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0 17:12
鄌郚总编

昌乐交通

  
  第六章   交通
  境内原有道路均为乡间土路。30年代始建汽车路。1948年有7条路能通汽车,全是土路,晴天曝土,下雨泥泞。运行工具主要是畜拉木质铁瓦大车。建国后交通事业逐步发展,1956年开始公路客运,1968年始铺沥青路面。现境内有干线公路4条,计105.11公里;县乡路19条,计233.51公里;沥青路面共122.9公里。公路客运线路21条,计798公里,设3处汽车站,266个停车点,日发班车49辆,年客员发运量146.72万人。
  第一节   旧有道路
  一、道路
  除3条官马大道外,全是乡间小路。1937年,能通汽车的有:
  坊蒋路   坊子至蒋峪,境内21公里。
  沂河路   现潍蒋路旧基,境内25公里。1930年建成通车。
  昌安路   昌乐至安丘,境内45.5公里,1931年5月建成通车。
  昌鄌路   昌乐至鄌郚,全长31.5公里。昌乐至北岩段12.5公里,建于1931年。北岩至鄌郚段19公里,建于1932年2月。1937年通车。
  昌潍县道   现昌乐至潍坊路的前身,境内13公里。
  昌益县道   现昌(乐)益(都)公路的前身,境内7.5公里,与昌潍县道同建于1931年。
  台潍汽车路   现潍徐路,境内9公里,建于1933年。
  二、桥梁
  较大的有9座:
  尧沟桥   位于尧沟街里昌益县道上,建于1932年,为石拱桥。
  桂河桥   位于昌潍县道朱刘店西,建于1932年,为漫水石桥。
  张次桥   位于张朱道孝妇河上,建于1933年,为漫水式。
  十里铺桥   位于昌潍县道十里铺处,建于1934年,为漫水石桥。
  石家庄桥   位于昌寿县道石家庄处,建于1934年,为漫水式。
  五里桥   位于昌安县道老坝河口丹河上,建于1934年,为漫水石桥。
  大丹河桥和小丹河桥   分别位于昌益县道大、小丹河上,均建于1931年,1945年重修,为漫水石桥。
  马宋桥   位于昌安县道白浪河上,建于1933年6月,为漫水石桥。
  第二节   现代公路
  一、干线
  共4条,计105.11公里,晴雨通车。
  昌大路   昌乐至大家洼,全长48.46公里,县辖6.8公里,建于1941年,1962年扩修,碎石铺筑,路基加宽3.5米,1968年铺设宽6米的沥青路面。1980年全线中修罩面。
  济青路   济南至青岛。境内42.42公里,分三阶段完成。1969年完成黄村至歇头仓路基;1970年完成原昌安县道的路基改道,加宽桥涵及防护工程;1971年完成铺筑泥灰碎石路面及辅助工程,当年通车。1979年6月该路与昌高路重合段5.03公里铺为沥青路面。
  潍蒋路   潍坊至蒋峪,全长65公里,境内34.97公里。前身是沂河汽车路,1975年8月大柳村至贾陶段加铺12厘米厚的泥灰结碎石路面,路基宽9米,路面宽7米。1976年从乔官南路口至徐家庙段,进行了局部改线和整修,1979年从乔官南路口至冢头段铺为沥青路面。
  王潍路   王村至潍坊,西通济南,东达青岛、烟台,境内20.92公里。二级公路,路基宽12米,路面宽11米。路基桥涵分东西两段施工,西段自入境处至昌大路口12.08公里,于1977年3月动工,12月竣工;东段自昌大路口至出境处8.48公里,1978年1月动工,11月竣工;1979年春全线铺筑石渣路面通车。1980年铺为沥青路面。
  二、县乡路
  共19条,计233.51公里。
  昌潍路   昌乐至潍坊,境内10公里。路基位于原昌潍县道,1969年冬重修昌乐至朱刘店段,路基北移。1973年铺成沥青路面。
  昌五大路   昌乐经五图至大于河,境内13.32公里;昌乐至五图段修于建国前,五图至大于河段修于1961年。1950年驻军将昌乐至五图段加铺碎石路面,1971年补建整修并铺为沥青路面。路基宽8米,沥青路面宽4米。
  昌高路   昌乐至高崖,全长44.38公里,与济青路重合5.03公里,同潍蒋路重合25.04公里。该路在原昌安县道与乔北镇道的基础上修建而成。1956~1958年分别加宽路基和修整路面。1964年将0~20公里和28~42公里段改线整修,并铺筑泥灰结碎石路面31公里。1975年7月从拖车厂起改线直通火车站。1979年3~9月,全线铺为沥青路面。现路面宽分别为10、8、7米。
  伦冶路   伦家埠坡至冶源,修建于1925年,境内9.65公里,现路基宽6.5~8米,在原路基上加宽加高修成。
  南临路   南郝至临朐,原是永富庄逋椁椤林子路,南寨至北岩段1965年修成,北岩至南郝段1975年改线,济青路至临朐交界处1979年改线。该线境内15.7公里,昌高路至南郝段1977年铺为沥青路面。南郝至北岩段1985年铺为沥青路面。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
  红平路   红河至平原,1964年由马车道改为县乡路,全长9.48公里,路基宽10米,砂土路面。
  南朱路   南展至朱汉,建于1966年,原为北展至朱汉路,1976年因潍蒋路改线而随之变更。全线长13.9公里,路基宽8米,南展至大宅科段于1979年10月和1980年5月分2次铺为沥青路面。大宅科至朱汉段8.9公里为砂土路面。
  南店路   南家庄至店子,1972年当地自行修建,全长8.15公里,路基宽7米,路面宽6米,砂土路。
  红旭路   红河镇大菜园村至安丘县阳旭,修建于1981年,从鄌荆路14公里加200米处岔向安丘阳旭,境内3.3公里,砂土路,路基宽7~8米。
  三条便路   王潍路分别通往朱刘镇、昌乐镇、尧沟镇政府的路。1980年铺为沥青路,路基借原农田大道。朱刘镇至王潍路长2.62公里,路基宽7米。昌乐镇至王潍路长1.74公里,路基宽7米。尧沟镇至王潍路长0.5公里,路基宽6米。
  五马路   五图至马宋,1965年修建,1975年刘家河岔至和睦段改线,全长18.34公里,路基宽7米。
  崔大路   崔家庄至大徐,1966年在原马车道基础上加宽而成,全长6.2公里,砂土路3公里,土路3.2公里,路基宽6米,路面宽4.5米。
  高平路   高崖至平原,在原马车路基础上修成,全长12.4公里,路基宽6米,路面宽5米。
  鄌荆路   鄌郚至荆山洼,建于1965年,红河至朱汉段系旧道,1975~1977年改线成现状。全长40.9公里,青上至红河段1982年铺为沥青路面,其他均为碎石路面,路基宽6~8.5米,是县境南部东西向主要公路。
  高牛路   高崖至牛沐,是通往安丘的一条短线,境内长0.95公里,砂土路,路面宽7~8米。
  北鄌路   北岩至鄌郚,原是北鄌镇路,1981年修复,1982年通车、全长14.98公里,路基宽7.5米,路面宽7米,砂土路面。
  昌尧路   昌乐至尧沟,原是昌益县道。1965年利用旧路基扩修而成,全长7公里。
  建国以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各乡村大力修路,至1985年底,全县22个乡镇,887个自然村,村村能通拖拉机、汽车。
  三、专用线
  二○八线   驻军用线,1957年铺为砂土路面,路基宽6米,路面宽4米。
  朱刘煤矿路   自朱刘店至煤矿,全长3.4公里,1971年建成,1972年铺为沥青路面,路基宽4米,路面宽3.5米。
  四、公路桥
  共18座,接长1697.14米。
  马宋桥   位于济青路189公里加400米白浪河上,桥长116.1米,为10孔10米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空心板桥,桥面宽7米,设计载荷为汽车13吨、拖挂60吨。1970年建成。
  丹河桥   位于王潍路111公里加838米丹河上,桥长180.26米,为5孔30米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双曲拱桥,桥面净宽9米,两边各有0.5米避车栅,设计载荷汽车20吨,拖挂100吨。1977年6月10日建成,1980年又进行了加固,将灌注桩桥墩改为石砌桥墩。
  铁路立交桥   位于昌大路0公里加552米铁路处,桥长526米。钢筋混凝土震动钻空桩T型梁,建成于1984年。
  赵庄河桥   位于济青路204公里加335米处,桥长45.5米,6孔5米石台石墩石拱桥,桥面净宽7米,设计载荷汽车13吨,拖挂60吨,建成于1970年。
  北展桥   位于潍蒋路30公里加850米北展河上,桥长44.32米,3孔10米石台石墩石拱桥,设计载荷汽车15吨、拖挂80吨,桥面净宽9米,两边各有0.75米人行道,1976年8月建成。
  杨庄桥   位于潍蒋路34公里加700米处杨庄村南白浪河上,桥长73.04米,5孔10米石台石墩拱桥,桥面净宽9米,两边有0.75米人行道,设计载荷汽车15吨,拖挂80吨,1976年8月建成。
  孔家庄桥   位于潍蒋路40公里加855米九曲河上,桥长41.9米,7孔4米石台石墩桥,1966年7月建成。
  漳河桥   位于潍蒋路45公里加861米漳河上,桥长44.2米,3孔10米石台石墩石拱桥,1979年在原有17孔1米漫水桥基础上改建而成。
  孟津河桥   位于潍蒋路50公里加400米处孟津河上,桥长84.1米,8孔4米联31孔1米钢筋混凝土、石台石墩漫水桥,1971年在原21孔1米石板漫水桥的基础上改形建成。
  潍河桥   位于王潍路120公里加418米潍河上,桥长79.22米,6孔10米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拱桥,桥面净宽9米,设计载荷汽车20吨、拖挂100吨,1978年11月建成。
  向阳桥   位于昌潍路8公里加348米桂河上,桥长54.7米,3孔10米加2孔5米石台石墩石拱桥,桥面净宽7.5米,设计载荷汽车13吨、拖挂60吨,1969年建成。
  老坝河桥   位于昌高路3公里处,建于1961年。1978年改线在原桥左侧重新建3孔5米石台石墩石拱桥,桥长30.94米,桥面净宽9米,两侧有0.75米人行道。
  红河桥   位于红平路0公里加783米处,桥长56.8米,5孔10米石台石墩石拱桥,桥面净宽10.08米,两侧各1.25米人行道,建于1978年8月。
  五图桥   位于南朱路5公里加120米处,10孔1米平板联14孔2米石台石墩石拱漫水桥,桥长95米,桥面宽6.1米,1969年建成。
  和睦桥   位于五马路15公里加905米处,桥长73米,7孔6米石台石墩石拱桥,桥面净宽7米,设计载荷汽车13吨、拖挂60吨,1965年建成。
  吴家成官桥   位于鄌荆路11公里加620米处,桥长49.4米,桥面净宽7.7米,5孔8米石台石墩石拱桥,1972年建成。
  朱汉桥   位于鄌荆路18公里加50米处,桥长55米,桥面净宽7.1米,7孔6米石台石墩石拱桥,1972年建成。
  崔家庄桥   位于鄌荆路35公里加200米处孝妇河上,4孔1米石板漫水涵洞附漫水路44米,建于1966年。1981年拆除另建3孔10米石台石墩石拱桥,桥长47.66米,桥面净宽7米加两侧各0.75米人行道,设计载荷汽车10吨、拖挂车50吨,1981年建成。
  济青路小桥8座   分别于1964~1980年建成。
  潍蒋路小桥8座   均于1965年建成。
  昌潍路小桥2座   均于1969年建成。
  昌五大路小桥2座   均于1971年建成。
  昌高路小桥4座   均于1976年建成。
  伦冶路小桥   1969年7月建成。
  二○八线小桥   1972年建成。
  南临路小桥   1970年建成。
  南朱路小桥3座   均于1979年建成。
  南店路小桥3座   均于1972年建成。
  鄌荆路小桥6座   均于1966年8月建成。
  五马路小桥3座   均于1965年建成。
  北鄌路小桥4座   均于1982年建成。
  五、涵洞
  境内干线、县乡道路共23条,有涵洞458道,接长5458.1延米。
  六、养护
  养护组织   建国初期,政府统一组织群众,义务养护原有道路。1955年交通科成立后,承担了公路的修建养护任务。实行的办法是:配合各乡、村,组织公路两侧的群众,必要时对各自分担段进行突击性修整,没有专职养路人员。1959年昌乐至五图段配备了专职养路工12名,昌高路配备专业性群众养路员18名。1961年全县养护人员发展到45名。1963年公路站成立,有职工38人,群众养路员110人。1982年发展到353人,设有14处养路道班,8个专业养护队。1985年底,全县有养路班14处,专业养护队10个,正式职工76人,合同工29人,群众养护员325人,养护里程289.9公里,绿化228.7公里,综合好路率达86%。县公路站自1984年连续两年被山东省交通厅授于“好路站”称号。
  养护工具   60年代以前,养护工具比较简单,主要靠人力,用一条扁担两只筐和手推车运送材料,用铁锨、铁耙、扫帚、水桶、回沙器等填补平整路面。1961年有小推车19辆,牛拉车2辆,地排车2辆。1973年购置“195”型12马力拖拉机3台;1976年增加“195”型12马力拖拉机5台、汽车2台。1985年底,有载货汽车8台、12马力拖拉机9台、压路机4台、沥青撒布车2台,沥青油厂和养路机械修理车间各一处,基本实现了养路机械化。
  养路费征收   1961年始,凡参加客货运输的车辆,按其运输能力,按核定吨位按月征收养路费。学校汽车减半收费,报停不从事运输者不收费,车户于各月底前到公路站交下月养路费,领取养路费缴纳证。
  七、运输
  货运   清末以来,县内货物运输是分散落后的民间运输形式。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后,物资流量逐渐增加,刺激了民间运输业的发展。县内逐渐涌现出一批短途运输的半专业人员。1910~1938年,昌乐火车站陆续开设转运货栈7家。自发结合的个体搬运装卸组织相继产生,有20余人专在铁路货场从事装卸业务。七八人专为各货栈商号搞短途搬运及装卸货物。
  解放前夕,公路运输业萧条,搬运装卸业务冷落。
  1948年秋,民主政府组织“搬运互助组”,组员18人,有小推车18辆,木轮地排车1辆,同年12月增加到34人。1949年成立搬运工会,有小推车37辆,地排车2辆。1951年5月,搬运工会改称“搬运站”,有地排车7辆,小推车150辆,176人,业务范围扩大到朱刘、乔官、尧沟一带。
  1954年7月成立马车运输服务站,1955年12月组成“马车运输互助组”,78户,马车82辆。1956年成立马车运输合作社,职工93人,马车75辆,牲口144头。1956年4月,搬运站改称搬运公司。同年11月转为搬运合作社,有运输人员246人。1957年底,马车社有马车75辆,牲口139头;搬运社有地排车23辆,小推车182辆。
  1958年,县成立交通运输指挥部,1959年4月搬运社、马车社合并成立运输公司,同年9月政企合一、交通局、运输公司联合办公。1961年10月运输公司又分为搬运社、马车社,交通局同公司政企分开。当年各单位开始精减人员,1962年底,马车社精减后留有85人,搬运社留有217人。1964年新成立运输联社。
  1959年昌潍汽运四队进驻县内参加营运。1964年四队调走由一队接代驻昌,1965年底,县驻有专业运输单位4个,共457人,其中搬运社205人,马车社75人,运输联社12人,昌潍汽运一队165人。
  此后,汽车、三轮车逐渐取代了马车、地排车、小推车。1975年8月,马车社、搬运社、运输联社合并,第二次成立县运输公司,共有职工434人,分设汽车一队,运输二队,汽车修配厂和公司机关。
  1976年上半年,运输公司废止了马车运输和人力装卸,代之以机械运输和车辆修造。
  1982年1月,县运输公司与潍坊地区汽运一队联合成立山东省公路运输联合公司昌乐支公司,设公司机关、运输一队,运输二队、运输三队、汽车修配厂。
  1985年底,支公司共824人,其中国营部分306人,集体部分518人,汽车168台,其中国营部分72台,集体部分96台。联合的4年中,支公司集体部分完成货运量79.2万吨,周转量5325.03万吨公里,总收入1159.99万元,实现利润103.05万元,上交税金66_39万元。国营部分共完成周转量4623.43万吨公里(经济效益归市分公司统一核算)。
  客运   1956年建县汽车站,有管理人员4人,只有一台过路车运行,一日一次,客运线路一条(昌乐至高崖),年客运量2万余人。1959年汽车站管理人员增至6人,年客运量增至4万余人。1962年增开昌乐至红河线,过路车也相应增加。1970年建鄌郚汽车站。1976年建红河汽车站。1977年昌乐站调来客车5台;1978年客运线发展到5条。1979年又调进客车5台。1980年新购客车5台。1981年又增购客车2台。1985年底全县客运职工46人,客车23台,客运线路21条,计798公里。全县22个乡镇全部通行客运班车。公路沿线建有汽车站3处,设停车点266处,日班车发放量49辆,客员年发送量146.72万人,年收入93.4万元。
  1980年5月,县建委购置客车2台,营运于昌乐、朱刘间,后延伸至潍坊。1983、1984年又增购客车2台参营,1985年客运量28万人。
  民间运输   建国前,县内民间运输均属自由运输,建国后政府在发展专业运输的同时,注重民间运输的组织和管理工作。1956年,县成立交通运输管理站,大力组织农村运输力,在乔官、鄌郚、清泉、丹河4区共组织小推车280辆,马车35辆。当年9~11月份马车完成货运量1331吨,周转量3128吨公里;小推车完成货运量5791吨,周转量8.07万吨公里。1959年全县设有12处交通管理站,并建有12处副业运输队,当年撤销。1971~1973年全县又重新建立14处交通运输管理站。1985年底,全县共有管理站15处,管理人员78人。1985年,全县民间副业运输共完成货运量325.5万吨,周转量4334万吨公里,收交管理费41.4万元。
  自1983年以来,陆续涌现出一批个体运输专业户,1985年底,个体户有汽车80台,其中客车5台,货车75台。
  运输工具   民国初期,县内主要运输工具有木轮马车、木轮推车(分单人推车和双人推车两种,双人推车又叫“二把手”)、“土油子”(形似建筑用翻斗小车,木制)、马拉轿车、人抬轿、自行车、黄包车等,其次就是骡、马、驴驮运。抗日战争时期胶轮马车、胶轮推车入县,并逐渐流行开来。解放后轿子及各种木轮车逐渐淘汰,各种胶轮车成为主要的运输工具。1985年,全县有胶轮手推车94281辆,地排车15561辆,胶轮大车1891辆。
  1958年县内始有第一台汽车(铁道部赠),1960年添置东方红拖拉机2台。同年,昌潍汽运四队进驻昌乐,有汽车57台,1966年,县交通机械厂自制三轮机动板车,之后,机动车辆发展迅速,各种类型的汽车、拖拉机相继成为主要的社会运输工具,1985年底,全县共有汽车1323台,拖拉机3050台,其他机动车1392台。
  1956年以前,运输工具简单,都由分散的木工、车行维修制造。1956年,城关成立木器社,主要从事马车、地排车、推车的修制。专业运输单位有自己的维修组。1958年县成立交通机械厂,着重从事推车、地排车的制造,并试制过一台四轮汽车,1959年下马。同年,昌潍汽运四队进驻昌乐,设有车辆维修车间。1960年成立县拖拉机站,兼营拖拉机修理。1966年昌潍地区在本县制成第1台三轮机动板车。1967年组建交通机械厂,专造三轮机动板车。1 975年运输公司成立后,将交通机械厂定名为“汽车修配厂”,职工147人,各种设备41台。先后从事过三轮车制造、设备加工、汽车配件生产、铲车试验等。1981年底停止产品生产,专搞车辆维修。1985年底,该厂有维修、加工车间各一个,职工157人。
  1970年县在原拖拉机站的基础上成立拖车厂,专事拖车制造。1984年,在拖车厂的基础上,与济南军区后勤部7422工厂联合筹建潍坊东岳汽车联营工业公司,设计生产132型汽车。
  1985年底,有汽车制造厂1处,汽车修理厂4处,车辆较多的单位都有自己的维修组织。
  第三节   交通监理
  一、车辆管理
  1963年以前,县内汽车由地区监理所管理。1963年始,公路站设1名车辆安全监理员协助地区监理所管理。1975年,成立交通安全监理站,有监理人员4人,管理的社会车辆有:汽车181台,拖拉机608台,其他机动车67台。1985年有监理人员17人,管理着汽车790台(个体车80台),挂车312台,小货车89台,小型车132台,小拖车1960台,简易三轮89台,三轮摩托车134辆,轻骑1169辆。监理站的业务范围是:对县内新购置的车辆进行检验,合格后发给行驶证及牌照,管理车辆户口档案;办理过户手续等;对县内的机动车辆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抽查,以保证交通安全。1985年市监理所为监理站配备一台无线接收机,使该站可以直接与市监理所通话。
  二、驾驶人员管理
  县内驾驶人员主要来源,一是军队转业退伍;二是监理站组织培训;三是各大单位自己带训。1975至1985年,监理站共举办大货车学习班6期,培训汽车驾驶人员173人,摩托车培训班2期,培训驾驶人员36人。1985年,全县共有汽车驾驶员1290人,拖拉机驾驶员3357人,摩托车驾驶员23人,简易三轮车驾驶员8人。监理站负责对驾驶人员进行技术考核、培训、异常登记、补核发驾驶证件、每年对驾驶人员进行一次联审、组织开展安全竞赛活动、宣传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纠正违章。1983年建立安全网点1个,开展安全宣传,对驾驶人员进行安全知识、职业道德教育。1984年取得经验和社会效益后,又建立5个安全网点。到1985年共建立安全网点18个,驾驶员之家3个。
  三、交通事故处理
  1976年以前,境内交通事故由公路站协助地区车辆监理所处理。1975年成立交通安全监理站后,监理站负责处理。接到事故报告后,监理站立即组织人员赶往现场,丈量绘制事故现场图,现场拍照,将造成的损失、伤亡、证人材料记录在案,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确定事故责任,做好善后处理。1976年境内发生交通事故18次,死亡18人,经济损失12.6万元;1980年发生10次,死亡10人,经济损失15.2万元;1985年发生151起,伤64人,死亡22人,经济损失13.6万元。每次交通事故都作了妥善处理。
  四、城区交通秩序管理
  1983年11月成立县交通队,负责管理城内交通秩序,现有职工14人。
  1984年成立交通检查站,负责王潍路与昌大路交叉路口附近的交通检查工作,现有职工6人。
  第四节   铁路
  一、车站
  胶济铁路于1902年修至县境,1904年通车,境内长19.5公里,设昌乐、朱刘店、尧沟3站。
  昌乐站   建国前铺有停车线3条,长1800米;车站内设有车务、电讯、给水、养路4个业务部门。1961年站内铺有停车线3条,长2400米;1966年铺筑盐场专用线1条,长936米;1969年建候车站房楼1座。1980年铺筑从昌乐站至铁路石矿专用线一条,长5500米。增修站内停车线3条,长2400米,1982年胶济线双轨通车;昌乐站新建货场1处,内设线路2条,共700米,延长客运站台300米,建起防雨棚、地下人行道。1984年于车站东与昌大路交叉处建立交公路桥1座。1985年站内铺有停车线7条,正式职工120人,临时工300人。
  朱刘店站   建国前铺有停车线2.5条,长1115米,1958年延长到2735米,1978年增铺停车线1条,长900米,1980年增铺停车线2条,长1840米;1983年新建站房1座,1985年有职工32人。
  尧沟站   建国前铺有停车线2.5条,长1250米。1964年增加到1900米,1980年增铺停车线2条,长900米;1983年新建站房一座,1985年有职工24人。
  二、货运
  境内3站,位于胶济路中段,是集中和疏散相邻各县物资的枢纽,货源充足,运输量大。为保证每天2000吨左右物资及时集散发运,各站积极会同昌乐县交通局联运服务公司搞好联运中转业务。建国后逐步扩建了货场,购置了吊车、铲车等机械。1985年底,昌乐站货物日吞吐量为3182吨;朱刘店站为665吨;尧沟站为141吨。当年3站共装车87.34万吨,卸车64.51万吨。
  三、客运
  1985年底,昌乐站日接发客车11列,发送旅客636人。朱刘店站日接发客车4列;发送旅客74人。尧沟站日接发客车4列,发送旅客109人。1985年3站共发送旅客28.75万人。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