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2-26 08:52
鄌郚总编

王庆荣丨李清照夜宿昌乐馆

  李清照夜宿昌乐馆
  ·王庆荣·
  公元1121年、即宋徽宗宣和三年秋某日,昌乐一带浮云连绵,秋风淡荡。清澈碧透的丹河波澜不惊,涟漪汨汨。夕阳西下,坐落在丹河旁的昌乐故城炊烟袅袅,官办驿馆的门前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关门落闩的意思。
  一辆马拉轿车从太阳落下的方向,沿着东西官道,过丹河,进城区,停靠在临河而建的昌乐驿馆前。过往行人只晓得在官家馆驿下榻的都是有身份的官宦家人,并不知道从车上下来的那位美丽风雅的中年女子,就是日后名满华夏的婉约派词宗李清照。
  宣和初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出任莱州知事,结束了夫妻二人在青州长达十年之久的朝夕相依的生活,李清照留居青州。今天,三十八岁的李清照自青州启程,赶赴莱州,计划在中秋节前与丈夫团聚。由青州去莱州,到昌乐恰好是第一天的车程。李清照别无选择地要在昌乐驿馆单独度过离青赴莱的第一夜。谁能想到,这个平平常常的夜晚,有意无意间给昌乐的文化史留下了娇艳的一抹。
  晚饭之后,阴云渐浓,一阵秋风掠过,丝丝缕缕的秋雨潸潸飘落。李清照凭窗伫立,顾影零丁,窗外丹河流水潺潺北去,勾起她与姊妹们在青州分别时依依难舍的眷顾之情,不禁黯然泪下。遂挑灯抚纸,托颐凝思,任凭泪湿双颊,提笔写下了那首语言朴实清新、感情缠绵细腻的词章: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这首词以“泪”字开头,奠定了词作凄凉忧伤的基调。上阕头韵从“泪湿罗衣”到“千千遍”,以夸张的手段,写出诗人与姊妹们亲切真挚的感情,回忆与她们分别时的哀婉情景和场面。次韵从“人道”到“闻孤馆”,诗人用“山长”暗喻去莱州路途遥远,在孤灯清冷的秋夜,形单影只,凄雨绵绵,压在心中的远山与萧萧秋雨凝成一幅凄迷寥廓的画面,渲染出诗人孤寂忧伤的心境和无助的惆怅与凄惶。“孤馆”一词,一则明写馆驿,二则影射诗人自己的孤独,是情与物的共通融和。在时间和空间上,由青州的分别场景转到了秋雨迷濛的昌乐馆驿。
  下阕与上阕结构相同,呈并列对称状。也是先从姊妹们分别时的情景写起,与上阕不同的是不写“泪湿”、“唱到”等直观的情景,而写“方寸乱”“忘了”等心理层面的感觉,进一步烘托出姊妹们难舍难离的深厚情谊。描写的角度也从昌乐又折转到青州。结尾两句仿佛从忧伤中突然回旋,擦去泪水,淡看别离,对姊妹们加以宽慰和嘱咐,并说莱州不像神话传说中的蓬莱仙境那样飘渺遥远,可用书信传递音讯,籍慰亲人。整首词作的情感基调由忧伤沉重转入恰到好处的舒放,描述的空间也从青州写到了莱州。诗人才思敏捷,把握收放,运用自如,令人折服。
  近人或有依据“好把音书凭过雁”句,认为这首词是李清照自诸城或青州寄给莱州赵明诚书信中所载,不是在昌乐所作。可词中有“潇潇微雨闻孤馆”句,书信岂能在馆驿中听闻潇潇雨声?毋庸置疑,此说纯属子虚乌有。且在元代《事文类聚翰墨大全》一书中,即题为《晚止昌乐馆寄姊妹》。断章取义之论,罔值一辩。
  关于李清照写作这首词的确切时间,笔者做过较详细的分析。学者黄盛璋先生在《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一书中认为:“此词应是宣和三年(1121年)秋清照自青(州)赴莱(州)中途宿昌乐县之驿馆而作,时间当在七八月间。”这种说法仅为大概而言,尚不够十分确切。史载李清照于八月十日到达莱州,在诗作《感怀》小序中写道:“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她离开昌乐东行,期间没有滞留迁延的理由和记载,按当时的交通工具而论 ,马拉轿车从昌乐到莱州约需三天。以此推断 ,昌乐驿馆当于八月七日晚迎来了这位词坛巨星。她在昌乐驿馆辗转翻侧一夜 ,写成了这首词苑名篇《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明初昌乐县城迁址后,丹水依旧,斗转星移,物不是人已非,李清照度过不眠之夜的昌乐驿馆早已如云烟散,就连驿馆旧址也无从查考。也许只有丹河的流水才知道,一代词后曾在哪个地方挥泪填词,思念亲人。可那首委婉酸恻、脍炙人口的词作早已名垂青史,至今还在人间广为传颂。尤其是昌乐人,对于这首把“昌乐”镌刻在中国文坛上的优秀词作更是喜爱有加。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