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5-21 15:53
鄌郚总编

青州南燕皇家文化永放光芒

  青州南燕皇家文化永放光芒
  青州城是山东空前绝后唯一有皇城国都之称,有皇帝宫殿,有皇帝寝陵的城市。它是东晋十六国之一南燕国的都城,现在人们称它为南燕都。
  公元399年,北方鲜卑族大将慕容德经略滑台,东取广固,建南燕国,定都广固城。广固城在今青州城西侧,"渑水带城"(《晋书》),即在北阳河两岸,窑头村与曹家庄以南,杜家庄与刘家村以北。渑水西为内城,称小城;渑水东为外城,称大城。慕容德建都广固后,励精图治,大展宏图,采取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治国策略。招贤任能,广集人才,治理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开铁矿,办盐务,劝农桑。倡儒道,建馆学,培植人才。大力发展兵力,加强演武训练。《晋书》载:南燕国"步兵37万,车17000乘,铁骑53000".在广固城西崇山峻岭间演练,"周亘山泽,旌旗弥漫,钲鼓之声,震天动地。德登高望之……".雄伟壮观之势为十六国所未有。南燕国很快雄霸东方,不可一世,直接震慑周边邻国。疆域之大,"东至大海,西带巨野,南临江淮,北薄于河",成为举足轻重的北方强国。慕容德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胸怀大志,图谋大业,决心"先定中原扫除逋孽,然后……饮马长江,悬旌陇坂,此志未遂,且韬戈耳。"(《晋书》卷127)谁料天不遂人愿,突患疾而亡。真乃"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世帝慕容超心胸狭窄,荒淫无度,奸佞当道,贤臣被害,致使朝政衰败。慕容德开创的南燕国不到十二年,便被东晋大将刘裕所灭。南燕国虽已灭亡,广固城虽被夷为平地,但南燕国皇家文化却无法毁灭。由于南燕国的存在,青州文化便增添了许多光彩。从此,青州留下了南燕皇家文化,南燕移民文化,南燕侨置文化,青州佛教文化,青州龙文化,南燕地名文化,南燕皇家帝陵文化,南燕风俗文化,南燕掌故传奇文化等。因而,青州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南燕移民文化
  公元398年,北魏大军攻伐邺城,后燕皇帝慕容宝弃城逃亡。镇守邺城的后燕丞相、范阳王、车骑大将军慕容德率十万余邺城军民及河北汉族豪门世家,南下滑台,一路颠簸,且战且走,加之叛军投敌,人员损失大半。在危难之际,尚书潘聪献策:"青齐沃壤,号曰‘东秦’……四海之国,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广固者,曹嶷之所营,山川阻峻,足为帝王之都。……德犹豫未决,沙门朗公素知占侯,德因访其所适。朗曰:‘敬贤三策,潘尚书之议可谓兴邦之术矣,今岁初,长星走于奎楼,遂扫虚危,而虚危,齐之分野,除旧布新之象,宜先定旧鲁,巡抚琅琊,待秋风戒节,然后北转临齐,天之道也。’德大悦……"(《晋书》卷127)。慕容德依照朗公的安排,经略沂山,跨越大岘关,斩广固守将辟闾浑,夺取广固,建南燕国。南燕国是靠鲜卑贵族、河北汉族豪门世家及青州当地望族三部分人共同治理国家。鲜卑贵族的融入,使青州民族文化大融合。并且在青州建立了许多侨置郡、县。从河北移居青州的豪族就有:清河崔氏、平原刘氏、渤海封氏、清河房氏、清河张氏、渤海高氏、清河付氏等。如此,青州不但融入了鲜卑外族文化,并且迁入了大批河北豪门望族。青州刘氏、崔氏强族就是突出的例证。《晋书》载,南朝宋"刘善明豪门世家先祖刘昶随慕容德迁居青州北海郡都昌县".崔氏豪门世家定居青州城北,成为青州第一望族,整个南北朝期间,大量崔氏后裔在朝廷为官,成为青州地区的政要。东晋大将刘裕灭南燕,夷广固,杀鲜卑王公贵族3000余人,将10000余名鲜卑妇女儿童赏给战士,成为汉族豪门世家的奴婢、奴役。大量鲜卑胡人的融入、河北豪族世家的迁入、许多侨置郡县的设置。形成了青州多民族共融的多元文化。这是南燕国带来的移民文化,使青州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二、南燕皇家龙文化
  南燕国诞生后,青州城是皇帝居住之地,有金碧辉煌的龙宫大殿。在中国,龙是皇帝的象征。皇帝居住的地方就是龙地。所以,周围的山川,也就成了龙山、龙水。青州从此有了以龙命名的许多山川。如大龙山、二龙山、龙山峪、九龙峪、青龙山、黄龙山、九龙连环山等。河流亦称为龙水,围绕着广固城便有五条龙水。最南边的这条龙水就是北阳河的主干流,它发源于观音沟以西的清凉山(俗称横山)和为山。《汉书》曰:"浊水";《水经注》云:"浊水,一名溷水".公元311年,曹嶷筑广固城后,多称"渑水"亦称"绳水".南燕国时期称"龙水",南北朝时期,称渑水、阳水、北阳水。唐宋亦称洋水。明清后称"北阳河".广固城北侧亦有四条龙水,南三条皆发源于薛庄附近的黑山,它们是窑头村前一条,窑头村后一条,新建尧王路处一条,最北的一条小龙水最短,它发源于一溜车马村前的山际处。它们皆自西而东流,五条龙水在岔河村附近相汇,故称"五龙口".岔河村因此而得名,原名"五岔河",今称岔河村。五岔河村是"五龙口"的化身,是五龙口的印痕。它见证了广固城三次因"塞五龙口"而被水淹的史实,它记忆着广固城的沧桑及毁灭。所塞"五龙口"是否在此处?若在广固城南,既找不到五条龙水,也没有五龙相汇的"五龙口".若在广固城前堵塞,河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但洪水来的急,去的快,很快就会消失,人们是不会"男女大半患脚弱病"的,淹死的可能性大。若在广固城后塞"五龙口",城中水位不断上升,积水长久不消,《南史》云"自五月到十月",就是城中积水一个月,人们肯定会把脚泡坏,这是得脚弱病的主要原因。《山东通志》载:"……若塞五龙口,城中当困,石虎从之。嶷请降。降后五日大雨,雷电震开所塞。后慕容恪攻段龛,十旬不拔,复塞之,而龛降。其后又震开之……"从此文可透露出"五龙口"位置必在广固城北。两次战争,皆因"塞五龙口,城中当困"而降。只言"城中当困",不言城被水淹。并且,降后五日,五龙口还是被塞着的,后皆因"大雨雷电震开所塞".并非雷电所震开,实乃雨水太大而被冲开。若五龙口在广固城之前,放水淹城后,人已投降,还会再把五龙口堵塞吗?还会有被雷电震开所塞之事吗?这段话讲得太明白了,这不就是告诉人们"五龙口"就在广固城后吗。南燕国虽已消亡千余载,但它留给青州的南燕皇家龙文化将永远延续下去。南燕国开国皇帝慕容德死后葬于"(皇化)寺后东阳陵"(《齐乘》)。二世皇帝慕容超的衣冠冢也被葬在七级寺(广固南寺)旁。这两位虔诚的佛教徒皇帝生前笃信佛法,死后也与佛祖永远在一起。青州佛教事业的开山鼻祖慕容德,他将永世长眠于青州这块佛教圣地上。相传慕容超之妹死后葬于城北郊,裴桥村南侧,原益羊路东侧,人称"超妹塚".解放后尚存。《十六国春秋》:"南燕慕容氏,南燕主德之女,段丰妻也,少有才慧,善书史,能鼓琴。德即僭位,署为平原公主。年十四适于丰。丰为人所谮,被杀。德强令改适寿光公余炽。慕容氏谓侍婢曰:‘我闻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段氏既遭无辜,不能同死,岂复有心于重行哉。今主上不顾礼仪,逼我改嫁。不从,则违严君之命矣。’于是,择日交礼,伪辞以疾,既而自缢。密书裙带曰:‘死后,当埋我于段氏侧。’及葬,男女睹者数万人,莫不叹息曰:‘贞哉公主!’".另外,为慕容德指点迷津的高僧朗公命名的朗公祠、朗公山等一直流传到现在,这都是南燕皇家文化的传承。由于南燕国的存在,青州有了真正的龙文化。
  三、南燕皇家佛教文化
  南燕国皇帝慕容德一生笃信佛教。由于高僧朗公指点迷津,慕容德方能顺利登基称帝建国。为感谢佛祖保佑之恩,建国后,立即下诏为高僧朗公在广固城附近营建两处皇家国寺。一处在广固城南郊,称"广固南寺"、"广固寺".因寺中建有七级佛塔,魏收在《魏书》中称"七级寺"、"崇壮寺".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亦称七级寺,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七级寺和尚在"寺东淘米涧(今洋溪湖)"以西的"清风岭"、"快活林"宁神坐禅的情景。《齐记补》称其为七级寺。七级寺址在今南阳湖放水闸周围,北至老公院村,西至海军402医院,东至明珠花园小区,南至阳水北岸。元魏末至北齐在七级寺对岸,即今博物馆处重新改建七级寺,并易名为"南阳寺".寺中所立《大齐碑》将原七级寺称之为"东方之甲寺",《大齐碑》仍将广固寺(七级寺)视为皇家国寺,故称为"东方之甲寺".从《晋书》、《魏书》、《水经注》、《齐记补》等国书文献史料对七级寺的记述亦可看出七级寺就是东方第一大寺。《大齐碑》凿凿有声的铭文石刻向世人宣告南阳寺是由七级寺发展、演变、重新改建的历史事实。而近千年后的元代于钦却在《齐乘》一书中将南阳寺说成是由刘善明家"佛堂"发展而来,以至于误导后人七百年,至今仍被他牵着鼻子走(详见拙作《青州龙兴寺始末》)。这座南燕皇家国寺与南燕国同时诞生,因朝代更迭,屡屡易名,北齐易名为南阳寺,隋易名为长乐寺、道藏寺,唐武则天易名为大云寺,唐玄宗易名为龙兴寺。直到明洪武二年三月,因筑益都城墙,建西城门,将其毁圮。一千余年间,它是中国着名的大寺院。慕容德命朗公在青州兴建的第二座皇家大寺院名曰"皇化寺",是皇帝教化子民的国寺。以皇帝命名教化其子民的寺院,在中国唯此一处。《齐乘》载,皇化寺是慕容德皇帝的行宫,寺内建有金碧辉煌的东阳殿、东阳宫。"皇化寺"址在今北关大街与三合街交汇的十字路口东侧,坐西面东,向阳而建,沿袭鲜卑族崇日的习俗。皇化寺,金初伪齐刘豫易名为"普照寺".明洪武二年,龙兴寺毁圮后,遂将普照寺更名为"弥陀寺",以代替龙兴寺。后来,并将《大齐碑》移至弥陀寺内,成为青州城最大的佛寺,主管青州佛教事业的一切事务。清俗称其为"北大寺"、"大寺".顺治年建"法庆寺"后,弥陀寺失修,于乾隆初年遭雷击毁圮。近年在皇化寺故址出土大殿基座遗址和大型石碑龟座的方向都是面向东。清·李南涧谓《大齐碑》, "﹙龙兴﹚寺废后,明商河王辇置城北弥陀寺﹙皇化寺﹚,向东".清·段松苓《益都金石记》载:"城北弥陀寺﹙皇化寺﹚东向".又载, "乾隆年在此出土石像五,石砆一……似皇化寺物".李南涧和段松苓皆为清乾隆年间益都东关人,所记乾隆年间之事,应该可信。解放前,皇化寺东北侧的王府庄子一房姓农户,在皇化寺址附近种地,曾从地下挖出一黄色琉璃大瓦,是皇家建筑用物,此处只有慕容德行宫皇化寺是皇家建筑,此黄色琉璃大瓦应是皇化寺之物。既有史证,又有物证,皇化寺坐西面东是不容置疑的。《齐乘》云:"﹙皇化﹚寺后东阳陵,慕容德虚葬之塚,近岁始为人所夷".由此可知,慕容德死后虚葬于皇化寺后,是为"东阳陵".既然皇化寺是坐西面东,"寺后东阳陵"必在皇化寺的西面,即今北关大街与三合街相交的十字路口处。虽然"近岁始为人所夷",但此处仍是至高点,每到雨天,雨水自十字路口向东、西、南、北四下分流。这个至高点就是慕容德皇帝陵墓的墓顶处。这里的"皇化寺"是慕容德帝生前的行宫,"东阳陵"是他死后的地宫。这是堪舆家为慕容德帝选好的龙脉风水宝地,也是他的万年吉地。实葬也好,虚葬也罢,不进行挖掘,谁也不敢妄下论断。"东阳陵"的位置已被《齐乘》定格在北关大街这个十字路口处,即"寺后东阳陵".即便是虚葬、衣冠冢,也是慕容德的皇陵。它就是山东唯一的、空前绝后的皇陵。
  东阳殿、东阳宫、东阳陵,这些南燕皇家文化的美名,其中有多深奥的文化内涵,又有多么吉祥的寓意。广固城被夷为平地后,羊穆之所筑城池为何叫东阳城?原因就是"……郭大夫相水土劝羊穆之筑东阳城".在古代筑城池必须要看风水,选吉地。这位赫赫有名的堪舆家郭大夫,早就相中了东阳陵这块风水宝地,因为此处是慕容德皇帝的行宫所在,也是他死后的地宫所在。这里有皇帝的东阳宫、东阳殿、东阳陵,是龙脉风水宝地。在此处筑城是上上选择。羊穆之还是听信了郭大夫的劝告,在皇家这块龙脉风水宝地上筑起了这座城池。并仍用"东阳"这一吉祥的名称,这样才不失龙脉风水。所以说,东阳城之名源于东阳陵、东阳殿、东阳宫。再者,东阳城是继广固城而建,广固城被称为营丘,东阳城也必称为营丘。它们都必须符合《尔雅》对营丘的定义。根据《尔雅》对营丘的定义,"水出前左为营丘".广固城内城的前左为北阳水;南阳水正是在东阳城的前面和左面,它们都完全符合《尔雅》对营丘的定义。"营丘"是"齐都"的代称。这是广固城、东阳城称营丘的理论根据,也是广固城、东阳城称齐都、齐城的理论根据。古代筑城池是有很多讲究的,现代人不懂得古代哲理,认为东阳城不应该叫齐城,这是无知。因为有了东阳城,在其南侧的河流便易名为南阳河,在其北面的河流便易名为北阳河。南阳河、北阳河皆根据东阳城的方位而定。在未筑东阳城之前,南阳河曰"洋溪"﹙《汉书》﹚、"渑水"﹙《齐记补》﹚;北阳河曰"浊水"﹙《汉书》﹚、"渑水"﹙《齐记补》﹚。同样,北齐所筑的"南阳寺",金朝所筑的南阳城,都是因其方位在东阳城以南而得名。南阳河、北阳河、南阳寺、南阳城皆源于东阳城,东阳城则源于东阳陵、东阳宫、东阳殿。可见,它们都源自南燕皇家文化。
  龙兴寺的前身是南阳寺,南阳寺的前身是广固寺,因寺内有七级佛塔,故《魏书》、《齐记补》、《水经注》都称其为七级寺,《大齐碑》将其称为"东方之甲寺",这处南燕皇家国寺历经千年在明洪武二年因筑城墙建城西门被毁后,今天,又在驼山之阳重建了龙兴寺,它是南燕皇家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慕容德帝令高僧朗公在青州城营建了"七级寺"、"皇化寺"两处皇家国寺,为青州佛教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历代不断地修葺,分别延续到明清两代,在长达千余年间,一直主宰着中国东方的佛教事业。高僧朗公首先在此宣讲佛经、弘扬佛法、受戒僧徒、培植大量佛教僧侣。南北朝时期,青州的佛教事业之所以如此兴盛,除朝廷大力倡导外,与南燕国众多僧侣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这一时期,青州大地众多佛寺拔地而起,云、驼、劈三山摩崖石窟造像、岩势道场迅猛发展,这么多大型佛寺同时兴建,寺院里的大量石佛、塑像及摩崖石窟造像群,都是由谁来雕凿、塑造?众所周知,在古代只有寺院的僧侣和尚、虔诚的佛教徒,才能领悟佛菩萨的意愿,才能雕塑出佛菩萨的神韵,才有巧夺天工的技艺。当时青州只有七级寺和皇化寺,毫无疑问,首先是由这两座寺院的广大僧侣及佛陀弟子们来完成的。也不乏有从当地民间聘请一些石匠,但他们必须在僧侣们的指导培养下,才能雕凿出精美的佛像。是七级寺和皇化寺的僧众,一代一代地培养造就出大批能工巧匠,这些僧徒弟子们担负起了这一艰巨的任务。由于他们辛勤的劳动,才使青州的佛教事业有了空前的大发展。青州的佛教事业之所以如此兴盛,并有"东方佛国世界"之称,南燕皇帝慕容德、高僧朗公等功不可没,他们是青州佛教事业的奠基人、领头人,是他们开创了青州的佛教事业,南燕皇帝慕容德是青州佛教事业的开山鼻祖。
  四、南燕皇家文化永放光芒
  虽然南燕国国祚短暂,仅存世十二年,就像天空的流星一划而过,瞬间璀璨,瞬间又消失。但它那一瞬间耀眼的光芒却照亮了青州大地,留下了无限光辉。
  今天的南阳河,碧水蓝天,河畔翠竹成片,柳荫成行,苍松翠柏,绿地草坪,鸟语花香,水中音乐喷泉,岸边亭台楼阁,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犹如江南水乡,天天游人如织,川流不息。人们漫步在南洋河畔,休闲、娱乐、唱歌、跳舞、戏水、垂钓……欣赏着各种人文景观,享受着南阳河给人们带来的温馨快乐。有谁会想到"南阳河"之名竟与南燕皇家文化息息相关。千百年来,人们吃住生活在东阳城、南阳城中,东阳城、南阳城已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温馨家园。谁会想到这两座城池的名字都源于南燕皇家文化。青州的云驼风景区已成为全国五A级旅游景点,吸引着全国游客络绎不绝纷至沓来,随着游人的传播,青州文化已传播到全国各地。有谁会想到,云门山、驼山的石窟造像竟都是南燕皇家国寺众僧侣代代相传的佳作。有谁会想到,驼山之阳恢宏壮观的龙兴寺最初的前身竟是南燕的皇家国寺"七级寺".今青州范公亭公园内的"清风岭"、"快活林"都是当年南燕皇家国寺七级寺僧侣们休闲、娱乐、习武的场所﹙详见《南史·刘善明传》和郦道元《水经注》﹚。今日的"洋溪湖"正是当年"七级寺"僧众用水、淘米的"寺东淘米涧".当人们游乐在范公亭公园时,有谁会想到这些都是南燕皇家文化的传承。"清风岭"、"快活林"、"二龙山"、"清风寨"等这些与南燕皇家文化有关的山川名称,早在几百年前已被施耐庵写进了他的《水浒传》中,由于《水浒传》一书的传播,青州南燕皇家文化已经走出青州,流播到全国、全世界。当青州出土的龙兴寺石佛造像走出国门,远游海外,受到世界艺术家的称赞、好评时,有谁会想到这些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艺术品,竟是南燕皇家国寺众僧侣们代代相传的杰作。青州南燕皇家文化流传远播于世界,是青州的骄傲。青州南燕皇家文化必将永世长存,永放光芒。
  (文/孙凤瑛 )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青州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