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6-08 17:34
鄌郚总编

丹河史料

  丹河
  王庆荣

  尤善治水,人们为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把他们治理过的河流叫尧水、丹水或尧河、丹河。如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地区的丹水,发源于山西省晋城丹朱岭的丹河等等,昌乐的尧河、丹河。丹朱让人们把大河叫尧河,小的叫丹河,或丹水,亦即现在的大丹河。尧、朱带领着大家挖的这条大排水沟叫尧沟,尧山边上流淌的一条河叫尧河,这就是尧沟地名的来历。
  尧带朱等到昌乐尧沟一带,但见:因其地势低平而洪水泛滥,成了一片汪洋,汪洋恣肆,洪水滔滔,房屋倒塌,庄稼被淹,牲畜被冲走,没有冲走的人都聚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
  丹朱勘察地形,根据临朐东部山区、昌乐北部尧沟一带南高北低的地形情况,制定了抗洪救灾方案,指挥民众挖沟排水,疏通河道,往北直通大海,迅速排除了水患,拯救了一方百姓。
  尧为了教化其桀骜不驯的性格而发明了围棋,即《世本·作篇》所云:"尧造围棋,丹朱善之。"丹朱学棋虽快,进步也神速,但其性格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
  丹河,古称丹水,是昌乐县境内五大水系之一,为昌乐县北部山前平原区主要河流。丹河中上游在县境内分东西两条干流,县志中曾名为东丹河、西丹河,民间多称大丹河、小丹河。
  东丹河亦即小丹河,源出昌乐县丹山,也就是县境南部鄌郚镇的打鼓山。西丹河也叫大丹河,源出临朐县大纪山北麓,从昌乐北岩镇西南部的吕家庄进入县境。东西丹河在县城西北常庄一带汇合,北向流入寿光市境内入海。古剧县治所,就在大小丹河交汇处,历史上这里曾称临丹郡,即因丹河而得名。明初,昌乐县城在丹河东侧建成至今。
  《水经注》中记载,"丹水有二源,各导一山,世谓之东丹、西丹也。西丹水自丹山北流,经剧县故城东,东丹水注之。水出方山,山有二水,一水即东丹水也。东丹水北迳县合西丹水。"史籍记载两河发源地和现在的地理名称略有出入,但仍不失大体。
  丹河流域为新生代第四纪冲积平原区。丹河宽约100-200米,河道冲刷切割较深,河岸陡峭,约为4-6米;县内河段长22公里,流域面积92.7平方公里。流域内曾出土距今几十万年前的灵齿象化石,表明丹河流域在远古时期曾经森林遍布、水草丛生、物种多样,是适宜远古动植物生存繁衍的乐园。丹河沿岸现在的地质环境,适于多种农作物和植物生长。产出的粮食水果产量高、品质佳。尤其是种植普遍的西瓜,以早熟、皮薄、瓤红、多糖的优良品质而闻名遐迩。丹河流域也是"中国西瓜第一镇"尧沟镇的重要西瓜产区。产品远销到港澳地区、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丹河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史料记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帝尧陶唐氏把自己的的儿子朱,迁居到丹水流域,所以帝尧之子朱被人们称为"丹朱".尧去世后,舜即天子位,把丹水一带封与丹朱。《尚书·逸篇》记载,"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这是有关丹朱生活在丹河一带的最早历史记录。其后, 《史记。五帝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将权授舜";《竹书纪年》中记载,"帝尧陶氏五十八年。帝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此外,还有多种文献载录丹朱封于丹水,逝后葬于丹河之侧。《昌乐县志。古迹志》有载:"丹朱冢在今城西十里丹河岸北……".原尧沟镇北郝村附近今有丹朱冢遗存,墓基面积约1400平方米,高30米。现为昌乐县文物保护单位。
  丹朱在丹河一带留下了诸多历久不衰的历史传说,围棋的起源这个份量很重的历史命题,就和丹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说丹朱自幼桀傲不驯,游手好闲,而且经常呼朋唤友在家中酗酒淫乐,所以被叫做"不肖子".尧知丹朱不具备继承王位的德行和才干,就把丹朱迁于东夷丹水——即今昌乐一带,远离京都,以免影响尧帝传位于舜。此后,尧为了教化丹朱,希望他能够安分守己,致虚守静,所以创造围棋传于丹朱,目的在于"以闲其情".《世本。作篇》中说:"尧造围棋  丹朱善之".南朝梁肖绎着《金楼子》卷一中记载,"尧教丹朱棋,以文桑为局,以犀牛为子".以上史料,均记述围棋为尧帝所创,他的儿子丹朱"善之".也就是说帝尧首创围棋,丹朱是最先擅长下围棋的高手。不难看出,他也受到了围棋的教化熏陶。围棋经丹朱在丹河一带逐步完善,并在丹水流域广泛传播,继而扩散开来,流传后世,传遍中国,影响世界。
  今天,已无法还原尧所作围棋的模样和丹朱下围棋的场景,但是在丹朱生活过切终其一生的丹河两岸,民间至今流传着一种可在田间地头博弈的"五虎棋",其行棋规矩程式和围棋极其相似,只是相对围棋要简单易行得多。是这一带流传时间最长的民间博弈游戏,在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还普遍流行。人们猜测,这未必是历史的巧合。五虎棋或许就是丹朱为便于民间游艺,把围棋简化了的精缩民俗版。甚至,据此可否大胆推断:丹河流域就是围棋最原始发源地。围棋之于丹河,跟蹴鞠之于临淄,有着同样深沉的历史风韵。
  丹河,是昌乐县光彩夺目的历史文化坐标。
  公元1121年、即宋徽宗宣和三年秋某日,丹河一带浮云连绵,秋风淡荡。日落时分,一辆马拉轿车从青州方向沿着官道自西向东而来,停靠在临丹河而建的昌乐驿馆前。过往行人只晓得在官家馆驿下榻的都是有身份的官宦家人,不是寻常客商。并不知道从车上下来的那位美丽风雅的中年女子,就是日后名满华夏的婉约派词宗李清照。
  宣和初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出任莱州知事,李清照留居已经住了十年的青州。这一天,三十八岁的李清照自青州启程,赶赴莱州,计划在中秋节前与丈夫团聚,到昌乐恰好是第一天的车程。李清照在昌乐驿馆单独度过离青赴莱的第一夜,有意无意间给昌乐的文化史留下了娇艳的一抹。
  晚饭之后,丝丝缕缕的秋雨潸潸飘落。李清照凭窗伫立,顾影零丁,窗外丹河流水潺潺北去,勾起她与姊妹们在青州分别时依依难舍的眷顾之情,不禁黯然泪下。遂挑灯抚纸,托颐凝思,提笔写下了那首语言朴实清新、感情缠绵细腻的词章: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这首词以"泪"字开头,奠定了词作凄凉忧伤的基调。结尾两句仿佛从忧伤中突然回旋,可用书信传递音讯,籍慰亲人。整首词作的情感基调由忧伤沉重转入恰到好处的舒放。史载李清照于八月十日到达莱州,在诗作《感怀》小序中写道:"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她离开昌乐东行,马拉轿车从昌乐到莱州约需三天。以此推断 ,丹河边昌乐驿馆当于八月七日晚迎来了这位词坛巨星。她在驿馆辗转翻侧一夜 ,留下了这首中国词苑名篇《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明初昌乐县城迁建后,丹水依旧,驿馆旧址虽无从查考,也许只有丹河的流水才知道,一代词宗曾在哪个地方挥泪填词,思念亲人。可那首委婉酸恻、脍炙人口的词作,伴随着丹河的涓涓流水,至今还在丹河两岸广为传颂,成为丹河的一张艳丽的文化标签。
  仅从体量上看,丹河不算大河,却因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以及靓丽优美的风景,显示出无穷的魅力。丹河两岸多呈断层状分布,岸崖垂直壁立,巍巍壮观。春夏之际,树木繁茂,芳草如茵,流水潺湲,波光鱼影,悠悠虫鸣,鸟语花香,一幅无墨画卷浑然天成。被昌乐县民奉为方山爷的明朝县令于子仁,曾以《剧县春晴》为题,对丹河两岸平原沃野的秀丽风景吟诗赞颂。清康熙年间的昌乐县令贺基昌,面对丹河两岸如画景色,更是诗兴大发:
  旧县条风散早晴,疏林红晕海霞明,
  桑柔岸女盈盈出,草绿王孙一一生。
  水绕人家归社燕,花开篱落语流莺,
  紫骝嘶绝垂杨道,印得连钱织绣程。
  贺基昌以借景抒情的手法恣情吟诵,游目骋怀,眼中的美景跃然纸上。晨风吹散夜色,朝晖象海上的霞光一样红晕,透过疏林铺撒大地。采桑的农家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来到河岸采桑,两岸水草丰茂,游人纷来沓至。从南方归来的燕子飞进丹水环绕的村社,花开满了篱笆,莺声燕语不绝于耳。行人络绎不绝,高大的紫红色骏马在柳荫大道上飞驰,留下串串清晰的蹄印,像连绵不断的金钱,编织着行人财运亨通的锦绣前程。他们的诗篇,基调闲雅,意蕴清新,在几百年后的今天,还令人对丹河产生无限美妙惬意的追忆和遐想。
  在丹河岸边,20世纪60年代着名作家浩然,写出了他青年时期的优秀小说作品《小河流水》;刘宝利先生的长篇传记小说也取名为《遥远的丹河》。从古到今,如此这般,说丹河是昌乐文学艺术的天然载体和不竭源泉,这话应不是空穴来风,绝无夸大其词之嫌。
  丹河,有史以来就是一条恬静的河,一条温柔驯服的河。迄今为止,还没有为患一方的窳劣记载见诸文典。但当人们想驾驭它、尤其是以不当的方法去干预它的时候,它也会给你点颜色看看。丹河的这点小脾气,早已是泉下之人的民国县长曹宗翰心里再清楚不过。丹河的这些往事要从县城的护城河说起。
  护城河是中国古代城郭的配套设施,主要用于以防御为主的军事目的。昌乐古城自建城伊始就修挖了护城河。可昌乐城靠近的小丹河近城河段水位较低,难以与护城河连通做客水补充,所以昌乐城的护城河只是一条无水沟壕。
  民国十五年(1926年),掖县人曹宗翰,奉山东主政张宗昌调迁来昌乐,任昌乐县知事。1927年春,他主持敲定引小丹河水入护城河工程。
  工程开始实施后,曹宗翰带人勘察地形,制定工程实施方案。决定在北流泉村西侧北向开凿沟渠,与护城河相连。在刘家桥村东北的五里桥小丹河故道依桥筑坝,拦截古河道以抬高水位,使小丹河水沿新开凿沟渠输送入护城河。随即征调四乡民夫开渠筑坝,限时完工。与此同时,责令各厂社、商家字号、豪门大户捐款捐资,以资工程之用。这一举措顿时引起县内各界极大的不满。具体募捐数额和工程花费情况现已无法核对,县志记载为"一万余元",当时民间传闻则远不止如此。
  工程竣工后,很快启动输水,干涸日久的护城河确实荡起了久违的涟漪。县民们心中的愤懑和不满暂时得到了缓解。假如小丹河的绿水能够这样长久或是较长时间地流下去,也许曹宗翰这位县知事在昌乐这片土地上不会成为一个悲情人物。可是,小丹河改道输水仅一天半后,一场大雨不期而至,河水猛涨,将新筑堤坝迅速冲毁无余。小丹河水重归五里桥下千年古道,护城河重新干涸,大自然的力量又一次获得全胜。
  1927年、即民国十六年8月的一天,费县人王景崇乘坐自济南东来的火车,缓缓驶进昌乐车站。他以昌乐县新知事的身份,查办曹宗翰失职之罪,戒备森严地走下火车。随后,将刚进车站迎接他的的曹宗翰拘捕,押送济南听候发落。
  一年后北伐军占领济南,张宗昌下野,曹宗翰结果不详。当时的人们不会因为地方治水技术力量薄弱去谅解他,可小丹河北流泉附近河段却因他的举措得名"老坝河".丹河自身从没制造过令人不安的水患 ,却为人们的不尊重自然科学规律掀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波涛,把一位还算尽职的县长卷进了地狱。说来这也算小丹河畔一曲令人酸恻的悲歌。
  今天的丹河,呈现的是亘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升平气象。横跨丹河的多座大桥,为古老的丹河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着名的济青高速公路、胶济高速铁路和309国道都横跨丹河。老坝河上,长桥如虹,桥下石铺河床,跌水成瀑,自成景观。各种车辆川流不息,现代化管理,井然有序,直观地展现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给丹河带来的和谐与繁荣。
  丹河水养育的恒安湖公园,是丹河水系上的一颗明珠,也是县城中各方面设施最完备的名胜景观。公园内湖中有岛,岛中有亭、楼、台、阁,绿柳成荫,湖光潋滟,迎接着如织的游人休闲和游览。丹河两岸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为占尽自然之美的丹河平添了无限令人振奋的现代化生机,构建出一种动静交融、古今宣和的瑰丽景色。
  无数的摄影爱好者,各怀长技的画家,喜欢吟诵的诗人,善于舞文弄墨的文士,无不留连丹河两岸,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描绘着丹河的娟秀、雄浑和缠绵,用丹河的人文风貌诠释这个充满美好梦想的时代。
  2016.12.1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