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6-05 08:11
鄌郚总编

中国第一状元村

  中国第一状元村
  致罡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九州人文" 再点击"关注",即可成功加入九州人文大家庭。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九州人文,传播中国正能量,欢迎供稿。
  中国的科举制度,出现了700多名状元,其中有两个人同出一村。以中国的幅员辽阔,以状元的稀奇珍贵,这样的机率很小。这两个人是王曾和赵秉忠,这个村就是山东省青州市郑母村----中国第一状元村。
  公元978年,王曾在郑母村出生。有个成语叫"连中三元",现在除了足球评论员以外,已很少使用了,它的原始意思是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得魁首,也就是说,在高中状元之前,已经成为"解元"和"会元",一路领先。这样的人实在不多。状元未必宰相,宰相也未必状元,即中状元又当宰相者,恐怕也并不多,王曾就是其中一位,而且王曾一生出任了两次宰相,连中三元又两次拜相者,大约绝无仅有。
  王曾死后535年,即明万历二年,公元1573年,赵秉忠在郑母村出生。赵秉忠和王曾一样,考中状元那年,25岁,才子风流,少年得志。从607年的隋朝大业年间,到1904年的晚清光绪年间,一千三百年,洋洋儒林正史,不知有多少学士前仆后继,毕其一生,为封建科举奋斗,抱恨而终。而郑母村五百年间的两个翩翩少年,将状元信手拈来。
  然而赵秉忠后来的命运就和王曾大不相同了。性格决定命运,并不完全,时代亦决定命运。置赵秉忠于死地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阉党魏忠贤。阉党作乱,也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现象。天启六年,赵秉忠死了。一代状元在阉党的迷雾里陨落。直到崇祯初年,他得以平反,恢复原官,加太子太保,光禄大夫,谥文敏。按大臣礼节在洗耳河畔安葬。但是,如果只有这些,他虽然也已青史留名,然而不过也还平常,并未非常耀眼的"照汗青".
  1983年的这次发现,会使他更加持久的被人记住。发现的物体,是殿试的状元卷。简单的道理是,是状元,就得有状元卷,那么,中国历史上应该留有700多张,如果保存完好的话。谁都知道,中国的文物向来保存不好,倒是善于毁坏,然而即使这样,作为国家的资料,宫廷的机要档案,也总该有一些存世吧?却一张也没有,在1983年以前。关于没有的解释,出于最基本的推测,即毁于战乱兵火、朝代更替、外国入侵,当然还可以加上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自然损害,潮湿、日晒、虫蛀之类。然而一张也没留下,比如几张残卷,缺角少字什么的,这确实有点玄妙,仿佛故意让漫长的科举史变得模糊,而状元史的文本已经成为了空白。更为玄妙的是,赵秉忠状元卷的发现,是在他的家里,在他的第十三代孙赵焕彬手上。这件事情和状元卷本身,都是一个非常有趣味的话题。可以看出,赵秉忠的确是非常刚毅、胆大的人,甚至还可以看出,他的叛逆的一面,和他辞官不作时的坚决、对于朝廷日落西山的失望,对于魏忠贤一党的愤恨。状元卷如何从宫廷流落民间,是一个迷。因为赵秉忠是礼部尚书,具备方便条件,在还乡之前买通了掌管档案的官员,把状元卷带回了家?此说未必准确,但可以肯定的是,状元卷是赵秉忠拿的。他不拿谁会给他拿?皇帝不会赐他宫廷秘档,即使出自他个人之手也不会,没这个规矩。然而不知他拿到手里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是不是回想起寒窗映月,十年苦读,和金榜题名,春风得意?他应一定感慨千万,唏嘘不已,因为那都已是昨日黄花的往事,因为状元卷的出现使赵秉忠名声大震,近距离的走进人们的视野。
  状元卷是当时的青州文物管理所所长副研究馆员魏振圣发现的。他在郑母村进行文物考察的过程中,竟然听说赵秉忠的状元卷为他的后人赵焕彬所收藏,并听说早年赵家子孙习字,都以状元卷为帖,这真是石破天惊的消息。而经过不辞辛苦的拜访,反复劝说,宣讲国家的文物政策,赵焕彬才拿出了状元卷。赵焕彬在枕头里拿出了它,在枕头里的层层布和纸里将其取出。多么神奇的枕头!也许,当状元卷呆在大明的宫廷档案馆的档案袋里的时候,它还算不上国宝,而当它在1983年的春天"出枕"的时候,它已经成为了稀世珍宝。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青州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