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1-07 09:19
鄌郚总编

李玉成 | 一张珍贵的照片




李玉成 | 一张珍贵的照片


  五叔李法成从我的政治老师李祥文处翻拍了一张1962年的《平原公社李家庄小学师生合影留念》照片。
  当我捧着这张珍贵的照片仔细端详的瞬间,感觉时光立刻穿越到了五十七年前的李家庄村:
  1962年的李家庄小学位于李家庄旧村老大队和老联社之间。北屋三间,南屋略微矮一点,也是三间。61年时共有1—6个年级,冯家庄和赵家庄5、6年级的学生都到李家庄小学上学。62年,取消5、6年级,并入平原完小,这样李家庄小学就只剩1-4年级,教师也只留两名。其中有本村教师李宜曾(法昌父亲)和郭家埠孟淑芳老师。孟老师婆家是梁家官庄人,她毕业于益都师范学校,对于音乐、舞蹈都有擅长,是一名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德育双馨的老师。
  他们两位老师分别于一、三年级和二、四年级任课,学生升级她们继续跟班教学。
  1961年,孟老师教二年级和四年级,二年级有学生二三十人,四年级就4个学生,分别为:李和坤、李连富、李智曾、李祥芬。62年,他们四人已经升入五年级去平原读高小。
  上面照片为1-4年级合影,从前到后,从左到右分别为:
  一排:1、李春光2、李守斋3、李法才4、李祥宾5、李和祥6、李德新7、李学义8、李夕贞9、孙业升10、李祥贞11、李夕乐12、李和德。
  二排:1、李和桂2、李永先3、李祥升4、李森荣5、李庆贞6、李宜曾老师7、孟淑芳老师8、李祥安9、李富德10、李玉祥11、李正德。
  三排:1、李和敬2、李连新3、李正三4、李庆曾5李法英6、李来曾7、李法科8、待查9、李庆余10、李绪同11、李夕聪12、李庆富13、李庆德。
  四排:1、李祥宜2、李法友3、李宝贵4、李学中5、李旺金6、李法员7、李学会8、李法成9、李庆乐10、李春和 11、李培英12、李妹令13、李守芬14、李和盛。
  五排:1、李永祥2、李夕桂3、李旺顺4、李和道5、李祥谦6、李祥友7、李祥新8、李祥文9、李祥道10、李天祥11、李玉德12、李和富13、李和乾14、李祥太。
  当时课程主要有语文、算术及副科音乐、美术等。那时没有倒地瓜、拾麦子等勤工俭学任务。
  这张相片是在1962年照的。
  那一年刚刚经历过59-61年的“三年大饥荒”。三年大饥荒期间人们吃不饱饭,村里出现了饿死人事件。当时我县县委书记是王永成,村支书是李守法。
  根据村人回忆,1958年村集体大丰收,由于 “大跃进”“放卫星”、土法“大炼钢铁”等运动,地里的庄稼,主要是秋后的地瓜,没有及时收藏储存,造成59年缺粮。
  59年,村集体响应国家号召,抽调主要劳力到高崖拦汶河修大坝,造水库。这一年地里收成欠佳,造成1960年各家各户断粮状况。村人就食树叶、地瓜叶充饥,还有吃烂麦秸,甚至还有吃“观音土”的。那时家中有棵榆树的,直接能救一家人的命:因为榆树叶、榆钱都可以充饥,甚至榆树皮都扒下来吃了。在村中有种说法“家中栽榆树,可以过饥年”。
  由于饥荒缺食,缺乏营养,女人大多绝经,更不用说生孩子了。经过1960年的努力,生产队略有节余。1961年,人民公社实行“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划给社员一分一厘的自留地,种植各种作物,积极发展家庭副业。
  61年村民生活得到改善,虽然吃不饱饭,但是能吃上饭了,部分女人又有了怀孩子的激情,所以1962年这一年是虎年,村里出生的孩子很多,转过年来的1963年是兔年,迎来了村里生育高峰。因此60、61年出生的人,在当时要么是家庭很好,要么是个奇迹。
  照片上的这些学生,相当不容易,都有吃不上饭的痛苦经历。
  我村有一个孩子某某,平日里粗粮都吃不饱,更不用说吃白面了。这一年过年,年夜吃水饺,大人让孩子吃个够,小孩也敞开肚子使劲吃,结果孩子撑得不会动弹了。大年初一,人家都去拜年,他家却好,架着孩子满街溜达,消化食。
  建国前,我村属于安丘县汶河区。1948年7月由安丘县划入昌乐县,改为清泉区。1950年12月,我村属昌乐县十一区石山乡。
  1956年1月30日,石山乡李家庄村,建第一个初级工农业社“建国第一农社”,社长李守法。共有42户,人口178人,土地面积393.7亩,建国营农场。第二农社由李守章在1956年7月24日建立,共有18户,人口89人,土地面积207.58亩。凡入社都入股,把种子、牲口、农具、土地折成股份基金,按比例分红。1956年,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
  原先的2个小农业合作社合并,并吸收新户,一社、八社人员比例占全村80%。1957年,李家庄村成立的“建国社”高级农业社,入社户数200户,人数1020人,社长为李守印。实行“按劳分配”,劳动形式是土地划片,搭配合理分给生产队。入社的方式,经个人申请上级批准,入社后要大牲畜、大农具及各种种子都投到社里,作为基金。
  1958年1月,撤区并乡,全县划为3镇23乡,我村属于平原乡。1958年9月,县内成立人民公社12处,红河乡和平原乡合成了“跃进人民公社”, 村民全部为社员,全部实行“按劳分配”,全公社实行军事编制,设营、连、排。村内出现了好几种劳力组合,有妇女组成的“穆桂英连”,青年男子组成的“武松连”和“小铁牛连”。集体集合、干活、出工、睡觉,由连长带队。
  村里成立人民公社大食堂,全村人都到食堂支饭,一开始基本能吃饱,主要伙食是地瓜,炒菜几乎没有。59年村内食堂以方瓜粥为主,兼做洋辣疙瘩、树皮。因生活困难,全村有很多人因饥饿患了水肿病,还有一部分人到安丘山区、七折村一带要饭吃。
  村里的粮食存在仓库由保管员保管,由支书调配,由大队会计记账。各家各户没有粮食,也不能做饭统一到食堂吃饭。在58年时各家各户的铁锅、铁刀等,凡是铁家伙都捐到生产队,由生产队统一收集起来,交上级,支援国家大炼钢铁。
  12月改为“平原人民公社”。
  1958年秋“种不下千斤种,打不出万斤粮”的影响,生产队要求每亩地施种上千斤。因麦种太多,难以下种,就地挖坑掩埋,造成粮食浪费。由于无限度的多下种,第二年几乎无收。1959年,国家实行棉票、布票供应,村内每人每年最少时2.5尺,最多时每人每年7尺。
  1959年改“营”为公社驻地,管理区;改“连”为生产大队;改“排”为生产队。
  好在时任地委宣传部长的王永成,到昌乐担任县委书记,发现了农村出了问题,向地委争取救命粮,带领群众“生产自救”,解散了人民公社食堂。在这场大饥荒中,没有出现“全国平均每个县有一两万名农民兄弟被夺去了生命”的悲惨状况。
  以史为鉴。
  犯错不怕,知错能改,是我们劳动人民的智慧。
  当年提出的赶英超美已不是吹牛,如今已赶过英国,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很快就超过美国。
  这张照片见证了新中国由贫穷落后到富裕强大,必将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
  李玉成,70年生于汶河岸畔平原公社李家庄,现就职于昌乐广播电视台,潍坊市曲艺家协会会员。喜欢写作、书法、表演、摄影、商业、地方史、民俗等。作品曾在省市县媒体、报刊中多次发表并获奖,十余部作品被改编搬上舞台演出。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