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3-03 15:44
鄌郚总编

文登有座小山叫昆嵛山

  
  境内昆嵛山是国家森林公园,圣经山是道教全真派发祥地,昆嵛山,古称根余山、东牟山、姑余山,俗称盔甲山,为"海上诸山之祖".位于胶东半岛东部,范围包括莱阳市以东至成山角。主峰泰礴顶,海拔922.8米。
  昆嵛山岩体形成于中生代侏罗纪。昆嵛山花岗岩含有大量继承性锆石,大部分继承性锆石落在谐和线7~8亿年附近及其指向中生代的铅丢失线上,显示主要原层形成于7~8亿年的地壳,是典型的扬子版块北缘的地壳,为苏鲁造山带的主体岩石。
  昆嵛山区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明显,雨水丰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1.5°C.又因南北濒黄海,受海洋的影响,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平均193天。平均降水740.1毫米。山顶和山脚下,阴坡与阳面,气候差别明显。
  从泰礴顶至山麓,泉溪争流,山峻水清,有多处优质矿泉水出露。源于中心区的较大河流有母猪河、黄垒河、沁水河、汉河等。
  昆嵛山系闻名全国的一座道教名山。昆嵛山古为"尧命曦仲宾日处",这里远在汉唐之际就"寺院林立,洞庵毗连,香火不断",神话里的麻姑大仙在此得道,传说中的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也是在这里派生出来的。金元时期,"全真"兴起,作为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创教立派的昆嵛山,一时皇帝敕封,将相朝拜,道家汇聚,从而真正成为华夏景仰的仙山圣地,香火累代不衰。1991年5月,中国道教协会、中国旅游文化学会、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及海内外道家学者140余人在文登举行研讨会,公认昆嵛山为"中国道教全真派发祥地".
  昆嵛山系齐鲁大地的一座文化名山。作为"海上仙山之祖",作为"中国道教全真派发祥地",昆嵛山古往今来吸引了无以数计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和僧家道众,他们或吟诗作赋,或铭碑刻石,或凿洞建庵,从而为昆嵛山增添了一抹浓郁的文化色彩,使之成为一座天然的文化宝库。现存昆嵛山的既有汉代"永康"、"司马长元石门"等石刻,又有金元帝王敕封的"圣旨碑"、"懿旨碑"等铭记;既有隋六度寺、唐无染院等旧址,又有金元"契遇庵"、混元殿、"玉阳洞天"等遗迹;既有邱处机"神清观"、王玉阳"圣水岩"等真人手迹,又有元代张仲寿"五华碑记"、赵松雪"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碑"等书法大家亲笔;既有"烟霞洞"、"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刻石等历史文物,又有太上老子天然石像等奇异景观。其余"洞天"、"福地"、"丹井"、"圣泉"、"东华洞"、"朝阳洞"、"众仙坟"、玉皇阁、东华宫等古迹景观不可胜数。
  昆嵛山系享誉华夏的一座名人辈出的历史名山。昆嵛山为胶东半岛的天然屏障,向为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末从这里走出"大十围"、"欲奋击胡虏"的奇人巨毋霸,东汉大经学家郑玄隐居这里讲学著书,明末清初的常和尚和张振刚率众以昆嵛山为根据地,坚持反清复明战斗14年。清同治年间,文登、荣成两县为防捻军东进,在昆嵛山建起八十余里长的"胶东长城",从而使两邑人民免遭一场战争涂炭。昆嵛山南麓徐家村的徐士林,出身贫苦,成为清代名臣,乾隆皇帝誉为"一带完人".东麓林村走出的当代长江办主任林一山,被毛主席称为"长江王"和"红色水利专家";北麓庙沟村人安波,是老区人民养育的当代著名音乐家、戏剧家。闻名国内外的侦察英雄杨子荣,诞生于昆嵛山西北麓嵎岬河村,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创始人、传奇英雄于得水,诞生于昆嵛山的东南麓洛格庄村,二人都得到党中央和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注。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大革命洪流中,数十万昆嵛儿女参军支前,仅革命英烈就达8000多人。从这里走出的少将、中将和上将达24人,昆嵛山可谓将军之乡。昆嵛山的雄风英气,熏陶了胶东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早在1935年农历11月4日,中共胶东特委就以文登为中心,领导发动了席卷胶东四县的"一一。四"暴动。暴动失败后,于得水、王亮等率幸存人员组成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从而为胶东革命保存了一支宝贵的火种。1937年12月4日,中共胶东特委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骨干力量,再次在文登举行了闻名全国的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并组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天福山起义后,"三军"挥师西下,横扫蓬(莱)黄(县)掖(县),建立胶东抗日根据地,为赶走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如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31、32、41集团军,四个军的军史都从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写起,他们为缔造共和国,立下赫赫战功。"昆嵛山水育英雄".昆嵛山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昆嵛山系一令人神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昆嵛山群峰连绵,峡谷幽深,小溪淙淙,清泉奔涌,百草丰茂,古木参天,雀鸟嬉逐,蝉声空鸣,山花烂漫,气象万千。浩渺无垠的泰礴云海烟波汹涌,"万马"奔腾,千峰微露,"舟帆"点点,蔚为壮观;世所罕见的昆嵛"山市"万象更迭,山海相宜,"波浪弥漫","城郭隐粼","舟船往来","楼台天杪",虚幻缥缈;昆嵛山南麓的太上老子天然头像,纵高百丈,幅宽百米,慈目微眯,髯发飘逸,栩栩如生,堪称奇观;圣经山南邻相峙的紫金皇冠峰,"天沟"壁立,怪石嶙峋,洞庵毗连,临泉环绕,全真祖师王玄甫、七真人之首马丹阳先后在此建庵修炼,并称其为"洞天福地名胜处"……
  昆嵛山的诱人处,根本在于她的原生态、极少人为破坏的自然本色。有茂密的森林,藤萝攀附,人难深入。南国的水杉,北国的红松,均在这里成林;名贵的人参、鹿衔草、天麻,在这里安家;涧涧流水,清澈透明,随处掬起可饮;遍山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蝮蛇,是季春至孟冬季节登山的唯一威胁,人们戏称为"昆嵛山的保护神".昆嵛全山十二景,分区祥记其景观。其十二景为:泰礴观海、昆嵛叠翠、龙池喷雪、烟霞神清、太古清流、高山平湖、山市蜃楼、麻姑洞天、摩崖圣经、东华紫府、玉阳洞天、昆嵛长城。
  昆嵛十二景
  之一  泰礴观海
  至元辛巳(1341)按察司幕张周卿写诗《奉檄到宁海遥望昆嵛一带诸山》:"城郭山光翠欲流,人家疑与水相浮。直从西北天高处,行到东南地尽头。三面波涛连大海,一隅形势限中州。海风吹落无尘句,要向昆嵛顶上游。"这是受杜甫《望岳》诗的启发,而写成"望昆嵛"诗,但"三面波涛连大海,一隅形势限中州"的壮丽景观,确实吸引无数古今名人"要向昆嵛顶上游".
  今登泰礴顶,从东路乘车顺盘山路可直达山巅,当然不如徒步从西路攀登细品山色妙处为好。登上极顶,任何季节都能看到北海和南海。北海最近,海边白浪如在眼前,绿色的海防林蜿蜒如带;再远,海天一色,难分莫辨。天气好,西北可直见蓬莱及海中长山诸岛,让人联想,也许那就是古人所指的海上三仙山。南海稍远,晴空高阳下,波光粼粼,煞是耀眼。海东南的九顶铁槎山,挡住视线,西南的大海便无边无际,至于天海一片了。东海最远,最好是早晨晴天,看东海日出。先见淡淡的桔红,再见飞霞东天,深红,深桔红,半轮红日出海,海水也似被太阳粘起,日渐出,要离而未离海面之际,大海似把太阳拉长了,互相牵扯着,突然断开,一下子太阳脱离大海,一跃而出。那景观衬着近处苍茫山色和大河深涧,不能不使人心旷神怡,激情澎湃。
  万籁俱寂中,登极顶观三面大海,是仙山之祖昆嵛山的最大魅力之所在,他处难有。这一山观三海的景观叫人想到"寿山福海"的堂皇和博大,感到"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豪迈;让人洗心涤虑,超尘出世,顿生忧乐天下之慨;让人进入新境界,立志要做大学问,做大事情,乃至想起韩愈的名言:"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从而激起为伟大事业而奋斗的雄心:"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前人又有"泰礴云海"之说。春、秋之晨,登极顶观云海,缥缈欲在仙境。只见烟波汹涌,如万马奔腾;千峰微露,似渔帆点点。1987年9月,文登县文化馆许夕堂费5天时间,一日4时半,终于在泰礴顶电视转播塔东口摄成"昆嵛云海"一景,图中近处右侧云雾之上有绝壁,其余为雾海,偶有尖峰出露,似仙岛,似渔舟。此片沿用至今。"泰礴云海",为众多摄影师和书画家所青睐。为观海、观雾、观日出,往往不惜在山巅住宿多日。
  之二  昆嵛叠翠
  昆嵛山树木参天,百草丰茂,群峰耸翠,层层叠叠。古人遂以"昆嵛叠翠"为昆嵛一大胜景。清初文登知县王一夔有诗:"凌霄山色接空灵,点点晴岚列翠屏。海岸气吞千仞白,峰高影入半天青。悬崖飞瀑吼阴雪,峭壁横林拂曙星。鸟语溪声喧不断,钟鱼风送上方听。"其中"列翠屏"三字是诗眼,最真切。由于赤松等常绿针叶林繁茂,全山四季皆绿,只是夏天鲜绿,冬季苍绿而已。从北区南望,有两个点观叠翠最佳:一是庐山上的观海台,视野开阔,南望层峦数不尽,直达东南的泰礴顶一线,场面宏阔壮观。另一处即龙泉镇驻地西河桥头,南望大山,近在眼前,层层"翠屏",生动可触。清朝牟平人杨维乔聚唐人诗句成"昆嵛叠翠"五律:"灵山多秀色,绿翠如芙蓉。青霭远相接,林烟晚更浓。猿岩飞雨雪,瀑水映青松。暂策为龙杖,还希物外踪。"
  西南冯家镇的尼姑顶,南北皆可见层峦叠嶂,北望幽深,起伏层次多。南区紫金峰顶北望,阳光下远山淡蓝,泰礴顶清晰可见,满目青翠,比在山北南望,更显层分缕析,翠绿欲滴。
  最佳点,视角转换最宽广,莫过于从泰礴顶登上转播塔20—30米处,东西南北,群山尽收眼底,千山比绿,万峰竞秀。
  另有两处昆嵛"跌"翠景点。一在东殿后村东南,一在马家都南、小天山之北。两处皆处山阴,悬崖横立,冬雪厚积。每到春风送暖,两处悬崖积雪慢慢融化、凝结,雨水至惊蛰时节,长长悬崖上的积冰,会"轰"然一声跌落崖下,山民见此,就会说"昆嵛跌翠,春耕开犁",成为当地一种"物候"现象,也是昆嵛一景。
  之三  龙池喷雪
  昆嵛西北一峰称"苍山",海拔685米。其西北麓,崩崖对峙,有石壁下垂150余米,飞瀑喷雪,依次跌入石壁中九个水池,喷薄下山。九池大者直径4—5米,小者2—3米,水质清冽,各深数米,俗称九龙池。相传是张木匠、赵铁匠打造的九条龙除灭黑龙潭中的害人黑龙,来此定居。山如此高,水如此泄,招来众多诗人吟咏。原来池旁峭壁上刻有金代李太守题九龙池的诗词,已漫灭,照片载于民国《牟平县志》。明朝宁海州州同焦希程《九龙池》诗:"谁将一片石,第凿九龙池。淑气千峰合,灵源万木滋。境幽人不到,迹隐事难知。料得池中物,风云会有时。"时,焦希程正被贬官于宁海州,借此以自励也。
  附近百姓对龙池顶礼膜拜,在池北山下建九龙庙和戏楼各一座,为天旱祈雨和祭祀还愿所设。每年六月十三日开山会,好戏连台,万头攒动;山巅所立龙王阁,纯巨石搭成,上覆小屋殿顶,屋殿两山刻祥云精致。
  昔日石壁峭立,游人只能攀上第四池,再上则壁削苔滑,无法着足。现国营林场已在崖畔凿壁成阶,安装铁扶手,游客可登石阶直达山巅首池之上,绕道龙王阁,南望天然"石老翁",栩栩如生,就在眼前。杨维乔集唐人句作《龙池喷雪》五律:"石岸行将尽,清溪路不遥。春山晴后绿,瀑布雪难消。珠影舍空澈,龙宫锁寂寥。登临信为美,随兴雪花飘。"古人以"龙池喷雪"为昆嵛胜景之一。
  之四  烟霞神清
  烟霞洞位于昆嵛山西北烟霞山。洞,本为天然,后人又加工扩深增广。洞呈椭圆,纵深7米多,最高3米,最宽4.4米,洞内壁有多处元代墨迹、题记和诗词。洞内东壁刻大字"烟霞洞",相传为王重阳所书;洞外左上角亦刻烟霞二字,略小;洞门右侧,有明代石碑一,已残。洞处峰峦环抱,林深谷幽,危岩耸立,石径迂回。每遇阴霾,烟雾缭绕,时有霞光映射,七彩斑斓。古人以"石洞烟霞"为昆嵛胜景之一。杨维乔集唐人句为五律:"形胜得仙家,应忘道路赊。乔林百尺木,岩秀几重花。风暖鸟声碎,云深涧户斜。仙人何处在,窗里发烟霞。"
  烟霞洞为金大定八年(1168)二月,王重阳祖师带弟子创立全真道之地。洞内原有七真石像,毁于"文革"前;1998年6月28日,新加坡华裔王永元先生捐赠七真人石像,安放于洞内。其东南侧原有全道庵,邱处机于金祐二年(1214)改名神清观。1940年前后拆毁,2006年修复。庙院有古银杏多棵,有北方最古的杜松一株。有"铜碑"等古碑多面,保护完好。主殿有祖师殿、七真殿,有道人主持。
  烟霞洞周边的自然景观,由邱处机命名14处,现一一皆在,但当时并未勒之于石,进山者不可不一一辨认观赏,领略其韵味。
  神清观位于烟霞洞之东约500米,原为东牟彭城先生刘吉于金祯元年(1153—1155)年间所建。金大定八年(1168)二月,王重阳携弟子马丹阳、谭处端、邱处机、王玉阳入昆嵛山开烟霞洞,在此论道,生活起居有时在此庵。
  明昌初(1190),全真教掌教刘处玄长生真人过此而命名"全道庵".泰和六年(1206),邱处机请额改名"神清观".此时,昆嵛山全真道观达鼎盛时期。不久,贞祐年间杨安儿起兵反金,牟平郝仪率众响应,盖因全真教已得到金庭支持,故反金起义军郝仪等攻上昆嵛山,将前后山道观等焚毁殆尽。兵事息后,文城文山通玄大师王志兴来神清观旧址,居数年未得恢复。直到壬辰(1232),一些大功德主张公及地方政要捐资复建。壬寅(1242),冲虚大师李弱志、庚戌(1250)葆光大师姜志程到燕地请旨改观为宫;至丙辰(1256)春,"七真殿"恢复。元宪宗蒙哥八年(1258),遂立《重修神清宫碑》,即"铜碑".(碑文见《艺文·金石》编。)蒙古马儿年(1294)七月十七日,蒙古哈鲁罕大王为保护烟霞洞和神清宫发布令旨一道,残碑存于今神清观中,内有"大昆嵛山东祖庭"的提法。元末明初,神清观又惨遭破坏,重修后,又称"神清宫".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明廷颁《道大藏经》一部5485卷,神清宫与玉虚观各领半部。至清末,前后共六次重修。至民国,渐废。20世纪50年代,所藏道藏数千卷,被撕毁用作苹果包装;60年代,只剩残碑、杜松、银杏等,一片残砖断瓦。
  2006年9月,国营昆嵛山林场动工复建神清观,2008年4月26日落成开光,资金由牟平籍香港友人杨世杭先生捐助。正殿有五祖殿、七真殿,并有两厢和山门、阙楼。原有"三宝"——铜碑和古树杜松、银杏均在。杜松树龄250年,是中国北方仅有的古杜松;古银杏尚有2株,树龄200年,最大的一株银杏已于"文革"中伐去,24马力拖拉机运了12趟。
  铜碑:元宪宗蒙哥八年(1258)超然大师赵志强、葆光大师姜志程,为纪念益都松省张公、牟平县丞刘国基、牟平县管民长官贺元吉、昭毅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兼知军事蒋思聪、昭毅大将军右监军宁海州管民长官兼胶潍莒密等处总管万户蒋思明等人出资重修神清宫而刻立的碑,现仍在神清观院北侧。碑高250厘米,宽105厘米,厚14厘米。碑石青绿,质地细密,扣之铮铮然发铜器声,故俗称"铜碑".碑文多泐,难以卒读。但记烟霞洞发现经过,神清观(宫)沿革甚详,不载于史书。详见牟平博物馆张凌波发表于《中国道教》2005年5期中的《□□神清宫记》,"□□"应为"重修"二字。本志《艺文·金石》编全载该碑文。
  唐四仙姑石龛  位于神清观东北清风岭下。唐四仙姑生平见《人物》。仙姑殁于金大定七年(1167),邱处机厝柩于清风岭一石穴中。垒石为门。160余年后,即泰定四年(1327)冬,山东宣慰同知泰不花见东华宫存石刻宁海王赠姑"寓真资化顺道真人"令旨,即回烟霞,叩坟瞻礼,与宁海州监郡拜也与判官蒋本敬,首出己俸,及诸司属共施钞30锭,付东华宫耿道清,与神清宫提举林道润共办此事,命工伐石修砌,迁瘗立阁。石阁长宽各2米左右,高约1米,上覆整石雕刻的小屋殿顶。在旁立碑,鞠孝恭撰记姑德。"文化大革命"中,约1968年遭破坏。现残碑及石刻图案残块,均集于旧址附近。
  之五  太古清流
  泰礴顶之南,有古寺无染禅院。院之东有河,名太古河,风景秀丽,有小九寨沟之称。溯河而上,两岸绝壁,林木参天;中夹清流,以冲刷光滑的山岩为底,随山势曲折,或成激流,哗哗作响;或成飞瀑,溅珠飞玉;或成巨潭,清澈见底,倒影山树。沿河上行,或在激流上跳过,或踏巨石跨水流,耳边是哗哗水声,眼下是翡翠般的湍流。上行约2000米处,天成一椭圆形石底水潭,周边山石光滑,可坐可卧,水清如无,若冒昧地跳入潭中,水竟深至腰。西岩上刻字曰:"王母娘娘洗脚盆".由此上行500余米,其右侧削壁横列,高12米左右,古代凿有数排小窗般大的石龛,有人谓龛内曾供石刻佛像,有人说可能存放过僧人骨灰,已难考证。相传不少女士来此拣小石块往龛子里投,中者可生男孩,有人则说扔进者吉祥。
  过石龛岩壁北行,山崖迴转九十度,水流折冲,飞珠溅玉,岩壁上刻大字"玉屏池",令人拍手叫绝。
  再向上行约1000余米,有巨岩阻水,岩下有深潭,枯水时,水在乱石下潜流;巨岩上有不很深的"脚窝",称"脚踪",又称张果老神驴留下的蹄印。上行不远,西侧有一夼相通,翠绿如滴,得名"抽青".山路至此而止,若继续上行,需有探险精神,顺河夼而上,树木藤蔓错杂,水流或明出成涧,或潜流地下,可闻其地下泠泠水声,却不见水形。1948年《昆嵛县简志》中提到"昆嵛山中有暗河,长6—7里",应指此处潜流,再行数里,方见水潭。抬头东北望,小崮子、大崮子,矗矗插天。行走在小崮子之西夼,可寻古代"避风庵"旧址,巨石垒成"包台"两层,台上成平地,有房基遗址。相传张果老曾在此修炼。再北行,西夼称"瓷器夼",有人在这里见到瓷碗碎片顺山坡不规则排两行,白底蓝花,误认为古代这里是大海,船载瓷器在此触礁沉没。实为抄山路到岳姑殿赶庙会的肩挑小贩在此跌倒,留下的瓷器残片,此夼附近山崖有著名的孔雀石。岩崖之巅,有一巨岩斜卧,似孔雀回首,惟妙惟肖。至此,大夼中的水流越来越细,或明或潜,两边是落叶阔叶林,松树偶而见之,直到泰礴顶西侧的寒风岭下,方是太古河的源头。这条夼得名老林夼,是昆嵛山里最长的夼,长约万余米。
  大雨季节,难以上行;要寻潜流声,需在枯水季。因此河此夼山高林密水长,人迹罕至,原生状态,故称"太古河".
  之六  高山平湖
  太古河下流至簸箕掌,遇寨粮口处,20世纪70年代起,在此拦河建双曲拱石坝。2000年6月,完成坝高38米,总库容390万立方米,坝顶海拔166.38米,下设两台机组发电,各装机160千瓦,有环山水管直通葛家镇。
  水库处于昆嵛山深处,似为仙山设置的一面巨大的镜子,山姿树影俱收其中。可荡小舟,可垂钓于岩畔,舒适静雅。若雨季山洪汹涌,则见宽217米的石坝成一巨型瀑布,飞流直下,雷霆万钧,吼声震耳欲聋,令人心惊,成为"高崖飞瀑"一壮丽景色。
  正在修建的海拔600余米的节能电站上水库,位于泰礴顶东麓"宫院子",宫指北侧山下的三皇宫,全石筑,库容800万立方米;下水库在六度寺东南。白天上水库放水发电,晚间利用多余电力抽水达上水库,将形成一新的更高更大的高山平湖,为泰礴顶区再添新景。
  之七  山市蜃楼
  清代王渔洋《池北偶谈》第26卷载:"文登昆嵛山有山市,恒在清晨。遥望之,山化为海,惟露一岛。岛外悉波涛弥漫,舟船往来。山下人但觉在雾气中。"也有在晚上看到山市的。清朝举人、牟平人赵子辕《山市歌》小序:"四月望前,携道童暨小仆,登清风亭(在岿山太极宫南——引者注)看月,瞥见山市,真奇绝也!夜将半,乃作大雾,归卧枕上赋此。"
  在昆嵛南海、北海,偶有海市出现。2006年6月29日18时,北区大窑镇西北海域上空出现海市。开始时,上空出现一些山峰,后山峰渐渐变成悬崖峭壁,附近有楼房等建筑物,峭壁附近又出现清晰的火焰,峭壁另一侧出现两个白色广告牌。海市持续约40分钟。
  山市、海市,亦称"蜃景".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有时伴有全反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形成的奇异幻景。常发生在海边和沙漠地区。一般有上现蜃景、下现蜃景和侧现蜃景,也有其他更复杂的蜃景。昆嵛北海,西至蓬莱庙岛,是出现海市最多之处,而"山市",在别处却少见。
  之八  麻姑洞天
  麻姑洞天位于姑余山上,即龙泉镇东殿后村东南1500米处。
  到麻姑洞天的山路有二:东路和西路。东路由国营林场总部乘车沿公路东行南转,约1500米达坡里庙。这里原是林场总部所在。院内外古树参天,古庙甚多。三官庙、财神庙、月老祠,皆复旧观。由此舍车徒步,沿潺潺溪流西行北折,攀登石阶,中有亭可歇,约1小时可达山上。
  西路自东殿后村南起,徒步登攀,山坡渐行渐陡,抵岳姑山西北侧,可见原有山门石柱、石条、石刻,零散于坡上,参拜亭基座完好。再向上,穿过密林、灌木丛,可达岳姑殿西南。这里遍地有明清时的断碣残碑,瓦当、彩绘雕饰遍布。转到殿南,拾阶而上。阶是旧物,略加修整。上得高处,右侧壁立悬崖下,有敞口石洞,壁上刻"小憩"篆字。近顶,左侧一平台,上有天然巨石南北卧,其北段有天然圆洞,深约80厘米,直径40余厘米,有水不涸。相传神医华佗曾在此取"无根"之水调药,有神效。从此右转,拾阶再上,即入山门。山门篆额"岳姑圣殿".进门左侧巨岩高耸,竖刻"泰山支脉"四字。《焦志疏考》作者杨墨认为:元代全真兴起后,丘处机作诗贬斥正一道,将麻姑仙殿改为"岳姑圣殿",丘处机固然有"麻姑不自蔡经传,只是东方后学仙"之句,但丘的师父王重阳确有《题麻真人观》诗,有"躬参真圣望昆嵛,峦影岚光锁太虚";"黄金铸就真灵性,白玉装成旧始初"等句。称麻姑为昆嵛之"真圣".故至少不能凭丘处机几句诗就断定全真道士会据此而拆毁麻姑大殿,况杨墨先生并未举出一件实证。查1993年版《泰山志》第四篇:"明洪武三年(1370),随着封禅制的嬗变,朝廷取消岱庙主祀神‘天齐仁圣帝’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随后,祭祀泰山神和碧霞元君普及民间。"看姑余山上的进香碑刻,证明此处祭碧霞元君之神不早于明代中叶。且"道士"无权确定废旧神,立新神,那是庙"东家"即周围数十村的"会首"们才能定夺的。故"全真道士"拆、改此庙,不是事实。故山门西侧"泰山支脉"四字刻石也不早于明朝。
  山门正殿三间,中坐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像。院内墙脚下,散放着断碑残碣,大多为清代进香人的碑记。1935年8月,张连珠为首的中共胶东特委在此召开秘密会议,研究部署"胶东暴动"计划。
  但人们没有忘记麻姑仙女在此升天的传说。从岳姑圣殿走下台阶东转,可见"虚妙真人仙楼",内彩塑麻姑仙女,长发过腰,年轻健美,左手按一虎,其身微倾,楚楚动人。其阁后有3米多高的麻姑仙冢,由多层块石砌成。其南有"护冢碑",上刻符咒。民国《牟平县志·杂志》:"按姑余为大昆嵛之中峰,仙堂创建,不知其伊始,重修于唐光化中,又修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元丰间有碑,述仙迹颇详。政和六年(1116)。封姑为虚妙真人;重和元年(1118),又赐额曰显异观。盖献樱乞槐之事,凿凿有据焉。仙姑冢在祠堂基址下,道光己丑(1829)翻修,掘旧址,深三尺,见冢穴,亟掩之。堂北石壁,平如削,有‘麻姑大仙塚’五字,斗大,深寸许,石泐尙可辨,堂之下岩有古洞,传是修炼处。"原来赐额的"显异观"就在山上,观中原有"宋姑余大仙并翻修殿碑铭",现基本完好,巨碑立于赑屃之上,惟字迹半已漫灭,为麻姑观主王守缘所立。
  麻姑洞天兴盛于唐宋,明时主峰换祀岳姑,后显异观移至龙泉水库西北300米处,且改祀吕洞宾。但麻姑传说仍在昆嵛山区民众中广泛流传。自明代万历年起,每年四月十五日举行庙会,届时5万余人祭神求福、物资交流、看戏娱乐,为胶东著名山会。
  麻姑洞天,山不算太高但陡峭,尤其是西南梳妆楼,海拔355米,无台阶,陡峭光滑,登攀者宜慎:四肢着地,匍匐上下。山巅原有"梳妆阁",巨石拼成龛;旁有《兴修虚妙真人碑记》,篆额,碑"高四尺,宽一尺六寸,石多剥蚀,疑是唐宋创建".阁与碑在"文革"中被推下山崖,山顶仅存三块巨大石条,应是原石龛之基座。
  之九  摩崖圣经
  从紫金峰西侧沿石兽路北行约1500米,路东侧有"姜氏庵",为王重阳向马丹阳秘密传道处,原址在文登山下。再前行约300米,便可仰望海拔358米的"圣经山".沿着石阶,登上70度的"好汉坡",即到"风凉洞",洞南有"观风亭",供游人小憩。倚亭栏俯视,脚下是百丈悬崖;向南远眺,田畴阡陌,尽收眼底,远处海天一线,渔帆点点。北上数十米,可见"山神庙"和"龙王庙".在松石间攀行百米许,有"朝阳洞",倚山凿进的石洞仍完好,为元代道士李道元所为。内有七真石像,外西侧南向有石龛、石香炉,与石洞山岩一体。洞之西侧巨岩裂缝,仅容一人通过,东崖2米以上西向刻"洞天",西百米相对的悬崖上东向刻"福地",字径约1米。
  混元殿  再北行,可见混元殿,又称"祖师庙".古松环立,西临山溪。中为主殿,宽3.04米,高3米,二层小屋殿顶,全为巨石所筑,内奉太上老君石像。内东西两壁嵌元代石碑各一,因不受风侵雨蚀,字虽小而大都可辨,记建庙始末和地方仕绅及功德主等;南向仅开一门,门上额书"混元殿"三字,字径30厘米,行楷之间。东西两侧各有一陪殿,上各覆一方形巨石,雕刻作单层小屋殿顶。石阁各宽1.5米,进深1.05米,高2.6米,其中底座高1.4米,1994年修复时被凿去后内壁浮雕,改设为石像。西为"玉上太公三清之阁",内壁两侧浮雕也被凿去,奉玉清境洞真教主元始天尊、上清境洞玄教主灵宝天尊、太清境洞神教主道德天尊三神像;东为"天地水府三观之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帝。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内东侧原有石刻文神浮雕,西刻武将浮雕,尙清晰完好。由西北角的山岩攀援可上主殿之顶,殿顶由巨形石板组成二层小屋殿。其中心有一石柱,上顶圆石球,喻宇宙;其基部分别按南北东西四个方向刻"天、地、日、月"四大字。混元殿虽古朴无华,规模不大,但揭示了道教的宇宙观。"混元"为混沌初开之时,元气之始,喻老君开天辟地,天地日月初分。"三清""三官",是道教供奉的主要神灵。在整个昆嵛山道观建筑中,"混元殿"是独一无二的。
  《道德经》摩崖石刻  由此西北行200米,可见山巅"月牙石"屹立。其另一半滚至山坡200米处,倒扣成一洞,完好如初。石上不见人工钎凿之痕,金元时的道徒怎样将这山岩一分为二,至今谜不可解。石高5米,长15.6米。其阳面随石天然起伏,阴刻《太上老子道德经》上下两卷7000余字。字径约10厘米,楷体竖书,结构谨严,古拙苍劲,因落款小字已漫漶不清,分析刻石应为东华宫主持耿道清所为。石刻《道德经》文本近似于元延祐三年(1316)三月廿四五日赵松雪手书本。五十四章以上,仅有六七处与赵本文字不同,字迹百分之七十可辨,五十四章以下,可辨者不足百分之三十。第三十八章前有与标题同大的6字"老子德经卷下",却无"卷上"标题;末有"老子道德经下终"七个大字。其标章方法也较为特殊;石刻文本与《孟子》一书的标章法一致:取本章前几字为题,如"道可道章第一","天下皆知章第二"等。此为全真道与儒家文化相容相结合的证例之一。所以,《道德经》摩崖石刻及其特殊文本,均属国内仅见。2006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中国旅游大全》《中国道教大辞典》等书。刻字者为保护字迹少受雨水冲刷,在巨岩上前方凿有30厘米深的石渠,让崖上之水顺渠东西流下。这是昆嵛山众多石刻中唯一保护范例。但山巅风大雨狂,历经约700年的侵蚀,石刻字迹已在迅速风化脱落,极待建棚保护。月牙石之西,有一稍小的岩体,高3米,长4.5米,阳面阴刻"圣经山"三字,字径约50厘米。大字下阴刻小字200余个,大多漫漶难认。圣经山之名,源于此。
  天然老子像  圣经山西南,即王家场山东南麓,俗称北崮子,一石山突起,整座山浑然天成老子半身像,依北面南,眉目清晰,须发可见。近看岩崖高耸,人不可攀。随岩石起伏,形成老子的五官与须发,全凭天工造化,是昆嵛山特有的奇观,紫金峰西麓天沟西端是最好的观赏点,游人每每驻足赞叹、拍照留影。金元时的真人之所以在圣经山上刻《道德经》,极可能与其西南侧天然老子像有关。
  圣泉  自"圣经山"石刻西下,曲折百余米,过石桥,有"圣泉":巨岩错垒参差,形成一石洞,可容一人进出,洞内稍大可容七八人,泉水自岩间涌流,甘洌清澈。多有到此取圣水者。圣泉水蜿蜒下流,形成小溪,成瀑布,成龙湾,汇众溪流经东华宫西侧,汇古桥河、母猪河入海。沿途一直水清见底,岸边草木茂盛,是该区主要水源。圣泉西北坡,地名"珠宝殿",传说"珠宝殿,珠宝殿,金箔银箔十二扇,找一扇就能值个宁海州和文登县。"
  众仙坟  由圣泉东南下,也可由"福地"刻字西上,均可见"众仙坟",应是金元明全真道道士的石墓,状似石阁,最高者3米,底座也高3米。现存石幢6座。有古代刻字"众仙坟"三大字,字高75厘米,横书。有的石墓有大块石刻浮雕,已风化漫漶。另有墓前一石直立,北南分别竖刻"出生入死""不自知觉"等道教名言。此处背山向阳,南见大海。石墓东西横列,墓前有近百米的东西石崖,崖下皆深渊。
  圣经山上奇石多,如金鸡石、龟石、赑屃石等,让人目不暇接。
  之十  东华紫府
  位于昆嵛山主峰泰礴顶南5.6公里、文登市葛家镇东西于疃村北。与"摩崖圣经"组成昆嵛山南麓全真道洞天福地。
  紫金峰  从葛家镇驻地西行数里,在公路上即可见路北一峰峭拔耸立,因其山形似帝王戴的紫金冠而得名。紫金峰三面傍峻岭,南临平原。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马丹阳路过此处惊叹道:"此洞天福地名胜处也。"遂在峰后筑契遇庵,传道修炼;在山之阳建东华庵,其弟子又扩建为东华观、东华宫。康熙九年(1670)十二月,"紫金崮崩",一阵巨响,烟尘消散后,山体出现一条深数十米、宽1~2米的东西向"天沟",将山体一分为二。此"沟"东西长数千米,成为天然奇观。峰之阳,有一巨岩,上有石砌"玉皇阁",内奉玉皇大帝石像,周四角分别雕龙头昂首。
  台下有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李道元开凿的石洞,曰紫府洞,俗称东华洞,洞口向南,内奉五祖七真石像。五祖即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祖师钟离权、纯阳子吕洞宾、海蟾子刘海蟾、重阳子王重阳。洞壁似经巨型钵盂刮磨,不见斧凿之迹。1994年将此洞延伸一倍多,并补雕石像。后将原有马丹阳、孙不二石像找回置此。有巨型方石为香炉,旁刻:"大德十年六月,少阳日,东华宫十方云水道众同开洞府,共结缘许志。"洞前原有诏文碑:"皇庆元年(1312年)十月立,楷书,篆额,碑高八尺五寸,广三尺四寸五分。碑额题‘诏文之碑’四字,横列,字径五分五寸。碑凡五层,四层俱诏文:第一层二十七行,字径九分;第二层二十九行,字径九分;第三层三十三行,字径八分;第四层二段合为一列,凡三十四行,字径八分;下刻衔名、年月,凡三行,左读,字径七分。"(见《山左金石志》)碑今不存。洞之东谷石崖下部,刻"灵源泉"三字行书,但今此处平时已无泉水涌出;洞西有石阶,巨岩刻"天门"二字,字径1米。由此登玉皇阁,阁后有亭翼然。上攀至天沟西侧,西北远眺可见天然圣人像——老子像。1990年威海市史志办主任苗丰麟在此北望,发现这一奇观,因名"天然老子石像".沿天沟石阶上攀,仰见一线天,人两手可触南北石壁,一层层上攀,不敢回头俯视。经一曲折,再攀,有亭可小憩,西有"舍身崖",下视无底,有铁栏防挡;登顶峰北岩有古石刻"紫金峰"三字。山巅有新建石庙,奉太上老君。1997年11月,建成1680米的空中索道,北站至圣经山南麓,南站即在紫金峰上。峰巅远眺,北可见泰礴顶,南望海面金波闪影,目空千里,村烟如画,俯瞰白鹤涧泉,蹙纹叠縠,令人流连忘返。
  沿峰东侧"天沟"下,有两块巨石落天沟之上,人从其下过,颤慄不止 .绕过山角右行,有长廊,可观山远眺,可坐饮矿泉。由此盘桓曲折下山,树木花草,多有未曾见过者。
  东华宫  东华宫在紫金山前,为昆嵛山三大宫观之一。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马丹阳过此,以紫金峰前为古仙人东华帝君故宅,复营殿堂曰"东华观",后改名"东华宫".有邑人于怀瑾碑,郭天赐书。(金)贞祐之兵,山东大乱,宫遂废。后王玉阳命其徒扈庆真复葺之。元大德六年(1302),李道元自云州来,竭力兴筑,开石洞曰紫府洞,俗名东华洞;在三清殿东侧建八角琉璃阁并建五华碑。《山左金石志》云:"东华洞五华碑八种,皇庆元年(1312)十月立,俱正书。第一碑高四尺三寸五分,广一尺七寸,刻至元六年(1269)诏,十六行,字径八分;第二碑高四尺三寸五分,广一尺五寸,刻至大三年(1310)诏十三行,字径八分;第三碑刻至大三年诏十四行;第四碑刻至大三年诏十三行;第五碑刻至大三年诏十三行;第六碑刻至大三年诏二通,凡十六行;第七碑刻至大三年诏十六行,自第三碑至此高、广字样与第一碑同;第八碑刻至大三年诏,凡十行。后皇庆元年岁月及题名四行,高、广、字样与第二碑同。案此碑共八种(修志者按:中碑较高,四面刻字,加上周立四碑,共八面;上覆浑然一石刻就的顶盖,成一碑亭),总谓之五华碑,盖以东华五祖为之冠,而自七真以下连及后贤,历次加号制词并列于石也。碑惟首一通是至元六年制词,馀皆至大三年制词,但末碑独有皇庆元年立石一行。玩其碑式,八碑相同,知皆是皇庆元年所刻也。"中为东华帝君碑,碑额篆书"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碑"十二字横列(尚存"紫府辅元"4字),赵孟頫篆额;邓文原撰文、张仲寿书丹,碑文三十行,字径一寸。碑(记)载阮元《山左金石志》中。该书评曰:"此碑撰文者邓文原,书碑者张仲寿,篆额者赵孟頫,文既典重有体,不蹈元人窠臼,书法颇与文敏相埒,而文敏篆额,结构谨严,不类他刻,可称三绝。"亭之下为石狮,登者蹴狮乃可上。又至治三年(1323)李真人道行碑,张仲寿撰并书篆。又大德九年碑,焦养直撰,张仲寿书丹,谭振宗篆额。又至正六年(1346),增修东华宫记,东牟处士秦才篆额,东牟逸士崔佑撰并书。其见于明者,有景泰四年(1453)重修东华宫记云:"文登县信官蒋理,原籍苏州府嘉定县,发心施材,壮塑东华宫圣像,祈保平安如意吉祥。自是以后,无重修者。相传殿毁于火,其在明中叶以后欤。今栋宇已颓,历代碑碣林立。山水雄丽,规制森然。郭、张诸碑,功深字学,金石中璆琳也。"宫之南,原有石桥,称"仙人桥";桥端立石翁仲二,称"石将军"或"二仙人".桥之南,有石坊一,额书"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十字,楷书。2005年出土,已埋于圣经山石坊后面填花坊之后。
  东华宫于20世纪40年代再毁于战火。今尚存两座八棱巨形石柱支撑的"紫府洞天之门"石阙及残碑和石狮等,皆金元时道教遗迹。1980年,东华宫被列为文登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春,文登市人民政府决定重修东华宫。规划共设12个殿堂的单体建筑,占地5.2万平方米,比原址扩大四倍。同年举行东华宫奠基仪式。1993年5月20日,主殿三清殿于旧址北侧竣工,为神像开光。2007年,威海老子全真文化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人民币,在原基础上,将圣经山和紫金峰景区重新规划扩建,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分9个功能区:紫金峰道教文化游览区、圣经山道教文化游览区、老子道教文化景观区、双乳峰休闲娱乐度假区、黄龙水库休闲度假区、圣经山庄养生度假区、黄龙岘(含昆阳)樱桃果园体验区、西于民俗风情体验区、东于议城红杏金梨果园观光区。建设目标: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基地、中国道教文化的朝圣地、中国养生度假福地、中国山东乡村旅游胜地。最终将圣经山区打造成中国5A级精品旅游区。其中东华宫为三进院式宫观。套院中心设东华帝君王玄甫草堂一处,草堂由草庵、草亭、柴门、石井及王玄甫雕像组成。草堂周边观殿以陈列展示全真教及全真七子、教义教规、大事记为主题,并重点介绍王重阳创教的经历及生平。工程分三期,每期3年,计划2015年建成。工程尚在建设中。
  契遇庵  位于紫金峰后"白玉台"下。白玉台为庵东山上一天然方形巨石。岩西侧阴刻"契遇庵"三字,竖书,楷体,字划沟边平刻,字宽35厘米,三字长140厘米。字之南落款,由南至北竖刻:一行为"住庵道人谭致真",二行为"圆明道人李道昌书",三行为"施主王道元、孙仲益、曲成".后二人亦单行排。再北为石匠名。石刻东南下坡,有泉长流,成小池九,分别为:玉华、金莲、龙吟、虎啸、化生、婴姹、王母、洞天、彩云。皆马丹阳命名,旱潦水不盈涸。
  光绪本《文登县志》将此"九阳池"误为苍山九龙池,是当时修志者未至此地所误。九阳池之北,有巨形石锅、石臼等,庵即建在白玉台之西。白玉台下山岩有石刻"洞天",对面西山崖上有石刻"福地",尚可辨认。1993年,文登市政府在契遇庵原址恢复马丹阳命名的"九阳池"和契遇庵。庵内有马丹阳汉白玉坐像和生平图文展览。2007年,又遭山洪破坏。王玉阳《赠昆嵛山东华、契遇二庵道众》诗:
  东华悟得谨修持,
  契遇方能种紫芝。
  目下不离清净境,
  将来一会赴瑶池。
  之十一 玉阳洞天
  玉阳洞天,即玉虚观,位于泰礴顶之南20公里(直线距离)尼姑顶东坡坳谷,今乳山市冯家镇东北,亦称"圣水宫",为全真道圣地。这里群山绵亘,林峦深邃,水奇峰峭,四时幽绝,独具一方之胜。"中有紫气谷、石燕坡、鸣钟岩(又名吊钟崖,在观之南)、佛头峰(人头山)、二姑顶(尼姑顶)诸名胜。"(见民国《牟平县志》)现存人文景观有玉虚观遗址、玉虚观碑、玉阳洞、圣水岩和老祖殿,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虚观遗址  位于海拔425米的尼姑顶东侧,原为一庵,曰"圣水庵".据1987年在此出土的一块残碑记载,"圣水庵""始于汉晋",距今近两千年。传说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曾派尉迟敬德在此监修宫观,曰"圣水观",此说真伪无考,但"圣水宫"之名延续至今。《元史·五行志》:"元贞三年(1297)正月,宁海州牟平县获白鹿于圣水山以献。"从现存老祖殿内神台前一唐代风格的双层莲花卷草花纹石刻推断,唐时,这里应有一定规模的殿宇建筑。以后几经兴废,至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海上七真人之一的王玉阳奉诏进京为金世宗皇帝讲完道经返回,被门人弟子迎至此地,结茅为庵。金承安二年(1197),牒敕赐额曰"玉虚观".金承安三年(1198),王玉阳在京都为金章宗皇帝讲解道学后,携御赐金帛及元妃赐《道经》一藏返回此庵,门人约集 "善众门人""献木""献谷","剪荆芟草,夷峻堙谷",扩修殿宇楼阁、亭台桥榭,易庵为观。金至宁元年(1213)又牒赐"玉真观".此时,玉虚观"苍松偃盖,古桧蟠龙,碧瓦粼粼,朱门赫赫,神仙异人出没,天地英灵自然之气相聚".元代文学家元好问在《怀州清真观记》中称:"天下道院,武官为之冠,滨都次之,圣水又次之。"玉虚观时为北方第三大全真教圣地(《齐鲁书社》2005年出版《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347页误为荣成圣水宫)。自金至明、清,玉虚观屡经修葺,规模不断扩大。《宁海州志》记载:清咸丰四年(1854)为最后一次重修。重修后的玉虚观,殿阁庄严,碑碣林立,主要建筑有老祖殿(水洞西南,仍存)、龙母殿(原在水洞前)、三清殿、三官殿、三义殿、玉皇阁、万寿宫等(玉阳洞之东依次东排)。玉皇阁最为宏伟,分上下两层。下层为12根八角石柱(仍存石柱三根)支撑,上层为斗拱飞檐结构,内塑玉皇大帝像。阁顶为绿琉璃瓦。万寿宫为主体建筑,宫身阔5间,进深5米,墙外前檐有承重柱和阶廊,两山墙各有一碑碣,西壁为明代提督学政邵贤诗碑。东壁为一首和邵贤诗刻石,作者不详。宫内塑有全真道祖王重阳及全真七子像。20世纪30年代以前,玉虚观一年一度的庙会,规模很大,终日香火不断。1941年尚有道士4人。1942年后,由于日军扫荡,观内塑像被毁,道士逃亡,观宇日渐荒废。1950年后,观宇被拆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再遭洗劫。现遗址尚有观宇石基、石柱,山门前的石狮、石兽,遗址东面的石碑等遗存。1992年5月被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虚观碑  位于玉虚观的万寿宫院内,保存完好。此碑立于金贞祐二年(1214),通高5.66米,宽1.25米,厚0.28米,下有龟趺,额有四龙盘绕,碑额"玉虚观记"为州学进士范景纯所篆;碑正面柳体楷书阴刻金朝散大夫国偁撰文,宁海州学政、文山进士王良臣书丹。碑文1600余字,有对王玉阳修道之铭赞和对圣水岩殊常异境之描述。碑背面正楷阴刻"王玉阳宗派之图",记王玉阳弟子300余人。通观全碑,制式高大,国内罕见,宏伟雄浑,具有典型的宋、金风格,堪称精工巨制。该碑为研究金元时期道家活动的重要史料。
  玉阳洞  位于玉虚观遗址西北30余米处崖壁上,距崖下地面10余米。洞口呈拱形,高2.10米,宽0.85米。洞内略方,深6.23米,高3.26米,正中凿一神台,上下与洞内岩石为一体,四周可通,神台座原有太岁神白玉石像(今无存)。洞口东壁凿有五龛,西壁凿三龛,各龛内原皆有造像(今无存)。洞口外上方崖壁有"玉阳洞天"石刻,字径0.6米,为王玉阳亲书。洞口下方东西两侧各有12级台阶,相传为王玉阳亲凿。此洞为王玉阳及弟子门人修炼之处。
  圣水岩  圣水亦称"胜水",出于"圣水洞",位于玉阳洞西侧,相传为王玉阳所开。洞上方有数丈巨石峭立,洞口高3米,宽5米,进深6米,洞内宽处9米。洞顶呈圆弧形,与洞壁岩石相合处有一东西石缝,"圣水"自缝中涌出。《玉虚观碑记》云:"水不见发源,但嵌嵚之下,裂石而出,激激如线,味甘冷且清,春秋不变,水旱不知,蛙黾之属,未尝产焉。"《宁海州志》载:"洞中东西二流,自石罅出,洞滴激激如线,二源一停一注,十二年一周,东西相更替,故曰‘圣水’。且天将雨,则漏水,溅人衣裙,晴则否,山下之人以此(预判)阴晴,屡验。"经观察洞内水自东流源出,水质清澈甘洌,每小时出水约300千克,其西流无水出,但确有流水痕迹。洞内可储水10余立方米。满则溢出,相传当年圣水洞侧"有巨石飞出数丈",览者登之颇苦。王玉阳"遂登其巅,运锤三击,轰然有声,如雷霆振山谷,其石已堕".今圣水洞上方尚有玉阳亲笔石刻"圣水嵒"三字,单字高0.59米,宽0.45米,虽已剥蚀,字迹隽拔可认。
  玉虚观载于《中国名胜辞典》。1992年,乳山县政府做出逐步修复玉虚观古建筑及各景点的决定和规划。
  "十大景点"今考  旧时玉虚观十大景点,为人称道,然时过境迁,存废各异,特记之,以飨后来。
  一、虎涧春云:指南部下马山与人头山之间峡谷。旧时,这里流水潺潺,松翠浮云,风啸松吼,怪石森森,故名之"虎涧春云".
  二、风冈秋月:冈指玉虚观南里许一山冈。风冈秋月指每逢月夜,立玉虚观前观望,见玉盘搁于冈顶,时移滚动而西。值月夜万籁俱寂,立观前览玉盘搁冈,静极,当有所思焉。
  三、玉阳洞天:保存尚完好,位于玉虚观西。
  四、断岩圣水:即圣水岩之圣水。
  五、御碑濯雨:御碑指立于金贞祐二年的"玉虚观记"碑,"御碑濯雨"指该碑在雨中景象。今建高亭护碑,故碑不再濯雨。
  六、峭壁悬书:指玉阳洞顶悬崖西北阳面刻即墨郭仁化之七律诗,仍可辨认:"道高曾受帝王宣,敢得金书赐体玄。道法一身升羽化,铁槎山下水依然。"
  七、远峰卓笔:指下马山。自玉虚观远望,其形如笔直立。相传清初栖霞于七起义,被清军包围于此,山陡,于七下马骑枪杆(长矛枪)从山顶滑下,得以逃生,故名"下马山".
  八、石柱撑霄:指玉虚观之东,神仓前所立四根高大石柱,其年代久远无考,当早于玉虚观而立。
  九、竹园遗翠:玉虚观老祖殿西有竹园,竹林茂密,长年青翠,今仍存。
  十、松岭浮青:玉虚观后"莲花盆"下山坡上,原松林茂密,青翠参天,远望似青云一片。今尚未恢复。
  之十二  昆嵛长城
  据光绪《文登县志》和民国《牟平县志》记载:咸丰十一年(1861)春,徐州捻军东来,由青莱至登州,九月初六日入宁海(今牟平),初七日薄城下,初八日焚宁之关厢,初九日东进文登县境。文荣两县合力守昆嵛山口三十余处,守兵轮番堵御,凭高据险。捻军哨马屡至,守众掀巨石冲击之,捻骑不能入。初十日遂南去海阳等处。同治元年(1862),文城退休的原工部主事毕瀚昭商同县令陈汝楫,复兴团练,与在职回家省亲的户部主事张树甲,举人李厚恺,太学生吕体复,诸生王震一,监生于肇春、王国桂,从九品于文蔚、于东川等议筑昆嵛山石墙以防捻军。文登、荣成两县成立团练总局,全民动员,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丁出丁。就地劈石,分段筑墙,"五阅月而功成".设岗放哨,盘查行人,守御各山口。同治六年(1867),捻军大至,文荣守兵昼夜轮番守卫3个月。如:靖海巡检高英臣率勇守岊山口;从九品于文蔚率众守福岘口,其弟于文谟调遣守兵轮班上岗,并捐大麦百余斛,为本村乡勇做干粮。诸生刘宗向等率团练守殿后山口。捻军见有备,终未能东进文荣两县。
  调查附近村民,传说当年有神助,一天一夜就修成昆嵛长城。墙内居民出人工,或出资金,墙外居民不出。实际用时五个月,最快的城段三个月。界石村北的龙显庵,葛家西山的虎山顶李龙庙,背眼西口的李龙庙,皆建于此时,"佥谓神龙保护桑梓,威灵显赫,于是建庙享祀。"(见光绪本《文登县志》)
  城墙依山就势,山口与山坡平缓处立墙,山口留石门,墙一般高2米余,上覆石板伸出墙外若30厘米,墙底宽1.2米。墙外侧陡峭垂立,内侧筑站立台阶,或填土成台,便于登墙防守。按各山口间直线距离,总长73.3千米。今仍有墙体者占65%,存墙较高的有赵家口南北,虎山口南北,单耳山及山口,北端丰山等。
  较宽的口门自南而北有:徐家庄至青山口、小于家西口、曲家口、殿后口和新海口,多超过千米。险要不可攀处不筑墙,但设岗哨把守。
  南端唐疃口,在唐疃村南、村西挖壕,深、宽各1.7米许,泥土翻到内侧筑成土墙,高2米多。壕沟与土墙直通村东南横港。挖村南壕时,曾出土一风船上的大桅杆,粗一抱有余,有三道铜箍。村民出于敬畏将其埋在原处。
  昆嵛南北实有32座山口(旧志记31口,漏记小于家西口)。其中在今牟平境10座,余者在文登境或文牟、文乳边界上。1955年总参测绘局出版的1:25000地图上,对此有标记。城墙也清楚地显示出昆嵛山脊的南北走向。
  同治六至七年(1867~1868),丁宝桢、李鸿章先后于胶莱河西岸和直隶、山东运河两岸修筑围堵捻军的长墙,今已不存,而昆嵛山城墙尚有多处遗存,为中国现存建筑最晚的长城。
  如今的昆嵛山,被视为胶东半岛的生态屏障。尤其是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有效地加强了昆嵛山自然生态的保护,昆嵛山已成为全国大专院校的科研和实习基地,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的生态旅游业蓬勃兴起,已请国内外顶级设计单位全面规划,决心避开人工"公园化",珍惜天生自然态,为国人留住胶东最后一座自然生态山,天赐的洞天福地。
  文登有座小山叫昆嵛山,有空,来看看。(节选自《昆嵛山志》)  作者:王海靖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