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5 17:42
鄌郚总编

左景仁:李清照在青州

  李清照在青州的著述与词作
  ——李清照屏居青州事略考之二
  左景仁
  大观元年(1107年)秋,赵明诚与李清照回到青州城,屏居乡里,宣和三年(1121年)六月赵明诚知莱州,八月上旬李清照赴莱州;宣和六年(1124年)夏赵明诚移知淄州,李清照没有随往,而回到归来堂旧居;建炎元年(1127年)三月赵明诚奔母丧至江宁,秋李清照选金石书画精品珍品载十五车,出穆陵关,连舻渡淮、渡江,到达江宁。李清照与赵明诚共同居住青州十四年整,又独自居住青州三年整,故曰李清照居住青州先后十七年整。
  赵明诚、李清照在青州共同生活的十四年,学术上有建树,夫妻感情却由亲而疏。夫妻感情由亲而疏,几近情绝,我已在《李清照<声声慢>词最新解读》一文详述之(见本报2010年8月6日),这是以往李清照研究中未曾注意到的,故而再强调一下。
  协助赵明诚写出《金石录》(初稿),并保存、出版,在学术建树上功不可没。
  回到故乡后,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研究金石书画。赵挺之年青时喜收金石刻,《金石录》卷三十《唐遗教经跋尾》云:“余家藏金石刻二千卷,独此经最为旧物,盖先公为进士时所蓄尔。”《金石录后序》也说:“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受其父影响,赵明诚少年时便收集碑文石本。得欧阳修《集古录》,“读而贤之”,并仿《集古录》,对前代金石刻详加考辩。结婚后,夫妻二人节衣缩食,市碑文奇器书画;并且“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坐归来堂,烹茶,训练记忆,悉心考辩,愉快写作。十年辛苦,于政和七年(1117年)秋《金石录》编撰始成,赵明诚自序,刘跂作《后序》。但这只是初稿,此后还有补充,跋题装卷。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十八日赵明诚病逝建康,葬毕,李清照无家可归,在逃避战火的流离转徙中,十五车金石书画散失殆尽,惟书稿保存完好。绍兴四年(1134年)八月李清照写下著名的《金石录后序》,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前后表上于朝,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或之前,《金石录》板行于世,时李清照73岁,一定会看到这部学术专著。
  “屏居乡里十年”,完成学术巨著。《金石录》三十卷,所藏三代彝器及汉唐前后石刻,为目录十卷,辩证二十卷。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收撰于绍兴二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的《家藏石刻序》,说:“来泉南,又得东武赵氏《金石录》,大略如欧阳子书(指《集古录》),然诠叙益条理,考证益精博。”《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明诚,李易安之夫也,文笔最高,《金石录》煞做得好!”
  南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明朝田艺蘅《诗女史》卷十一:“德甫著《金石录》,其妻与之同志,乃共相考究而成,由是名重一时。”前贤所识的是,《金石录》确实饱含着李清照的心血、才智、艰辛。
  据《金石录》所载,赵明诚在青州屡获金石刻词,《戟铭》得于益都,《东魏张烈碑》得于青州(城区),《北齐临淮王像碑》得于青州龙兴寺,《东魏贾思同碑》得于寿光。卷二十七跋《唐云门山投龙》诗:“右《唐云门山投龙》诗,北海太守赵居贞撰序,言天宝玄黓岁下元日,居贞投金龙环璧于此山,有瑞云出于洞中,有声云:‘皇帝寿一万一千一百岁。’盖天宝中玄宗方崇尚道家之说,以祈长年,故当谄谀矫妄之徒,皆称述奇怪,以阿其所好,而居贞遂刻之金石,以重欺来世,可谓愚矣!”
  政和三年(1113年),作《词论》。
  《词论》列举北宋柳永、张先、晏殊、苏轼、黄庭坚、秦观等16位名家加以评骘,而未及南宋词坛,当作于南渡之前。南渡之前屏居青州。文中说:“又有张子野……晁次膺辈继出”,晁次膺名端礼,政和三年因蔡京荐,以承事郎除大晟府协律郎,不克受而终。崇宁四年(1105年)八月置大晟府,赐新乐名大晟,置府建官,以为作乐机关。晁端礼,进士及第,词作家。著名词人晁补之称端礼为十二叔。晁补之与李清照父亲李格非素有通家之谊,均从苏轼游,都被籍记元祐党人。晁补之闲居金乡后,李清照多有书信问候。大观二年八月晁补之五十六岁生日,李清照献寿词《新荷叶》。有信息渠道,因之可知《词论》作于晁次膺提举大晟府不克受而终之年。《词论》云:“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下限约在神宗元丰至徽宗政和年间,其历评16家主要活动在这一阶段。文章的内容,已证作于政和三年,时李清照30岁,到青州6年,与赵明诚共相考究金石刻之际。
  李清照在重点历评了北宋词坛名家大作的前提下,提出了词要高雅、协律、舖叙、典重、尚故实、主情致的创作要求,并特别强调词“别是一家”,即词为音乐文学,又与乐府声诗不同;词必协律,是为《词论》的总纲。《词论》阐述了词学家、词作家李清照关于词的创作主张和美学思相,同时尖锐地批评了许多词坛老宿,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纵观二千多年文学史,有卓越文才的女性作家能依据创作经验写为理论文字的,李清照之前闻所未闻。《词论》不但是宋代词坛上有独立见解的第一篇词的创作理论,而且是我国妇女作的文学批评第一篇专文。
  在青州的词作。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李清照“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云:“善属文,于诗尤工,晁补之多对士大夫称之。”而且工书画,精博弈。同时蜚声词坛,人称婉约之宗,“文章落笔,人争传之”(赵彦卫《云麓漫抄》)。作品甚富,惜已久佚。今之学者专家辑得其文10篇、诗16首、词53阕,另有7阕存疑辩证。
  在青州的词作,约占今存词作的三分之一。下面只作简介,不加详细笺注。
  李清照有《偶成》诗,云:“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笔者考证诗作于建炎二年(1128)年三月,其时另有词作《殢人娇·后庭梅花开有感》、《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写夫妻与众亲朋共同赏梅,热闹中包含酸楚,夫妻感情由亲而疏,故与十五年前相比,情怀今不如昔。十五年前即夫妻回到青州后的五、六年间。
  《多丽·咏白菊》,大观元年(1107年)秋回到东阳城后作,夫妻赏菊,似有寄托。词中写风雨揉损琼肌,乃喻政治风波对赵家之打击,但不似贵妃、孙寿、韩令云云,又喻不屑取媚蔡京一类权贵。
  《鹧鸪天·桂》,约与《多丽》同时作,夫妻赏桂花,以桂花的色淡香浓比喻人的内在之美;保持高尚品格,“自是花中第一流”。
  《青玉案》,作于大观二年清明节后,在家乡观赏桃李花,胜似在京城买花载酒。
  《如梦令》,经一夜风雨,海棠花如何?拟夫妻问答,创出天下称之的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行鸥鹭。)首句“常记溪亭日暮”,溪亭为济南名泉。大观二年前后李格非居济南,回到青州的李清照前来看望父亲。在归来堂忆及游湖之乐,作是词。
  《新荷叶》(薄雾初零),此词当为祝晁补之寿诞而作。晁补之与李格非素有通家之谊,大观二年在故乡金乡闲居六年的晁补之,重修了隐居的松菊堂,秋,56岁生日,李清照作词祝寿。
  屏居青州后,夫妻共相考究金石书画,情意融融;然赵明诚为搜求古文碑刻,经常外出考察。大观二年重阳与妹夫李德升登游仰天山,大观三年端午与兄思诚、妹夫德升、表兄谢克明等重游仰天山;政和元年中秋与妹夫傅察等游仰天山赏月。大观三年九月十三日游长清灵岩寺,政和三年闰四月六日再过灵岩寺,闰四月八日登泰山,政和六年(1116年)春三月四日三游灵岩寺。并且几次到京师,《金石录》卷二十二《北齐陇东王感孝颂跋尾》:郭巨墓“在今平阴县东北官道旁小山顶上……余自青社如京师,往还过之,屡登其上。”外出时间或三、五天,或一、两个月,暂时的离别,使李清照感到寂寞,更牵挂、思念丈夫,写下了写闺情的绝妙好词,如《忆秦娥》,大观二年重阳节登高怀远赋此阕。《浣溪沙》,寂寞相思而产生的一种朦胧难以辩析的情绪,辞酒不饮,心儿不宁,刚入梦,“醒时空对烛花红。”《浣溪沙》作于大观二年后某年之春,词中“远岫出云催薄暮”,描写云门山云门洞“吐纳风云”十分逼真。末句“梨花欲谢恐难禁”,借梨花写闺怨,委婉而深沉。《浣溪沙》(髻子伤春),写闺情,丈夫外出,感寂寞慵怠,故作此阕以抒情。《点绛唇》抒惜春与怀人之情,政和六年春赵明诚正出游,“寂寞深闺”,思“人何处?”“望断归来路。”与之作于同时的《念奴娇》,词中有“宠柳娇花寒食近”句,写心绪落寞,只觉“种种恼人天气”,善写离情如此。《木兰花令》,亦写离情,“为君欲去更凭栏”,人意之无聊反衬山色之美好。
  《声声慢》,闺情的另一样写法,是对丈夫赵明诚无情冷落的怨怼。
  《凤凰台上忆吹箫》,当作于宣和六年(1124年)秋赵明诚移知淄州,李清照独留居归来堂。“多少事,欲说还休”。苦水自吞,“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蝶恋花》,其中“独抱浓愁无好梦”,“酒意诗情谁与共?”极写孤独之感,作于宣和三年之前,赵明诚与李清照已感情疏离。
  《醉花阴》,作于宣和元年或二年的重阳节,幽细凄清,怨而不怒;结句:“莫道不销魂,簾捲西风,人比黄花瘦。”历来为评家称赏。
  《分得知字》诗:“学语三十年,缄口不求知。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从首句知作于政和三年(1113年),在归来堂闺中与姊妹女友分韵作诗。数人相约,选定数字为韵,各人拈一字,依所拈之韵赋诗。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近世妇女多能诗,往往有臻古人者,王荆公家最众。”
  -
  李清照词《声声慢》最新解读
  ——细读《〈金石录〉后序》,笺注《声声慢》词
  名篇《声声慢》,注家多以为是李清照南渡之后晚年的作品,虽然那空泛的笺析形同说梦。作为中学传统教材,我在教学中诵读多遍,从字里行间实在读不出什么“国土沦丧之悲,流民飘泊之痛”,每每读出的倒是作者言愁的内心独白。作者用浅俗之语诉夫妻感情的疏远,表达了女中人杰独守空闺的惨戚之情。词当于宣和七年(1125年)秋在青州东阳城内归来堂作。
  归来堂乃赵挺之青州故居的堂名。《宋宰辅编年录》卷十二载:“始,挺之自密州徙居青州。”入相后屡陈蔡京的奸恶,雅不欲蔡京同政府,数乞归青州私第。大观元年(1107年)赵挺之卒于汴京,三日后蔡京遂下其章,在开封府、青州府对赵挺之的亲戚使臣置狱穷究,结果“皆无事实”。是年秋,赵明诚丁父忧去官,与李清照相偕由京师回到他的出生地,屏居乡里,“归来堂起书库大橱”,潜心研究金石书画。
  共相考究而成的学术成果,即赵明诚主笔所撰《金石录》。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写下著名的《〈金石录〉后序》,并表上于朝,刊行问世。《后序》自叙与赵明诚结婚至写序时“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极道遭罹变故本末。序文写得通脱率真,围绕《金石录》成书,写出古物奇器书画碑文的由聚而散,散失殆尽;同时,写出夫妻感情的由亲而疏,几近情绝。
  赵明诚屏居青州十四年,李清照屏居青州先后十七年,故注家对“后屏居乡里十年”惑而不解,以为“十年”为衍文,或是概数。其实,从“序”的视角看来,“后屏居乡里十年”正是对《金石录》成书之年的不写之写,由赵明诚序、刘跂序知,《金石录》书稿成于政和七年(1117年)秋——屏居乡里整十年时。《后序》回忆道:“余建中辛已始归赵氏”,节衣缩食市书画碑文奇器,渐益堆积。“后屏居乡里十年”致力金石研究,书稿初成。“至靖康丙午岁”闻金人犯京师,独忧所聚文物不得保全。(着重点为笔者加)叙《金石录》之所以成书,过程翔实,时间顺序十分清晰。十年间,夫妻共相研治的情状,充满情趣的生活细节,记忆犹新:
  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书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虽处忧患贫穷,而志不屈。……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本不伪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实况真情,表现着夫妻在金石学上的执着精神,传达出在治学境界获得的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愉悦。前贤还由此断言:《金石录》,李清照亦笔削其间!赵明诚在《〈金石录〉序》中对此却不著一字,只说金石刻词书史上的访求藏蓄、书稿的编撰乃一人之力,“余致力于斯,可谓勤且久矣。”这故然是握有男子中心社会的话语权,但也表露出对李清照已无平等心情。重学问的李清照艰难转徙中,惟将书稿完整保存下来,“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从蓄文物到成书稿的全过程莫不凝聚着自己的心血与辛劳,今日一见,感慨顿起,所以自叙个人遭遇的《后序》为文以诚,不慢不怒,如实写下那一段全过程,自是大家举止。
  “后屏居乡里十年”下插入“连守两郡”事在书稿初成四年之后,与坐归来堂考究无涉,插叙在此,有意存焉。原来,“后屏居乡里十年”不仅标记着《金石录》稿成年份,还标记着夫妻情感开始疏离。宣和三年(1121年)夏赵明诚知莱州,独赴任。秋,李清照前往莱州途中止昌乐馆,作《蝶恋花》寄青州姊妹,泪揾征衣,方寸还乱,盼姊妹音书时寄,以慰自己的凄苦。“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作《感怀》诗,诗序中说:“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所以首联“寒窗败几无书史”状写丈夫上任后荒废了学术;“青州从事孔方君,终日纷纷喜生事”三、四联则写其乐于众多的官场应酬与金钱交往。所见丈夫为人为官竟这般逐俗,发出怨怼之言:“公路可怜合至此!”公路者,春秋晋国之职官名,掌公之路车,以卿大夫庶子为之,此喻指与大宋皇帝同姓并任知州的赵明诚。情感已经疏离,思想有了隔阂,学术同志成为过去,至交化作乌有。“静中我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说得多么酸楚,多么痛心,况且又在中秋佳节。有明确纪年的一词一诗传递出夫妻感情危机的准确信息,可与《后序》合读。宋制州守三年为一秩,宣和六年(1124年)夏赵明诚转知淄州,独赴任,李清照留住青州,未随往。“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州;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是李清照在归来堂担忧所聚文物的自叙,是未到淄州的明证。“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注家已知“奔太夫人丧南来”的不是李清照,因疑“南来”与下句文义不联贯,必有阙文。从字画上看,文义非常联贯,即担忧所聚文物之际,适奔太夫人丧南来,于是挑选精品珍品载十五车,到达建康。而实际情况,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的是赵明诚,独奔母丧未携李清照;丁未秋后李清照方才选载十五车离开青州,出穆陵关长途跋涉南来。《后序》将夫妻各自的“南来”混为一谈,事出有因:没有生育,因无嗣而被剥夺参加婆母葬礼的资格,难言之隐,只好用含混笔墨带过。建炎三年(1129年)夏五月,赵明诚“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在岸上“望舟中告别”,“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独所谓宗器者,可自抱负,与身俱存亡,勿忘也!’遂驰马去。”从逼真的描述中,清楚地看到赵明诚并无半点同患难夫妻关爱的情份,只视妻应为替主子效命的奴仆而已。八月十八日赵明诚病危,对守在身边的李清照没有后事交待,“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典出曹操《遗令》,含人临死恋念妻妾之义。《后序》用此典,分明述说:丈夫至死对我(妻)绝没有恋念的心思!
  自叙夫妻情感的演变,由亲而疏,至于情绝,是我细读《金石录>后序》发前人所未道者,这有助于对李清照身世、婚姻、思想感情的变化考明真相,进而比较确切地考订其作品系年,作出合乎历史本来面目的考究。
  赵明诚仿欧阳修《集古录》而编撰《金石录》,曾四题《集古录跋尾》。“崇宁五年仲春重装”后在鸿胪直舍题记,二、三次是《金石录》稿成的前一年与后一年,一部超越《集古录》的传世之作即将撰成以及撰成后,其强烈的成就感驱使写下“于归来堂再阅”、“仲冬廿六夜再观”的题记。书稿既成,收藏甚富,只是无子继承,每为之叹息。于是有第四次题记:“壬寅岁除日于东莱郡宴堂重观旧题,不觉怅然,时年四十有三矣!”此时此地如此怅然慨叹,料想夫妻情感冰冷,起居难以融洽。转守淄州,着李清照留住青州归来堂,是必有之事。李清照从个人遭遇看,婚姻未破已裂,被自己一力支持并敬重的丈夫无情冷落,的确是“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再住归来堂,一年后在一个凄风苦雨的秋日作《声声慢》。“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悽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梁启超评语)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注家赞叹前无古人。这妙谐节奏的不同凡响,更是饱受精神折磨的作者,已无法自抑,把一腔愁烦直呼出来。盈箱溢箧的文物书史,时常引起对“屏居乡里十年”和谐温馨生活的回忆,凄风苦雨中尤其急切,“寻寻觅觅”,叠字造成一种强烈的急促感,寻觅那逝去的精神乐园,然而眼前却是“冷冷清清”,叠字又强化了冷清的程度,落寞无奈。想到夫妻感情危机,家庭前景暗淡,难以摆脱“凄凄惨惨”的悲伤,而且忧惧(戚戚)袭上心头!“乍暖还寒”是青州一带的一种气候现象,由夏入秋,炎热渐变清凉,至中秋则有寒意。或东南风刮来,气温上升(乍暖),过一两日倒转西北风,谈天,秋雨随秋风降临,气温骤降(还寒)。作者准确地写出自己的感受:这种天气很难适应。“将息”,唐宋时俗语,保重身体之义。“最难将息”犹云最难保重,也即最难适应。为祛寒消愁,“三杯两盏淡酒”,无济于事,敌不过从早晨就袭来的急风颈雨。正忧惧伤心,“雁过也”,“却是旧时相主只”。李清照词中雁的意象,多用鸿雁传书之典,这里反其意而用,大雁还是传书的大雁,竟径直南飞--没有锦书传递!淄州距青州仅百里之遥,赵明诚连封家书也没有,这个细节凸显赵明诚的无情冷落,直令李清照心寒恼怒,激于情绪,故有一下十四叠字的句法奇创。
  冷落了,疏远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眼前景犹如自身处境,人到中年受到丈夫的无情冷落!“人比黄花瘦”,是写伤感的名句,以菊花自况;满地盛开的黄花,经风雨吹打,蔫了,暗喻人到中年遭受精神折磨,满面憔悴,也是以菊花自况。李清照时年42岁,结婚已24年,膝下无儿无女,独守易安室,伤感至极。但她是倔强的女性,“生当为人杰”,所以下片首句包含对赵明诚谴责意。居室内外寂寞凄凉,“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独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沉重,怎么能支撑到天黑呢;再想下去:晚年更何以堪?到黄昏,梧桐垂泪,细雨如泣,点点滴滴,打在桐叶上,落在地面上,凄声入耳,寂寞中尤使人焦虑不安:这境况,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了啊!
  李清照在归来堂所作《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与乐府声诗的区别从内容上说词是写闺情的。她的词多首作于归来堂,抒写对丈夫的相思,而《声声慢》却是抒写夫妻感情危机的,以另一面成为闺中绝调。下片首句(“黄花”句)为核心意象,喻赵明诚无情冷落的一段故事,承上与没有家书这个典型细节互为说明,启下何以有独自守着窗儿这样的孤独感的精神重负。并且,既回答了为什么“凄凄惨惨戚戚”,又回答了为什么“怎一个愁字了得!”独守空闺的李清照如此坦诚地写出自己被丈夫冷落,抒写自己的忧惧愁肠,在词史上大约为第一首,仅有的一首。
  对《声声慢》作出的最新解读,窃以为中其肯綮,符合其本旨,不知专家首肯读者接受否?(左景仁)
  -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青州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