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0 19:58
鄌郚总编

营丘太公祠的庙会习俗

  太公祠  古称太公庙,即姜太公庙,位于马宋镇古城村。是纪念兴周灭商的首辅吕尚的祠堂。吕尚,姓姜名尚,又名牙,故亦尊称为姜子牙,在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革命中,功显名赫,被周文王立为师,故吕尚又得太公望、师尚父等尊号。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封吕尚为齐侯, 都营丘,为齐国之君主。《齐乘》载:“营丘上自唐长寿间,立太公庙”(长寿,周武则天年号,公元692年)。清嘉庆三年《昌乐县志》载:“唐肃宗上元元年夏四月,追谥太公吕望为武成王”(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清嘉庆《太公祠碑记》载:“昌乐城东南五十里,营丘镇西,有古城焉,考文邑乘,太公始封之地。数传迁蒲姑①。虽历千百年,而外城、内城土垣尚存。自唐以来,为崇尚太公政绩,故在皇城内太公旧居,建庙宇崇祀为神。历代追封加冕,永垂千古。”太公祠原址在今古城村(古皇城城区)中心偏北处,经历代重修增制,占地约6亩,规模宏大,型制壮观:庙基平地拔高2米,其上所建庙宇为坐北面南的斗拱飞檐出厦大殿五楹,重梁、双扉木质结构,黄色琉璃瓦顶上,高脊挑双龙,神兽居中央。大殿门额上悬“赐履灵堂②”金字横匾。殿门两侧绛红明柱上篆书金色对联:“天子尊之曰父,圣人封以为师。”殿前一对巨型香火鼎,端置左右,院内苍松翠柏蓊郁蔽日,十余通重修庙宇功事碑排列两旁,其中宋景礻右 三年(公元1036年)《重修太公庙碑记》,至今字迹清晰可辨。院前山门建在数级台阶之上,绛红色门框上雕刻着金字对联曰:“昭代③元勋,承周王位。”显示了姜太公封疆大吏的崇高地位。
  大殿正中丈五有盈的姜太公塑像栩栩如生:顶戴冕旒帝王冠,足着深筒侯皂靴,身披滚龙阔领大氅,左臂文袖轻举,双指向前,犹号令三军之势;右臂武袖上扬,手握神鞭,若叱咤诸神模样,银须飘洒,神情肃穆。太公之左塑散宜生神,其系文王四友之一,是佐武王灭纣的重臣;右塑南宫括神,其系武王灭纣时散鹿台之财、发矩桥之粟赈济贫困的大司库,名列文王四友之中。大殿东西两侧,东端塑披铠甲擎大棍的武将辛甲;西端塑青面獠牙舞长柄板斧的武将辛免,两将威风凛凛充满惩恶扬善的气概。殿内雕梁画栋,龙飞凤舞,丹桂竞妍,金壁辉煌。
  据《齐乘·后汉志》载:“琅琊东海县,为太公吕望所出地”。《吕氏春秋》载:“姜太公东夷之士”。太公姓姜,周朝东海(今日照一带)人,因先祖封于吕地(今南阳宛县西),后从封姓吕。《竹书纪年》载:“帝辛三十一年(公元前1122年)西伯(文王)治兵于毕,得吕尚为师。翌年,武王兴师伐纣克之。继命姜太公吕望东征,灭奄国五十;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逐莱人地入于齐……非鹰扬元勋,不足以弹压东方,故特封之营丘。”太公始封于营丘时,施行“举贤赏功”,推行周礼,“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的治国方略,使齐国由地薄人少之弱邦,发展成为“人民多归齐”(《史记·齐太公世家》)、“人物辐凑”(《汉书·地理志》)、“财蓄货殖”的“世代强国”(《盐铁论·轻重篇》)。
  姜太公辅周定鼎中原,实现华夏统一,功高盖世。自唐以来,历代崇祀,永垂千古,成为民间神明。至今新建 民房竣工后,正门门框的对联常写:“太公从此过,今日好安门”,门上槛贴“太公在此”,有的甚至将“太公在此”的砖刻镶嵌在冲路的墙壁上,以求太公保佑平安吉祥。每年逢农历三月十八日为太公诞辰日,游人骚客,四方商旅,善男信女,道佛僧众齐聚姜太公庙,举行盛大香火会。赶会者怀着虔诚的心愿,携多样纸草(马、牛、羊、轿、车等等)和香火供品前来祭祀,祈求太公泽被天下,广降吉祥,驱灾御患,保佑世间黎庶平安幸福。
  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略军一个小队入侵古城村,进驻姜太公庙,庙宇顶上修筑堡垒,庙内文物、古碑、古柏老槐被毁坏殆尽,目不忍睹。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有人近利废古,将残庙基础夷为平地,石料全部散失,历经1260余年的姜太公庙灰飞烟灭,不复存在。
  20世纪90年代第一个春天,古城村民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支持下,齐心协力集资数万元,在村西北隅,新建“太公祠”,三楹二柱出厦的祠堂由青砖料石筑成,青小瓦拱顶,挑山挑脊并饰以龙兽形体,蔚为可观。铮明瓦亮的“太公祠”匾,在门上槛光彩夺目。祠堂内筑有供台,盈丈高的姜太公塑像身着龙袍,拱手端坐其上,鹤发童颜,明目皓齿,笑容洋溢,令人油然起敬。左右立女童各一,持书卷、捧利剑恭敬在侧,自然和谐。太公神像后墙上端红地黑字“古今灵圣”端庄万方。供台左右侧的绛红明柱上依然书有“天子尊之曰父,圣人奉以为师”。2003年古城村干部群众又捐资数万元按旧制将山门、角门和院墙建筑一新,幽雅庄重,古色古香。院内已广植松柏和名贵花木,郁郁葱葱生机昂然。院内两侧立有“窦公渠碑④”和“汉隐士逄萌墓道碑⑤”,以供后人瞻仰。
  注:
  ①数传迁蒲姑: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夏四月,封师尚父于齐,都营丘。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武王……封外祖父太公吕尚做齐侯,吕尚都营丘—山东昌乐县。”周康王十六年(公元前1062年)封姜太公子吕亻及       为齐侯,称丁公。吕亻及 传子己公吕德;吕德传子癸公慈母;吕慈母传子哀公吕不辰;周烹哀公而立其弟吕静,称胡公。历六世周懿王六年(公元前934年),胡公吕静徙都蒲姑(今博兴柳桥)。
  ②赐履灵堂:履,践履。谓帝王所赐的封地。后引伸谓受命出任地方官为“赐履”。灵堂即祠堂,纪念逝者的处所。这里的赐履灵堂,即齐侯姜太公祠堂。
  ③昭代:政治清明的时代。旧时文人常以美称其本朝。
  ④窦公渠碑:记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北海县(治所在营丘故皇城今古城村)令窦亻炎        一在古城北,倡修水渠三十里,引白浪河水灌溉粮田,民赖其利,称颂水渠为“窦公渠”。并在渠上树碑纪念窦
  亻炎        的功事。此碑刻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原立在古城村北的水渠边。
  ⑤汉隐士逄萌墓道碑: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春,汉元帝皇后之侄、汉成帝封新都侯王莽,阴谋篡夺皇位,清除异己,大肆杀戮重臣和豪杰百余人。逄萌挂冠东都城门,携眷先后隐居辽东、崂山、营陵城(即营丘皇城)。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公元25年)后,累征不仕,卒后葬于营丘城古城村东北。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四乡民众倡立“汉隐士逄萌墓道碑”。1983年8月,四乡村民集资新刻“汉隐士逄萌墓道碑”,立于古城村东北。现两碑都立于院内。(刘炳圣整理)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民俗大观 营丘频道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