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7-13 21:49
鄌郚总编

单之礼笔耕不辍创作《孝妇河的传说》

  
  谦虚而又热情,忙碌不失条理,是记者初识单之礼老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多年前,笔耕不辍的单之礼创作了《孝妇河的传说》,文中至亲至孝救婆母的好儿媳的故事感动着周边每一个人,也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灵魂。
  “作品反映了婆媳之间的感情问题。在古时候就有这么孝顺婆婆的儿媳妇,与当前国家所提倡的尊老爱幼是吻合的,所以我就从她写起,这是一种好的教育。”单之礼说。
  现年已经71岁的单之礼,1970年起一直在乡镇文化站工作。2003年5月,他从阿陀镇文化广播站退休。
  “我工作在当地,生活在当地,二三十年的时间,对家乡有感情。所以我想把家乡文化挖掘好、反映好,把这些故事写出来,更好地传承下去。”单之礼说,“我写的故事都是六七岁的时候听当地老人讲的,后来的年轻人知道的不多,我要加快创作,从抢救和挖掘的层面,把民间文化传承和发扬好。”
  对文化创作情有独钟的单之礼,加快了采风的脚步。他利用退休后的充裕时间,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找老人,说历史,听传说,搜集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故事。每到一个村,他先去拜访那些年事已高的老人,同他们聊天、拉家常。老人们讲什么他就听什么,对于精彩的故事传说,他就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为了采访马三蝎子与山王古石桥的故事,他连跑了七八个村,为了让故事更详尽,他甚至到坊子、安丘去采访当地的老人。那几年里,他走南访北,跑遍了当时阿陀镇的村庄,采访村干部、群众200多人,记录了大量的素材。“多采访,多跑路,多找人,努力把这些故事内容了解透彻,再把它写出来。让读者看了以后,知道写的是什么,了解它的意义。”单之礼介绍。
  经过筛选,单之礼把整理出的民间故事、传说推荐到市县级报刊媒体。他搜集整理的《马三蝎子桥的传说》《尚书少年对对联》《老油坊的传说》《庙宇神殿话崇山》等20多个故事,被《潍坊广播电视报》《昌乐日报》、昌乐电视台等媒体采用。《石人的传说》《都城三易话杞国》《刘先生云南历险记》《墨水桥的传说》《黎柱与闫郎中的故事》等一些民间传说及故事发表后,很受读者好评。
  2015年,单之礼成为县老年大学学员。学习期间,有感于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老师细心讲课、用心传授,学校环境优美整洁,他迸发了创作热情,创作的老年大学校园歌曲《和谐相处如家人》,被潍坊市老年大学校刊发表。
  县老年大学艺术团经常到基层演出,他们的节目全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说昌乐人、演昌乐事,既歌颂好人好事,弘扬社会正气,又很接地气,受到群众广泛赞誉。针对老年大学艺术团的事迹,单之礼写了题为《一支深受群众欢迎的文艺宣传队》的通讯报道,并在《潍坊老年大学》校刊和《宝石城文艺》杂志发表。单之礼还积极参加一些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年在营丘镇吉阿村举办的“昌乐县桃花年会”,他不仅参加,还主动为活动提供服务,让人们在饱览美景的同时,近距离感受姜齐文化的魅力。为支持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单之礼还对文化活动组织较好的文艺队伍进行采访,宣传他们的事迹,带动更多人加入其中,进一步活跃了农村文化氛围。
  “单老师就像文化战线上的一只蜜蜂,不辞辛劳地采集民间文化精华,酝酿文化之蜜,滋养大家,回馈社会。”对于单之礼的付出,营丘镇老干部工作室主任高兴博称赞不已。
  退休不退志的单之礼,笔耕不辍,宣传凝聚正能量,先后被吸收为昌乐县作家协会会员、潍坊市曲艺家协会会员;被授予“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山东省模范老人”“潍坊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等荣誉称号。
  “人们都有各自的兴趣爱好,我的爱好就是从事了一辈子的文化事业。不停地挖掘各地民间文化,传承人文情怀,这是我不变的追求,我还要继续干下去。”单之礼劲头儿十足地说。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营丘频道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