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2-09-29 10:39
昌乐 刘文安

民俗纪事:家乡的酒(刘文安)

  民俗纪事:家乡的酒
  刘文安
  逢年过节,也有好吃的,也的有好喝的。吃的是炸鸡、炸鱼和猪肉,大肥肉片子炒什么什么都香。至于喝的,庄户人家都会准备酒的,对我们来说,就有酸甜的山楂甜酒、苹果汽水之类的。当时由于年龄小,对酒的记忆有份朦胧。说起红酒,我们当地就有一家副食加工厂,专门生产甜酒汽水之类的,离俺家还不远,就是隔着个大围墙。至于白酒,所谓大人们的好喝,只知道方圆几百里,就坊子有一家酒厂,也就是好客山东人,景芝的景阳春。当时是经济困难时期,粮食低产,真的不够吃的,有些地区还出现了挨饿的现象。由于酿酒太浪费粮食,国家限令禁止酿酒。当时时任山东党政领导人是杨得志,出于对国计民生的考虑,批示昌潍地区的景芝镇造酒,极大地迎合了乡情民意。景芝距离我们这儿有七十里地,不算很远,于是,逢年过节,各个生产大队,就差上人备上瓜干、高粱之类的粗食,赶着马车去坊子酒厂换酒,回来后,再挨家挨户地分派下去,这就是那个年代的背景。
  在当时,酒,虽必不可少,却也是个稀罕物,客来已等候,交杯又换盏。“仪狄作酒拨,杜康作秣酒”,已经在历史嬗变的历程中,延续了几千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酒文化。无酒不成礼仪,上至将相王侯,下至平民百姓,在国情民意和人情世故里早已约定成俗,实为待客之道。杜康酿酒用高粱,坡野之物真是香,借酒谈心有何妨,说起酒,恶其名曰穿肠毒药,却表达出的是待客的热情和殷勤的款待,温暖着大众情怀。
  家里来客,割肉买酒是一般的待客之道,不用说是逢年过节,就是平常日里,孩子们最喜欢家里来客了,家里会改善生活,吃惯了粗粮淡饭的我们,就会有好东西吃。或是客人备的礼品,或是家里热心置办。谁家里来了客人,准会到处炫耀一番,生怕人家不知道,譬如,吃了瓜果梨枣,或是吃了水饺,里面还有肉……,说的刚好吃,分明是馋人家。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大人爱面子,也重情重义,总是千方百计,尽量讨换好吃好喝的,尽地主之意。客人来了,先冲上茶小酌闲聊,嘘寒问暖,说说闲情逸事,道道家长理短。等做好了菜,就张罗上桌子,就开始喝酒,那时候,喝酒可带劲啦,你一盅,他一盅,净些喝酒名堂,什么喝个哥俩好,三桃园,四季发财,全家福,还要互敬个双福,其喜洋洋者矣!喝的醉眼朦胧、满脸红光,有时还变换着喝花样酒,大不了划拳猜火柴棒,大呼小叫的,气氛相当热烈,有时简直炸开了锅。
  可能是年幼好奇,我经常蹭到桌子边上看大人喝酒,喜欢看热闹。大人也知趣,总是夹口菜填到我的嘴里,你一筷子,他一筷子,净挑可口的,嚼起来格外地好吃。自家的父母忙不迭地往外哄,我才不吃那一套,不一会,又溜了过去,他们又是一阵忙活,只要夹给我我就吃,不就崇尚欢聚一堂,大人也拿我没办法。说是喜欢看热闹,还是经不住好吃的诱惑,连自己都说不清。后来父亲干脆让我也上桌,只是叫我不要太龌龊,别狼吞虎咽的,想想也是,有个孩子跑进跑出,真是掉不起这个脸。于是,我就学着大人的样子,一口就吃那么一点点,真是不过瘾,倒不如出去等着扒上半碗残羹剩肴,没办法,这是酒场的规矩。
  大人们喝酒用酒壶、酒盅子,感到礼节格外厚重、有分量。不像现在用茶碗子,高脚杯。虽是简约便利,却有应付之嫌。假若搬斤播两,32盅为一斤,一口一小盅,不轻不沉,酌量顺口,还吱溜的一声,听起来像绝美的C大调,一盅下肚,还不忘咪咂咪咂嘴唇,一副绵泽悠长、心满意足的样子,美得俩眼都成了一条缝。叫人直觉,酒,到底有多么香,究竟多么的美。我曾经偷偷地咪咂了一下,可是辣的嗓子冒白烟,还喘不过气来。实在不可理喻、更是感到费解。辣辣的呛鼻子,终究不是个好味道。
  提起打酒,为了挣腿钱,我小时候跑了不少腿,拿着个空酒瓶子就去供销社,售货员数好钱,就拿起个铁制的酒提子,从大缸里提出起一下子酒,通过铁漏斗倒进瓶子里,我就抱着酒瓶子一路小跑地回家。好歹离家不算远,很快就一个来回。可是父亲到了朱刘石料厂上班后,我的跑腿就成了跑远路啦,当时我刚刚学会骑自行车,充其量骑个大梁底。父亲和工友们就吩咐我骑着车子去朱刘店的供销社打酒,去是一路顺茬,回是一路陡坡,有时骑,有时推,山路崎岖,颠簸不平,净是石径沙土路,来回也有五六里路的样子。我清楚地记得那时1976年,就是毛主席逝世的那一年,那一天下了很大的雨,我一个孩吧牙子骑着大梁底,披着油纸去打酒的时候,顺便听到喇叭头子里广播了这条消息。
  台湾言情作家琼瑶曾经写道,酒是个好东西,浅浅的一杯,使人醺然自如,痛饮过度,则使人迷失本性。也许是顾念贪杯的本性,也许是生活的压力大,有很多喝醉酒的。人前真君子,酒后大丈夫。丑态百出,出尽了洋相,本来是个喜相逢,饮酒作乐,欢悦萦怀。殊不知你一杯,我一杯,喝起来就溜不住马了,结果不胜酒力,一醉潦倒。醉酒的人有两种情态比较可憎,一种是还魂型的,就是醉的一塌糊涂,昏昏入睡,趴在那里,看上去好像不喘气的样子,感到十分壮烈。另一种就是狂躁型的,好像喝了兴奋剂,活蹦乱跳,不得安生,说不定逢人就骂,见人就打,好像患了精神分裂症。如果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游魂型,当然也好不到那里去了。东家有酒东家醉,到处逢人到处流。那时候过年出门,在回来的路上,经常看到喝醉酒的躺在大路沟子里,吐得一片狼藉,馒头糕点也洒落了一地,真是“若得戒酒法,醒眼看罪人”.
  在那个时代里,酒是如此温情不拘地牵动着大老爷们的神经。山东人性情豪爽,侠肠仗义,历来文人墨客时常用“大碗大碗的喝酒,大口大口的吃肉”来褒扬,其实醉酒所蕴含的寓意,最能道出一个人的实诚,直爽的性格。酒逢知己千杯少,话说万句不算多。九零年代流行昌乐三杯酒,盛极一时,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七八个人围一桌,再一个人带个一个头,还有少不了的两杯全家福,敢情一斤酒也下不来。
  现在好了,好酒好肴得摆了一大桌子,倘若图个省事,可以一个电话就送过来的。端起酒杯,不忘你好、我好、大家好地相互地碰一下,感到忒真诚,也随意,很少人劝酒的了,孔老夫子说“惟酒无量,适可而止。”就是这么个道理。你看,有喝白酒的,也有的喝啤酒的,还有喝牛奶的,有的干脆以茶代酒。你喝我喝,其乐也融融。来的随形适意,得意忘形,感到无比欢乐与祥和。可能你是滴酒不沾,心里会告诉自己,无论如何,最后要共同了那杯全家福酒。不过有一点,必须概括一下,已经很少有醉酒的了。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刘文安文集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