山怀古诗,涉及红楼梦著作整体艺术构思,是红楼梦主题如何展开、如何铺陈的重要设计。且探究了谜底再议。
  二,
  初步领会了钟山怀古的诗意之后,就可以有一定根据和方向,来分析和猜解钟山怀古诗所隐喻的俗物,破解其谜底了。
  第一句,名利何曾伴汝身。这一句诗中,实际只有一个物元,汝身。也就是你的身体。名利何曾伴是这个物元的重要性质。这样可以初步判定谜底范围是不伴名利的人形俗物。而且还可以排除掉不可以俗物对待的各种神像、佛像等泥塑像,而把注意力集中到人们日常接触的,特别是红楼梦中众位姑娘形象周围常见的人形泥塑俗物方面。
  第二句,无端被诏出凡尘。第二句诗中,也只有一个物元,凡尘,一般指人在社会底层挣扎生存的状况。这里猜解俗物可直接俗解为泥土。被诏的诏字,表明技艺匠人对所使用的物料泥土,具有与皇帝对臣民同等的统治地位。这也就是说人形泥塑俗物是技艺匠人不受任何指令、不受任何约束用泥土制造出来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各种泥塑、泥胎,各种泥人、土偶中,挑选钟山怀古诗隐喻的专指俗物谜底了。凡是有专用的名利性装饰:如静态的泥人戏,或动态的木偶戏。或是有独特功利性用途的泥塑:如着官服的不倒翁,或着彩衣的泥娃娃。尽管在后两句诗中有牵连难休和被人嘲笑频的俗物特点,你也不能仅靠这些特点,随意选定谜底因为诗中明确有名利何曾伴和无端被诏的限制。因此,只有不附加任何东西、完全本色拟人化的泥塑像或泥胎像,才符合钟山怀古诗俗物谜底的要求。此谜底在别处不易找到。但恰好能在红楼梦中找到。
  第三句,牵连大抵难休绝。泥胎像,无知无觉、无欲无求。尚且有评论者、悼念者、嘲讽者、说笑者,休绝不了牵连。如果钟山怀古诗描述的隐者能修为到泥胎像的份儿上,那各种牵连就更难休绝了。
  第四句,莫怨他人嘲笑频。泥胎像明明没有生命,怎能告知它莫怨呢?大家记得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说了个若玉泥胎像的故事。宝玉说:规矩这样人是虽死不死的。作者哪能破坏这个规矩,所以也和活人一样进行莫怨的劝告了。
  三,
  请品味钟山怀古诗谜底在红楼梦中的明指和暗喻事例:并体会谜底导引的土仪诡计和礼中毒招。
  1还是先从黛玉吃了怡红院的闭门羹事例说起,直接原因是晴雯把和碧痕斗嘴的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不得睡觉。而赌气任性不给黛玉开门的。如果真的把这件事看成一场误会,或像黛玉不能不息事宁人那样,简单地看成丫头们懒怠动、丧声歪气的,应该教训教训这样日常小事。其结果是袭人开门被宝玉误踹了一脚了事。果真是宝玉无意、袭人被冤又一场误会么?实际上这两个误会都有探索不尽的深味!每当宝玉被老爷唤去,满园姑娘都会担心,黛玉更甚。这一次、宝钗明知薛蟠用老爷呼唤的法子骗宝玉出来吃鲜藕,也明知黛玉晚上一定会去探视宝玉。她捷足先登抢了先,有事不过为他哥请客收个好,无事则是在宝玉兴头上闲坐谈笑。实质是宝钗抓住了以疏间亲的良机,来了个先发制人、先声夺人的情场惯用诡计。料想不到出了奇效,偏偏让黛玉看见宝钗进怡红院门的影子;偏偏让黛玉听见二人谈笑的声音;又偏偏让晴雯把对宝钗的怨气转嫁到自己身上而不给开门。
  对黛玉来说,怡红院的门是唯一能诉说真情和得到援助之门,是唯一的希望和生命之门。由于黛玉完全看清了宝钗铁心的争夺,意识到这个好似偶然的闭门羹可能永远吃下去。黛玉又一次表现了无争无怨的隐者意识和隐者行为。请注意这是一年一月常常如此的又一次,书上原话是: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晴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
  应该说:正是钟山怀古诗谜底的指引,人们才有可能从貌似误会的地方识破宝钗的诡计。并能更加深刻的感觉到谜底泥塑像,确有所指!确有所据。
  2且看另一则事例:是紧密相连的三步曲。当宝钗借芒种节祭饯花神之机,欲到潇湘馆来,忽见宝玉进去了。心想宝玉和黛玉是从小一处长大,他二人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为避黛玉嫌疑,还是回来的妙。这是第一步。宝钗明知宝黛二人亲密无间,很想见但又无法见到昨日计谋的效果。
  正想抽身,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的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作者从宝钗心中、意中幻拟出这个画面,生动而又深刻地预示了情场较量的实质过程和结局。这是第二步。
  接着宝钗来到了池中的滴翠亭,听见并听清了红儿和坠儿的私情话,心想红儿素习眼空心大,最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怕她狗急跳墙,日后生事。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计,想都不用想就嫁祸于黛玉,败坏黛玉在丫环下人中的名声。谁能料想到红玉竟然听信宝钗的假语而使此计成功。这是第三步。不知是否还会有人为宝钗辩护!要知道宝钗的目标是在贾府自下而上的各个层次上,都要精心设计败坏黛玉名声的。
  这里应该看看黛玉的反应了,人们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请读者在这里进行一番钗、黛对比,能不能体会出黛玉道骨仙风的隐者境界。一件天真烂漫的葬花行为,不是象征千红一窟么!一篇激情四射的葬花吟,不也是象征万艳同杯么!读葬花吟应该能领悟出黛玉不只是悲叹个人的命运,她心怀所有人性觉醒、坚守真情的女子,并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不管他们己经死去或即将去死,葬花吟都可看成是一篇痛快淋漓、情思不尽的诛文!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诗句看:黛玉实实在在看透了并完全感受到了各种诡计的压力。如果洁来洁去,不惜此头是一种壮烈的对抗方式。那么不合作、不理睬也应是弱者不屈服的一种对抗方式。
  因此,谱写和吟诵葬花吟,也应能充分暴露黑暗势力的腐朽与残暴,而成为声讨和反击各种阴谋诡计的独特隐者的独特檄文。唯有宝玉为之心碎肠断,为之反复推求直到作出逃大造出尘网的结论。可见檄文威力之大、影响之深。苟苟诡计,何可与论也。
  3下面还有两则事例:是钟山怀古诗谜底点引的,必需说到。一则是刘姥姥信口开河编造的若玉故事。黛玉从最初表现出木雕泥塑式隐者形态,到葬花活动所表现出的隐者行为,已完成了心与身俱隐的泥胎化过程。黛玉后来在自况心声的春灯谜中,说:绿駬何劳缚紫绳,鳌背三山独立名。也是隐者心声的表露。为使读者较为容易了解这条线索,就让刘姥姥编了个若玉姑娘死后、塑了个泥胎像,冬天成精雪地抽柴的故事,并加上马棚走水和宝玉追根寻底立怪规矩的两个插曲。当人们还在思考这个故事是不是影射黛玉时!黛玉却大大方方承认这个故事就是如实描述了自己的命运,当然用的是调侃的方式。
  原文是:宝玉道:老太太又喜欢下雨下雪的,不如咱们等下头场雪,请老太太赏雪岂不好?咱们雪下吟诗,也更有趣了。林黛玉忙笑道:咱们雪下吟诗?依我说!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呢?
  4另一则是宝钗特意送绘黛玉土仪的事例,薛蟠从南方回来专门给宝钗带了一箱子东西。唯有两样,值得注意:一样是一出一出泥人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另一样是在虎丘山上为薛蟠泥涅的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这不正是钟山怀古诗谜底的例子么!说实在的,薛蟠泥塑像确是和钟山怀古诗诗意没有什么相干,难道作者用薛蟠的泥塑像仅只是提高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识破宝钗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阴谋么?事实确是如此。当五十回贾母和风姐为宝玉物色对象,不谋而和看准了宝琴时,黛玉和宝钗都处在同等落选的位置上。但那是黛玉下滑曲线和宝钗上升曲线的瞬间交汇点。当时的宝钗也还是听不到逆知命运吉凶的梵铃声,此后由于宝钗层层镂檀锲梓下功夫,得到了贾府上下好评,胜算加大,但仍是没有把握。一是宝、黛相互真情如故。二是黛玉的隐者心性,使她的各种诡计再憾不动。
  宝钗深知物离乡贵,人人难忘故乡情。趁此契机,特意与别人不同加重送给黛玉一份土仪。书上没有明指,肯定有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的一出一出的泥人戏。此招果然灵验,果然引发了黛玉思乡之情,不断流泪加重了病情。
  细想一下,这个计策和张良的铁笛楚音之计多么相似呵!宝钗明知黛玉父母双亡,家无亲人。现在动其思乡之情,乱其方寸,破其隐者之阵,使其进退两难,留走不能,你能说宝钗的诡计不奸恶么!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4楼] 发表于:2019-01-13 09:04
鄌郚总编
  淮 阴 怀 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一,
  初读淮阴怀古诗,即可断定所追怀的是汉初名将韩信这个历史人物。韩信一生起伏很大。在仄微时,曾寄食漂母,跨下受辱,几番周折后,经萧何推荐,被刘邦设坛拜为大将。此后尽展鸿才,军功卓著、创汉室基业,功盖当世。后因微隙见忌,被刘邦数夺军权,直降至淮阴候。因家人舍第诬告,萧何与吕后定计斩于长乐钟宫。信以生命见证帝王功成后杀戳功臣之道;也以热血见证壮士坚守信义之志。因此韩信在后人心目中,不失为一条好汉,不愧为一位侠肝义胆的壮士。
  但是淮阴怀古诗,仅仅怀念韩信这位重要历史人物两件事情,而且这两件事情都与韩信之死相关。
  第一件事情,是淮阴怀古诗前两句所点明和所评议的历史史实。即韩信之死的由来和结局。因此必需把"壮士须防恶犬欺"与第二句诗"三齐位定盖棺时"连系起来分析和悟解,不应生硬分开,各自孤立去求解。也就是说"壮士须防恶犬欺"这句警言,不应宽泛当成一般的信条和格言,作者特别强调这句警言在"三齐位定盖棺时"这个时间段里的警示效用。
  前辈中有人据第一句诗直接解出打狗捧谜底,硬要人猜悟出一个生龙活虎的壮士,生前任何时候都要拿着打狗棒,死后经考证祭品中也要插着打狗棒,以防恶犬欺,但如果是象征性的恶犬,比喻性的恶犬欺,那个打狗棒就很难起到作用了。不知这种所谓机智的简化方法还能流行多久!
  让我们回顾韩信在"三齐位定盖棺时"这个时间段的历史史实:
  汉四年,信尽定齐地。使人言于汉王曰:"齐诈伪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自王手?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候,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韩信发兵袭齐、斩龙且,虏齐王,尽定齐地,要假王镇之。皆为所当为,言所当言。一副侠胆;一片忠心;其不避嫌祸之直,乃真壮士之胸怀。当时儒士,后世书生,不明取天下之真道,而浮言得失,妄断是非,不应为据。
  岂料恰逢汉王兵败被困之机,汉王怨怒双生,也属常理,竟被离间无可沟通,遂使君臣构隙,杀机伏矣。
  其时,韩信确有决定天下大势之能量,亦有统一天下之才智。当前有武涉。后有蒯通据理陈说韩信应抓住时机背汉自立时,韩信却不为所动。并再次反复说: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虽死不易。"韩信这几句话,是剖开壮士之心肠也。韩信在绝对优势条件下,誓死不叛。而后已无任何条件,再诬其反判,能取信于人吗?
  但是韩信载震主之威,名高天下,刘邦岂能放过。一是刘邦以汉使名义,夜撞齐营夺其军权。二是徙齐王为楚王,夺其基地。三是逼信杀其旧交楚将钟离昧。韩信虽一一顺从,但刘邦仍急于抓信把柄。恰在此时,有人竟因信初到楚地,陈兵出入而上书诬告信反。此人史书上未记其名,是否子虚乌有,不得而知。但他就是淮阴怀古诗中恶犬欺的一条小恶犬。
  刘邦用陈平伪游云梦之计、缚信归。信对刘邦曰:"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利用"狡冤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句千古名言,能说韩信没有识见吗?
  刘邦因证据不足,赦信,降为淮阴候。信因家人罪己,囚之欲杀。家人弟告信反状于吕后。吕后与萧何设计斩信。这个家人弟史书上也无名,但他的告信反状,未经任何查证,就成为史书不可改动的饰王阙历史。他本人也应该成为恶犬欺的另一条小恶犬。
  刘知几的"史通",从各方面指出史书上真伪并存,未可全信。特别提到对韩信的贬损浮言不当。淮阴怀古诗对史书上的韩信史实,探究其真伪,还韩信的壮士真面目,是难得的真知卓见,并非多余之举。
  淮阴怀古诗,相信韩信"虽死不易"的誓言,赞赏其壮士风范,极端憎恶离间者、诬告者的卑劣。才会写出"壮士须防恶犬欺"这样令人深省的诗句。红楼梦中能否找出冤屈而死的壮士般人物?神相近者必定有!恶犬一样的离间诬告者,必定有!这里正是历史往事与红楼往事天桥飞架之处,如果忽略,就会两头不得真味!
  第二件事情,是淮阴怀古诗后两句诗所点明所评议的史实。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这两句诗,如与上面两句诗所依据的韩信史实来看,还是比较清楚的。因为韩信处于能决定天下大势走向的巅峰地位时,对武涉和蒯通的自立进言,都用"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的壮士信条和"虽死不易"的壮士誓言回绝了。当韩信对刘邦说:"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这句话时,可以明显看出韩信义不容辞地坚守誓言,决心慷慨赴死的壮士胸怀。人们会问?义为何物?为一饭之恩,意以生死相许?一些人也可能不理解轻生死,重然诺的壮士骨气。而轻其义行,鄙其痴愚。但韩信作为真正的壮士,他死前,死时,其至于死后都会知道并牢记一饭之恩的价值。
  有人说:韩信仄微时,曾寄食漂母,漂母的一饭之恩是不是韩信赴死的一个因素呢?要知道漂母赐饭韩信,是救其生而不望其死,并明言不图其报。韩信任楚王时,曾以千金报漂母,说明韩信未忘报恩之情。这件事与韩信召辱己之恶少,赐以壮士之名,封以尉官之职相近。因此有人误以为恶少即恶犬,并误以为死也知是漂母的一饭之恩,是表面化的不得要领的误解。
  刘邦的一饭之恩,就不单纯是满足其生存生理要求,筑坛拜将,言听计从,使韩信达到了自我成就的高峰,实现了人生理想追求。创立汉室基业到天下已定,可能就是韩信追求壮士生命高度的定格。韩信没有把自己放在火炉上薰烤的帝王权欲。也没有徒劳地为子孙创百代豪华的贪欲。不然让人们如何理解,如何说明韩信不背汉自立就必死无疑的生死抉择关头。仍然念念不忘刘邦的一饭之恩呢?试作一些联想:耕牛勤劳一生,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最终还要贡献皮骨和血肉。
  韩信征战一生,仅得普通衣食和信任,就创立了汉室基业的盖世奇功。最后贡献出头颅和热血,还要忍受史书妄评的千年欺辱。
  作者绳床瓦灶,举家食粥,不也是字字血,句句泪创作出盖世鸿著么!因其著作被篡改肢解,一腔悲愤泪尽而逝。死后也难得瞑目,难得安息么!联想到红楼梦中个个巾帼壮士,不就是有个热馒头吃吗?生前忍受诽谤凌辱,冤屈至死。真想不到这个个英魂意得不到后世一些人的谅解,而求全责备不已。作者根据韩信生平两件事情,郑重其事地写出生动而又深刻的四句诗。我们没有理由漫不经心,浮光掠影去对待他。这就是一定要不厌其烦地探究韩信生平史实的原因。目的是尽可能正确的了解淮阴怀古诗的历史喻义。对历史喻义的领悟,竟有幸得到诗中物元奇妙的关联和启示,这十分有助于谜底的猜解。下面我们将进入艰难地谜底猜解过程。
  二、
  首先对淮阴怀古诗作总体的物元及其性质、状态分析,全诗仅能核定三种物元形态:即人的各种性质、状态;如壮士形态,恶犬形态,三齐王位形态,世俗者形态。棺材的未盖和已盖状态,或者已埋和未埋状态。还有饭的各种形态:如馒头等。
  既然淮阴怀古诗所显示的三种物元状态和所隐喻的俗物相关。那么,什么样的俗物能通过淮阴怀古诗所指明的联想渠道,和三种物元形态都发生关系呢?下面对淮阴怀古诗再进行补充分析:
  前面说过韩信这位壮士,得到三齐王位,已是功高震主,刘邦心存杀机,韩信已逃脱不了必死的命运。此时的诬告、诡计等恶犬所欺,不只是防无可防,而且注定成为盖棺论定之根据。试看汉书对韩信的浮言贬评:"躬为逆臣、名隶恶徒,周身之防靡闻,知足之情安在。"写在史书上的这种欺辱谤议,如不辩明,韩信万世都难翻身了。
  所以"壮士须防恶犬欺"这句诗,指出壮士断头前后受诬受欺之不可免。也指出各种式样之恶犬,从来未缺。作者以韩信事例,雪洗百代忠良义士之冤屈,同时也雪洗红楼梦中巾帼壮士蒙冤受欺之灵,不是意味深长么!
  但是猜解俗物并俗解"壮士须防恶犬欺"这句诗时,须防二字就不能只看成是警语,而应有可防之事,能防之理。一般来说,壮士多断头,大多有一去不复返之气概。断头壮士使人联想起诸葛亮征南的故事。其中有诸葛亮为改变南人以俘获或被迫自献之壮士头进行祭祀的世传陋习,而改为作成壮士头形的馒头代之。这里很可能是馒头称呼的始源,尚有待考证。但这句诗里的壮士如俗解为馒头,诗句就通顺可解了。诸葛亮可以用馒头代替壮士头,这里就把壮士俗解为馒头,是不是牵强附会呢?且看以下特殊情况再作结论不迟。
  其一、韩信壮士一生和一饭之恩结下不解之缘,漂母的一饭之恩,使其活命,刘邦的一饭之恩,使其功成。为一饭之恩,可以千金相报,可以誓不背汉,最后以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为由而慷慨赴死。韩信看重"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念念不忘一饭之恩并以死相报的壮士心肠,却久久震憾人心,使千载百代后人难以忘怀。馒头是饭食的通俗形态。即然三国演义中用馒头代替壮士头,从来都没有人反对,且受到异口同声称赞。为什么在追念韩信的诗句中;对这位和馒头有极深渊缘的壮士,用馒头俗解他,就牵强得不可理解呢?
  其二,红楼梦第十五回可卿丧事中,述说了贾府家祠铁槛寺和馒头庵相距不远的情况。那个馒头庵原名水月寺,因馒头作的好,改成现名。这个名称改变,绝非偶然。先是风姐儿在路上打尖时,让不知米由田种,饭由米煮的宝玉,见识了农家常用的农具,感知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人生必懂的至理。紧接着就是在馒头庵这个地方,净虚尽显恶犬本性,风姐弄权变质,造就了情、义、理三齐的两位壮士。
  铁槛寺和馒头庵的名称,明显用范成大两句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的诗意。什么样的千年王候,百年帝胄,最后不都是一个土馒头吗?坟墓,荒家作成土馒头之形,查不出来理。但其意易解,人生前离不开真馒头,死后以土馒头代之。作者怕后来读者忽略或轻看范成大这两句诗,至六十三四,还由妯姻转述出自妙玉的评议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的就是范成大这两句诗。如此夸张,又出自孤傲的妙玉口中,本不必当真。但作者强调这两句诗的重要性,却明白无误地透露出来了。
  以上两种情况结合起来,把壮士俗解为馒头,就不仅不勉强,而且是唯一可能地选择。
  对于"三齐位定盖棺时"诗句,历史本事已在前面述及。现在要和第一句诗联系起来求解。老子说过"三生万物"这句话,因此人们对三这个数字有奇特的理解,三字可以概括和演译一切事物。顺着馒头之意俗解三齐位定,可解为面、水、火三齐使馒头成形到位,盖棺时可俗解为笼盖盖好时。这个解法虽然俗不可耐,但却有巧合之处。
  后两句诗: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原意是告诫持有世俗观念的人们,不要轻看鄙视为一饭之恩自生至死不忘怀报恩的忠义壮士。其实多数善良的人们心目中,视知恩必报为美德: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再生之德,如同父母等。但是人世间忘恩负义的恶行,也是层出不穷的。作者那个时代可能已经形成了世俗观念。问题是作者怎么能预见到后世依然是恶行侵蚀人心而美德缺稀的状况,选用了寄言这个字词呢?这就是作者深知从世俗观念、世俗偏见中解放人们的天性真情,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过程。
  对后两句诗作俗解的时候。就只能把世俗偏见局限在轻看鄙视普通饭食俗物馒头的范围内,因为一饭之恩,指的是真馒头,死也知,指的是土馒头。这样世俗者就不会指定刘姥姥,因为只有刘姥姥所代表的穹苦人家,以及沦落到绳床瓦灶,举家食粥的作者,才能深深懂得馒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是通生死,贯义情最普通又最宝贵的俗物。诗里的世俗,显然指那些珍馐美馔,饫甘餍肥,玉粒金纯噎满喉的人家,以及古今达到此等豪富人们的世俗,范围好像小些,但意义却不小。红楼梦美食,闻名后世。但贾府坐吃山空,应该有个狱神庙和打更棚情节,知道馒头,热粥之难得,现世现报,以证诗意。今天流行美食消费、美食文化,如任其自流,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失去普通原料,精细加工,营养配套的特点。一味猎奇攀比,不只是损害健康,国库流失问题。不久将来就要吃尽资源,吃跨地球了。以此可知后两句诗的千钧份量。
  说到这里,淮阴怀古诗的俗物谜底,应该确定了。因为四句诗所隐喻的俗物都是食品俗物馒头,就是死后的土馒头也是真馒头的象征。谜底确指为馒头,还会有疑义吗?
  免去世俗轻鄙的偏见,把馒头作为道、作为禅来悟参,自会有一番新天地,一种新境界。古人说:"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想不到能在淮阴怀古诗的谜底中得到应验。
  三、
  淮阴怀古诗的馒头谜底,对红楼梦中人物情节的喻义,在前面的分析过程中,已提到几处。现补充几个场景和人物,以供回味。
  首先是从"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到潇湘子雅谑补余音有三个回目之多的大场景。什么叫珍馐美食,什么叫饫甘餍肥,你可以目睹。什么叫行乐雅兴,什么叫浪酒闲茶,你可以神会。什么是盖世豪华,什么是绝代风流,你完全可以心领而叹为观止。乡居老妪刘姥姥有幸亲自参予、亲自见证这一人间稀有的盛宴。又是鸽蛋,又是茄鲞,不仅食所未食,喝所未喝,即用具排场也十分稀奇见所未见了。
  作者如此详尽地描述这个大场景,目的是什么呢?有人认为这是展示中华文化,在这个场景中有浓郁的艺术情趣和文化韵味,里面的食具、饭具今天拿到市场上,任哪一件都是价值万金的古董。这和长城,运河等文化现象类似。但你不应该忘记创造这些文化的无数身骨和血泪。同样也不应忘记贾府的盛宴是建筑在皇恩俸禄,重利盘剥和勒索地租的基础上,有很强的寄生性。因此作者描述这样的场景,是一种春秋笔法的揭露,以期和贾府结局形成强烈的对比。也以此加重"寄言世俗休轻鄙"诗句的份量。实际上作者让黛玉说的话,比以上的分析更为深刻,更为尖锐。在上述场景中,贾母听从刘姥姥建议,要惜春画个"大观行乐图".黛玉前后说了三句话,很吃得思索:第一句话是:"他是哪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第二句话:"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第三句是:"你快画吧!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连宝钗都说黛玉这些话,用了春秋法子。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探讨。首先是"母蝗虫"这个名称,他用了皇字音,影射什么呢?其次这一门子姥姥叫母蝗虫,那另外一些门子的姥姥,该如何称呼呢?最后《大观行乐图》怎么就变成了《携蝗大嚼图》?谁能携蝗?谁来携蝗?蝗族为谁?抓题之准,贬义之深,无以复加了。不用说一个家族,经受不起皇族大嚼,泱泱大国也经受不起呀!淮阴怀古诗有奉劝人们不要轻鄙馒头这种食物的含义。今日轻鄙他,明日就可能得不到他了。作者的亲身经历以及红楼梦中人物的艺术构思,都完全能够证明诗中寄言的真诚性。
  其次,应该寻求馒头象征断头壮士的情节和人物。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皆文弱女子,是否存在壮士精神和壮士行为而不愧为巾帼壮士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黛玉作为维护天性真情和人性尊严阵线的主帅,以勇敢赴死,壮烈断头去抗争,乃是最后唯一可能的手段了。
  红楼梦中明颂林四娘,暗赞征侧姐妹,旁用五美吟陪衬,已对巾帼壮士作了不同层次的渲染,集中归结为韩信这位真壮士精神就绝非偶然了。
  红楼梦中,从张金哥自缢算起,有尤二姐吞金,尤三姐刎剑,金钏跳井等,接着睛雯之死,鸳鸯之死以及黛玉之死等。这里不能全列,仅以上几位已是评说难休了。如认为尤三组之死,轻于鸿毛等。简单来说:在黑暗如磐的封建社会,能以死反抗欺压和摧残,就已具有壮士风范了。如果他的言行动机确实出自天性真情和人性觉醒,又能以大无畏的精神维护自己的人生尊严。怎么就称不起巾帼壮士呢?
  就拿尤三组来说:她人在屋檐下,对贾珍、贾琏兄弟说的一番话,摘几句原文:"你别油蒙了心,打谅我们不知道你府上的事。这会子花了几个臭钱,你们哥儿俩拿着我们姐儿俩个权当粉头来取乐儿,你们就打错了算盘了。"一刀见血,痛快淋漓。这岂止是尤三姐个人的壮士血性和正气,她直为一切被权势金钱所玩弄和欺凌的女子,申张正义,发表抗争的宣言。认真来说:妇女解放的本质,不就是争取到能自由表达真情,平等选择自己尊严的人生吗?尤三组说到做到,不愧为妇女解放的先驱者之一。当她看到她所选择,她所信任的柳湘莲误会自己清白而退婚时,她已知道没有办法能洗清东府的污泥浊水对自己名声的伤害。她毅然决然英勇地在柳湘莲手上刎剑而死。以鲜血证实自己的清白,以生命证实自己的真情。你能投票反对这位千古不朽的地道的巾帼壮士吗?
  鸳鸯为反抗贾赦的魔掌在众人面前发表的声明,同样的惊世赅俗,气势冲天。大凡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过目难忘。鸳鸯是一个做丫环的弱女子,她为维护人生尊严竟有那样大的勇气;她为坚守天性真情竟有那样大的决心。鸳鸯也是说到做到。至于死的时机和方法,那是这位巾帼壮士唯一自由的领地。就是放到贾母死后,用汗巾子自缢,沾点贾母丧事身徇之名,也不会损害这位壮士的名声。
  上面这几位壮士受到恶犬欺,皆是明的,下面从睛雯之死看看暗中谗言诬陷的利害。
  睛雯模样儿近似黛玉,命运也近似黛玉。她心直口快,见不得苟苟钻营之事。又比较任性,能干出在宝玉面前撕扇,在黛玉叫门时赌气不开的非常之事。她心灵手巧,抱病夜补雀金裘,补天漏之祸端。但是当她在宝玉心目中位置越来越重要时,却为袭人所不容。她不会巴结奉承,又为一些势利下人管家所憎恶。
  在为绣春囊抄检大观园时,王善保家首先在王夫人和风姐面前,对睛雯进谗言诬陷。原文如下:"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睛雯,那个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她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姣姣,大不成体统。"
  如果不是绣春囊惹起的风波!如果不是王夫人猛然触动往事!王善保家这段恶犬式的狂妄诬陷谗言,未必能凑效。作者让他挨探春一记耳光并自打嘴巴,就是春秋笔法的现世报应。请注意王夫人如何能记准睛雯骂小丫头的狂样子。偏在今日对了坎儿,这个坎儿在下一首怀古诗中才能点明。连精明的风姐都说忘了那日的事。且看王夫人如何真怒攻心,又勾起往事来数说睛雯的原话:"好个美人!真像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我且放着你,自然明儿揭你的皮!"
  偏偏是模样儿近似黛玉的晴雯,遭受这样的痛骂,有没有指桑骂槐的味道?是不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呢?谁有如此大的本领和能量,能掀起如此滔天巨浪!让王夫人这位大将,从摧毁大观园直至搞跨贾府,并向代表天性真情力量的主帅及其阵线发起全面进攻的行动呢?
  睛雯首当其冲,死的冤屈,死的悲惨。又死的英勇,死的真诚。睛雯死前渴饮宝玉亲倒的半碗苦茶,使宝玉发出了饥餍糟糠的感叹!当宝玉穿着睛雯的贴身内衣并珍藏其两段指甲离开时,就是那篇激愤万般的芙蓉诛也难以尽宣其情了。不管怎么说,睛雯和黛玉都完全够得上巾帼壮士的称号。但睛雯和黛玉生前明知被人暗算,却不知恶犬何在。明的是谁?暗的是谁?宝玉虽然疑点确凿,经袭人一番巧言花语,也未捅破窗户纸儿。
  作者让两位计谋多端的军师和先锋隐藏的很深,骗过了很多人。当风姐主帅计穷智竭,朝不保夕时,他俩的威力却天崩地裂地爆发出来了。
  让我们回到第三十四回,细读一下袭人和王夫人的对话。看看够不够得上一份针锋相对的纲领性文件。且摘录几段原文:
  袭人道:"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当王夫人接着说:"若管紧了他,倘或再有个好歹,或是老太太气坏了,那时上下不安。岂不倒坏了,所以就纵坏了他。"袭人竟能这样驳斥王夫人。"要这样起来,连平安都不能了。"大家说:这个贾府谁当家?谁作主?谁立纲?其次,袭人道:"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为了釜底抽薪,袭人直接要违背元春的旨意。理由是:"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表姊妹。虽说是姨表姊妹,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象。""二爷将来倘或有人说好,不过大家直过没事;若要叫人说出一个不好字来,……但后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二则太太也难见老爷。"俗说又说"君子防不然",不如这会子防避的为是。"这一篇话竟如雷轰电掣的一般触动了王夫人的心。不用再多余的解释了。一个丫头竟如此明确地把握了贾府的行动总纲。又能如此从容,如此自信支配了贾府老爷太太的心灵。宝玉的贴身侍妾,竟是宝玉衷心信仰的最大敌人。这岂止是同床异梦,简直是同床撕杀了。袭人开门,被宝玉误踹一脚,你还认为是误会么!作者让宝玉与之生分还未解气,还要在淮阴怀古诗中将其定性为恶犬。较量还未结束,且看后面怀古诗还能揭露出什么花招来。(吕雷宏 2002年10月19日修改稿)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5楼] 发表于:2019-01-13 09:05
鄌郚总编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一,
  广陵又称江都,即今之扬州,是历史上有名的人间胜地,典故很多。例如隋煬帝曾行乐于此地,也被杀于此地。作者在广陵怀古诗中所追怀的内容,明显集中在由隋煬帝创立的有代表性的隋堤风景,经过蝉噪鸦栖的历史风雨后的近来状况。而且提示了范围,那就是隋煬帝所创立的隋堤风景,曾有缘取得风流称号,并惹得纷纷口舌多的近来状况。
  问题提的十分明白十分具体,要想领悟诗义和猜解谜底,谁都不应该对作者郑重其事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有一些猜解,单纯从猜谜出发而忽略了作者所提问题的深刻用意,结果猜出了一些味道不对的谜底:例如有人猜随风流动任撞人面的柳絮;有人从柳出发寻找出与人口舌频繁接触的柳木牙签作为谜底,还有人从柳枝嫩皮作成的柳笛吹奏中猜想出箫的谜底等。这些谜底的泛在性,与多义性。反而使人模糊了历史时空中有重要意义线索的追寻。并误导了对红楼梦中重要场景的定位和品味。
  因此,不管有意与无意,谁也不应该用上述任一谜底垄断和封闭学术探索的道路,至少应有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识见与雅量。
  本着这样的信念,对广陵怀古诗谜重新猜解,首先有必要对隋煬帝创立的隋堤风景,如何有缘占得风流称号,并惹得纷纷口舌多的历史作一番简单的回顾和探讨。而后方有可能观察和研究它的近况,去体会作者提问的多层深意。
  惰煬帝在历史上的确是个功过难评,正邪难分的人物。红楼梦开头借贾雨村之口评价历史人物时,大仁者自然列不上,大恶者也列不上。就是正邪两气博击掀发所赋之人,书中列举二十八人之多,也还是没有隋煬帝的位置。这绝不是偶然的疏漏。至少是要写广陵怀古诗,有影射当朝之嫌疑,此处不宜定性的原因。
  实际上唐武德四年,世民收降王世充,观隋宫殿,叹曰:"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已击中隋煬帝失败之要害。早时,李密造反。令祖君彦为檄煬帝文,数煬帝十罪,且曰: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有意思是陈汉章在"史通补释"中,论证刘知几"史通"的疑古篇,是假古以切今。其疑六,是隐言李密檄煬帝文,初非实录。就是说,数煬帝十罪,并非都是史实。可见就煬帝罪行一事,历来口舌就不少。
  隋煬帝好大喜功,爱讲排场,巡游出征,开河修道,动辄役民百万。十几年间,所为种种酷政峻法,穷奢极欲之事,真可谓集历史之大成,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是谁人也抹不掉的。
  但是历史风云的变幻,逐渐让人发现在黑暗岁月所忽视的东西,例如看见了纵贯五大水系的运河工程,看见了四通八达的驰道,看见了隋堤风景等。人们开始较为冷静地思考,原来隋煬帝并非是个一无是处的暴君,他也有功于后世,也就是有功于历史了。应该说类似隋煬帝这样帝王级的人物,大多是功随过生,过随功长这样一种功过孪生的状况。标准不同,视角不同,是很难说得清的。不只是隋煬帝历史口舌多。就是隋煬帝开创的隋堤风景也存在纷纷口舌多的状况。这也就是广陵怀古诗要求后人领会和联想的诗意之一。
  且看(明)李贽在"史纲评要"卷十六隋纪中对隋煬帝的评语:"风流巧美,绝世无双,略加正经,定足冠世。惜!惜!"李贽对许多帝王都有评价,有褒有贬,有赞誉,有笑讽,作冠世,无双之评,却是唯此一家,别无分号。李贽一再婉惜,说明他并未忘记,并未暗消隋煬帝的罪过。但是他看重隋煬帝的风流巧美到如此高的程度,以致对隋煬帝的罪过,竟用正经不正经这样通常的评史戏笔评说。
  今天人们喜欢用功不掩过,过不蚀功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物。但如果亲身遭受过其害,往往会在功过天平上加入感情的法码。如果经过许多蝉噪鸦栖的岁月,历史风云又会在功过天平上加上时空的法码。这样功轻过重,或功重过轻的变动,是难以避免的。所以惹起纷纷口舌多就不足为奇了。
  到此,我们就有可能从有关隋煬帝的史料中挑选和分析其风流巧美的表现和内容。现举游乐场景数例:看他当时如何受用,千年之后能留些什么?
  1、自洛阳到江都修通济渠,宽四十步,旁筑御道,岸植垂柳。又置离宫四十。上幸江都,舳舫相接二百里,旌旗蔽野。
  2、大筑宫苑,仅西苑,周长二百里。搜求奇材异石,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使堂殿楼观,穷其华丽。宫树秋冬凋落,则剪彩为花叶缀之,色渝则易以新。
  3、月夜从宫女数千骑游西苑,作清夜游曲,于马上奏之。又为诸蕃酋长毕集洛阳,陈百戏于端门,执丝竹者万八千人,自昏达旦,终月而罢。
  多么大的游乐规模!多么豪华的排场!又是个集大成,集六朝风流之大成。六朝那个陈后主,也以风流闻名,自夕达旦,酣歌玉树后庭花。比起隋煬帝的盖世豪华,绝代风流来,哪能望其项背也。
  且慢义愤填胸,请冷静思索一下乾隆盛世的所作所为,再大胆联想一下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无相近或相似之处?为什么作者要写广陵怀古诗?为什么在诗中追问隋堤风景近如何?因为隋煬帝的盖世豪华,绝代风流经过岁月的销磨,只剩下风光不再的隋堤风景和传说中的隋宫遗迹,其他都被荒草掩没,付与城狐社鼠了。而近如何的追问,就是问它复活了吗?重现了吗?
  作者生平恰跨康、雍、乾三朝,耳闻目染,当尽知其盛世底细。但有入木刺骨的亲身感受,并探明洞悉其史源哲理,却应是在作者成年以后的乾隆王朝。你看乾隆大修圆明园和其他园林的种种举措;再看其明下江南的气魄和排场。是不是隋煬帝又活龙活现复活了。隋煬帝迅速跨台,扬州被杀,后来者会有好下场么!以前分析过作者通过红楼梦艺术创作所批判所否定的范围要大得多。乾隆王朝不过一例而已。作者对乾隆王朝的巧妙批判,竟然瞒过了清朝所有的文痞警犬。而且他的预言也不幸得到了证实。充满隋宫遗韵的圆明园不是被帝国主义的大火烧毁了吗?决定国运的甲午海战,不是因为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而惨遭失败么!为此期望封建统治者觉醒,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帝国主义的大火,烧醒了人民的心灵,今天人们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仍有思索不尽的教训,也有愤慨不尽的能量激发。
  作者创作红楼梦时,利用元春省亲这个线索,精心设计并细致描述了具有隋宫遗韵的大观园场景,人们说他是圆明园的缩影也不无道理。但着眼形式类似仍属浅层之得。作者有意让大观园的盖世豪华,绝代风流,洋溢着生动的文采情趣,充满了鲜活的世事人情的巧妙构思,完全实现了他一石二鸟的双重目的。其一是让大观园的盛衰兴亡,象征贾府的盛衰兴亡。并让逃脱不了乐极生悲下场者,各自以不同方式吃自己应得的苦果。其二是作者利用大观园创造了一个世内桃园,一个奇特的乌托邦。尽管受到外探内奸的严密监视,他还是奇妙地创造了一个自由的新天地。在这里人们的天性真情得到了自由发挥,人性尊严得到了平等保护。各种思想,各种观点都可以自由发表,自由争鸣。应该说正是在这个短暂的时空氛围中,充分透露了作者对理想的渴望,也明确表达了红楼梦创作的真实旨义。
  请看两小段原文:一段是元春省亲下辇后亲眼所见。"只见清流一带,势如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
  有没有隋宫西苑,或者清宫西苑的豪华气派和风流韵味呢?请推想和体会一下。
  另一段是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原文如下:"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陵锦纱罗叠成干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这一段描述,至少也应看成大观园中隋宫风韵的一种表现,许多人都查过芒种节祭饯花神这种尚古风俗,但都找不到出处。估计这是一种宫庭风俗,或者与皇族相关的王公贵族们的风俗。说尚古应追溯到六朝或隋唐宫中,因为在民间,初夏仍是花开季节,怎么就会请花神退位呢?很有可能是作者为紧接着的葬花行为和有关全局的葬花吟作铺垫而追寻出这个尚古风俗的。
  这样与隋堤风景密切相关的隋宫风韵,明显在大观园中重现了,复活了。而和隋堤风景相对应的柳堤风景,因别有内情,留在后面第三部份分析。
  大观园的豪华风流一定会重蹈清宫豪华风流覆辙的这一规律和趋势,作者不仅没有改动,反而让他更为鲜明和生动。但是作者不只是让人们明了这个世事规律,他想的更深,走的更远。
  作者几乎贯穿全书的大观园描写,还为了从形式上、排场上的豪华风流中发掘出人世间该有的真正风流,真正文采。也可以说成是人生该有的生存价值,或该有的生存文化。如果没有社会世俗的污染;没有社会偏见的摧残;如果人生的尊严得到尊重;如果正常的人性不被扭曲;依靠宇宙造化规律赋于人们的天性真情就可以创造出,表现出人世间一切真正的风流文采,真正的人的生存文化。
  应该说红楼梦中创造的宝黛形象,就是为作者这个理想,或这个宗旨服务的。且看宝玉反对仕读经济的主张,多么坚决!那是挖贾府这棵大树的老根,多么大胆!袭人,宝釵,湘云不都碰钉子了吗?因为仕读经济这条为皇室培养奴才的禄蠹道路,最能扭曲人性,摧残人们的天性真情。而且最富有欺骗性和诱惑性。书中花费很多笔墨描写贾雨村这个人物的仕读经济道路,就是为宝玉的主张作证明,给人们打预防针的。书中巧妙设计大观园中这块小小的自由天地,首要目的就是为宝玉树立这面反对仕读经济的大旗创造适当的空间。因为有了这面大旗,才可以在更大范围反对和揭露各种各样的世俗偏见;也是因为有了这面大旗,才能够无拘无束发表各种从世界观到人生观的哲学观点,和各种学术观点。而最重要的是因为有了这面大旗,方能萌发和突显人们可贵的天性真情。作者是把维护人们的天性真情看成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大依据和最大希望。不知这位伟大天才的伟大智慧,能否应验?但客观的宇宙造化规律一定会被人们认识。各种迷雾一样的偏见也一定会被驱散的。
  二、
  对广陵怀古诗的诗意作了艰难的分析之后,现在可以对广陵怀古诗所隐喻的俗物谜底进行猜解了。照例先要分析诗中提到的物元性质和状态。
  第一句,蝉噪鸦栖转眼过,蝉鸣高树,鸦栖枯木,都离不开树木,所以第一句诗的物元应该是树木。用蝉噪鸦栖这种有时序的物候现象,表示岁月流逝是常有的事。如李后主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与第一句诗恰成一对,但意境却十分悬殊,李后主是悲叹亡国之君苦捱岁月的无可奈何心态。而作者的转眼过则是表示透观千年以上历史的豁达心境。
  第二句,隋堤风景近如何?隋堤风景主要是柳树,以柳闻名,可证实第一句诗的树木物元是柳树。柳树的确可单独形成风景线。如初春薄雾中的一抹嫩黄;入夏细雨中的烟柳;以及杨柳依依,灞桥折柳的离别诗意等。但是说到隋堤风景,只说柳树就显得不全面了。应该有花草点缀,方有可能和其他地方的柳景区别开来;因为近如何的提问?隋堤风景已斗转星移到大观园中的柳堤风景了。莺儿在柳堤上编花兰时,随手折柳,随手摘花。可见柳堤风景中是花柳并存的。猜解谜底时,这只能是个旁证。就是你真的亲自去查看千年已过的隋堤风景,那里也应该是花柳并存的。否则如何会有缘占得风流称号。所以第二句诗中证实了柳树物元,还暗含有花这个物元。
  第三句,只缘占得风流号,这第三句诗中找不到物元。上面说了只有花柳并存,才可能称得起风流二字。但并非任何时间,任何地方的花柳并存都能冠以风流名号。须看有缘无缘才是。隋堤风景的花柳并存是和风流巧美的隋煬帝以及豪华风流的隋朝宫苑结缘才占得风流称号的。没有这个缘字,前面的诗意分析就有走题之嫌了。现在猜解谜底,这个缘字和占字相关。占字有两义:一为占有之占,另为占卜之占。卜为烧烤甲骨看其裂纹走向以卜吉凶,占为编排稽草数形以占祸福。那就是说第三句诗可以解为花柳有缘被编排成能取得风流称号的物件。书中探春曾要宝玉买些小玩意儿,其中有柳条编的小篮子。如果用花装饰起来,那就很接近广陵怀古诗的谜底,但书中再没有下文,臆度不能成立。所以只可看成谜底的伏笔渲染。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因花神退位,姑娘们用花瓣和柳枝编成骄马,表示送行,如果像大家猜想的那样,黛玉这位众花神之主,或者晴雯这位芙蓉花神坐在骄马内,倒是满称得起风流称号。仍可能有蜂蝶围绕的纷纷口舌。尽管有道理,毕竟是一种设想的意境。就此定为谜底,是难以服人的。所以只可看成谜底的二度伏笔渲染。
  只有莺儿在柳堤上亲手编的柳编花篮,既能担当起风流称号,又不止仅有蜂蝶围绕的纷纷口舌。作者赋于柳编花兰的风流称号,引发了大观园的轩然大波,实际上是摧毁大观园的信号。而他惹起的纷纷口舌,对人已达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地步。这样第四句诗其义已明。我们可以作出肯定结谕,广陵怀古诗所隐喻的谜底,就是柳编花篮。
  三、
  一个小小的柳编花篮,真能在红楼梦中点示出黑云压城的波涛和四野刀兵的阵势吗?
  下面且看原文:五十九回宝钗命莺儿去黛玉处取些蔷薇硝,蕊官要去,一径同莺儿出了蘅芜苑。
  "二人你言我语,一面行走,一面说笑,不觉到了柳叶渚,顺着柳堤走来。因见柳叶才吐浅碧,丝若垂金。莺儿便笑道:你会拿着柳条子编东西不会?蕊官笑道:编什么东西?莺儿道:什么编不得,顽的使的都可。等我摘些下来,带着这叶子编个花篮儿,采了各色花放在里头,才是好玩呢!说着,且不去取硝了,且伸手挽翠披金,采了许多的嫩条,命蕊官拿着。她却一行走一行编花篮,随路见花便采一二支,编出一个玲珑过梁的篮子。枝上自有本来翠叶满布,将花放上,却也别致有趣。喜的蕊官笑道:姐姐!给了我吧!莺儿道:这一个咱们送林姑娘,回来咱们再多采些,编几个大家玩。"
  这是一段多么自然、多么清醇的生活情趣白描。使人感受到多么富有诗意的春天生机盎然景象。这也就是大观园中的柳堤风景。如果没有广陵怀古诗及其谜底的点示,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柳堤风景中,意隐含着惊心动魄的风雷玄机。试推论一番,看看有什么逻辑结果。
  1、广陵怀古诗的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追问?不用再苦思冥想,多处考证了。作者在大观园的柳堤风景中作了明确而又生动的回答。即是在柳色新新的春天柳堤上,二位丫环少女边说笑、边编制柳编花篮的情景。前面已分析证明隋堤和柳堤的相互转换。而蝉噪鸦栖这种时序物候的转眼过,即可表示很长的千年岁月的流逝,也可表示短短数年的悠忽而过。这样一来,蝉噪鸦栖也有味道可寻了。
  2、广陵怀古诗后两句的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可以相当明确的解释为:二位少女所编的柳编花篮占得了风流称号。这个缘法可以来自柳编花篮的花柳并存属性;也可以来自历史上风流巧美隋煬帝的隋堤风景遗韵;还可以来自贾府中正邪风云博击中一方的阴谋玄机。
  3、书上写的是莺儿主动提出编花篮并亲自动手编成一个玲珑过梁的柳编花篮。并十分肯定的说:"这一个咱们送给林姑娘。"把占得风流称号的柳编花篮首先选给林黛玉,果真是少女之间的普通玩乐吗?但打消不了有预谋的怀疑!如果莺儿不是宝钗的丫环!如果没有在三十五回,这个娇憨婉转,笑语如痴的莺儿,曾对宝玉夸赞宝钗说:"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还在其次".这样高明的挑逗和引诱语言,使宝玉自然不胜其情。怀疑其预谋是多此一举吗?但是有紫鹃对黛玉倾心相助的实例。那完全可以断定莺儿对宝钗一定言听计从。而能谋划如此高明,如此神不觉,鬼不晓的壮其盛名而毁之诡计者,非宝钗莫属也。
  4、如果多编几个柳编花篮,多送几位姑娘,计谋就可能失效,作者偏让莺儿遭遇口舌,一堵气把采来的柳枝、花瓣统统都扔到河里去了,剩下唯一的柳编花篮在林姑娘处。
  送柳编花篮,加封风流称号,已经看清楚这是欲抑先扬,欲取先予的壮其盛名而毁之诡计。站在浪尖风口上,高度警惕的林黛玉为什么没有反应呢?是无畏的坦然而不屑计较么!
  原来风流称号这个盛名,正邪在已,褒贬在人,洋溢正气的风流人物,是在时代潮流潮头上的弄潮儿。如湘云所说的:"是真名士自风流;"又如黛玉在葬花吟中所吟的:"一抔净土掩风流",并不忌讳风流称号。但是当风流称号在具有污浊心理的庸俗人们中间传播时。风流就仅仅局限在男女之间不正当的私情,偷情等淫荡艳事上。此种情况下的风流称号就具有恶语伤人,众口铄金的能力。
  5、莺儿既然为宝玉编过梅花络,今日在宝钗授意之下为黛玉编个柳编花篮,加封个风流称号,本属平常事理。又作得天衣无缝,骗过了许多人。但是和三十四回袭人对王夫人的一番纲领性禀奏联系起来思索时,这个加封风流称号就非同小可了。王夫人和薜姨妈姐妹俩个串通一气,并说服元春,要把宝钗许配给宝玉。只因黛玉是贾母的亲外甥女,且宝黛之间,情投意和;未敢造次妄动。但内心已在聚嫌积怨。正无可奈何之时,忽有加封黛玉风流称号的舆论助阵,大观园这个小小的自由天地,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黑云压城局面了。
  绣香囊一出现!犹如划破黑云的长空闪电,摧毁大观园的狂风暴雨终于来临了。王夫人的怒火如此之大,敢审风姐,说明风姐主帅的气数已尽。愤逐入画,致使惜春走向青灯古佛的命运更为坚定。当你看到王夫人咬牙切齿数骂晴雯的话语时,任谁都会锣鼓听音察知其指桑骂槐的恶毒敌意。
  他直指黛玉的嫌恨浓聚如此。谁弄的机关,谁造的舆论,袭人的禀告,尚是泛指众姐妹,并未说穿宝、黛。因此草灰蛇线就追究到送柳编花篮加封风流称号这件事情上。抄检大观园事稍有风声,宝钗已是人去屋空,洁身自好地站在干岸上。此一着恰好证明他逃脱不了干系。隋堤风景影射的柳堤风景上,两个少女编织花篮的春天游乐场景,加上一条暗中筹划的诡计,竟能引发翻天覆地的巨大波涛。大观园随之衰落,贾府的败局也随之而定。作者的天外神笔。令人感叹不已,又思索不尽!(吕雷宏 2004年5月修改稿)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