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4-08 07:01
鄌郚总编

“社会关系”大有文章

  “社会关系”大有文章
  文/刘福新
  首先说明,这里所讲的“社会关系”是指每个人的亲戚、朋友等关系。
  中国的“社会关系”早就形成传统,是要认真研究的。笔者欲从青年人较为模糊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以纠正今天某些人在传统“社会关系”方面的错误性概念,并针对现今社会关系的变化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姐夫、妹夫、姑夫、姨夫
  记得《北京晚报》曾刊登过《“父”与“夫”的错用》的文章,该文称:“有时见到亲友来信常把该称为‘姨父’、‘姑父’的称谓写成‘姨夫’、‘姑夫’,这显然是搞错……”。该文还从校正的角度讲:“究其原因,大概是与‘姐夫’、‘妹夫’相混淆了。姐妹与自己为同辈人,对他们的丈夫自己应该称为‘姐夫’或‘妹夫’。而姑姨与父母同辈,那么对她们的丈夫就应称为‘姑父’‘姨父’,以示敬重。这一点绝不能随意改变的,如用错即属概念性错误。”
  该文把“辈份”作为“父”与“夫”的界定,从某种角度看,似乎很正确;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笔者以为“父”与“夫”的用法关键不在“辈份”,而主要与“血缘关系”相关。譬如与自己父族母族息息相关的伯父、叔父、舅父、必须用“父”;而姑姨虽与父母同辈,但她们的配偶显然与自己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特殊情况例外),在这种情况下,书面语一般称为“姑丈”、“姨丈”,而口语则称“姑夫”、“姨夫”。这是中国几千年留传下来的文化特点,这是中国特定的伦理关系的界定。姐夫、妹夫是姐妹的丈夫,姑夫、姨夫是姑姨的丈夫。如果称“姑父”、“姨父”是讲不通的,笔者有个远房姑夫,是个相当有学问的人,他的来信落款,都写“姑丈×××”。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不妨再将我们本地民间俗语作为论证: “姑是姑,姨是姨,姑夫姨夫当驴骑”。笔者无意不尊敬姑、姨的配偶,但从这民间俗语可以说,血缘关系决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称谓。
  (二)伯母、婶母、舅母
  用血缘关系做为“父”与“夫”的界定,可能有人会产生疑问:既然姑姨的配偶称“夫”而不称“父”;那么伯父、叔父、舅父的配偶为何就称“母”呢?她们不也是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吗?这是根据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所决定的,这体现了“内外有别”的原则。伯母、婶母是嫁给了父族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长辈,舅母是嫁给了母族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长辈,这就认同了他们是“本家人”。而同属社会关系的姑、姨的配偶就当然地排斥出了“本家人”的行列。总之,“血缘关系、内外有别”这八个字就是中国传统称谓的根据。
  (三)姑表、姨表
  尝读《红楼梦》,第二十回上有一段贾宝玉说给林黛玉的悄悄话,“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通过贾宝玉之口很生动地叙述了姑表、姨表的亲疏关系。事实也正如此,姑表的兄弟姐妹比姨表的兄弟姐妹要近一服的,旧风俗的丧葬礼节中就很明显。这还是体现了“内外有别”的原则。比方说吧:姑表是“社会关系”的主枝,姨表只不过是分枝而已。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分的是多么细致清楚。
  (四)祖父是社会关系吗?
  (全部删除——第四次删——才得以发布)
  (五)伦理关系的逆转
  (这个标题里的内容全部删除——第二次删除)
  (六)难登簿册的社会关系
  显示“有敏感词”。删除一段——第三次删)
  (显示“有敏感词”。删除三段——第一次删)
  以上所列,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有光明磊落的也有卑鄙龌龊的,有看得见的也有隐晦的,但都是今天社会不可忽视的社会关系。特别是那些狐朋狗友对·社·会·是·一·种·不·安·定·的·因·素。所以看一个人,不能光从履历表上看,尤其对待不法分子,不能光根据以往的经验,其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如何如何,未登簿册的隐形的社会关系有时更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2000年9月5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