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3-19 01:48
鄌郚总编

诗律平仄

  诗律平仄
  “平”就是古韵四声中的平声(不升不降曰平),“仄”就是古韵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有升有降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仄,是古人作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概括了古代汉语的四个声调。因此,要弄懂平仄,就要先弄明白古代的“四声”。
  “四声”, 是指古代汉语中的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声调,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独有的声调特点。古代的四声调值,现在已很难确知。唐代处忠和尚在《元和韵谱》中曾描述:“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  ,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代真空和尚在《玉钥匙歌诀》中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种抽象地描述很不明确,难以捉摸。但据其推断,唐宋时代汉语发音大概是;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促(短)调。
  古代汉语中的四声,在历史各个时期是逐渐发生变化的,宋代之后,平声分化为阴平阳平,上声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仍为去声,入声直到现在在江浙、两广等地的方言中仍有保留,但是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口语中已经消失了,有的变为阴平、阳平,有的变为上声、去声。所以现在以北方语言为基础的普通话中,已完全没有了入声字。但我们需知,在古典诗词和近代大多诗词中,还大量存在入声字。所以,我们在学习古典诗词时,还是有必要辨别古代汉语四声,尤其是入声字的变化。
  声和韵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诗词中,“声”是指汉语中的四个声调,而“韵”则是指韵脚(押韵)。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一般不能押韵。但我们应注意一字双音的情况,有时一字多意,同时也有两种读音,并分属不同的韵目。如“为”字,用作动词时解“做”,读平声;用作介词时解作“因为”、“为了”,读作去声。“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而在现代汉语中,除了“看守”的看读平声外,“看”字却读去声了。
  在古典诗词中,还有“四声八病”之说。主要是指南朝周顒、沈约等人所倡导的制诗用字应注意避免的毛病。四声是指平、上、去、入,应从严把握;“八病”是指在运用四声时所产生的八种毛病,包括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大体是指在诗句中的某字之间声调不能相同,句中字不能与韵脚同韵,两句各字不能同声母等。其目的是在诗作中追求声韵之美。但因过分苛求,往往会以辞害意,因此,后人很少遵用。然而古人在声调、修辞、制诗之严谨态度,我们还是应该学习的。
  古代汉语的四声,说起来相当复杂,我们今天只能依靠韵书和对古典诗词知识的日积月累,才能辨清。而历史发展到现在,现代汉语又发生了很大变化。1958年,全国人大批准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确立了以普通话为标准的新四声:即阴平、阴平、上声、去声。在此基础上,中华诗词学会又进行了声韵改革,于2003年制定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这就给喜欢采用新声韵的诗词创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些在上一讲《定韵》中已经讲过,不再赘言。
  明白了古、今四声之后,平仄就好懂了。按古声韵,“平”就是四声中的平声(上平声、下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合并而成;按新声韵,“平”含阴平、阳平两声,“仄”含上声、去声,这就把四声并为平、仄两大类。律诗规定:平声和仄声两种声调有规律地并列或交错,就使诗的声调变得多样化,显得抑扬顿挫、声调铿锵,从而构成诗词的重要表现形式,此称“平仄律”。那么,平仄在诗词中是怎样交错的呢?这可以概括为两点: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请看毛主席的《七律·送瘟神》其二之颈联:
  - -  | |  - - |
  天连|五岭|银锄|落,
  | | - -  | | -
  地动|三河|铁臂|摇。
  一般来说,每句两字为一个音节。此联是平起式,第一句的“天连”是平平,跟着“五岭”是仄仄,接着“银锄”是平平,最后是单音节“落”字是仄,这就是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对句的“地动”是仄仄,对上句的“天连”平平,“三河”是平平,对上句“五岭”仄仄,“铁臂”是仄仄,对上句“银锄”平平,最后“摇”字是平,对上句的“落”字仄,这样平仄相对,是平仄在对句中对立。
  知道了“平仄律”的基本格式之后,再把这种格式运用到诗词当中,这就形成了律诗的平仄交替、对立规则。下面就讲一下律诗的几种平仄格式:
  五律的平仄,有以下四种基本格式:
  ⑴仄起不入韵式(平仄脚),也叫仄起仄收。如杜甫《春望》:
  第一句仄起仄收       | - - |   国破山河在,
  第二句与上句相对    - - | | -△   城春草木深。
  第三句与上联相粘    - - | |   感时花溅泪,
  第四句与上句相对    | | - -△  恨别鸟惊心。
  第五句与上联相粘    | - - |   烽火连三月,
  第六句与上句相对     - - | | -△  家书抵万金。
  第七句与上联相粘    - - | |   白头搔更短,
  第八句与上句相对    | | - -△  浑欲不胜簪。
  (- 平声、| 仄声、或可平可仄、△ 韵脚、文中加·字是入声字)
  ⑵仄起入韵式(平平脚),也叫仄起平收。
  此式只需首句改为 | | - -△ ,其余不变。
  ⑶平起不入韵式(仄仄脚),也叫平起仄收。如王维《山居秋暝》:
  - - | |   空山新雨后,
  - | | - -△   天气晚来秋。
  |  - - |  明月松间照,
  - -  | | -△  清泉石上流。
  - - | |   竹喧归浣女,
  - | | - -△   莲动下渔舟。
  | - - |   随意春芳歇,
  - - | | -△  王孙自可留。
  ⑷平起入韵式(仄平脚),也叫平起平收。
  此式只需首句改为- -  | | -△ ,其余不变。
  一般五律首句不入韵,所以⑴、⑶视为正格,⑵、⑷视为变格。另外,因五律、五绝字少,容易犯孤平,所以- | | - -△  押韵句第一字应为平声。
  七律的平仄,有四种基本格式。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是在五字句式的上面加上两个字的头。仄仄的上面加平平,平平的上面加仄仄,其余不变。
  ⑴平起入韵式(平平脚),也叫平起平收。如毛主席《长征》:
  -  | | - -△ 红军不怕远征难,
  | - - | |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 - |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 | -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 - -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 - | |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 - |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 | - -△ 三军过后尽开颜。
  ⑵平起不入韵式(平仄脚),也叫平起仄收。
  此式只需首句改为 -  | - - | ,其余不变。
  ⑶仄起入韵式(仄平脚),也叫仄起平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⑷仄起不入韵式(仄仄脚),也叫仄起仄收。
  此式只需首句改为 | - - | |,其余不变。
  一般七律首句入韵,所以⑴、⑶视为正格,⑵、⑷视为变格。另外,因为七律、七绝多出两字,不宜犯“孤平”,所以每句第一字全都是可平可仄。
  律绝的平仄
  律绝是在律诗兴起之后才有的,一般每四句两联结成一首。从篇幅上看,律绝是律诗的一半,因此,和律诗一样,五绝、七绝各有四种基本格式。
  七绝的平仄
  ⑴仄起不入韵式(平仄脚),也叫仄起仄收。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 - - |   白日依山尽,
  - - | | -△    黄河入海流。
  - - | |   欲穷千里目,
  | | - -△  更上一层楼。
  ⑵平起入韵式(平平脚),也叫仄起平收。
  此式只需首句改为 | | - -△,其余不变。
  ⑶平起不入韵式(仄仄脚),也叫平起仄收。如李端《听筝》:
  - - | |   鸣筝金粟柱,
  | | - -△  素手玉房前。
  | - - |   欲得周郎顾,
  - - | | -△  时时误拂弦。
  ⑷平起入韵式(仄平脚),也叫平起平收。
  此式只需首句改为- - | | -△ ,其余不变。
  一般五绝首句不入韵,所以⑴、⑶视为正格,⑵、⑷视为变格。
  七绝的平仄
  ⑴仄起入韵式(仄平脚),也叫仄起平收。如毛主席的《为女民兵题照》:
  | - - | | -△    飒爽英姿五尺枪,
  -  | | -△ -  曙光初照演兵场。
  -  | - - |   中华儿女多奇志,
  | - - | | -△    不爱红装爱武装。
  ⑵仄起不入韵式(仄仄脚),也叫仄起仄收。
  此式只需首句改为 | - - | | ,其余不变。
  ⑶平起入韵式(平平脚),也叫平起平收。如李白《下江陵》:
  -  | | - -△  朝辞白帝彩云间,
  | - - | | -△    千里江陵一日还。
  |  - - | |   两岸猿声啼不住,
  -  | | - -△  轻舟已过万重山。
  ⑷平起不入韵式(平仄脚),也叫平起仄收。
  此式只需首句改为 -  | - - | ,其余不变。
  七绝首句多为入韵,所以⑴、⑶视为正格,⑵、⑷视为变格。
  长排的平仄格式与五律、七律基本相同。只是句数不限,按其平仄格式顺延即可。
  请注意,平起或仄起主要看第二字,因为第一字往往可平可仄,第二字一般不变,如 - 。
  以上是五、七言律诗、律绝、长排的四种基本平仄格式,我们力求准确把握。初学时可以先把欲用的一种格式标出,再按平仄要求填写诗句,时间长了,就可以运用自如了。在此基础上,还有几种变体和与此相关的粘对、拗救、孤平等特定格式,有待下次再讲。
  (范永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学课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