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7 22:14
鄌郚总编

潍坊人居住习惯与习俗


  居住
  境内居民习惯多户聚居,自古形成自然村庄,而各户又自成院落。院落布局、庐舍结构和陈设又因阶层不同,贫富悬殊,区域特点制约而差别较大。
  清末至民国期间,城镇上层豪绅之家,房舍讲求配套,分主房、配房、客厅、书房、门房等,形式有二进院、三进院或东西两院。其布局美观考究,石砌房基,通体青砖墙,建造古朴宏伟,房脊四梢雕有鸟兽花卉装饰,典雅别致。
  向阳门第,门楼高大,起脊又翅,砖墙瓦顶,透花脊,两端置有刻制的兽头等。朱门两扇,下置闸门,上悬金字匾额,古雅大方,巍巍壮观。迎门是影壁,上多为砖刻或书写的“福”字。
  有功名者,门前左右布置石狮一对;无功名者,也有上马石或石鼓。一般前院小后院大。前院南房为客房,北房与后院(二进院)相通。
  后院为居住房院。有的后院北房留有后门,或由北房两侧过道进三进院。东、西两院者其两院设计对称,且东院为上房。除此之外,为数不多的豪门住宅,其街门多是虎坐大门楼,临街有群房,进房有影壁、正屏门,屏门有旁门,边有过道,左右有跨院,有院门、大厅、过厅、厢房、书房、小书房、会客室、厕所。
  内院有住房、正堂门、偏房、外厨房、内厨房、茶房、佣人房。左院或右院系儿孙分住,后宅有花园、水榭、假山、长廓等。
  城乡富裕大户,旧俗以传统的四合院居多,为砖基、草顶或风火檐。因有“四、六不成房之俗”,一般为北屋3间或5间,座北面南,为上房,由长辈居住;工、西屋各为两间,称厢屋,必须低于北屋,由晚辈居住或作仓库之用;南屋2至3间,作客厅或堆放柴草;栏圈设在院的西南隅,供饲养家畜兼作厕所;大门接南屋开在东南隅。
  大门外一般栽有国槐,俗语“待要富,门口有棵大槐树”。院内对门有影壁。房屋之间以院墙连接封闭。
  一般人家盖正房3间或5间,名之为“一明两暗”或“一明四暗”。正中的一间叫“明间”,习称“当门”,支锅灶。有的“明间”前后开门做通道进入后院。
  从“明间”左右开门通“暗间”,习称“房屋”,安板门,边九棂窗,门正面为黑色,背面为红色,窗上糊薄白纸,四角贴有剪纸窗花,窗上部有可放可卷的纸帘,名曰“卷窗”,以便透风出烟。暗间依窗下垒有火坑,与“明间”的锅灶相通,随锅灶煮饭而暖炕。北半部置放家具,称“炕前”。
  习惯把东间为上房,多由长辈居住,西间由晚辈居住。“一明四暗”结构的正房,多为一家3代户,里面的一暗间, 称“套房”。
  其中一间为女儿房,一间作仓库。栏圈设在院的西南隅,大门建在院的东南隅。
  大门有3种形式,上者为“过道门”,有接南屋的,有单建的两种; 次者为“鸡架门”,或“道士帽门”;下等门为“豁口门”或“柴门”。
  贫门之家,因陋就简,土墙围院,豁口为门,编枝为扉,荆门茅舍。
  城镇贫民,多住简陋矮房窄屋,多三代同室,面街而居。南部山区,多3间北屋,一间为女儿房, 另两间有半壁墙,靠山墙有南北土炕,屋顶多用山草苫盖,没有院墙。
  建国后,城镇旧式平房多已陆续翻盖,传统的“四合院”已不再建,旧式豪门大院成为多户居住的大院,或改作他用,有的改建为住宅楼。
  近年来随着对旧城区的改造,新建了居民住宅楼群。城区居民喜欢住单元成套的楼房,卧室、会客厅、卫生间及暖气设备齐全。小城镇居民爱住单门独院的平房。不少采用前出厦,下边有花墙,放置花卉盆景,个别居民有建别墅式独院两层住宅者。
  在农村,居民陆续翻盖旧房或建新房。60年代,住房实行由村镇统一规划,按指定地点,每户盖正屋4间或5间。独门独院,院落房舍布局仍随旧俗,四邻大同小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住宅建设注重宽敞、明亮、实用。
  近年来,因新婚夫妇多与父母分居,加上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三四口人为一家庭者居多,旧式的四合院住房已被淘汰,在有限的房基上,房舍建筑渐向豪华型发展。一般为砖木水泥结构,墙面屋顶为红砖红瓦呈红色。前出厦的4 间或5间北屋,一明间,两套间,用于居住和会客,另一间外开门作仓库。
  除大门与栏圈外,东西南三面以院墙封闭,较之四合院,房内与院落显得宽敞明亮。
  本地城乡房屋,有瓦房、草房之分。旧时,瓦房甚少,草房居多。瓦房者,通体青砖青瓦。建国后,逐渐由红砖红瓦代替。草屋者,草顶无瓦,纯土墙或砖石基土墙,均以圆木作梁檩,秫秸为盖,稀泥抹顶,屋脊隆起,木板门两扇,木棂窗 9棂,室内光线暗淡,气流不畅,却有冬暖夏凉的优点。三间房两架梁,成三角形结构,一般每间用5条檩,梁头有立柱或砖支撑,这样有“墙倒屋不倒”的特点。
  室内结构布局,正房三间,习惯间壁,采用炕连灶。明间兼厨房左右垒锅灶,通暗间土坯炕。土炕一般垒在暗间的南半部,特点是既做饭又取暖。北半部称炕前,靠北墙放置家具,兼作会客室,亦有在明间会客者。如今盖新房一般在正房外另建厨房,但在农村多仍沿袭“炕连灶”结构布局。
  城乡建房一般建在平地之上,北部沿海涝洼之地房宅一般建在高出地平面两米以上的高台上,无院墙。高台系用粘土夯成,以防水患。旧时建房仪俗较多,凡建新房者,宅基确定之后,一般要请风水(阴阳)先生看风水,进行总体规划,卜定动土和开工时辰。
  回民须请阿訇动土奠基,否则凶吉难卜。
  现在大多请富有经验的工匠先行规划,自主施工日期。旧时盖房需雇匠人,请邻居帮工,房主为表谢意,分铺基、上梁(起屋)、完工3次设酒菜招待,亦兼庆贺。奠基、 上梁均选定“吉日”后举行。
  梁柱、脊檩上多写“上梁大吉”或“上梁欣逢黄道日,立柱正遇紫微星”、“青龙蟠玉柱,白虎架金梁”等吉语对联。明间脊檩中间外束红筷并悬挂铜钱、红飘带,亦有悬坠精制红鱼、铜钱、红飘带者。回民建房则用一种一尺红纸写上含有吉庆平安的阿文“杜阿”贴于梁上。上梁后鸣放鞭炮,主家分喜烟喜糖,赠匠人红包酬金。安门窗时主家也要庆贺一番。
  门窗上也多写有“安门大吉”,“安窗大吉”字样,或贴有“安门增万福,立户纳千祥”等对联。竣工后,习惯在新房中宴请工匠帮工。
  乔迁新居多在吉日黎明前举行。贴门联,如“但愿择仁里,岂敢言乔迁”。主人请邻居喝“认邻酒”,意在和睦相处。亲戚朋友带上米、面、吉对、喜布或画匾等礼品,聚饮贺屋,叫做“烧炕”,或称之“温锅”。有的送锅为礼,并亲自烹制饭菜,反客为主,以助其克难兴家(此俗也用于分家)。现在以实用饮具为主要赠品,主人请客回敬。
  旧时住房禁忌较多。
  如犯在“太岁”方向盖房,名曰“冲太岁”或曰“在太岁头上动土,大不吉利”。
  大门口忌对墙角和屋山,谓出门碰墙角
  或忌大门建在南墙居中向南,又正对堂屋门,“阴阳先生”谓之南为火,北为水,水火相克,于家庭不利。
  住屋面对巷口、小胡同,小胡同又叫“箭道”,会射伤其家,均大忌,多置砖或木牌,上刻或书“太公在此”、“泰山石敢当”字样以破解。
  鸡窝忌垒在屋檐下,叫“双落泪”,不吉利。另外还有正房前不栽桑,后不栽柳,桃树不栽大门口之说。解放后以上禁忌无存。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民俗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