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6-21 18:25
鄌郚总编

太公墓木梁台

  太公墓木梁台
  罗文霞

  木梁台,这座经考古学家检测属人力堆砌而成的土堆,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红河镇台东官庄村村西,距姜子牙初封地营丘约二十公里,是当地方圆百里的一个制高点,相传此台乃姜太公墓。
  保存完好的这座太公墓,封土高近三十米,墓顶建有庙宇,依土堆山势有百十级新修的台阶直通台顶山门,门楣上书“木梁台”三个殷红古朴大字。进山门迎面是一座灰墙红瓦、飞檐斗拱的殿宇,殿门里,有太公、玉帝、王母、老子、关公等诸神塑像坐北朝南接受香客朝奉。殿前庭院正中立一高大香火炉,东西各立数通石碑。西面石碑,大都为后人所立,记载了木梁台几经毁建的经过。东面石碑,紧挨殿前台阶处,是那通最为珍贵的文物古碑《霜麦碑记》。如今墓顶庙宇始建于什么年代已无可考。一九三七年木梁台毁于日寇战火,庙会及山集亦遭制止。改革开放后庙会又逐渐恢复,庙宇重现金碧辉煌,恢复了民谣中“木梁台,木梁台,四七二十八蹬崖,透心碑对着空心槐。”的景象,并重修山门围墙,安放石刻香炉,石刻守门狮子,每逢三月三,九月九,香火鼎盛,善客如织。从民谣的传唱可以看出,木梁台这个称呼口口相传已历史悠久。
  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吏部主事阎循观《西涧草堂诗集》《登木梁台》诗云:“层台冠西岭,云际独攀登;沧海遥如带,沂山近可凭;地崩庚戌水,铭记太公陵;欲辩临淄误,返周亦缺徵。”并在诗后加注:“雍正八年(庚戌年)大水台崩,得古碣云‘齐太公之陵’碣旋裂。”据传,解放前台前尚有一座齐姜太公之墓碑,后此碑不知去向。
  但古籍中记载姜太公墓多处,尤以临淄墓最为知名。《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吕尚冢在县南,去县十余里,在齐桓公冢南。”《齐记补遗》和清人所编《山东通志》均采纳了《礼记》的记载:“太公冢在县南十里。太公葬于周,齐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可知临淄的姜太公墓,其实只是衣冠冢而已。阎循观诗中“欲辨临淄误、返周亦缺徵”的句子,意在纠正前人之误,认为木梁台才是真正的姜太公墓,因为姜太公最初的封地营丘,就在现在的台东官庄村行政区域内。
  听台东官庄村的老人们讲,很久以前围绕村子有六个封土高十几米、二十几米大小不等、颜色不同的土堆,其中木梁台是最大的一个,且保存完好,其它几个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村人们一直传说着与木梁台后相连的一个小土冢是姜太公的餐具、炊具仓库——餐具冢。姜太公恩泽子民,谁家有红白公事都可以去餐具冢借杯盘碗盏,用后当悉数归还。可总有一些村民不守信用,用后不按期归还,这种现象越来越多,惹恼了掌管餐具的神仙,从此再也借不出各种餐具。这些传说给太公墓木梁台更加增添神秘色彩。
  相传,台顶原有东西两厢房,山门、院内存有碑碣数通,除历年重修碑记外,最有价值的是文物古碑《霜麦碑记》。此碑立于清光绪十九年,古碑真实地记录了清代三次陨霜杀麦竟获丰收的事实,使人们知道“倒春寒”气候并不可怕。这通古碑年代久远,碑文尚能辨认,“霜麦碑记”在方圆几百里很有知名度。
  上个世纪中期,有一年倒春寒冻了麦子,昌乐城南萧家庄生产队长看冻麦严重,提议将冻麦铲除改种其它庄稼。有一村民不顾迷信的帽子扣头上,根据《霜麦碑记》的传说跟生产队长据理力争要求留下麦子,但生产队长不相信被霜冻了的麦子还能继续成活。这位村民请求生产队长延迟一天铲除冻麦,立刻骑马奔向百里之遥的台东官庄村的木梁台去驮石碑。因石碑重马儿无法驮运,便将碑文拓了回来,这位有老私塾底的村民,给大伙讲解了碑文,队长被说服,不再下令铲除小麦。最终这位村民挽救了那一季麦子,那年的六月小麦果真获得大丰收。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古人一方面讲究天人感应,认为人之善恶对应天之祥灾,另一方面,古代人对小麦受冻并没影响收成,还获得大丰收感到是上苍垂怜,感觉是个奇事才会郑重其事刻于石碑以传后代。因此后人认为,霜麦之下,仍获丰收,纯是得自姜太公神灵的护佑,所以当地村民世代对木梁台敬仰供奉。
  站在台顶山门上向南远眺,绿野开阔,平畴广袤,如今几近干涸的汶河河床清晰可见。发源于临朐沂山东麓百丈崖的汶河,像一条蜿蜒曲折的飘带,从古至今自西向东从太公墓木梁台前缓缓淌过,汶河所经之地,河水碧透,风光旖旎,造就了无数秀美的自然景色。这条古老的河流携天地精华,日月灵气,世代哺育着两岸人民,是一条我们潍坊大地上的“母亲河”。古代先民择水而居,世世代代在汶河流域繁衍生息,木梁台所在的汶河流域,自古适宜种植小麦。围绕台东官庄村的附近村庄,从上个世纪中期,政府就设有多处优良种子培育基地,是全国重点种植小麦的地区。可以说在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传承着最先进的种麦技术和最优良的小麦品种,也可以说这个优良传承得益于姜太公始封于齐。
  姜太公,这位齐文化的创始者,众神之上的神主,正是看中汶河流域这块风水宝地,率领先民集种植业、养殖业、捕捞业于一体,使齐国的农业经济得到大发展,姜太公对齐文化的开拓和奠基贡献,功不可没。可以想见,姜太公去世后,葬于木梁台,古人习俗,须留人守墓,守墓者世代繁衍,形成自然村落。为纪念太公,便在其墓上,加修台阁,让太公承受香火不绝。 也许因有“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神谕,以木梁台为中心的这块粮仓宝地,“粟如丘山”的盛像绵延至今。
  2015年11月,木梁台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碑加以保护,太公墓木梁台将以崭新的姿势傲立于世人面前。相信,有太公护佑,木梁台必将永立于时代潮头之上!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