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4-24 17:37
鄌郚总编

记忆中的清明节

  记忆中的清明节
  李玉成
  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个季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汶河里的蛤蟆冬眠醒来,抱对产卵;院子里的红根韭菜破土而发,已经长成一扎;远处的大安山,也在苍白的底色上绘上了几抹绿色;村前河边的柳树,吐着淡绿黄色新芽。一切都是崭新的,世界充满了希望。
  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当这个时节,多是细雨霏霏,雨丝飘扬,天地象被水洗过一般,清清爽爽,干干净净。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时节的天气,还没有完全转暖,但多数时候,白天温度已经很暖和了。也有特殊天气,前几年的清明就下过大雪。清明以后,种瓜点豆,每到这个季节,生产队的大人们,会到农田里用耩子少量播种一些豌豆。一年之计在于春,有播种才有收获。播种下希望,收获的是硕果。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随着气温逐渐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村大队倡议各小队,到汶河边进行植树活动;学校的小学生,也参与到造林活动中。大人割柳树枝子,妇女、学生就把柳枝插成一行。柳树的生命力特别强,见水就活,插上的柳枝每年都成活很多,这正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栽上的树都成了参天大树,分生出来的小树把树林塞的密密麻麻。林中藏有各种鸟、小动物。平常小孩子害怕,都不敢独自进入。树林子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集体财产,大队派专人看护。
  清明是一个仪式感很强的节日。节日之前,大人们就早早到汶河的树林子里,折几条带有绿芽的柳条,插到各个门口的两侧,昭示着春色到我家,同时纪念隐士介子推。在做饭的屋笆上吊上柳枝、柏枝和老公花。为图吉利,在吊的时候会说“老公花吊屋巴,蝎子蚰蜒不到家”。有狗的人家,则在清明这天用柳条编一个圈,戴在狗脖子上。为的是狗狗们一年不招虫子,不生病。
  儿时物质匮乏,平常日基本吃不到蛋和肉。小孩子们心中最盼望的节日,就是过年和清明,因为过年能够吃更多的肉,清明能够吃鸡蛋。七十年代人的梦想就是“天天寒食日日年”。如今已经实现了,每天都能够吃上肉和鸡蛋了,但是人们又开始粗茶淡饭,也不只是吃多了肉容易“三高”,蛋黄胆固醇太高,更多是追求一种营养的均衡和保持胖瘦有度的健康体形。
  每到这个节日,大人们就提前到藕湾扒藕。在我们村有八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有一个藕池,我们叫藕湾。每个生产队挖出的藕,放在小队仓库里,挖完后再统一分配给每户。这时由队长、会计、保管员、记分员把这些藕,均匀地分成几十堆,每户一堆。由会计在纸条上写上户主的名字,这张带有名字的纸条,叫“扉子”。到时各户把写有自己名字的堆领回家。我们家有六口人,基本上能分两支藕,每支藕有两三个藕瓜。奶奶和娘会把藕洗净、切块,进行面炒,加上半肥半瘦的猪肉上锅炖。出锅的藕孔夸张得象猪八戒的鼻孔。藕断丝连,藕丝把我的嘴和哥哥们的嘴,连在了一起,争抢着吃特别香。尤其那入嘴即化的肥肉,肥而不腻,侵入腑脏,终生难忘。
  清明这天,娘和奶奶支鏊子,有时擀单饼,有时擀双饼,饼卷鸡蛋是这个节日的标配。喝酒的菜肴除了炖藕,还有一样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酱包蛋。取鸡蛋带皮煮熟,去皮,用刀把每个鸡蛋划数刀。锅中放油,放上八角,用酱油烹锅,加少许水,放一点盐,开锅放入煮蛋,入味后,放入事先切好的葱段翻炒,然后出锅就行了。
  每到清明,奶奶都会煮上几十个鸡蛋,这可是标准的土鸡蛋,那时由于粮食紧缺,不舍地喂鸡,鸡主要是靠吃虫子和野菜,所以几天也下不了一个蛋,那时家庭的很大一块收入就是捡鸡蛋到供销社卖成钱。
  鸡蛋煮熟以后,奶奶就会用头发,同货郎换的“颜色”给鸡蛋进行染色,主要的颜色有桃红色、大红色、粉红色、绿色。然后奶奶就给我们弟兄三个,每人每个颜色的进行均衡分配,一般每人也就分五六个“染蛋”。剩余的就是赠送给亲朋好友,尤其要送给平常日欠了情的人家的小孩。当时我在孩子们中财富算多的了,有几个小朋友清明节家人才给他分一两个鸡蛋。有几年婶子、大娘还给了我几个鹅蛋,就这么几个鸡蛋、鹅蛋就把小朋友羡慕得不得了。鸡蛋鹅蛋不仅是小孩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在清明节中“碰蛋”的游戏中是武器。谁的鸡蛋硬,把谁的鸡蛋碰破了,那是相当有胜利者的成就感的。碰蛋是讲究技巧的,用大头和小头是不一样效果的。还有一个调皮的同学恶作剧的“捣蛋”了一回,在汶河拾了个类似鸡蛋的鹅卵石,染上颜色,把同学们的鸡蛋都碰破了。后来被同学发现了,让同学们摁着脖子群起而嬉打了一翻。
  野孩子三五成群到汶河,折几支吐出嫩黄绿色芽的柳条,编一顶帽子扮作“小八路”,用手作出手枪造型,打“鬼子”捉“汉奸”,在干净的沙滩或绿油油的麦地窜来窜去,追逐嬉闹。也有巧手把柳条皮退出做成柳哨,柳哨声和嬉闹声交织在一起,更增加了清明特有的欢乐。
  几个少年,书生意气,对山那边充满了好奇,便携了鸡蛋和饼开启了踏青之旅,到大安山去探求远方和寻找一首青春的诗。一路上沟沟坷坷,见过了很多村里没有的植物,看到了山村里的大姑娘,在一个很小很破旧的小村子里荡着悠千,个个笑靥如花,笑声朗朗。领略到了爬山不及当地的一个小小女孩。回家的时候终于体会到了人生第一次“掉向”,也体味到了出了远门才知道家好。
  村里有些小孩子的家长手巧,会扎制一些风筝,陪小孩到麦地里放风筝。我们村在建国以前经济较好,村内出现了扎制风筝的高手,到了清末民初,扎制风筝达到了鼎盛阶段。扎制的燕子、蝴蝶、知了、孙悟空等,惟妙惟肖,奇巧百出。尤其扎制的二十米长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添一色的蜈蚣风筝,在汶河沙滩上放飞,千变万化,名震四乡。我小的时候,风筝对于我们小孩而言,是一种奢侈品了,甚至看不到一种像样的风筝,但是就那种简陋的飞不上天的纸糊风筝,也已经把我们的快乐引腾飞上了天。
  每到清明,我们村各家各户,只要有孩子的家里,基本就安装一副悠千,或大或小,否则孩子会吵闹。有爱热闹的人家会做一副大悠千,全村的大闺女小青年都会去荡一荡、取一取,争先恐后,各显身手,引来阵阵喝彩声。也有的主,如李玉鹏的爷爷,就在家的东面空场,安装了一个大型的吊转悠千。转桩上有六对挑翅,悠千底下有数个有力气的小伙子,象推碾一样转动,把悠千上的男男女女,惊吓得尖叫连连,兴奋得青春飞扬。
  清明节是一个丰富多彩、五味杂陈的节日,既有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自己寻找的乐趣和难忘的美食;又有对逝去的亲人沉重的哀思。
  清明节头两天,是冬至后105天,所以在我们这里叫“一百五”。这个日子是怀念祖先的日子。清起来一大早,在未出太阳之前,到祖上的墓地添土,出了太阳以后再上坟。添土就是给故去的人修房子,把坟修理得板板整整,让人一看就知后世人丁兴旺,后继有人。随着村人外出的多了,回家不方便,加上工作节奏快,讲究就简化了,只要是清明节头几天添土上坟,一块下来就行了。上坟是对逝去的亲人的祭奠,关键是回家看看活着的亲人,到村里再感受一下那方水、那方土。清明节的头一天是“寒食”,相传古时候皇帝为了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下令这一天不许烧火,所以人们吃饭都吃凉的,故称“寒食”。我小时候大人们在“寒食”头一天,提前擀好饼,在“寒食”这天,不开火做饭,吃凉饼。
  学校老师会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到老学校后的英雄墓前扫墓。虽然至今也不知道这位英雄的名字叫什么,但是当我翻开《昌乐烈士名录》时发现,我村有李祥成、李和禄、李祥玉三名烈士在抗美援朝中牺牲。李天祥1946年6月牺牲于白塔;李守忠1947年9月牺牲于安丘土山集。“魂魄托日月,肝胆映山河”是英雄们用生命给我们换来了一个和平的环境。
  英雄,你们的精神光照千秋,永垂不朽!
  又是一年清明节。幸亏我们有这么一个节日,我们可以对先辈们去哀思,对烈士们去缅怀;幸亏我们有这么一个老家,我们可以把童年进行追忆,可以把精神进行寄托!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