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11-11 21:52
鄌郚总编

话说郑母天齐庙

  话说天齐庙
  郑母天齐庙始建于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供奉的神像是东岳大帝黄飞虎。古人称他为“天齐爷”所以叫“天齐庙”。
  天齐庙坐落在村中央,坐北朝南,南至前大街,北至官地湾,西至宁福寺,东至水沟,水沟古代是条小河,从康浪河的黑沟坝开口处,流向天齐庙东水沟,向北流到官地湾。天齐庙山门前有诺大的石台子,称为“庙台子”,庙门东西墙八字形。山门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当中一间出厦,琉璃瓦山顶,双檐双檩。山门两边有一对石狮子。山门上方高悬兰底金字木匾,上书“天齐庙”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大门上有两幅对联,上书:“这衙门难托人情莫持着前生将相,在阳间若循天理自成全后代功名”。山门里有哼哈二将把门。走进大门,脚下有一大理石,上面布满白色雪片,人称“雪花石”。院南方拔台子石阶,天齐爷好看戏,庙会期间在此扎台子唱戏。院内有七株松柏树,遮天蔽日。有十多通历代的石碑,其中有一石碑,象竹叶一样的天然花纹,人称“竹叶碑”,非常美观,是郑母八大景之一。还有两株丁香树和藤萝树,有八株一撸多粗的柏树。
  正北有五间大殿,两边各有两间配殿。大殿由青砖小瓦砌成,殿脊上有哈巴狗、岗南兽。殿内四梁八柱,画梁雕栋,重梁重檩。殿门有对联上写:“殿过十重到处无如为善好,轮回六道于斯方晓转人难”。进殿正中端坐天齐爷黄飞虎铜像,有两米多高,头顶平板串串明珠遮脸,面目温善,胡须秀丽。与泰山岱庙的东岳大帝铜像极为相似。左右有崇黑虎、咤叱虎彩塑立像,面目凶恶,形象威严。据说香山上曾有一座天齐庙,明朝初年瘫塌,无人重修,人们就把天齐爷铜像请到郑母,建了这座庙。曾有十几个道士在此居住,主持庙里香火。
  大殿两边是厢坊,廊庑,内有十殿阎罗、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大鬼小鬼。有地狱景象,在阳间作恶的、贪污受贿的、欺诈良民的、抢劫端道的、瘧待老人的、奸夫淫妇,到阴间得上刀山、下火海、上磨研、下油锅、上锯解。廊房门上对联写的好:“笑他用尽心机仍归地狱,看你有何面目再到人间”。
  从前“天齐庙”香火旺盛,每年的三月二十八和九月二十八赶庙会。庙会期间人海如潮,善男信女,香客云集,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说书的、唱戏的、玩藏野的、拉洋片的、卖吃的、卖喝的一应具全。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后来经过“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为了“破四旧”,“造反派”们把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天齐庙拆除了,宏伟的大殿成了一片瓦砾。后来,村里规划在这里建起了民房。“天齐庙”古迹荡然无存。在拆庙时附近的村民冀佩宗捡了块完整的大方砖藏在家中,至今尚存,也算是“天齐庙”唯一的一件遗物了。
  改革开放以后,村里有几位老者扎了个纸棚子当庙,画了张“天齐爷”的像,挂在了里边,到了赶会的日子,就供奉起来,烧香烧纸,唱歌跳舞,京剧清唱,吕剧表演,举行文艺活动。大家欢乐一场,也算是郑母古文化的延续吧。
  学校的兴建是在民国四年(1915年),益都县教育局科员冀永春在郑母天齐庙创办学堂,此为本地区第一所初级小学,学生40人。民国七年,(1518年)郑母初级小学升为高级小学。大殿做了教室,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把三座神像用布围了起来。“天齐爷”一直在朗朗的读书声中陪伴着学生们的成长。民国后期,学校扩建,拆了西廊坊建了五间教室,西南角建了三间南教室。解放时期又拆了东廊坊。1953年师生们把“天齐爷”请到南墙根的夹巴道里。“天齐爷”移走后,教室宽了许多。1958年县博物馆的人把“天齐爷”请到博物馆直到现在。
  1932年中共郑母区委书记冀虎臣任郑母小学校长,领导师生参加革命,组织群众进行革命斗争,捣毁了国民党官办盐店,组织武装暴动,攻打郑母镇民团和伪区公所。史称“青州暴动”。虽然暴动失败,但是,点燃了郑母地区的革命火苗,烈火越烧越旺,郑母人民前赴后继,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直取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该校在那段时间一直没有间断过读书声。
  解放后,建起了郑母小学,在校师生400多人。后来,又发展成郑母初级中学,在校师生扩大到600多人。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千千万万的学子,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到处都有他的学子,有的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各地。到2015年,是郑母小学建校100周年,到时将举行隆重地庆祝大会。
  分享: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青州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