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7-16 19:14
鄌郚总编

王效民丨千古孝女焦姑与焦姑庙

— 本帖被 刘文安 设置为精华(2021-06-27) —
  千古孝女焦姑与焦姑庙
  王效民

  在风景秀丽的丹河西岸,凤凰山东麓,昌乐县乔官镇常家庄村西北角有一座观音庙,在这座观音庙院里还有一座孝女祠,里面供奉的女神是孝女焦姑,所以当地人习惯上称这座庙院为焦姑庙。这座庙院不大,里面有几座古碑 ,院内的冬青、松柏、花草绿意盎然,平添了几分庄严和静穆。每到农历三月初十庙会的日子,这里是人山人海,卖货的、唱戏的、游玩的、烧香许愿的,十里八乡的人纷纷聚来,热闹非凡,香火十分旺 盛。
  常家庄,原叫焦疃,宋时已有村。开始是焦姓人家在此居住,到宋朝末年常姓人迁入,才改名为常家庄。
  相传,焦姑是宋朝抗辽名将焦赞的后代,先祖焦赞曾是北宋元帅杨六郎部下大将,太高祖焦玉在杨宗保手下为将,高祖焦凯与杨文广共同抗击辽兵。焦姑的弟弟焦淑源,在靖康之难中被金兵杀害。兄长焦淑田字文通也是一位抗金名将。在大将王彦部下为副将,是南宋初“八字军”的主要组织者。“八字军”与“岳家军”齐名,也是一支抗击金兵的主要军事力量。后来在一次与金兵激战中,焦淑田壮烈殉国,实现了焦门“为国尽忠”的家训。史书记载,焦赞杀了拆毁杨府的谢金吾,谢金吾是奸臣枢密使王钦若的女婿,焦赞因此被发配到山东蓬莱的沙门岛。他的后代为了躲避奸臣追杀,才隐居到这里来的。
  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重修焦孝女祠碑记》记载,孝女姓焦 ,名淑贤。是宋高宗(公元1127年)时人,她的父亲焦钦,母亲周氏,祖父焦之成,祖母王氏,曾祖父焦得禄,曾祖母王氏。民国版《昌乐县续志。列女传》亦有记载。焦家逃难到昌乐焦疃住下时,曾祖焦得禄和曾祖母王氏早已去世,家里只有祖父焦之成及祖母王氏,父亲焦钦母亲周氏。一家五口人痛苦的生活在金国的统治之下,祖父母及父母从不谈论金国的事情,做任何事都避着一个“金”字。父母整天为生活奔忙,焦姑和祖父母在一起,祖父经常给焦姑讲述焦家祖上为国尽忠的故事,讲述先祖焦赞跟随宋军元帅杨延昭抗辽的惨烈事迹,使焦姑从小就受到了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给她讲齐国千乘人(今山东高青县北)董永卖身葬父和孟宗哭竹生笋为母治病的孝亲故事。讲汉文帝为母尝汤药的孝亲行为,为焦姑将来的哭麦感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焦姑的父亲焦钦和祖父焦之成,自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国掳去以后,深感奇耻大辱,许多年杜门不出,对金国十分痛恨,等到后来听说抗金名将岳飞,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腊月二十九,在临安(今杭州)风波亭被奸臣所害时,二人顿时被这个惊人的恶讯击倒,从此二人茶饭不思,整天以泪洗面。因在金人的统治之下,胸中的满腔愤恨无处诉说,以至怨愤成疾,一病不起,不久双双身亡。  二人怨恨悲愤而死不到半年,其祖母也悲痛而亡。
  焦姑的祖父、祖母、父亲去世后,家里就只剩下焦姑和母亲二人相依为命。家里没有男劳力,没法进行农业生产。焦姑只好到丹河边割来苇子,编织成炕席,背到集市上卖,换来银钱,奉养老母。几年后,焦姑出落成一位端庄秀美的少女。她十七岁那年,邻村一金人富户子弟看上了焦姑的美貌和贤淑,就以重金托媒,想娶她为妻。当时家族中的几位长辈贪图人家的钱财,畏惧金人的淫威,几次上门威胁利诱逼焦姑出嫁。但是焦姑恨透了金人,更思老母在堂,就断然拒绝,“断发污面,誓不从嫁”(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重修焦孝女祠碑记》载)。
  这年春夏之交,母亲周氏忽患重病,几天汤水不进,急得焦姑欲哭无泪。一日周氏突发奇想,想吃新燎麦子尝尝鲜 。当时焦家在村北有块叫焦团坡的地,地里的麦子刚刚开花,离成熟还得二十多天。焦姑看着躺在炕上气息奄奄的母亲,愁得不吃不喝,在麦地里哭了三天三夜,焦姑的悲声惊动了玉皇大帝,他派太白金星下凡,到人间查看是何人啼哭。太白金星驾着祥云,来到青州府东镇沂山以北,凤凰山下焦疃村的麦田里,见一女子在啼哭,便化作一位手持拐杖的慈祥老者,来到焦姑面前问道:姑娘家中有何难事,在此日夜啼哭,焦姑说:俺娘有病,多日吃不下饭,想吃燎麦,但麦花未落,心急如焚,故在此啼哭。太白金星被焦姑的孝行所感动,对焦姑说:姑娘你往南看,拐杖一点,焦疃坡的麦子熟了一片。遂化作清风而去。焦姑回头一看,不见了老者,便急忙跪下向天连连叩头。周氏吃上新燎麦后,病竟奇迹般的好了。时至今日,这块地的麦子还是比别处的早熟十天至半个月。
  又过了数年,风烛残年的周氏,在焦姑的精心照料下无疾而终。母亲死后,焦姑变卖了全部家产,在众乡邻的帮助下,以最高最周全的礼仪安葬了母亲。
  母亲过世后,焦姑在墓旁撘建一草房,为母亲守墓,每天祭奠母亲。有诗为证:凤凰山青丹水长,孤身倩影慈墓旁。晨昏虔诚注上香,孝亲动天凝神光。为了生活,焦姑以纺绩度日,沉浸在母亲去世的悲痛中。焦姑每天用衣襟兜土为母亲筑坟。遇到风雨天气,就用草毡子把母亲的坟墓盖好,怕淋着母亲。过年时,焦姑给母亲上好香,摆上供品,哭着道:“母亲,过年了。女儿和您一起过年,请您老人家享用这年夜饭。”言罢,悲声大哭。三年孝满,焦姑痛心国破家亡,深感生已无义。于是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趴在母亲的坟上大哭一场后,悄悄自缢于坟前的柏树上。
  从此焦氏一家虽绝嗣,但她满门的忠烈孝行感动乡里,乡亲们自发为焦姑在其母亲的坟旁修了座大墓。到了南宋快灭亡的时候,阴雨天或者夜间,人们又听到焦姑墓里发出凄惨痛楚的哭声。乡人们觉得,这一定是焦姑为大宋的灭亡感到痛心,她的坟墓中才会发出这样可怕的悲声。于是乡亲们又纷纷捐资,在观音庙西侧焦姑墓东旁,为焦姑建了一座孝女祠,以表彰她的忠心孝行和贞节德操,并以此教育子孙后代,激励风化。
  从北宋末年创修孝女祠后。往后的元、明、清各个朝代,孝女祠的香火一直延续不断,只是历年的战乱和风雨,将孝女祠部分毁坏。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常家庄万丰里老掌柜常敬书老先生倡议重修,常敬书(1826——1990)字丹臣,岁贡生。是当地颇有威望和儒学修养的贤士和善士,出身于一个耕读为本孝悌传家的富贵之家。青州府正堂黄知府曾题“七世同堂”的金匾予以褒奖。
  孝女祠重修后,当地名士,钦加六品衔、侯选训导、贡生刘其忠编撰碑文。已酉科举人、军功保举知县、清平县训导阎兆麟书写,立碑纪念。
  孝女焦姑之德,动天地、感神灵、享祭祀、名乡里,但不能自保其墓。民国初年,在洪水冲刷下,孝女墓遭受破损。于是托梦给村里有威望的贤士,多人共做一梦曰:房屋漏雨,不能挡风。第二天,村里的老人商议,仍由已故常敬书老先生的后代经营的万丰里出资,卜地迁葬。从凤凰山南沟北崖迁至凤凰山东麓现在的墓址。墓旁遍植苍松翠柏,庄严肃穆。
  解放后的六十年代末,孝女祠毁于文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社会稳定,国泰民安,国家对文化和旅游事业日益重视。此时,常家庄村的常吉平、王焕兰夫妇,倡议重修孝女祠。得到了村委的大力支持和村民的积极拥护。一致推举村中宽宏大量、认真负责的常顺利总揽善事。常吉平夫妇出资出料。于1998年3月2日动工,重修的孝女祠依旧是三间,长6.6米、宽4.6米、高5.2米。祠内重塑了焦姑神像,神像稳重端雅,栩栩如生。另有二侍女立于左右。壁间绘有“王祥卧鱼”,“哭竹生笋”,”闻雷泣墓“,”芦衣顺母“等其他至孝事迹。对联是:一门称义士,万古仰贤媛。楹联是:“断发污面守节至以隔天,织席哭麦奉母乃能全孝。”常吉平先生将祠前祠后,载满了花草树木,每天精心浇灌修剪。有诗为证:祠前常扫静无苔,青松翠柏常君栽。种得春风绿万树,茂林修竹神仙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