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6 09:40
鄌郚总编

昌乐的礼仪习俗

  昌乐的礼仪习俗
  一、日常礼节
  见面礼 同辈、朋友、同事相见,右手相握,互问“你好”,或招手互相问好。见师长,停步(下车、下马)问好,或鞠躬行礼,若同行,让在前,代为负担。
  路让礼 路上逢老弱妇孺主动让路,若同行主动代为负担。
  经商礼 旧时,待顾客点头哈腰,或顿颔或作揖,一片恭维。解放后,兴礼貌待客,百问不烦,百拿不厌之风。80年代兴接待顾客十字礼:“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
  宾主礼 作客先对长辈问好,同辈招呼;席间忌撞筷、挑剔、狂语,主人欢送时礼貌劝归。待客,热情招呼、礼让、接下负担,至屋内让坐、沏茶、点烟、宴请(席间先给客斟酒,先让客夹菜,先给客递饭、倒水),临别送至大门外或村头,并请“再来”。
  二、嫁娶
  旧时,男女婚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不能自主。一般七八岁即由父母包办订婚(有的是指腹为婚的“娃娃亲”),十五六岁即结婚。富户一般是男小女大,穷家多是男大女小。有钱人纳妾,收养童养媳之风也很盛行。
  议婚时,讲究门当户对,讲究“生辰八字”。
  定婚时,由男方备办布帛、首饰、酒肉,钱粮等礼品,连同柬帖,选吉日派人送至女方,谓“下聘传柬”,俗称“送柬”。女方父母备文房四宝、带子、服装和同式柬帖一份,裹入红包由聘客带给男方。双方保存柬帖,恪守信约,作为婚姻凭证。
  结婚时,一般前一天由女方父母请人把陪送给女儿的嫁妆送到男家,叫“送缘房”。男家张贴大红对联,装饰新房,向亲朋报喜。迎亲,北乡兴由男方备轿两乘,至新娘家迎亲;南乡富家使喇叭、坐“官轿”迎亲,一般在家等亲,院内供有鸡、鱼、肉等三牲,燃烛焚香。正晌午时,新娘头蒙红巾,脚踏红毡(北乡青毡)过门,祭拜天地后,夫妇同入洞房,三天后新娘回门谢亲。
  解放后,革除封建礼仪,提倡婚姻自主,婚礼文明节俭、喜事新办。建国初,迎新娘多用抬轿,篷车,后用自行车,70年代后多用汽车。婚礼多由村干部主持,新郎、新娘向毛主席像鞠躬,向父母鞠躬,互相鞠躬替代了拜天地。主婚人、喜主、新人讲话后,分糖果、香烟给大家,既热闹又节俭。有的伴侣旅行结婚。80年代,政府提倡男女青年集体举行婚礼,鞭炮声中,少先队员给新人戴大红花,政府首长致贺词,新人代表讲话,结婚礼仪大为简化,但备新衣、办喜宴、闹新房等俗犹存。
  三、丧葬
  旧时,丧葬礼仪繁杂,费时费资。死者新逝,须向其亲属报丧,家门口贴“照碑”,挂白幡。孝男孝女,披麻戴孝,须请阴阳先生看“风水”择基建墓。殡期一般死后三日出殡,富人大殡则五日或七日。富户追求阔气,扎寿棚,分设院内,路上,坟前三祭,聘请道场师参拜家祭、路祭、坟头祭;雇盘龙(男亡)、舞凤(女亡)大罩,内掩棺梓,抬架者多达32人,沿途雇喇叭班吹奏。穷人一贫如洗者,多以秫秸裹尸,从速埋葬,诸多葬礼讲究不得。殡后,尚有“圆坟”、“做七”、服孝三年(不穿红、不贴红对联)等习俗。
  解放后,葬仪从简,有的召开追悼会、献花圈,以示悼念。农村仍行送浆水(俗称“泼汤”)、发盘缠之俗,为土葬。60年代末大破封建迷信,迷信之举基本革除。70年代推行火化,80年代火化在大部分地区形成习惯,骨灰盒城镇由个人存放,农村个别村建“劳动人民纪念堂”存放,多数村庄在公墓掩埋。
  四、祭祖
  农村每年在除夕、“清明”、古历七月十五日(或十四日)、十月一日以及亡者逝世日等时间祭祖。旧时均由男子参与,解放后有的家长也让女儿参与。除夕祭祖分上坟祭祖和“请家堂”两种。多数家庭携供品到墓地烧纸焚香,叩头祭拜;有祖宗祠堂的家族,除夕由族长主持在祠堂里统一祭奠,年初一“送家堂”,解放后祭家堂之俗绝迹。
  五、寿庆
  俗称“过生日”。一般60岁之前过生日多是做面食或备办小酌举家庆贺,花甲老人过生日,亲戚朋友前往贺拜。旧时,富家寿庆,悬挂寿匾、寿幛和寿联,张灯结彩,亲戚须按亲疏、辈份送寿礼;拜天地祖先后,生日人依次受亲戚、家属祝拜,宴席丰盛,饭必备面条,谓“长寿面”。平民小户寿庆,亲朋好友团聚小饮,以示庆贺。祝寿忌间隔,若缺席,儿女被责“不孝”,亲友被责“失交”。如有特殊情况,提前言明方妥。
  解放后,做寿规模缩小,寿仪从简。老人寿庆,亲戚家属送蛋糕、寿面、寿酒等礼品,老人备办宴席欢聚。宴后有的拍“合家欢”照,留作纪念。
  六、生育
  添喜 旧时重男轻女,生女孩,谓喜;生男孩称“大喜”。邻里馈赠鸡子,上贴红纸“十”字,祝愿小孩长得实落。三日,喜家向邻舍回赠热面汤和熟鸡子,向婴儿姥娘家报喜。亲友赠鸡子、红糖、猪蹄之类。姥娘家送鸡蛋、白面、小米、红糖和枕头(男蓝女红)等,送期讲究男双日女单日。
  住满月 妇女生育满一个月后,娘家弟兄即接回去住个把月,谓“住满月”。父母喜气盈盈,殷切照应母子,并给小孩佩戴红线、项圈、手镯和长命锁等,富家的项圈等均系金银制品,穷家用合金制品或鸡骨制品。长命锁镂有“长命百岁”、“富贵满堂”字样。60年代始,小孩多不戴项圈之类,住期也缩短到几日。
  过百岁 北展以北地区婴儿百日时庆祝,谓“过百岁”。旧时,姑家、姨家、姥娘家必赠“百岁衣”和粉丝,有“姑家裤、姨家袄、妗子家的帽子戴到老”之说。近十年来“过百岁”日盛,亲朋好友赠新衣和糕点、糖果、鱼肉等礼品,主人设宴请客,进餐必有面条,意祈小孩“长命百岁”。
  七、建房
  旧时建房,要看“风水”择基,“查日子”开工。开工之日,拜土地神,办“开工酒”,宴请工匠师傅,门框喜张贴“太公从此过,今日好安门”。窗框贴“坚如磐石”等吉利对联。上梁之日,梁上贴有“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的对联,脊檩上写有“吉星高照”,外用红线束红筷三双,并坠铜钱一串,下飘红绸带。上梁时,放鞭炮庆贺,供三牲,祭奠宅神,祈佑安泰,备办酒席,招待工匠。解放后,户主由生产大队指定宅基,建房多由队里出工或个人包工,门框常贴“依毛主席立户,靠共产党安门”,横贴多是“幸福家庭”等。上梁放鞭炮,办“开工酒”、“上梁酒”习俗仍存。
  八、结拜
  旧时,长辈和交往的好友,往往互愿给儿子结拜弟兄,择吉日设香案,让结拜弟兄互换庚帖,对天盟誓,叩头三个,表达诚意。仪式毕双方父母,兄弟欢宴庆贺。解放后,“四海皆兄弟,到处都是家”的道德观念冲淡了结拜之俗,即使结拜也只言明作罢。
  九、亲属称谓
  父系 曾祖父母称老爷爷、老妈妈;祖父母称爷爷、妈妈;祖父的姊妹称老姑;父亲的舅父母称舅姥爷、妗姥娘;父亲的姨称姨姥娘;父母称爷娘(旧时娇贵子女称父母谓叔婶;祖上有仕的家族称爹)。如今年青父母让孩子称爸爸妈妈;伯父母称大爷大娘,叔父母称叔、婶子;父亲的姊妹及其丈夫分别称姑、姑夫。祖父母、父母、伯父母、叔父母称子孙谓儿、侄、孙。
  母系 外曾祖父母称老姥爷、老姥娘;外祖父母称姥爷、姥娘;母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姨、姨夫;外祖父母、舅父母、姨父母称女儿、姊妹的子女谓外甥,称其子女的子女谓重外甥。
  夫系 与丈夫称呼相同。
  妻系 与妻子称呼相同。
  平辈、晚辈称谓 本家族同辈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晚辈称名。外戚平辈称谓前加“表”字,晚辈称名。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