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11-11 13:55
鄌郚总编

大海东来第一山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临朐会员作品 移动到本区(2023-07-08) —
  大海东来第一山
  张新民

  她是东海向内陆的第一座高山,素有“大海东来第一山”之说;
  她是古代十朝十六位帝王祈求江山永固的登封之地;
  她是中国镇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名列五大镇山之首;
  她是潍坊市第一个国家AAAAA级景区;
  她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沂山。
  沂山古称海岳,又名东泰山,属泰沂山脉余脉。雄踞于潍坊、临沂、淄博三市交界处,横亘临朐、安丘、沂水、沂源诸县。它与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和中镇霍山并称中国五大镇山。古人尊东为上位,所以沂山被尊为五镇之首。
  沂山奇峰、怪石、翠谷、秀水相映成趣,庙宇、亭榭、古树、石刻星罗棋布。各种自然和人文景点140多处。域内大小山峰200余座,主峰玉皇顶海拔1032米,直插云天,傲视群山。有“天下第一雄狮”之称的狮子崮,海拔950米,巨石层叠,气势非凡,与连麓的歪头崮东西并峙,合称“双崮”。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和重峦叠嶂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理想家园,137科、480属、1000余种植物,一年四季为沂山织就华贵绚丽的盛装。这里古树名木遮天蔽日,奇花异草香气袭人,森林覆盖率达98.6%,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8.9万个,是当之无愧的“天然氧吧”。沂山沟壑纵横,泉群广布,积水成溪,不仅孕育了弥、汶、沭、沂四条河流,更有百丈崖瀑布奇观,其总落差达86米,水击石上,“三叠”而落,被称作江北第一瀑布……大自然激昂豪放的泼墨挥毫与人文历史的厚重印迹共同绘就了沂山气势磅礴的壮美画卷。
  独有的四时之景,装扮着沂山娇美的容颜。春天来临,春色像一条无尽的云锦,沿山脚向山巅舒展。自下而上草色由淡变浓,古树老藤抽芽展叶,各色山花次第开放:映山红灿如云霞,红白相间……及至春末夏初,3万亩刺槐花绽放,“雪”海茫茫,千里飘香,长达40多天的花期,吸引省内外蜂农蜂拥至此,和辛勤的蜜蜂一起酿造出澄清透亮、清香醇正、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沂山槐花蜜……
  在炎炎盛夏,沂山则因绿树浓荫,泉流淙淙,成为人们消夏避暑的首选,素有“齐鲁避暑无双地,天下清凉第一山”的美誉。漫步古松群中,徜徉林下泉边,游神龙大峡谷,观百丈崖瀑布,听鸟鸣婉转,无不令人心旷神怡。清晨,登玉皇顶于探海石边凝视东方,看朝阳自飞霞云霓中喷薄而出,光照寰宇,满山生辉,仿若置身泰山日观峰。傍晚,夕阳在山,瑰丽晚霞洒遍绿色掩映的山体,沂山仿佛遗落人间的一块碧玉,晶莹翠色直上云端。此即是临朐《旧八景诗》称颂的美景——沂山晚翠接云端。
  金秋初至,天高气清,层林尽染。古板栗林中的栗子落满草地,专等有缘人捡拾品尝。秋色随着木栈道蜿蜒,如打开一扇风景满满的窗。龙锦蜜苹果、敞口山楂以及野葡萄、猕猴桃、覆盆子等数不清的野果让沂山变成一个硕大天然的果篮,为你倾情献出舌尖上的美味……
  冬日的沂山冰雕玉砌,雾凇满枝,一片玲珑剔透的琉璃世界。“一瀑三叠”的百丈瀑布“站”成北国的冰雪巨人,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攀冰健儿相聚切磋,演绎“雪山飞狐”的传奇……
  沂山从不浪费每点流光和每个季节的赐予,除了难以胜数的植物,它还是山东中药材的重点产区,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63种中药材中,沂山就有150余种。名贵药材如人参、灵芝、丹参、天麻等质量在全国居先。
  沂山既有崇山峻岭的阳刚之美,又有儒雅含蓄的高雅品质。自古以来,它便是历代帝王和黎民百姓心中的神往之地。今天,它更以从未有过的亮丽,被人们誉为“人世蓬莱”“人间仙境”,成为名闻天下的“鲁中仙山”。
  历史积淀厚重之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沂山自古就为重镇,先后有十朝十六位帝王来此登封诏祭,祈求江山永固、国泰民安。而历代文人墨客、圣道高僧登临沂山或揽胜怀古,或传道弘法。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杂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沂山独具特色的镇山文化。
  《史记》载黄帝曾登封沂山。炎帝亦莅临沂山,尝百草,开辟天麻园,教民稼穑,留下神农溪、神农庐等文化印记。《舜典》载虞舜肇封沂山,定沂山为重镇。周穆王曾偕盛姬在沂山玉皇顶共沐夕阳,引来凤凰起舞献瑞。
  太初三年,汉武帝亲临沂山,令礼官祠之;魏文帝于黄初三年瘗沉圭璋致祭沂山;隋文帝于开皇十四年闰十月诏封沂山;唐贞观十年,太宗皇帝封沂山为东安公;天宝十年唐玄宗加封沂山为东安公;后周太祖郭威屯兵沂山,登基后于公元 592年祭告沂山;宋太祖赵匡胤在沂山穆陵关大战韩通,得沂山之神相助,功成后,重建东镇庙,为沂山神再塑金身;宋仁宗于景佑三年祭告沂山,留有御碑并亲植雌雄银杏各一株;宋徽宗于政和三年赠封沂山为东安王;元成宗于大德二年加封沂山为元德东安王,如今御碑尚存;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诏定岳镇海渎神号,御碑至今挺立在东镇庙中;嘉靖二十四年明世宗祭告沂山,亲植迎客松;康熙五十二年清圣祖祭告沂山,亲书“灵气所钟”并镌立御碑;雍正二年清世宗诏祭沂山并赠封佑民捍御之神;乾隆二十年清高宗祭告沂山,题立“大东陪岳”御碑。历代钦差重臣代祀沂山者更是不计其数,留下了一幢幢圣旨碑、祝文碑、昭告碑耸立于东镇碑林。位于沂山东麓的东镇庙内,至今仍有碑碣360余块,其中仅皇帝手书御碑就有1 6座,是我国三大碑林之一。至今,在北京地坛和先农坛中,尚存当年帝王遥祭东镇沂山的神位,见证着沂山昔日的尊贵和荣耀。
  从沂山中心地带穿过,横亘东西的齐长城属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最古老的关隘——穆陵关即坐落于沂山东隅。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历时百余年,至战国时基本告竣,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比秦长城早400余年,堪称“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一些重要古关隘及部分烽火台至今遗迹尚存。1978年,该段齐长城遗址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旅游价值。
  沂山重峦叠嶂,草深林密,清泉遍布,又成为人们躲避战乱的首选之地。在歪头崮抱元洞府外的悬崖上,即有一座 300余字的石刻,记录了金贞祐三年,蒙古兵破山东诸郡,百姓避险歪头崮避难的历史。
  革命战争年代,沂山人民积极参军、支前,打日寇,战顽敌,保家卫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革命战歌。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成为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
  从十朝十六位皇帝登封到近代的烽火硝烟,沂山以其宽厚的臂膀护佑着人们,给人们以寄托、以希望、以明天,也形成了特色厚重的镇山文化。
  文化意蕴绵长之山
  沂山散发着浓浓的文化味。
  自远古以来,人们便在这里休养生息,建设家园,创造了灿烂的地域文化。特别是帝王将相的登封诏祭,名流雅士的探胜寻幽,带来了新的文化气息。儒家思想在这里生根发芽,礼义廉耻、忠信孝悌等道德精髓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为沂山文化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本框架。
  道教文化作为沂山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沂山地区有较大影响。重要的庙宇道观有泰山祠、朝阳观、东镇庙、玉皇阁、碧霞祠等。其中,东镇庙长期作为封建王朝祭祀东镇沂山的皇家御庙,规模宏大、地位显赫、遗存众多、影响深远。金章宗于明昌六年,应东镇庙住持杨道全之请,诏加五镇四渎王爵,足见沂山道教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
  汉居摄二年,川人释子王静来沂山传法说经,揭开了佛教在沂山地区发展的序幕。东汉章帝元和元年,王静弟子法规于沂山圣水泉畔始建法云寺。此后,明道寺、白玉庵、凤阳寺、光恩寺、青竹庵等散布沂山。高僧王静、法规、竺法汰、僧远、神秀等都曾在沂山弘法驻锡,沂山成为山东地区的佛教活动中心之一。现存于临朐县博物馆数量众多、雕刻精美的北魏石佛造像,即出自沂山东麓的上寺院明道寺舍利塔地宫,折射着当年沂山地区佛教盛况。
  在沂山的镇山文化中,充溢着土生土长的道教文化、洋为中用的佛教文化、千姿百态的世俗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但作为历代封建王朝正统思想的儒家文化,自始至终像一根红线贯穿其中。
  沂山的镇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以儒家文化为主线,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世俗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交汇,以“阜民生安地德”为核心,以帝王登封、朝廷祭祀、名人诗文、民间供奉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碑碣、石刻、典籍、口碑、民俗等为主要存在形式,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和明显的地域特征,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沂山的镇山文化扩大了沂山的影响力,提升了沂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十朝十六位帝王的登封诏祭和历代钦差大臣的代祀昭告,由于时代、社会背景不同和统治者治国理念的差异,祭祀形式、祈福内容也有较大变化,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沂山祭祀文化和独具特色的东镇祭仪。沂山风景区管委会为弘扬沂山镇山文化,组织专家学者对此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整理出丰厚的东镇祭仪资料,获得学术界广泛认可。2015年4月,东镇祭仪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沂山,一座被造化垂青、风光无限的胜境仙山,一座从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里走出的秀美名山,走到今天,这座“灵气所钟”的山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姿。2004 年沂山风景区管委会成立后,沂山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期。东大门综合服务区、旅游观光专线、神龙大峡谷新景区、圣水河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大型生态停车场、古文化艺术馆、东镇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百丈瀑布、高山滑道、高空森林漂流、步行木栈道、法云寺、玉皇阁……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高标准建设和一个个新的旅游项目的兴建以及对旧景点的重建与修复,吃、住、行、游、购、娱,一个让人更加瞩目,更加神往的风景区粲然呈现在世人眼前。2013 年,沂山景区与蒙山景区联袂成功打造国家 5A级旅游景区——沂蒙山旅游区,实现了潍坊市 5A级国家旅游景区零的突破,使沂山成为中国旅游新地标。
  2018年3月,沂山风景区经营管理权由临朐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接手,沂山也步入了加快发展的新天地。如今的沂山,正向着全省著名、全国知名的综合型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阔步前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