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2-20 10:03
鄌郚总编

雨水读诗唤春来

  雨水读诗唤春来
  中华书局
  今日雨水,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表现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短暂“禁足”家中的你是否想走出家门,踩一踩泥土,闻一闻花香,甚至摸一摸雨丝呢?不妨读一读先人们写雨的诗句,神游“屋”外。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人五律有一万五千余首,老杜的《春夜喜雨》置于其内仍可称木秀于林;唐人咏雨的诗作也有不少,老杜的这一作品也仍堪称一枝特秀。
  此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当时杜甫在成都的安居工程草堂已于上一年落成竣工,暂时结束了艰难困苦的漂泊流亡生涯,生活粗安,心情也比较愉快,于是便写出了一批咏物写景的优美篇章,《春夜喜雨》便是其中之一。全篇写“雨”,而且是“夜雨”,而且是“春夜”之雨,而且非春雨霏霏连月不开的淫雨,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好雨”,抒情主人公的感情状态不着一“喜”字而其喜洋洋者矣。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诗人首先将春雨拟人化,它好像也知时知节,在万物萌生的早春便来到人间。这虽为平白的口语,却是千古传诵与引用的绝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更是如此,这是正面写好雨,“夜”字点醒题目,“潜”字说明是春风化雨而非苦雨暴雨,润泽万物而悄无声息,表现出好雨的功用,与上文之“好雨”照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侧面写好雨,而且是以独明之“火”衬俱黑之“云”,宛如一帧色彩对比鲜明的水彩画。成都又名“锦官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结联为悬想之辞,以“花”回映“春”,以夜中预想之“晓”勾醒眼前实景之“夜”,以红花着雨而润湿之“红湿”,与春花着雨而浓重之“花重”衬托好雨之连夜,可谓写尽题目中四字之神。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驾诗题为“雨晴”,他先分别从雨来之“前”与雨来之“后”写他所见到的情状,从花之初开到花之零落,不仅点明题目,而且表达了一种惜春之情,但如此写来仍不免平淡无奇,妙就妙在这只是铺垫之笔,后面的由此及彼的联想十分美妙,它刺激读者的想象,诗味也因此油然而生,如嚼橄榄,味之不尽。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水名,在今浙江兰溪市西南。“棹(zhào)歌”,棹为摇船之具,棹歌即船夫摇船时所唱之歌。此诗写兰溪春天雨后之夜景,宛如一帧神韵悠然的山水小品。前两句是大景静景,是背景的布置与环境的渲染。后两句是小景动景,半夜鲤鱼上滩的特写,使全诗在一派明净清幽之外,更平添静中有动的勃勃生机,和令人于言外可想的韵味。
  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书事”,乃即景生情直书其事之意。诗题“书事”,就是写眼前的事物和自己的感受。“阁”,诗人居所的楼阁,意为于小楼上见天色轻阴,细雨如丝。“阁”如作动词解,同“搁”,为搁置、暂歇之意,即小雨初歇。“慵”,懒。意即白昼也无客至,院门也懒得打开。“坐看”,正独坐而看。深院无人,在幽静的环境里诗人独坐冥思,凝视院中地上的苍苔,恍兮惚兮之中,那苍绿的颜色似乎都要漫上自己的衣裳。“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这是王维即景生情的禅句,可与他的“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比美,都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竹枝词(选二)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所首创的竹枝词,既保留了民歌质朴天然的天生丽质,多用口语入诗,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同时又俚词而入雅调,从语言到情调多了一份文人的优雅高华。如“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兴而兼赋,一写山花,一写江水。三、四两句则分承“花”与“水”,分写“郎”与“侬”,而且分别以比喻出之,一捧泥土气息,一派云锦天机。“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流丽简妙,颇有六朝民歌的韵调。三、四句则运用民歌习见的谐音手法,以“晴”谐“情”,虽是信手拈来,却是诗心独造,所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具有极高的保鲜率。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金陵的城中之城,故址在今日南京城内鸡鸣山南麓乾河沿北,玄武湖之侧。今人习称鸡鸣寺北与明代城墙相接的一段为台城遗址,乃后人附会致误。台城本是三国时吴之后苑,东晋南渡后改建为晋之新宫。梁武帝时,东起覆舟山,西至都城,修筑了长达号称十里的长堤,成为王公贵族们的游乐之处。六朝末代的陈后主变本加厉,大兴土木,台城更成了名副其实的销金窟与温柔乡。
  “台城”的得名,源于它是东晋及南朝的台省(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六朝的政治中心。晋王杨广(后被唐太宗谥为隋炀帝)灭陈,为了消灭此间的王气,将建康城夷为平地。时至唐代,台城只剩下断瓦残垣凄凉在斜阳落照之中,兀自追怀昔日的鼎盛繁华,让后人凭吊。风景山河依旧,世情人事已非。诗人描绘长堤烟柳的葱茏蓬勃,正是反衬历代王朝的颓败灭亡。柳之“无情”,对照的正是诗人的“有意”:对历史嬗变的回顾,对国家兴亡的反思。全诗天球不琢,而“六朝如梦鸟空啼”更是诗中特出的妙语与警句。韦庄时在晚唐,目睹曾经鼎盛的唐王朝在悲凉的晚风中落幕,他的《台城》表层意蕴是怀古,深层意蕴不也是伤今?
  *本文节选自《唐诗分类品赏》,标题为编辑所拟。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精品妙文 文学课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