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6-26 05:53
鄌郚总编

潍河山水之汶河中游南岸

  潍河山水之汶河中游南岸
  汶河中游南岸,齐长城蜿蜒经过的太平山、青石胡同、大车山(五龙山)、紫草山、马时沟村北山、峰山、城顶山是汶河水系与浯河(渠河)水系的分水岭;寿山一带是汶河水系与浯河(渠河)支流店子河的分水岭;寒登山一带是汶河水系与浯河支流洪沟河的分水岭;自西往东,分别有大盛河、鲤龙河、温泉河、凌河自南而北汇入汶河。
  大盛河,发源于今安丘市大盛镇境内七宝山,东北流,注入汶河。今安丘市大盛镇田家楼村东北的田家楼遗址,东、南两侧临大盛河,北靠大盛河支流,1982年11月20日文物普查时发现,1992年6月20日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田家楼遗址文化层厚约2米,从大汶口文化直至商周文化,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陶鬶、龙山文化“蛋壳陶”高柄杯最具时代特点。
  鲤龙河,流经今安丘市郚山镇、大盛镇境内,在今安丘市大盛镇小庵子村北注入汶河。鲤龙河上游有东西二源,西源为正源,又称金龙河、南逯河,东源又称河西村河,东西二源现在又均称为鲤龙河,在今安丘市大盛镇牛沐村前汇合。鲤龙河流域与浯河(渠河)流域以太平山、青石胡同为分水岭,太平山、青石胡同南侧就是著名的唐王山、虎眉山。
  鲤龙河西源(金龙河、南逯河),发源于太平山西北麓今安丘市郚山镇刘家峪村附近,东北流。鲤龙河西源(金龙河、南逯河)沿岸,今安丘市郚山镇马朗沟村,1942年以后曾经设有日军据地,村西南的卧虎山因此被称为鬼子山;抗战时期安丘县教育科长于瀛仙,八联中事务主任于贯一,中国自动武器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著名的轻武器专家于道文,于道文的妹妹、著名光学家于美文,都是马郎沟人。今安丘市郚山镇南逯村,有大汶口文化遗址,1939年4月,山东省立八联中在此创建。今安丘市郚山镇泥沟村,原称泥溪村。明朝崇祯七年进士刘运隆,字雪心,曾任直隶河涧府河涧县知县、陕西渭南县知县,即泥沟村人。1938年至1942年,青岛海军陆战队、山东省第八区专署曾在泥沟村驻扎。今安丘市郚山镇冷家山村,1939年,青岛海军陆战队在此创办冷家山小学,由海军陆战队中的知识青年任教。
  鲤龙河东源(河西村河),又有东西二源,西源发源于今安丘市郚山镇马家旺村,南距浯河东源上二郎峪村不远,为鲤龙河东源(河西村河)正源;东源发源于大车山(五龙山)西麓、青石胡同东侧,南距浯河支流大苑河源头不远;石河河、墨黑河为鲤龙河东源(河西村河)支流。
  鲤龙河东源(河西村河)的西源源头处的马家旺村,1940年初,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周复将军在此创办鲁苏战区《阵中日报》,自兼社长,后迁西南七里地的今沂水县圈里乡马家土峪村。1942年,五十一军通讯营、工兵营、辎重营分别驻扎在今安丘市郚山镇牟家沟、双埠、小洼等村。今安丘市郚山镇石山子村,与今昌乐县红河镇东石山子村,因争议颇多,笔者尚不能确定那个是中国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女海洋学家刘恩兰的祖籍。
  鲤龙河东源(河西村河)东西二源之间,太平山东麓,今安丘市郚山镇徐家沟村南磨山西侧,有一条西、北、东三面环山的狭长地带,即当地人所称的青石胡同,青石胡同中有溪水南流注入浯河(渠河)支流大苑河。
  鲤龙河东源(河西村河)东西二源在今安丘市郚山镇亭子村南汇合后,流经今安丘市郚山镇贾孟村和店子村之间。民间传说,贾孟村和店子村原本是一个村,名为王家村;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孟郊曾来此地游玩,见此村东依凤凰山西傍鲤龙河,风景秀美,即在村中旅店住了数日。贾岛和孟郊住过的旅店,被称为“贾孟店”,村名也渐渐被人称为“贾孟店子”。后来贾孟店子村以鲤龙河东源(河西村河)为界分为两个村庄,贾孟村在鲤龙河东源(河西村河)东,出土的西周晚期铜鼎、铜鬲被鉴定为山东省二级重点文物;店子村在鲤龙河东源(河西村河)西,1941年8月山东省立临时政治学院正式在店子村开学,冬天,因学院校舍被日军焚烧,学院北迁昌乐、临朐县境内。今郚山镇区西侧,有五龙湖,原为大埠沟水库,由鲤龙河多条支流汇聚而成。因与五龙山遥遥相望,又因仿佛为五龙所环绕,大埠沟水库改名五龙湖。
  鲤龙河东源(河西村河)在今安丘市郚山镇河西村对岸接纳墨黑河,墨黑河因途径今安丘市郚山镇墨黑村而得名。墨黑村曾设八联中分校,因遭到日军两次空袭而搬迁到今安丘市郚山镇杜家庄村。
  鲤龙河东西二源交汇处的今安丘市大盛镇牛沐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名村,古为牛沐里,据明万历《安丘县志》载,当时牛沐村设安丘县雹泉乡大、小牛沐社。牛沐村北,辛兴岭上,原有一古寺牛沐寺,亦称瑞应寺,民间传说始建于北宋时期。今安丘市大盛镇寺前村,应因位于牛沐寺前而得名。牛沐寺中有一口巨钟,与挂于安丘城东门的巨钟是一对姊妹钟,据说每当敲响牛沐寺的巨钟,安丘城东门的巨钟也会隐隐作响。“牛沐钟声”被列为安丘八景之一,明成化年间,安丘县令陈文伟所作《总咏安丘八景》中有句曰:“牛沐钟声隐隐来”。关于牛沐寺及牛沐钟声,有很多传说故事,其中“牛沐寺与牛沐钟的传说”被列入潍坊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沐辛氏,系出陇西(甘肃省),明宣德初,由莱阳县迁居安丘牛沐里(李守民主编;山东省安丘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安丘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11,第113页)。辛应乾,原名子厚,字伯符,号顺庵,牛沐里人,一说今安丘市大盛镇东辛兴村人。辛应乾家境贫寒,读不起私塾,就在牛沐寺中跟一个和尚学习。明嘉靖41年(1562年)辛应乾以第三甲41名中进士,授长治县令,后升潞安知府、郎中、都御使、山西巡抚、兵部侍郎,年老辞职时万历皇帝特赠他为兵部尚书,病故后葬在今安丘市兴安街道西近戈庄村。因安丘籍进士辛应乾、马文炜、韩必显三人同日晋升为山西、江西、陕西巡抚,所以留下“一日三西”的佳话。因担任过兵部侍郎,所以辛应乾又被称之为“辛侍郎”。辛应乾中进士以后,曾经重修牛沐寺。直至清末民初,牛沐寺仍然香火旺盛。文化大革命中,牛沐寺遭受灭顶之灾,今牛沐寺、牛沐钟皆不知所踪。
  温泉河,发源于今安丘市凌河镇石山子村,西南方向为柴草山,东南方向为马时沟村北山,另外在石山子村东北方向十里地有山曰“石山子”;柴草山、马时沟村北山一线山脉,是温泉河与浯河(渠河)支流古庙河的分水岭;温泉河在今安丘市凌河镇小北郚村北注入汶河。
  温泉河以西,今安丘市凌河镇常家岭村,1939年四五月间曾短暂作为厉文礼部司令部,此后厉文礼将其司令部又迁到今安丘市凌河镇西崔巴峪村,直至城顶山战役被俘。
  大安山,位于安丘市郚山镇境内东部,温泉河西岸约七里地。明万历十年《安丘县志》载:“城西六十里曰郚山,一名巨平山”,指的就是大安山。因其形状象一杌子,古代大安山又称“杌山”;因西汉时位于郚城县境内,所以又称“郚山”。今临朐、沂水、安丘交界处的太平山,在《水经注》等古代典籍中也被称为巨平山,又被称为浯山、峿山等。由于太平山与大安山都曾被称为巨平山;大安山被称为郚山、杌山与太平山被称为浯山、峿山,发音相同,所以两山极易混淆。大安山顶是古火山口,属玄武岩结构,山顶地势平坦,从西南向东北略显低缓。山顶西面曾建有“东镇庙”,一共五间,东边三间正殿供着雹神爷爷李左车,两边是大娘娘、二娘娘及侍从;西边两间偏殿供奉着霹雷将军和闪姑娘娘神像。清咸丰十年(1860年),有刘氏父子三人,从今安丘市辉渠镇南大沟崖村逃荒到山顶落户立村,取村名“郚山顶”,也叫“山顶村”。清末民初,时局动荡,又有乡民逃到山顶避难,村民认为“郚”与“无”谐音,有些不吉利,因山南面有“大安村”,遂把“郚山”改成“大安山”。1939年6月20日,于学忠委任厉文礼为鲁苏战区挺进第二纵队司令,考斌之部改为鲁苏战区挺进第二纵队第四支队,驻防大安山区,驻扎今安丘市郚山镇金堆庄、南家官庄、杨家沟、陈家沟、李家庄等村,在南家官庄村设有兵工厂。1942年8月20日夜,唐王山战役打响,五十一军六七七团一部在大安山布防,与考斌之部并肩作战,阻击日伪军,直至战区司令部撤出唐王山。
  今安丘市凌河镇温泉村,位于温泉河东岸,村东有一泉,久旱不竭,常年水温25℃左右,故名温泉,村、河因泉而得名。
  今安丘市凌河镇南郚村西,截温泉河建有南郚水库。
  《水经注》载:“汶水自(朱虚)县东北,径郚城北。《地理风俗记》曰:朱虚县东四十里,有郚城亭,故县也”。前面已经介绍过,今昌乐县鄌郚镇鄌郚村,可能是纪国“郚邑”所在,公元前 693 年,纪国郚邑居民被齐国军队强制搬迁到今安丘市境内汶河南岸、汶河支流温泉河西岸、今安丘市凌河镇李家西郚村东,此地遂成为新的郚邑。西汉在此地设置郚城县,东汉时降为郚城亭,并入朱虚县,所以此地被称为郚城故城。三国时期名士邴原即出生于郚城,魏文帝分城阳郡在郚城置平昌郡,不久又废除。西晋惠帝在郚城重新设置平昌郡,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东晋在京口侨置平昌郡,南渡的平昌郡移民中安丘县孟氏家族名噪一时。北魏移平昌郡治昌安(今潍坊市峡山区王家庄街道李家古城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提到郚城,却不提平昌郡,可以佐证当时平昌郡已迁治。北齐天保年间改郚城为琅琊县治所,北齐还在潍河以东今高密市境内设置平昌郡,治黔陬县。隋大业二年(606年)又改琅琊县为郚城县,唐武德六年(623年),可能因为当地发生大地震,郚城县城废弃,并入安丘县。从郚城遗址暴露的遗迹遗物分析,从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春秋至秦汉时期的碎砖、瓦砾、器物残片俯拾皆是。在郚城遗址附近,以“郚”为名的村有南郚、北郚、刘家西郚和李家西郚等村;以“纪”为名的村有西纪庄村、东纪庄村。
  《水经注》载:汶水从郚故城“又东北径管宁冢东。故晏谟言:柴阜西南,有魏独行君子管宁墓,墓前有碑。又东北径柴阜山北。山之东有征士邴原冢,碑志存焉”。管宁、邴原,均是东汉末年朱虚县名士,且为好友,管宁墓位于柴阜山西南,邴原墓位于柴阜山东北。柴阜山,《齐乘》称为柴埠,清代钦定四库全书《山东通志》卷六载:“柴埠,在(安丘)县西四十里,今俗称为赤埠,按《水经注》汶水自郚城东北径柴埠山西,而今汶水实行赤埠之北,疑柴埠或当为紫埠之误,而土人又讹紫为赤之误云”。今安丘市凌河镇有李家赤埠村、王家赤埠村、赵家赤埠村,位于汶河南岸,柴阜山可能位于此地。
  凌河,发源于今安丘市辉渠镇获鹿山附近,峰山、城顶山是凌河与浯河(渠河)支流孝廉河等的分水岭;凌河在今安丘市凌河镇凌河村北注入汶河。
  接近凌河源头的今安丘市辉渠镇黄石板坡村、获鹿山前村、小麦峪村,现在正在开发乡村旅游文化,在当地的名气越来越大,游人越来越多。获鹿山前村,因位于获鹿山南而得名,1941年秋,安丘县政府在此创建安丘县立中学,由王学信(王佩实)任校长,是后期八联中的前身。2020年,正在建设中的安丘获鹿山谷森林康养基地入围第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名单。
  小麦峪村西侧的今安丘市辉渠镇李家沟村,是安丘名门望族峰山李氏的发祥地。在安丘,峰山李与寿山王齐名,“峰山李,寿山王,打死人,不抵偿”。据其族谱记载,其始祖十一公是元末上将军,明洪武初年,从乐安北司口(今东营市广饶县陈官乡碑寺村)迁居李家沟村,因峰山位于李家沟村南,所以称为峰山李氏。峰山李氏二世祖有子七人,所以分为七门,其中大门、五门、七门三支人丁兴旺,尤其大门,所获功名最多。峰山李氏人才辈出,在此不能一一列举,兹举几位重要人物以飨读者:李迁乔、李迁梧为亲兄弟,今安丘市辉渠镇夏坡村人,明嘉靖戊午年(1558年)同榜中举人,安丘西关街上原有“兄弟联芳坊”所彰即此,次年,李迁梧中进士,授吴江知县,“李迁梧放囚”的故事成为当地美谈;李迁梧的孙子李沁,字水心、号慎斋,清代河南开封府中牟县知县李其昂的父亲,安丘印派创始人张贞的岳父,张在辛的外公,李沁墓前巍然挺立着一组墓碑,张贞、赵执信、刘统勋之父刘棨、绍周等分别撰稿,张在辛、刘仁雨等分别书写;李岱,曾被逄王周氏周若水收养,改名周岱长,长大后归宗,在今安丘市官庄镇水码头村置地、安家,李岱之子李霖雨、李和雨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同榜进士;李湘棻,今安丘市辉渠镇夏坡村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进士,曾任漕运总督,统管全国漕运事务;李钟岳,一作李宗岳,字崧生,又字申甫,今安丘市辉渠镇谋家河村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进士,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调任山阴县令,因违心拘捕并监杀秋瑾而郁郁而终;李钟岳之子李江秋,《民国日报》著名记者,山东《民国日报》社社长,1976年出版《安丘述略》。1939年7月20日,鲁苏战区五十一军两个排在李家沟村与日军交战,打死日伪军七八十人,使得日军一时不敢贸然西进。
  李家沟村西南五里地,是因传说有子曾在此读书而得名的“有子山”,有子山下有“有子官庄”村和“有子沟”。有子,名若,字子有,一说字子若,今山东肥城人。有子比孔子小36岁,是孔子的晚年弟子,在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中排名第27位,气质相貌酷似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即殁,弟子思慕。有若状如孔子,弟子相与并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有子山上,原有有子祠,供奉有子塑像,远近儒生前来拜谒,附近乡民前来求福,香火旺盛。文化大革命中,有子祠被毁,现在仅存残垣断壁和两通石碑。据有子山清《重修庙记碑》载:“有子山,古时传为因有子读书于其地而得名”。
  自小麦峪村往北,凌河流经白山南侧山脚下。白山与杏山子隔凌河东西相望,西白山头村、东白山头村、凌河上的白山头水库均因白山而得名。白山头水库,建成于1967年,位于西白山头村、东白山头村、顺河流村之间;2010年,由安丘市鲁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原潍坊第四制药厂)投资,在此建成白山头景区。
  今安丘市辉渠镇绪泉村,位于白山西北四里地。绪泉与雹泉(珍珠泉)、温泉三泉并称,是安丘名泉。元代以前,绪泉仍处于天然状态,泉眼为蛋圆状,时人称之为“龙王眼”。元末明初,在泉北边建“龙王庙”,并将泉眼整修成为长方形水池。由于村民聚集在绪泉周围居住,所以村名初为“聚泉”,后改为“绪泉”。绪泉村周氏,从今安丘市兴安街道周家下庄村迁来,其始祖与逄王周氏始祖为亲兄弟。抗日战争时期,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县湖南乡沙湖周家村的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周复到绪泉村认祖归宗。城顶山战役中,周复将军为国捐躯,周姓族人将将军遗体运至绪泉村,秘密安葬于周家老林中。
  凌河由东白山头村出白山头水库,东北流,经过今安丘市辉渠镇李家河村西。李家河,与李家沟,一字之差,又都因“峰山李”而得名“李家”,容易混淆。李家河村东、村西南300米处、村北偏西100米处,共发现三处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被命名为李家河遗址。1942年秋,潍县县长王明义被撤职,调任高密县长,王明义拒不赴任,被厉文礼委任为独立四团特务二营营长,驻李家河村及凌河对岸的今安丘市辉渠镇朱家河村。
  李家河、朱家河村北,今安丘市辉渠镇西辉渠村西,截凌河水建有西辉渠水库。辉渠村,是峰山李氏的一个重要分布地,前面提到的李沁墓就位于东辉渠村以东不远的小山上。西辉渠水库以西,有今安丘市辉渠镇南罗圈崖村、北罗圈崖村。1938年1月21日,日军第二次入侵安丘城,厉文礼部边打边撤返回安丘西南山区,驻扎于罗圈崖村。1938年4月,厉文礼所辖山东省第八区游击队被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改编为保安部队,厉文礼改任第八区保安司令,司令部亦设在罗圈崖村。
  今安丘市辉渠镇东尚庄村 、西尚庄村、北尚官庄村附近,1960年5月,截凌河水建成尚庄水库。
  凌河出尚庄水库后,东侧的寒登山是凌河与洪沟河的分水岭。
  郑家下庄遗址,位于今安丘市兴安街道郑家下庄村西北200米处,凌河东岸河边台地,东、北两面为凌河支流环绕,靠河处形成断崖,文化层厚约三米,涵盖龙山文化至商周文化时期(王志民主编,山东省历史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研究报告,齐鲁书社,2008.12,第439页)。
  今安丘市凌河镇川里院村,位于凌河西岸,是一个历史文化名村,明清时期称为川里都,明代曾设安丘县仁顺乡大川里社。康熙九年(1670年),该村孙起纶以第三甲108名中进士。清光绪初年,村民修关帝庙,掘出一截北魏残碑,有“大魏武定”四字,额题“意瑗法义造佛国之碑”,上刻佛像,对于研究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美术有一定价值(彭兴林编,中国古城名胜图志  山东卷,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09,第214页)。川里院村东南,1959年截凌河水建有川里院水库。
  今安丘市凌河镇凌河村,清代曾设安丘县五乡凌河社,今为凌河镇镇区。
  凌河村北,距离凌河入汶口二里地,有史沟河发源于今安丘市辉渠镇曹家峪村,自西南往东北流汇入凌河。
  留山,位于曹家峪村西南约三里地、绪泉村正北五里地左右,为古火山,现在建有留山古火山国家森林公园。民间传说,刘裕北伐南燕曾经在留山驻扎过,因此得名“刘山”,后音变为“留山”。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刘裕北伐,“王师次东莞(今沂水县城北古城村)”,过穆陵关,直捣广固,途径留山的可能性不大。清代,赋闲在家的原漕运总督李湘棻曾带领民众在留山修建“石墙围子”防御捻军。
  今安丘市辉渠镇夏坡村,为峰山李氏最显赫的聚居地,所以峰山李氏又称夏坡李氏。李迁梧、李湘棻即夏坡村人,李湘棻故居尚残存,位于夏坡粮站院内。1943年,安丘县立中学第七分校在夏坡村设立。厉文礼在城顶山战役中被俘后,1943年8月无奈出任伪鲁东和平建国军司令,司令部设在夏坡村,厉文礼本人则仍然被软禁在潍县城内。李湘棻第五代嫡孙李绵祖,是安丘著名画家,退休前供职于安丘市文化馆,已故。
  今安丘市凌河镇土山村,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村,土山郑氏为当地望族。据郑氏族谱记载,南宋初年郑姓由今潍坊市峡山区郑公街道郑公村迁来,是汉末大儒郑玄的后人。南宋末年,河北、山东一带红袄军起义抗金,土山村的郑衍德成为重要将领,后归顺蒙元,官至都元帅、光禄大夫,去世后葬于今东利见村西。据明万历年间《安丘县志》记载,当时在土山村设置安丘县雹泉乡大、小土山社。与李绵祖齐名的安丘画家郑学信,退休前亦供职于安丘市文化馆,即土山村人,其子郑岩是著名的美术考古学家,现供职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温泉河与凌河之间,王家赤埠村、赵家赤埠村东侧,汶河南岸,今安丘市凌河镇偕户村,亦为一历史文化名村,据说原名柴埠。偕户村清末举人刘梅皋(名一鹤),老同盟会员,1939年春前往今沂源县东里店村担任山东省政府秘书,1939年6月7日、6月10日,日军飞机两次轰炸东里店村,先生在轰炸中殉职。
  偕户村东北五里,汶河南岸,今安丘市凌河镇石家庄村,以民俗旅游驰名国际。1988年,潍坊国际风筝会前夕,在石家庄村北建成山东第一座民俗博物馆,集中展示近百年来鲁东、鲁中一带的农家民俗风情。
  汶河中游南岸,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下面以时间为顺序对山东省政府、山东省立第八联中、山东省立临时政治学院、鲁苏战区五十一军、厉文礼部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做一下梳理:
  厉文礼,今天津蓟县人,1926年毕业于京兆甲种农业学校,1930年以后曾任诸城县长、潍县县长,在潍县县长任内,励精图治,颇有作为,潍坊第一届风筝会就是由他发起创办的,至今潍坊市区仍然有老人念叨他的好。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8月,厉文礼兼任山东省第八区游击司令官,原潍县第三区区长考斌之为游击队第一总队长,黄埔军校毕业的原潍县公安局局长胡鼎三为第二总队长,原潍县第五区区长钱澧堂为第三总队长。11月,厉文礼兼任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12月,济南日军沿胶济路东犯,同时,日军也准备从青岛登陆。12月31日,在炸毁日商在青岛的工厂后,青岛市长沈鸿烈奉命撤离青岛。
  1938年1月4日,日军在安丘城外投掷了两颗炸弹,安丘城人心惶惶。8日,厉文礼率部撤离潍县,进入诸城、安丘山区组织抗日,潍县巨富丁叔言毁家纾难追随厉文礼进山打游击。9日,安丘县长金鸿良弃城南逃,随后由今安丘市官庄镇西利见村人李桂登接任安丘县长。10日,日军进入潍县城,同日,日军板垣师团从青岛登陆。13日,日军第一次进入安丘城,当天就返回潍县。16日夜,厉文礼从安丘西南山区进入安丘城,司令部设在今安丘市兴安街道七里沟,次日将迎接日军入城的孟宪臣等人以汉奸罪处决。21日,日军再次入侵安丘城,厉文礼部边打边撤返回安丘西南山区,驻扎于今安丘市辉渠镇罗圈崖村,随后日军在安丘县城建立了“安丘县政府”、  “宣抚班”、“警察所”等日伪统治机构,城里村民张竹圃发起组织维持会。25日,原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在汉口被处决,原青岛市长沈鸿烈被任命为山东省主席兼山东省保安司令。
  1月间,厉文礼参加中华民族复兴社,化名周至诚,被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长康泽委任为胶东支队司令,被复兴社山东支社负责人秦启荣委任为胶东大队队长。2月,厉文礼辞去潍县县长之职。
  1938年2月15日开始,青岛海军陆战队第五大队六百多人,在沂山脚下的小关、大关、穆陵关一线,与经青州、沂水南下的日军血战五昼夜,此后杨焕彩接替张赫然担任海军陆战队司令,将司令部设在今安丘市郚山镇泥沟村。3月,日军撤出安丘城,安丘县长李桂登返回安丘城。
  1938年4月,厉文礼率山东省第八区游击队进驻诸城长城岭一带,旋即被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改编为保安部队,厉文礼改任第八区保安司令,司令部设在今安丘市辉渠镇罗圈崖村,独立第一团团长考斌之、独立第二团团长胡鼎三、独立第五团团长张天佐、独立第六团团长曹克明、独立第八团团长王子春、独立第十团团长韩寿臣、独立第十一团团长殷蔼仁,王子春、韩寿臣、殷蔼仁为安丘部队,厉文礼改任胡殿楹为安丘县长。5月,日伪华北自治联合军第二师师长高华清率部2000余人,携带轻重武器、枪支弹药和骑兵数百,弃暗投明,接受厉文礼改编。但高华清部士兵军纪败坏,高华清无力控制,遂脱离军队孤身前往青岛谋生。
  1938年5月4日晚上,日军第三次侵入安丘城,第二天黎明撤走。
  抗日战争爆发后,原在青岛的山东大学奉命内迁,途经济南、安庆、武汉、沙市、万县、重庆,1938年3月停办。山东省部分中学亦南迁,1938年春节后,国民政府集合山东流亡学生在河南南阳赊旗镇组建“山东省立联中”;1938年5月至12月,“山东省立联中”迁徙到湖北郧阳、均州,改名为“国立湖北中学”;1939年元旦后,湖北中学迁至四川绵阳,改名“国立绵阳中学”,旋改为“国立第六中学”;没有南迁的教师、学生则各自寻找出路,四处流离。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不仅积极组织对日作战,而且念念不忘教育事业乃民族存亡之根本。1938年4月,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中国国民党抗战救国纲领》, 颁行《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1938年6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制定《沦陷区教育实施方案》,指出应采用一切办法维持各级教育以延续文化生命,先后派人赴战区开展工作。根据“方案”精神,山东省政府决定设立临时政治学院,招收战区失学的高中毕业生,一年训练期满后分发战地服务。
  1938年8月1日,日军第四次侵入安丘城,安丘县公安局长赵坤率公安局官兵在汶河南岸抗击日寇,为国捐躯,此后日军在安丘城驻扎七年,直至抗日战争结束。
  1938年,国民革命军六十九军军长石友三奉命留在山东敌后进行游击战。八九月间,六十九军第九师师长高树勋,派厉文礼到胶济铁路北昌邑、平度、莱阳、掖县一带开辟游击地区及整编地方武装。八路军八支队马保三部进入今昌乐县红河镇平原村以南,今安丘市凌河镇南郚村以西,今安丘市大盛镇牛沐村一带活动。六十九军撤离安丘之后,厉文礼部从铁道北回到安丘西南山区,八路军八支队马保三部退往沂蒙山区。
  1938年11月,沈鸿烈到达今沂源县鲁村,建立起山东省政府。11月下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湖南南岳召开军事会议,即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会议强调了游击战争的作用,在敌后设置鲁苏和冀察战区,由鲁苏战区统一指挥山东、江苏两省的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
  1939年2月27日,因与沈鸿烈矛盾激化,厉文礼部胡鼎三团、申集安旅和岳静山旅联合袭击驻莱阳的鲁东行署,枪杀行署主任卢斌,即“胶东行辕事件”。
  1939年3月,山东省政府迁至今沂源县东里店村。省府秘书长雷法章(原青岛市教育局长)在东里店村举办行政干校,安丘县的李荣锦 (李制美)、王禄增(王连全)、王熙美(王尊五)、王熙刚(王冠毅)等人参加了学习。此时,山东省政府拟定的战时中小学恢复办法规定省立中等学校一律改称联合中学。联合中学,是在省政府领导下,由县与县联合举办,除部分费用由省政府拨给外,主要靠各县政府和抗战部队资助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