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2-09-29 10:37
昌乐 刘文安

民俗纪事:粗粮淡饭(刘文安)

  民俗纪事:粗粮淡饭
  刘文安
  大集体时候吃什么,不是胡吃,就是没得吃。那可是个缺衣少粮的年代,我们这个地方多是坡岭,土地也贫瘠,大多种植粗粮,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地瓜玉米和高粱。想起小时候,平常的一日三餐,多是以耙谷,煎饼为主,就着咸菜,喝着黏粥。虽是粗饭难咽,还算是好的,有的,还吃不饱呢。
  肚子饿了要吃饭,吃却成了大问题。说起耙谷,是用地瓜面蒸出来的,也有玉米面的。那时候也没磨坊,全是大人带着孩子用碾推出来的,多推几圈,把地瓜干子碾碎碾细,再用箩罗出来,粗的可以喂猪,细面就倒进盆子里,加温水揉合成面团,然后拾掇锅,架上蔽梁子,添上水,就开始制作,抓起一块面团,揉捻成球状,为了防粘,蘸点凉水,用手指边钻边旋转着,捏拢成尖形,整整齐齐地排在蔽量子上。加点小苏打的,就是发面的,吃起来蓬松喧软。有时是死面的,硬邦邦的。用玉米面蒸的,还黄澄澄的,可是用高粱蒸的,是一种倒胃口的紫红,吃这种食品,更多的充饥,至于营养也不那么讲究了,吃多了还吐酸水,放屁也多,这是实事。我有一种美食吃法,把耙谷切成条,加上点猪油和盐,用热水泡着吃,觉得很可口,连汤带水,一碗就饱。
  不过,有一种粗粮的深加工,就是煎饼,制作起来比较繁琐。多是玉米和地瓜干掺和着做的,用簸箕端着上碾碾成小碎块,用盆子浸泡起来,泡透了,就上磨磨成糊子,有条件的用牲口拉磨,没牲口的只好用人力推,泡是一晚,推是一早,大人添磨,叫孩子帮忙。睡眼惺忪,不知转上多少圈,基本在天亮之前推完,孩子钻到被窝里睡觉去了,勤劳的母亲备好柴火,然后架上鏊子,就生火摊煎饼,定制有别,有的用筢子摊烙,有的是滚制而成。一住不住地忙活,烟熏火燎的摊烙上一晌午,总是厚厚的一大摞煎饼。俗说“煎饼卷大葱”,大人孩子能吃好几天,吃完了,再推再摊,这就是农家生活。不过,泡粮食是有一个副产品,那就是地瓜粉团,通常母亲作熟后,切成小方块,掐上点蒜泥,调味一下,白晃晃的,有点通亮,吃起来有点滑爽,特别带劲。更多的时候,摊完煎饼,可以煎萝卜菜,就是用萝卜丝和面煎成个饼子,那是绝对的美食佳肴。老是觉得,用煎饼卷萝卜菜吃,跟现在饼卷肉的朝天锅,吃起来一样享受。有时候,趁着母亲摊煎饼,我们还会烧咸菜吃,或是轮流着烧咸鱼吃,常言说的好,“煮的熬的不如烧的”,唇齿之间,有一种绝美的焦糊味,吃起来很珍惜,忒有味道,更多的时候,母亲会把腌制的咸菜,譬如辣疙瘩,萝卜,白菜,樱子之类的切成条,淋上点油,拌上葱花姜末八角之类的,用盆子扣在灰里焖,端出来简直是什锦大餐,吃的满口味道,齿颊生香,相当可口。现在市面上特别流行煎饼,什么煎饼果子,一品酥、还有甜煎饼、酸煎饼之类的,五花八门,价格却是不菲。不过那不再是简单地用地瓜玉米面制作的粗粮淡饭,而是只用玉米面搀着花生、黄豆,有的还加上核桃仁做成的上等美食,简直成了八宝饭,营养丰富,松酥柔软。要是说起营养价值来,什么维生素、微量元素,可能连营养师拿着放大镜看了都咂舌,竖起大拇哥。
  当然,大集体时候吃饭也不是一成不变地啃耙谷,卷煎饼,有时也会调剂一下,就有点胡吃了。所谓胡吃,还不是逼的,蒸菜团子,就是到到田野里挖野菜,洗净后搀上点粗面,蒸成菜团子,当饭吃。不过,听老人们说,最困难的时候,尤其在春荒之际,野菜也没有,就把地瓜蔓和花生皮压碎,蒸着吃。压根就不能成团,就用茶碗子扣出来。如果想活命,就是咽不下去也得咽,就这么残酷,到时候,大便也拉不出来,难受死了。人们必须学会顽强,更多的饿的水肿,至于饿死人的事情,不是不会发生的。
  说起盐和油来,就有点玄乎了,简直不敢想象,这些东西并不贵,只是没钱买,却也稀罕,经常东家借西家凑的,借盐都是一茶碗那么多,有了快还人家的。说起摊煎饼,必须用油搭子抹鏊子,还是借,就一酒盅子那么多,还舍不得用,至于平常日炒菜更没的说,压根就没油,好点的,把花生米压碎了,当油用。那没花生的呢,只好用咸菜水炒菜吃,那就是生活条件。
  不过在艰难的日子里,不是没有不好吃的,也有,麦子面做的东西,没有不好吃的,那时顶呱呱的细粮,记得小时候,父亲由于干木匠有钱,领着我赶集买火烧,还要满街打听。记得有那么一年,我碰到一个壮汉,为了能吃到热气腾腾的包子,跟人家打赌,吃了40多个,差点没撑死。简直为了一顿好饭,连命都不愿意要了。还记得,我去一户人家耍,人家来客了,做了一个菜,炒的菠菜加油条,给孩子吃的时候,大的只给点菠菜,只有小的,多了一小块油条。生活就是这样,为了招待亲戚朋友,不知犯多少难为。不像过年过节有个准备,平常日来客,真的很犯难,不敢不想,油盐都是借来的,至于酒,那更不用说怎么讨换,反正是喝散酒,没有瓶装的,一斤散酒,需要二斤半地瓜干,加上二毛钱,要知道。这个二毛钱,近似“天文数字”,当然,说的有点夸张。大集体的时候,钱是最不容易挣到的。好歹地能活着度日,已经很不错了,那个缺啊,连想都不敢想。
  孩子怎么办,从小就吃奶,吃到3、4岁还叼着娘的奶头子,平时日子紧,能给孩子下个面猴子,煎个面糊子吃,已经很是不错。多是跟着大人啃耙谷,就咸菜,也算经常。不像现在的孩子,吃都吃出个花来,营养快线,菠萝豆、爽歪歪,纯牛奶……,还挑拣着吃。年轻的妈妈也太爱美,为了保持魔鬼身材,不给孩子吃奶,一个个孩子几乎是是人生的、牛养的。
  有些食物应该受到追捧,小豆腐,虽是特殊年代的产物,至今上高档宴会。可能是吃大鱼大肉吃腻了,换换口味,小豆腐,就是用青菜叶子做成的,加上豆面,一锅熬,早先盛在碗里就往嘴里扒拉,是充饥的,现在却成了美食。由高级名厨打理,先是葱姜爆锅,加上调味就炒,出锅了,还不忘淋上点香油、味极鲜之类的。吃的相当有名堂,别人吃起来那个香,啧啧称绝。可我连吃都不想吃,小时候早吃够了,没有特别的印象,总是勾起点心酸的记忆,一点胃口也没有。
  再就是咸鱼,那个年代,能吃到咸鱼,赛过现在的生猛海鲜,就着吃地瓜,吃吧咕,简直是赛过避风塘、美食城,物以稀为贵,咸鱼是打牙祭的,咸中出味,香入骨髓,记得那时候有一种鱼,叫白鳞鱼,只要有一家煎的,全村能闻到香味,后来才得知,白鳞鱼的鱼鳞是脂肪的,不用油,只要放在锅里,就能练出油来,越煎越香,不过,这个香味,再扑鼻,一年也闻不到一次两次。现在的咸鱼是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却害怕咸鱼的亚硫酸盐含量太高,很少食用。记得有那么一次,饭店用鲅鱼自己腌的,风干后,切成小段,煎出来,配上南瓜饼上盘,36元一盘,想想低廉的制作成本,食欲大减。
  当然还有很多,不再一一赘述,何必越说越沉重,有点不爽呢,生活无时不在变化,无时不在更加美好,听老人们谈起吃的话题,感觉索然无趣,我总是不咸不淡地说上那么一句,知足了吧,赶上好时候了,有多少活不到现在,你看看,他们又来,叹声叹气地村里谁谁,50就死啦,死的太年轻、太可惜。还有谁……。看来,老年人总是活的回忆里,一点都不假。还是多回忆一点美好的吧,你们也年轻过,我将来也会变老,既然没有前生来世的活,还是好好活一把吧,“不吃不喝,死了白瞎”。他们都笑了,却看似冷笑,想想也是,在那个年代怎么吃喝。谁不喜欢大鱼大肉的吃,吃的满嘴流油,可是那时候有吗?即便有,还不是个没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刘文安文集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